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康有為,我的評價是這樣的:才華撐不起理想,口號敵不過私慾,眼高手低,欺世盜名,不能說他壞,但他確實配不上「偉大」二字!

歷史上有這樣一類讀書人,滿嘴仁義道德,暗地裡卻蠅營狗苟;寫文章下筆千言,但治國之策卻荒謬不已;談愛國聲淚俱下,但轉臉便賣國求榮。顯然康有為就是其中之一!

康有為作為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改革者,不怎麼瞭解他的人一定認為他是一個「完人」,不過真實的康有為卻有很多缺點,甚至有人說他是一個妄人,那麼這種說法有什麼依據呢?

他沽名釣譽,學術方面有造假嫌疑

其實這個人本身還是有能力的,要不然他的思想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根據當時的記載,在康有為提出了變法以後,他就在自己的學歷上寫上了二甲第四十六名,雖然這個成績並不是特別出眾,但大小也是一個進士了。

可是根據後期的考察,人們瞭解到康有為先前連續考了三年,結果卻連秀才都沒有拿到手,所以大師的稱號用到他身上好像也不怎麼合適。

他的這種造假行為有雙重目的,其一是為了擴大個人影響,其二是為了提高自己身份,對於當時已經被捧成「聖人」的他來說,拿一個初中學歷確實掉價。

他欺世盜名,以皇家之名斂財。

作為變法的領導者,不得不說康有為的做法是有點急迫的。無論是哪個時期,改革肯定會受到阻力,康有為在跟君主的上書中明確表示,變法的成功少不了大臣的陪葬,對於那些反對的大臣應該採用強硬的手段。

所以袁世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調回京城,準備來一波清洗活動。慈禧本來是不準備干涉變法的,畢竟權利在自己手中,國家富強也對自己有好處。可是她看到軍閥維護著光緒進入京城以後,就不再允許變法的事宜了,隨後也就發生了變法者的流血事件,整個改革也宣告破產。

康有為為了躲避風頭,來到日本繼續跟華僑們維護帝制,當時他聲稱奉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在日本成立了保皇會,這個組織在他的帶領下籌集了巨額的錢財。

而且在當年變法的時候,他也擁有著很多錢財,變法失敗了以後他把這些錢全部兌換成銀票,逃跑的路上也一直帶在身上。

這些錢拿來幹嘛了呢?

康有為在出國以後就開始了長時間的遊歷活動,他曾經數次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遊玩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好地方。如果說他這種行為是出於外交考慮,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他在這個過程中卻帶著家人,擺明瞭就是度假活動,他作為一個讀書人,根本沒能力支付旅遊費用,這些錢財都是當初的公款。

雙重標準,虛偽至極!

康有為是一個典型的「花心」男,一生有六位妻子,其中還有一個外國人,可謂是左擁右抱妻妾滿懷,但你絕對想不到他是提倡一夫一妻制的。

他的風流史簡直可以出書了,在變法之初,他大力的宣傳男女平等的思想觀念。可是自從出逃以後,他就開始了走到哪愛到哪的行為。

到了美國以後,他娶了當地華僑的女兒,這個女子懷孕以後,康有為給她請了一個十七歲的日本女保姆,時間長了以後他就跟這個保姆暗生情愫,最後華僑女兒病死,他也可以順利的娶到保姆。

等到回國以後,六十二歲的他又遇到了「愛情」,在遊覽西湖的時候,他看中了一個船家女,這個女孩才剛剛十七歲,年齡相差將近四倍,讓女孩當他的孫女都差不多了。

女孩的父母也是出於年齡考慮,並不認同這門親事,可是架不住人家老康有錢啊,當年的公款可大部分都被他吞了,面對巨額額的彩禮,船家還是同意了。

我並不否認是康有為自身的魅力吸引了這些女子,可是作為一個思想家和改革政治家,如此沒有自控力也著實太低端了一些。

人家周總理有才華人又帥,也沒見他一天天的娶小姑娘,所以他的這種做法還是不合適的。

還有康有為是倡導人人平等的,可自家卻是管家奴僕一大堆。康有為是提倡心善戒殺戮的,可他自己卻要日日喫肉。

這典型的雙標嘛!

