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悉達多的慈言善語(八)ˍ互即互入

2018-09-13_11.25.15.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打從33億年前地球上的第一株藍菌,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第一個氧氣分子開始,這個星球上任何一種動物生存所需的氧氣,都是取自於植物的生產。事實上何止是空氣;這個地球絕大多數動物的食物,也都是直接或間接取自於植物。

                所幸地球上的生態已經進化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系統,因此動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或經由排泄系統產生的水分與礦物質,也進入這個循環系統而被植物所利用。就算這個動物正常老死了,它的軀體也就直接化為空氣、水分、礦物質,而被這個循環系統「資源回收」。所以當我們吸一口氣時,這裡面很可能就包含著一千棵樹,所製造出來的氧氣分子。而每喫一口食物;即使是一口素食,它也包含著陽光、空氣、水、礦物質,以及種植、採收、運輸、販售人員的辛勞。
2018-09-13_11.05.03.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1.45.09.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無獨有偶地現代物理界發現的「靴帶理論」,剛好可以用來描述這種現象ˍ宇宙間所有的事物與生命,都是依賴其他事物與生命而存在。

               其實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觀察到;萬物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並稱之為「互即互入」(或「互攝互入」)。所謂「互即」就表示;我就是你,同時你也就是我。而「互入」的意思是;我身中有你,且你身中也有我。

        難能可貴的是在「種性制度」非常根深蒂固、階級劃分非常清楚的古印度,這個思想不曾見諸於當時任何典籍。所以這個「互即互入」的觀念,是佛陀開創眾人之先的獨有思想。

2018-09-13_09.56.24.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15.21.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佛教界把所有個體的存在分析成「名、色」二者,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身、心」兩部份。我們剛剛談的是物理現象也是我們外在的身理現象,那心理狀態又是如何呢?

        《華嚴經》裡面一再引用一張「因陀羅網」,來敘述個體與羣眾在心念上的「互即互入」關係。

        相傳帝釋天的宮殿覆蓋著一張「因陀羅網」,不過這張網的網線各個交叉點處都裝飾著一顆寶珠。因為這張網很大,所以也就有著無數顆明珠。明珠的表面非常光滑,因此每一顆明珠表面就像鏡子般地,映現出無數顆其他寶珠。而其他的寶珠之間也互相映現著。

        每一顆寶珠都代表著一個生命,而每一個生命又映現著其他生命。《華嚴經》用此網來描素、說明萬事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涉之無窮無盡的變化性。這張網我們當然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它是屬於形而上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只我們喫進或呼出的東西映現著萬物的存在,連我們散發出去的心念,也像是在宇宙的「因陀羅網」中錯綜複雜地相互輝映、相互影響。

2018-09-13_11.03.32.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21.48.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難以置信嗎?我們來聽聽兩個故事~~

        美國夏威夷的州立醫院,曾經聘請一位名叫ˍ修 藍的心理學博士當輔導人員。因為那裏有個收容精神病罪犯的病房,所以被視為危險區域。每個月都有心理學家受不了而辭職,這裡所屬的員工也常請病假,或者乾脆不來上班。大家經過那個病房的時候,都會背貼著牆壁走路,因為怕被有暴力傾向的病人攻擊。

        修 藍博士到任之後從未當面見過任何病患,也不曾與他們進行諮商。但他同意查看他們的檔案,而且當他在查看病患檔案時,根據他的表示;他會「清理自己」。也就是不斷在心裡對那些被查看的病患,誠心默唸「謝謝你」、「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

2018-09-13_10.45.34.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25.29.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結果如何呢?以下文字摘錄於《零極限》這本書中的描述~~

        『幾個月後,那些戴上腳鐐手銬的精神病患,被允許自由活動了。』

        『而其他本來必須服用高劑量藥物的病患,藥量則開始減少。然後被認定永遠不會有機會獲釋的人,也被獲釋了!』

        『還不只這樣!醫院的員工開始喜歡來工作,曠職與人員流動率過高的情形消失了。後來我們工作人員供過於求,因為病患被釋放,而所有員工都來上班了。現在那個病房區已經關閉了。』

        ………………

2018-09-13_10.51.18.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27.56.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1993年美國的科學家在華盛頓也舉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請了四千個人一起冥想喜悅、光明、和平與愛等畫面和感受,結果竟然降低了整座城市的犯罪率,實驗了數次,皆有同樣的成果。

        難以置信吧!我們真的很難想像一個人散發出去的心念,竟然可以造成如此龐大的迴響。這根本就是心念的「蝴蝶效應」,看來宇宙真的有一張無形的「因陀羅網」存在。

2018-09-13_10.36.59.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36.26.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在佛陀的思想裡;事物的生成、成長與衰退,取決於無數的原因和條件,而非由單一的原因所決定。一個事物的出現,意味著萬事萬物的在場。因為一個事物的存在,在物理上、精神上映現著數也數不清的其他事物。

        所以當我們對某人憤怒、仇恨時,事實上你也是在對部分的自己施加壓力與負面情緒。這「部分的自己」存在對方身上,也存在自己的體內。仔細回想一下;當你對某人表現憤怒或厭惡之意時,是不是自己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瞳孔放大、手心冒汗,心理上更是充滿負面的不平靜?

        同樣地當我們對他人展開慈愛與悲憫心時,也同時在關懷與灌溉自己的心靈。

        沒錯!

        當我們慈愛他人時,也就是在關愛自己。

        當我們悲憫他人時,也就是在憐惜自己。

        當我們衷心為他人的成就喜悅時,你是不是心裡也是歡愉的?

        當我們誠心為他人的需要奉獻時,你是不是心裡也是滿足的?

2018-09-13_11.02.36.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51.36.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是的!

        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藉由「互即互入」的觀念,而來引導出大眾部佛教徒的修行重心_慈、悲、喜、捨「四梵住」(詳補註)。

        因為一位修行者能夠透過這種萬物互即互入、相互依存的體會,因此產生物、我一體的慈悲。事實上當我們了知自己是與萬物互相依存時,就可以坦然接受諸事無常、諸法無我,也就可以無懼地面對死亡。而這就是佛法的目的;讓我們的生命可以離苦得樂,讓我們的生活能夠安樂自在。

2018-09-13_10.26.14.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2018-09-13_10.58.43.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補註:「四梵住」又稱「四無量心」,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他們認為能夠修持慈、悲、喜、捨的修行者,將來能進入梵天與大梵天(天神)同住。後被釋迦牟尼(原意為釋迦族的聖者)所引用,日後成為大眾部佛教徒的修行重心。

 

        慈ˍ幫助他人擁有快樂或快樂的因。

        悲ˍ幫助他人避免痛苦或痛苦的因。

        喜ˍ感受生命中美好而喜悅的能力,包括為他人的美好而隨喜。

        捨ˍ一種內心寧靜、平和的放手能力。

2018-09-13_10.22.25.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不過佛陀的慈悲觀更為博大,佛陀教導人們要「無緣大慈」,更要「同體大悲」。因為我們總是比較容易對有關係(有緣)的人(如親人)產生慈愛心,但是如果我們對那些跟我們沒有關係(無緣)的人也能同樣產生關愛,那纔是真正無私的慈愛。

 

        我們總是比較容易對同物種(同體)的人類產生悲憫心,但是如果我們對那些跟我們不同物種的生命也能同樣產生憐惜,那纔是真正無私的悲憫。

 

        這種「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胸懷,就是萬事萬物「互即互入」的終極體現。

_A190889.JPG

2016/10/19攝於西安  興教寺

 

2018-09-13_11.13.23.jpg

2018/09/13攝於西 大同 雲岡石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