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學原理,還是有很多同學存有疑問,有同學認為它很難,有同學認為它的出題完全跟背的東西是兩個套路,還有同學認為教育學原理出題很散,也有同學認為教育學原理本身就不好背,還有同學非常質疑,就背了一些關鍵詞,我在答教育學原理的時候能夠答出來一段話嗎?

針對大家這些問題,我想與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我來說說我的觀點,同學們也可以在討論區中說出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觀點,作為我們的一個交流。

我個人看來,它是絕對不會難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我的心目當中,它是分為兩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它的出題與基本知識點相關的層次,第二個層次是關於熱點材料題和開放性題這樣一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如果學好了,我們的選擇題,以及名詞解釋、簡答題,包括辨析題,問題是不大的。如果我們第一個層次學完了之後,也會有利於我們再來做分析題。分析題不代表著它一點都不清楚我們的具體知識,只是看你在提取具體知識的時候,有沒有把分析的這個材料與具體的知識點有個準確的對接和聯繫,而這個準確的對接和聯繫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你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我們先講第一個層次,後講第二個層次。

如果說中外教育史,是長長的史實,一個朝代學完了,接著一個朝代的史實,我需要有強大的記憶力來學習這些史實,這是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我需要深度的去理解這個理論,研究方法呢,你必須切合教育具體研究的實踐。

原理都不是,原理是我既不需要有宏大的篇幅,一條歷史的主線,一直敘述下去,我也可以暫且脫離實踐部分。而理論部分又沒有教心那麼豐富,其中原理當中所涉及到的很多教育家,很多書,好多具體的理論就來自於中外教育史和教心。離不開我的那句話,它就是中外教育史以及教心搭建起來的科目。為什麼在凱程,我們儘可能把授課的順序安排為中外教育史、教心,然後再來學習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學原理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外教育史和教心給予了我們原理大量的史實。

如果我有了這些史實,我會發現原來有第二個特點,就是它是專題編寫。什麼是專題編寫呢?我這一章就是講教育學概述的,它與課程不相關,我這一章就是講課程的,它有德育兩個領域,我這張就是講師生觀的,它又有什麼其他方面又是不同的一個話題。我們可以用「話題」這個辭彙來講,就是原理講了我們教育當中不同的話題。

原理的話題很多,但是你要非常感謝出大綱的這一批老傢伙們,他們沒有把大量繁瑣的知識都納入進來,他們的這個專題非常的明確,概述是一個專題,教育的作用作為一個專題,以及教育目的一個專題,專制制度一個專題,課程一個專題、教學一個專題、德育一個專題,所有與教師學生,還有班主任的一個專題。如果有的同學是專碩,那麼可能學校管理一個專題。你看它是關於原理當中或者教育這個現象,瞭解它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在講課程,就是講的課程這件事兒,如果我是講教學,就是講的教學這件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專題性編寫,就導致在每個專題裡面不會有特別大的一種篇幅,就把這個專題本身瞭解下來就可以了。

這裡面唯獨課程和教學有交叉性,而且它們之間會這麼大的容量的知識,而這個很大的容量知識,在上課的時候,我也照樣把它切成了小模塊,在強化班裡面給你們做了一個展示。也就是說,原理自身是分模塊的,如果是分模塊的,我有什麼不好說的呢?我今天可以心血來潮先學德育、教育學和教育的概述,我明天就來學習課程,我後天可以把師生觀,還有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放到一起學習,都行。因為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

當我說完專題,我的意思是每個專題裡面就是容量有限,好記。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另外一個原因,我還喜歡他的一個原因是,它太容易進行知識點的提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大家再來想,如果這個知識點它要考察的是制度,我只需要閉上眼睛回憶教育制度這一章就好了,如果他考教育目的,我閉上眼睛,只需要回憶教育目的就好了。這樣做題就很輕鬆了。

緊接著對大家來講,那就是記憶量的問題。我說了,記憶這件事情,任何一個科目都有很龐大的記憶量,可是最輕鬆的記憶量來自於我們教育學原理,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所碰到的一些什麼斯賓賽呀,布魯納呀,我們一律在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裡面見過,你是二次學習和加工,這是一次減輕記憶的機會。另外一點,你所學的課程啊教學啊,偏偏就是你自己在接受中國教育的歷程當中,所感受到的一些具體的想法,比如說學習壓力大,課業負擔重,輕視德育,那麼包括老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像這些問題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它完全結合了我們我的精力來進行學習,所以我覺得也會減輕我們的記憶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從第一個層面,就記憶知識的這個層面來講,我喜歡原理,我覺得簡單。