對於這個人的評價,只能說好壞各佔一半吧。我們不否認他在封建環境下的覺醒思想和改革魄力,但要說他是一個「聖人」,那還真是有些牽強。

關於康有為,民國大家章太炎先生的評價最有意思。他曾經送給康有為這樣一副對聯:

國之將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為。

很顯然,這副對聯沒寫完,每一句差了一個字!至於到底差了什麼?我想大家一目瞭然!


一:貪圖享樂,表裡不一

康有為一共有六位太太。一、張雲珠,二、梁隨覺,三、何旃理(美),四、市岡鶴子(日),五、廖定_,六、張光。坐擁中日美三國美女。

康有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又南轅北轍,妻妾成羣。尤在晚年,他與幾位中外妙齡女郎,譜寫了一曲曲晚年戀歌。既倡導一夫一妻制,自己確表裡不一,妻妾成羣,著實是在打自己的臉。

二:家庭背景,仕途不順

康有為生於廣東南海西樵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康贊修,官至連州訓導;其父康達初,官任江西補用知縣;從叔祖康國器,護理廣西巡撫,曾經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不難看出,康有為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了。但在科考方面,康有為五考五敗,最終也只是個秀才

三:投機取巧,意志不堅定

光緒二十四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保皇會,顧名思義是為了保全皇帝,確實,康有為從始至終都是主張帝制,這體現出其變法的不徹底性。他雖倡導變法,但確沒有為變法流血犧牲,反倒很會享受,妻妾成羣。


康有為應該算是一個政治家,文人中的梟雄。我們不去評價他的個人道德情操,單從他在那個時代對中國所做的貢獻,也應該把他當做一個正面人物來看。至於在變法失敗後,他逃亡海外的所言所行,是不是野心家在投機失敗後的極端行為或者是競爭對手的刻意抹黑,這些都不應該是我們深究的問題。人是沒有完美的,如果因一個人有缺點而去對他進行批判的話,我相信耶穌也承受不了。

留念與情感從來都是難已捨棄的,它就如同一個愛人,雖然我們發現她的溫柔在隨著時間的轉變慢慢變得潑辣,但我們依然會習慣於回想她過去的美麗,而感情越久,我們的回憶也會越深。我們甚至會習慣於她的缺點,甚至這種缺點往往是致命的,但我們也會選擇性地過濾掉,特別對於一個中國人,感性永遠大於理性。

中華文明有必要存在下去嗎?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課題,在西方文化不斷衝擊的背景下,中國是否能夠延續已經不是過去簡單的改朝換代那麼簡單,他涉及到的是整個文明的存在,敵人已不再是簡單的催毀你的肉體了。在那個最危機的時刻,這個文明卻顯得異常麻木。不能否認,一個能延續了幾千年文明,的確有值得驕傲的魅力所在,但是當這種文明變成僵硬且頑固不化時,它是否還能為整個民族的延續生存發揮效用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那個時代的人,而引起爭論的或是反思的恰恰是康有為的變法運動。

如果僅從康有為的變法結局來看的話,康有為無疑是失敗的,但如果從康有為變法所延伸的過程、因變法而引起國人對中國文明的幾十年改造來看的話,他又無疑是成功的。

先簡要說說他所處的那個背景,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國雖然先後敗給了列國,但在其近半個世紀中,西方的文化殖民戰略還是非常緩慢的。數千年的文明自信並未因戰爭失敗而產生自卑。主流階層對西方的研究還是停留在其工貿技術上(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曾國藩、張之洞等當時的代表人物的學說上尋找到),而作為西方文化的傳播工具,耶穌會在向中國滲透過程中,收效甚少;甚至因這種滲透所引起了文化衝突,還擴大了中國整個社會階層與西方之間的隔閡。但是隨著日本崛起,特別是甲午戰爭後,清國因戰敗而遭受到的接連的羞辱(在甲午戰爭後不久,同年初夏法國帶頭聲稱華南和西南為其「勢力範圍」,緊接著德國佔了膠州灣,俄國佔了旅順口),這種文化自信被徹底打擊得蕩然無存,這是中國幾千年未有之變局。國民處於極大的惶惶與不安之中,亡國陰影密佈在北京城的上方。

