QQ電腦版、微信聊天中都會有「對方正在輸入」標記, iMessage、Telegram 在對話/群聊中也有「typing」標識.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出於什麼角度考慮? 是否反而會增加對方的焦慮感?


當我們討論一個對話過程的焦慮感的時候,務必留心對話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是什麼形態。下面是幾個例子:

杜甫 - 李白 / 王小波 - 李銀河 / 斯大林 - 朱可夫 / 托尼·史塔克 -賈維斯

對於不同時代或社會以及不同的權力或情感結構來說,消息的延時到什麼程度才會成為一個問題,標準是不一樣的。

假如你認同上面我這段不加詳細說明和論證的話,那麼請注意,我們(去年或者現在)習以為常的節奏,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可能會變成新的焦慮感的來源。

相信你也看出來了——你可以把我的看法理解成「用社會史的視角來理解一種技術功能的意義」。


20 年前,QQ 剛剛誕生的時候,它還只是一個「網路尋呼機」。最早有人通過 QQ 給我發來消息時,電腦屏幕上會彈出一個對話框,框里只有這條消息的內容。下面有兩個選項,「關閉」和「回復」。有點像功能機的簡訊,如果你選擇「回復」,則會彈出一個新的空白對話框供你回復,之前的消息會消失。

對 IM 軟體來說,從「尋呼」到「對話」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尋呼」像是電報,一條消息發過去,對方收到了,這個動作就到此為止了。「對話」卻是持續的,有人對你說了一句話,你不進行回應就多少會顯得有些「不禮貌」。

在 QQ 上,我們還可以用「我下了」、「88」來結束一段對話。當移動互聯網興起,微信讓我們進入了「永不下線」的時代。為了應對發送消息後等待回應的焦慮,他們又發明了「已讀回執」、「正在輸入」,緩解這種焦慮。

這些機制引發了更多矛盾。「不回復」成為了社交媒體國的頭號罪行,在此基礎上還衍生出「已讀不回」、「正在輸入又停止」、「給別人點贊卻不給我點」等等罪名。然後人們又開始關閉這些顯示功能,開發出「標為未讀」功能。

最後,當 Snapchat 開始將「連續 XX 天有過聊天」做成一個小標誌,QQ 也開始做「友誼的小船」,試圖刺激用戶多「聊天」,刷成就時,真正的交流也早已黯淡下去。

節選自文章「社交圍城裡的刷新機器」。


如果你認為微信不應該顯示對方的 typing 狀態,那微信更應該添加對消息的 receipt 狀態顯示(已讀回執)。

因為你發出消息,卻不知道對方看到沒有,才更令人焦慮。

如果一個軟體的產品設計在犧牲易用性的基礎上自以為是的考慮所謂人體工程學(符合人類心理特點),甚至是在「大家都這麼做」的情況下仍然一意孤行,那就是讓用戶在為他們的愚蠢買單。

雖然微信不缺乏這種傻逼設計,但「對方正在輸入」卻恰好是符合大眾的,被廣泛採用的功能。


同學們,不要扯那麼多深奧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問題,軟體這麼設計的時候,當時全世界的電信服務商都還沒推出那麼多無限包月套餐啦。

看對方沒回應,我就要關閉網路以此了省錢了。時代的眼淚。


這是對於不上線(已讀)回執做的產品妥協。。。


表示對方正在搭理你。。。

如果沒有這行字的話,你說不定就下線了

也許還表示對方的誠意,因為這個功能可以禁用


回答者: 知乎@方舟 Minecraft玩家|「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希望大家能友善對待不同的觀點,不要濫用舉報功能。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可能幫助到了你,那麼請點贊支持一下,讓更多的人看的它;如有不足之處,歡迎給?我的Telegram發消息來指正!?我的微博

?「知乎回答申明」

?「微信支付?」二維碼?「PayPal 」支付鏈接


是你喜歡的人正在給你回復帶來的小開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