第二點,我要是認為第一階段我也把舊知識點背下來了,那麼到了分析題裡面,我就覺得難。我認為分析題不是本身難,分析題是它的分析的那種結構方式和分值把同學們給嚇住了,你們是心理上覺得很難,並沒有完全認真地剖析分析題的本質。

一道分析題,不管它的材料有多長,我們來看出題的這個第一問、第二問、第三問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每一個分問題,尤其是統考的卷子,幾乎是要對應我們有可能對應上的知識點的,在它的提問上來講,完完全全減輕了材料本身的難度。對材料本身來講,就是考查我們初中的語文閱讀能力,如果我們閱讀能力實在是太不好,那真的是沒有辦法,如果我們能讀懂這段材料在說什麼,你一定是有章可循的,也就是說,分析題會在提問的過程當中完全的縮小它的這個難度,希望同學們不要在心理上懼怕。

如果說我們打通了心理這一關,我們也逐漸的可以對應它要考察的知識點。接下來我的建議是,你一定要多看這樣的題,多聽老師的分析。我對每一道題的分析非常有講究,因為我要在歷年的真題當中找出套路,找出答題的模式,找出一些在考場上就可以用的策略,這些東西是通過大量的學習不斷總結和積累的。對同學們來講,難就難在你沒有這樣的一些積累,如果這些積累你在課堂上聽我講過,那麼你就會覺得好像變輕鬆了,好像變容易了,好像這些分析題也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難,就是如此。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瞭解到多聽老師講解分析題,多積累一些套路、方法和策略,是有作用的。

一道分析題,除了我們要總結這樣的一些套路呀,策略啊之類的,著重在用詞上需要「高大上」,這個用詞的「高大上」體現在每一段的關鍵字和關鍵詞上,要儘可能的體現你較高的學術素養,應該體現專業名詞、體現哲學術語或者哲學用語。這些辭彙,我們也是在真題班,甚至是在之前的強化班不斷的幫大家總結的,我從來不一口氣幫你們總結完,為什麼呢?太多,記不住。就像單詞要背了很多沒法用,如果今天上課,我們講了一個,明天上課,我們又用了一個,後天又領悟了一個,大後天又給你們多講了一個,你在你答題的過程當中就會潛移默化的把它拿來不斷的使用。而這遷移來用的過程,很多同學都是在聽我上課是怎麼遷移的,來學習這種方式。所以,我認為分析題有法可依。

哪怕大家認為這道分析題一點都不粘我們之前考過的所有的複習過所有知識點。我認為也很簡單,這個時候它就是一道開放性的作文題,就是讓你寫一篇小論文,圍繞著教育來寫一篇小論文,有什麼不好寫的呢?如果我有學過的相應的理論,可以拿來使用,如果沒有,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時候拼的是一個人的思想性,拼的是一個人的邏輯性,如果有同學說我就一點思想和邏輯都沒有,你需要聽課,你需要關注公眾號,不斷的積累。知識是積累起來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再也沒有那種縮短進程,可以一下子讓你練就神功的方法。當你多聽一點,積累一點的時候,你的思想性和邏輯性就會不斷的提升起來,就會不斷的深化下去,這是我們在分析題上要跟大家來說的。

我希望心理上不要懼怕,要多積累,同時要多思考,如果說有時間還可以多關注公眾號,在公眾號的一些文章上,好好的去感受一下我們該如何學習。總之,一道分析題你不可能一點都寫不出來,只是看我們每個人寫的高明程度。

有同學總是問我,我只背了這個詞,我沒辦法擴展幾句話,我深深地認為這樣的同學可以擴展你們的思路,首先,你對那麼多句話分析題就一定可以用上嗎?你一定可以拿來用上嗎?你知道用哪一塊嗎?你背了這麼多的東西,你一定能跟我們這個題聯繫上嗎?未必。而只有關鍵詞,能夠縮短我們記憶的那個加工方式,記憶牢固,纔能夠去不斷的使用論述的話一定要自己來寫。如果也不知道論述的話該怎麼寫,那麼今年真題班上,我會特別的側重大家的這個問題,會做一些深化的講解,相信這些講解會對大家有幫助。

希望每位同學在對原理上充滿信心地去學習,當你學完的第一個層面的知識,第二個層面,你一定是可以跳一跳,夠得著的。請大家相信我。希望能給同學們在考研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助力,能夠幫你們打通教育學原理,給你們學習教育原理的信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