1888 年秋末,康有為到北京應試時,他向朝廷呈遞了一份條陳(即上清帝第一書)引起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轟動,其膽大的行為不緊違反了當時的法制(非官員的士子不得直接向朝廷上書)其內容也足夠震憾。雖然條陳還沒有具體的改革方法,但其中透出的一種國家完整受到西方侵略威脅的強烈危機卻是情見乎詞的。

「近者洋人智學之興,器藝之奇,地利之闢,日新月異。今海外略地已竟,合而伺我,真非常之變局也。日本雖小,然其君臣自改紀後,日夜謀我,內治兵餉,外購鐵艦,大小已三十艘,將翦朝鮮而窺我邊、。俄築鐵路,前歲十月已到浩罕,今三路分築,二、三年內可至琿春,從其彼德羅堡都城運兵炮來,九日可至,則我盛京國本,禍不旋踵。英之得緬甸,一日而舉之,與我滇為界矣,滇五金之礦,垂涎久矣。其窺藏衛也,在道光十九年,已陰圖其地,至今乃作釁焉。法既得越南,開鐵路以通商,設教堂以誘眾,漸得越南之人心,又多使神父煽誘我民,今遍滇、粵間,皆從天主教者,其地百里,無一蒙學,識字者寡,決事以巫,有司既不教民,法人因而誘之。又滇、越、暹羅間,有寮國、萬象諸小國,及猓苗諸種,法人日煽之,比聞諸夷合尊法神父為總統焉。法與英仇,畏英屬地之多也,近亦遍覓外府,攻馬達加斯加而不得,取埃及而不能,乃專力越南以窺中國,數年之後,經營稍定,以諸夷數十萬與我從教之民,內外並起,分兩路以寇滇、粵,別以舟師擾我海疆,入我長江,江楚教民從焉,不審何以御之?……」摘自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康有為看到西方擴張的威脅不僅僅只是表現在國家的存亡上而且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同樣面臨侵蝕、對中國因受西方基督教吞沒的精神危機他做了重要的闡述。表明這種危機已經危及到中華文明的傳承「儒家」身上。這個結論猶如一盆冷水,澆醒了那些麻木不仁的仕大夫,讓那些一直處於超然狀態的仕大夫們不再以為亡國無關緊要。這也正是變法能夠得已施行的最重要因素。

不得不說這次的投機是成功的,他讓我們看到了康有為巨大的野心和不同於一般人的手段。但如果僅從其內容去看的話,他的那種濃濃的愛國心卻也是可以體會得到的。

康有為第二次向光緒遞交條陳是在甲午戰爭之後,這一次他聯名1300多名士子堅決反對合約、著手改革。雖然這些主張和請願沒有被採納,卻引起了光緒帝的重視以及民間的變革思潮,變法得到全國階層的響應。中日合約簽訂不久後,他又接連續兩次向朝廷遞交陳書。把變法內容由寬泛變得詳實,朝廷終於正式接納他的變革思想。

1895 年 8 月(強學會)在北京建立,這個學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再以故有的帝王號做紀年而是選擇以孔子降生之年為紀年。儘管學會的負責人是朝廷的官員陳熾,但誰都知道康有為是該會背後的動力,這個學會起先是辦得很成功的,不但將首都許多有志改革的學者官僚集合在一起,而且有一些西方人士參加,如英國公使歐格納,傳教士李提摩太和李佳白等。更重要的是,它的會員名冊中包括一些清朝政府中的高級官員,其中有張之洞、王文韶和劉坤一等幾位總督,也有翁同龢、孫家鼐和李鴻章等朝廷大佬。紳士的踴躍捐資使學會的財政也很充裕,會員們十天定期集會一次,聽取有關時事的公開講演。

1896 年 8 月《時務報》在上海發行,梁啟超被邀請任主筆。第二年春天,在澳門創辦了一份附屬報紙。該報開始時稱為《廣時務報》,後來改名《知新報》。這兩份報紙使變法運動在長江下游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保持著生氣……。

我們知道「開言路」歷來都是清朝的禁忌。因此,可以肯定康有為的變法是得到朝廷認可的(不只是年輕的光緒還有太后)。無論是(強學會)的建立還是《時務報》的發行都必須徵得朝廷的許可。

要讓一個如此保守的朝代允許民間報刊發行本身的難度可想而知,康有為又是怎麼做到的?這之間當然有其外在因素,但是因康有為變法思想而激起的全民思潮也起著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而貫穿整個變法核心的基礎恰恰是其保教、保國的理念,這個理念安住了上層統治的心,也是他最令我最欣賞的地方。這一點他與後來的革命志士不同,他想守住中國的信仰傳承,而後繼者並沒有這種信仰。與至於最後變法黨因理念上的衝突分裂成保皇黨與激進黨時,康有為顯得特別的裏外不是,甚至直到最後與梁啟超分道揚鑣。

其實變法最後失敗也是因為後來太過激進所致,這些激進言論不但引起朝延的不安也另士大夫階層從開始的支持變成反對,它本身已脫離了康有為的掌控,當然這不是本文的重點,不作描述……。最後我們摘取康有為第六次上書的《應詔統籌全局折》裏的變法內容來做為本文的結束……

…考日本維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羣臣以革舊維新,而採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二曰開制度局於宮中,徵天下通才二十人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日主以時見之,稱旨則隸入制度局。此誠變法之綱領,下手之條理,莫之能易也。 伏願皇上採而用之,因日食之警,震動修德,除舊布新,擇吉日大誓百司庶僚於太廟,或御乾清門,下詔申警,宣佈天下以維新更始,上下一心,盡革舊弊,採天下之輿論,取萬國之良法。俾趨向既定,四海向風,然後用南書房、會典館之例,特置制度局於內廷,妙選天下通才十數人為修撰,派王大臣為總裁,體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內,同共討論,皇上親臨,折衷一是,將舊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考覈至當,然後施行。其午門設待詔所,派御史為監收,許天下人上書,皆與傳達,發下制度局議之,以通天下之情,盡天下之才;或與召見,稱旨者擢用,或擢入制度局參議。其將來經濟特科錄用之才,仿用唐制,開集賢、延英之館以待之,拔其尤者,選入制度局。其他條陳,關涉新政者,皆發制度局議行。蓋六部為行政之官,掌守例而不任出議,然舉行新政無例可援,軍機出納喉舌,亦非論道經邦,跪對頃刻,豈能討論?總署困於外交,且多兼差,簿書期會,刻無暇晷。變法事體大,安有無論思專官而可行乎?周公思兼三王,仰思待旦。《中庸》稱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篤行。今有辦事之官,而無議論之宮,譬有手足,而無心思,又以鼻口而兼耳目。不學問思辨,而徒為篤行,夜行無燭,瞎馬臨池,宜其叢脞也。若開局討論,專設一官,然後百度維新,可得精詳。 其新政推行,內外皆立 專局以任其事: 一、法律局,考萬國法 律公法,以為交涉平等之計,或酌一新律,施行於通商口岸,以入萬國公法之會。 二、稅計局,掌參用萬 國之稅則,定全地之稅、戶口之籍、關稅之法、米祿之制、統計之法、興業之事、公債之例、訟紙之制。 三、學校局,掌於京師。各直省即書院、佛寺為學堂,分格致、教術、政治、醫律、農礦、製造、掌故、各國語言文字諸科,別以大小,公私並立,師範女學而廣勵之,其有新書、新藝、新器者,獎勸焉。 四、農商局,掌凡種植 之法、土地之宜、墾殖之事、賽珍之會、比較之廠,考土產、計物價、定幣權、立商律、勸商學。 五、工務局,掌凡製造之廠、機器之業、土木之事。 六、礦政局,掌凡天下 一切礦產,開礦學,定礦則,凡開礦者隸焉。 七、鐵路局,掌天下開 鐵路事。, 八、郵政局,掌修天下 道路及遞信、電報之事。 九、造幣局,掌鑄金、 銀、銅三品,立銀行,造紙幣,時其輕重。 十、遊歷局,掌派人遊 學外國,一法一藝,宜得其詳,其有願遊學者報焉。 十一、社會局,泰西政藝,精新不在於官,而在於會,以官人寡而會人多,官事多而會事暇也。故皆有學校會、農桑會、商學會、防病會、天文會、地輿會、大道會、大工會、醫學會、各國文字會、律法會、剖解會、植物會、動物會、要術會、書畫會、雕刻會、博覽會、親睦會、佈施會,宜勸令人民立會講求,將會例、人名報局考察。 十二、武備局,掌編民兵,購鐵艦,講洋操,學駕駛,講海戰。 十二局立,而新制舉。凡制度局所議定之新政,皆交十二局施行。其直省藩臬道府,皆為冗員,州縣守令,選舉既輕,習氣極壞,僅收稅、斷獄,與民無關,故上有恩意而不宣,民有疾苦而莫告……


康有為不為人知的的一面:他到底有多虛偽? 看過他做的這些事事你就知道了

提起康有為,我們首先想到戊戌變法。他和梁啟超一起發動了公車上書,推動了戊戌變法的開展,促進了民主共和思想,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我們承認他對歷史作出貢獻,但是康有為還有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康有為曾經用16年裏走了全世界42個國家。在他的豪華世界之旅中,他上過紐約摩天大樓,做過熱氣球,參觀過埃菲爾鐵塔,還到英國泰晤士河泛舟。康有為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次穿越大西洋,算得上是當時中國人裡面去過地方最多的人。而且康有為不是一個人,他還拖家帶口,帶著妻妾孩子。

去這麼多地方是要用錢的,有人說康有為一個窮書生哪來這麼多錢?聽專家講解道,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搞了一個保國會。所謂保國會,就是保護大清皇帝的公司,以這個名義康有為籌集變法用的款項,籌集了一大筆錢。康有為是這個保國會的會長,這些錢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上。那麼這筆錢真的保護了公司呢?實際上康有為的豪華環遊世界之旅所用的錢,正是這筆錢。說白了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公款私用。用籌集到的善款來供自己遊山玩水,這也是康有為不為人知的虛偽的一面。

當然康有為早期對戊戌變法的貢獻抹殺不了。但是當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晚年的時候,依然堅持保留帝制,跟民主共和的思想格格不入,變成了冥頑不化的老古董。後來康有為擁護袁世凱上臺,跟張勳一起搞復闢,要把宣統帝請回來,成為了革命發展絆腳石。當時有人贈與他對聯,寫著:「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視為」。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一副藏尾聯,意思說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為賊。是說康有為是國之妖孽,國之賊,阻礙共和發展。

對待歷史人物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既要看到他們的有點,也要看到他們的不足。以史為鑒方能知得失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竈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複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闢,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闢運動的精神領袖。

在早前,史學界對於康有為這個人的評價,都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能夠看到用維新的方法,改革舊制,增強國家實力,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情。他是資本主義改革的先導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到了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籍資料的出現,對康有為這個人,史學界開始出現了一些反對的意見。認為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所做的一切改革,都是基於在保證自身利益,甚至可以說增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進行的。

康有為是一個極為矛盾,甚至可以說極為無賴的一個人。矛盾之處,想來很好理解,便是新思想與舊思想之間的矛盾。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受到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長大,這麼一個思想基礎,就決定了康有為此人並不能進行徹底的維新。讀了二十多年的儒家經典,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傳授的就是儒家觀念,所以在20多年後才接受西方文化,怎麼可能將自己的東西全盤否定呢?他進行維新,其基礎的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擁護的仍然是君主,所以可以說康有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保皇派。果不其然,到了後來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主共和國。康有為對於這個體制極為反感,一直謀劃的是復闢之事。在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後來更是與張勳一起,謀劃了復闢事件。

其矛盾之處第二在於,自身行為與提倡思想的不對等。康有為一直提倡平等,但實際上他自己卻搞封建特殊待遇。一生娶了很多個老婆,嫖娼無數,紅顏知己遍地都是。

康大在海外謊稱自己有皇帝的衣帶詔,到了國外,四處跟海外華僑募款講他要回去救君。然而事實上嗎,這筆錢很大一部分都挪作己用。海外華僑回國投資必須要康本人同意,必須給他分紅和股票。宣統元年劉士驥成功地完成了招股計劃後回到廣州,但不幸在四月初九日被康有為派遣的8名兇手殺害。

康有為的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維新變法時期。

經濟思想,主張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賦稅政策要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減出口之稅以擴商務。他猛烈抨擊了厘金稅,認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農,也不利於國,必須予以裁撤。他說內地害商之政,莫甚於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經濟興國,統治者必須輕稅保商中國曏者誤於抑末之說,乃惟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於吾商出口之稅,重於外商人口之稅,此與各國保商之道相反,商務安得不困?

憲政思想,梁啟超的憲政思想,是基於君主立憲制上提出的。他指出不僅要限制公民,同時也要限制君主。他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權意義的法律概念,人君與千百萬國民和為一體。憲法就是維新之路,憲法限制君權、對抗封建專制。主張立一議院以行政,並民主亦不立。,君臣一倫,亦全從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後有君臣。今此立法權歸於眾,所謂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於人道矣。

倡導權力制衡,肯定三權分立的作用。他認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無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內。以一順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則必有擅權勢而作威福者,居於其下,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同時具體的闡述了三權分立:泰西論政,有三權鼎立之義。三權者,有議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夫國之政體,猶人之身體也。議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後體立事成。同時,他反對機構設置重疊,認為中國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教育上,他認為教育是培養維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以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為教育宗旨。請求光緒帝令今鄉會重試,請改試策論。並且進一步提出廢科舉,興學校。宏開校舍,教以科學,俟學校盡開,徐廢科舉。


個人認為康有為先生是激進的政治家,先進的教育家,合格的文學家。以下是個人觀點:

康有為先生天資聰慧,最開始接受的教育是「朱明理學」但是由於禁言孔子修己之道,不明孔子救市之道,便放棄對「朱明理學」的學習。在年幼時候,對各種典籍的吸收量是很大的,後來接受著封建正統教育。但是在國家危機中,現實的刺激,使他對傳統文學學術也產生了懷疑,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又遊了一次香港,使康有為大開眼界。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從此他的政治道路開始找到努力的出口。

一,正是因為他受過的教育,環境,使得他意識到,經世致用。所以提出了很多對當時來講根本無法實現的「大同」境界。而後他所提出的,以及寫過的書都充分說明他是朝著民族興旺的目標所努力的。有人說他是被人利用反向侵略,我覺得不是,因為他提出的,以及思路都是正確的,只是太急於求成。民族的發展需要時間的沉澱,在當時封建環境,誰都不知道開端應該是什麼樣子,至少他有勇氣和氣魄去上書。但是後來思想的偏激更加扭曲了發展的道路,但是他的心裡始終都是帶著愛國主義情懷的,他也為之努力過!所以我說他是激進的政治家。

二,康有為先生是首先提倡學前教育的人。前後銜接的學校教育制度,強調早期教育、學前教育,主張男女教育平等,主張實行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教育。打破封建的思想,走在教育的前言,確實是為教育做出了貢獻。

三,康有為先生的一生文學方面也有驚人建樹,僅著述就有700多萬字,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特色,輯成《南海先生詩集》。代表詩篇即《出都留別諸公》5首,其中對國家危亡命運十分關切,意氣豪邁。無論別人對康有為先生的評價是怎樣的,誰也無法磨滅他對文學的貢獻,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先生的著作了。


康有為,自己水平一般,但是剛好學了點國外的東西,然後給人感覺很牛叉,於是忽悠了類似梁啟超這樣的人。然後,名氣暴漲,類似現在說,「我徒弟是少年班天才這樣的」。

光緒其實有沒有實權不重要,因為改革這種東西,比革命還難,如果不能把整個蛋糕做大,大家一起分,誰會放縱你搞。

加上大清的執政合法性是部族政治,是滿清八旗,光緒年少無知,維新變法是革自己的命,退一萬步就算改革成功,光緒回過頭來,還得幹康有為。


康有為的一生,當時與後世皆褒貶不一,頌之者稱他是改革家,「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和領導戊戌變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貶之者稱其為保皇黨,章炳麟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對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和譚嗣同一樣選擇殺身成仁,而選擇了逃亡。當他在民國初年為尊孔復古思潮推波助瀾,與袁世凱同流合污,充當帝制復闢運動的精神領袖時,就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從政治巨人蛻變為現實的侏儒。[53]

進一步來看,康有為試圖結合儒家思想傳統和西方立憲主義的努力雖然成為一幕「悲劇性的歷史」,但是作為一種方法,移植和借鑒國外的法學經驗,併兼顧該國國情的思路,卻被後來的學者所繼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一曰: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對民權、膜拜君權的立場,最終墮落為保皇黨,成了社會前進的絆腳石。[54]康有為保守主義立憲思想的第二個來源是其「同治情結」,這是中國的王黨主義。此後,當梁啟超企圖與革命黨合作時,康有為強烈反對,指責梁啟超辜負聖恩。康有為所主張的變法,仍然是一種統治階級內部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一種自我「革政」,並未上升到革命。[55]

康有為

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曾經啟迪和影響了後來的憲法理論,但是,其中卻存在許多保守主義的成分,主要表現在對君權的妥協以及對傳統的、佔統治地位的以禮治國、儒法合流思想的吸收。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缺乏成熟的階級力量的支持。康有為對西方的立憲政治缺乏價值上的深刻認識。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康有為對西學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器物」論的基礎上,他還不能把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與封建的開明政治嚴格區分開來。因此,康有為對憲法的理解是有內在矛盾的。

遺詔謊言

康有為身上有一個大謊言,就是所謂的「衣帶詔」。此衣帶詔是光緒會見楊銳時寫給楊銳的,上面有「爾其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及諸同志妥速籌商」等語。後來康有為說,是他受此「衣帶詔」。他以為詔書上提到的人都已死去,死無對證。他想不到的是,楊銳被殺後,他的兒子楊慶昶趁扶柩回四川,縫到四川舉人黃尚毅的衣領中,帶回老家,後來又拿出來。皇帝的手書,是鐵證,偽造不了。「衣帶詔」之事大白於天下。但是康有為卻逃到海外,以「衣帶詔」等事欺世而盜名,斂了很多財。

晚年婚姻

康有為落魄上海,天天狎妓,卻無錢償嫖資。久而久之,讓妓家知道了,羣到康有為所住的客棧索取,康有為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往廣東逃。上船之日,各妓家都到船上來找他,搜了半天找不到。開船後,有水手看見船板內有人,大驚,呼眾人來看,正是康有為先生。後來,有人寫詩諷之:「避債無臺卻有舟,一錢不值莫風流」。[67]民國七年(1918年)春夏暢遊杭州。這位「聖人」竟「挾妓遊湖」,並乘興做詩一首,開頭便是「南妝西子泛西湖,我亦飄然範大夫」。把妓女比作西施,自己比作范蠡,一時被傳為笑柄。康有為泛湖閒遊,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疑是西施再世。經打聽此女叫張光,年僅18歲,尚未婚配。康趕緊託人提親,張家見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堅決要求和媒人儘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點了頭。民國八年(1919年),康有為在上海舉行婚禮,親朋好友盡皆道賀,唯獨妻妾兒女均不贊成這門親事,以集體缺席婚禮相抵制。

我個人覺得他就是一個徒有虛名,賣國求榮,貪生怕死,好色愛財,一個偽君子。


大清朝。

清末立憲派領袖康有為。

。。康有為(1858一一1927年),原名祖治,字廣廈。在光結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一日。由光緒帝帶頭,改革派康有為,梁啟超推行戊戍變法,由於袁世凱向慈喜太后告發。慈喜守舊思想嚴重,反對變法。將光緒帝的大權收囬,慈喜繼續親政,將光緒帝軟禁中南海瀛臺,康梁得息,慈喜反對,連夜出逃到外國使領舘,進而逃亡國外,對戊戍變法的參於者,判死刑殺害。變法前後109天,胎死腹中。袁世凱由於告祕有功慈喜封他為大將軍,袁世凱得以升遷是出賣了光緒帝和康梁。所以袁世凱本不是善類,後來還想復闢稱『帝』,是清末的千古罪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