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一二九九

期;歡迎關注。

2015年,他在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現場亂書《心經》;在德國漢堡大學現場題壁《逍遙遊》;在蘋果杭州旗艦店,寫了「驚人」的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王冬齡書《飲湖上初晴後雨》

2016,他的亂書《心經》現場書寫,去過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加拿大國家圖書館、紐西蘭國立美術館、大英博物館,還去過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現場題壁《道德經》第一章……

王冬齡書《心經》

藝術史家範景中先生曾在「書非書」2015杭州國際現代書法藝術展研討會上說他的作品,令其想起席勒的兩句詩,大意是:混沌之中迸發出星星之光。

王冬齡在太廟前書寫《心經》

在展後的雅昌專稿中,他特別自信而直接地說:「應該說『亂書』是我藝術創作中一個新的突破。它是上蒼的眷顧,使我走到自然本身。」(《現代書法主將王冬齡:怎一個亂字了得!》:雅昌2015年5月14日)

此人便是近幾年在中國官方藝術舞颱風生水起的王冬齡,正如他所言,他獲得了上蒼的眷顧,坊間瀰漫起神一樣的傳言:長期關注他的人,在欽佩他的同時,也越來越確信他的意義。

王冬齡「亂書」作品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有心人發現,王冬齡2015年走秀髮跡的「亂書」形式早在1997就有抽象實驗水墨藝術家杭法基在探索嘗試,並於2006年作為「書象」系列創作告一個段落而終結。更為神奇的是,王冬齡的「亂書」與杭法基的「書象」如出一轍,而杭法基的「書象」成熟終結期要早於王冬齡的「亂書」發跡期近十年。

那麼,王冬齡的「亂書」是拾人牙慧巧立名目嘩眾取寵還是自己確實獨創在先?

杭法基「壘書」作品

杭法基《書象》系列作品始於1997年至2006年間斷斷續續零散的創作出來,它是作為畫家抽象實驗水墨創作中的一個系列來完成,有的作品在網上零散的介紹過,還曾引起過小範圍的爭議。2002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杭法基抽象水墨畫集》曾選用過他的幾幅前期《書象》作品。2007年3月7日至9日,在馬鞍山市美術館,舉辦過一次「杭法基《書象》系列作品」學術觀摩展,《美術報》在當月的信息欄中有過簡短報導。同年3月27日,《美術報》發表了杭法基談書象創作的文章《一家之言》。作者出於對自己近30年抽象實驗水墨作一回顧,2011年7月9日,《美術報》用六個版面介紹了杭法基抽象實驗水墨系列作品,其中有一版半發了他的《書象》系列中的8幅作品。

杭法基「書象」作品

從杭法基「書象」創作的階段與展出、發表時間(1997-2006)來看,王冬齡那時更多的是《逍遙遊》之類的巨幅狂草,照片與報紙上的聯屏書寫類,以及後來榜書表演之外的銀鹽書法(一種用感光材料直接在相紙上書寫,並通過曝光控制產生各種層次的書寫樣式)。而類似杭法基「書象」作品的「亂書」定位形成至少是2015年後才開始的。

王冬齡:莊子《逍遙遊》-2003年

我們來看兩段有意思的引述佐證:

一、「王冬齡的傳統草書和現代書法創作,已足以使他立足於當今藝壇,但他最近創作的亂書系列,則將他的藝術生涯推向了高峯。一方面,作為蹤跡和結果,亂書或許可以在世界抽象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沈語冰:王冬齡的亂書;出版源:《詩書畫》,2016(4):44-56)此文發表於2016年,說王最近創作的「亂書」,其中「最近」兩字也應是2016 年,再向前推也不過是2015年,而杭法基的「書象」系列是1997年創作,2006年終結告一個段落開始集中精力於抽像水墨文人畫系列。

王冬齡傳統草書作品

二、「王冬齡先生的亂書為其所獨創的現代書體之一,王先生因這種創體被書壇譽為『僅此一人』,從而亂書之為書體也就『僅此一體』。」(李川:王冬齡亂書「亂談」:現代性論爭中的書法 出版源:《詩書畫》,2016(4):68-73)此文更是煞有介事地大肆舔菊吹捧,興起於80年代中後期的現代書法運動已逾30年,類似「亂書」體早已萌芽,應該說這種羣體性嘗試是現代書法運動的大潮下應運而生的產物。

最早提出「書象」概念的劉驍純就指出,「書象」所針對的對象包括傳統的書法和文字,甚至也可以兼容傳統的圖形符號。但從純粹理論上講,他又認為書法是軸心。或者可以換一種說法,狹義「書象」是針對中國傳統的書法而言的,廣義「書象」的針對性可以兼容中國和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字和符號;狹義「書象」指書法之象,廣義「書象」可以兼容文字之象甚至符圖之象。如此看來,杭法基與王冬齡的「大塊墨書」與「亂書」以及古幹現代書法中更似抽象畫的符圖之象作為現代書法的一個分支都可以列入「書象」範疇。把王之「亂書」奉為書壇「僅此一人」、「僅此一體」凸顯了我們夜郎自大與荒謬無知的藝評語境。

紅色襪子與王冬齡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副教授張愛國這些年一直跟隨著王冬齡,對「亂書」有個很形象的比喻:「我發現王老師草書留下的痕跡,就像賽車手漂移時輪胎留下的痕跡,也像人們洗完頭髮後的零亂,頭髮本身是有序的,而那種亂是最原始、最自我的。王老師在寫大字時頭髮也在跳舞,假如他把頭髮梳理得非常整齊,這種美就不存在了。」這位虔心跟隨王冬齡的副教授領悟到的「亂書」之「亂」原來是現場表演感,這種表演感更多是寄託於頭髮之凌亂奪眼球,而不是心性狀態的放達與自由,可謂一語中的。

王冬齡創作現場

現代書法真正進入國際視野是從二戰後日本的少字數作品在歐美巡迴展開始,書法走向更自由的抽象形式標誌著戰後日本現代書法運動的真正啟動,這種形式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延綿幾千年的傳統書法形式面臨難以出新的窘境,另一方面直接來源於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國際語境影響。現代書法運動在中國的興起是80年代中後期,今天日漸式微的日本現代書法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中國人以無比的熱情捧出「井上有一」勉為其難苦撐的正是三十年現代書法運動一直不慍不火的尷尬表現。

井上有一作品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風格上的崇尚古典與走向現代抽象圖式或者說傳統古典中融入現代,現代書法中包含古典,這種矛盾發展態勢是值得首肯的。不管是傳統書法還是現代書法走向當代都需要具備個性魅力成就其獨創性方能立得住腳,徐渭、金農、弘一等書家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都以個性魅力的書風自成一格,在「人人都是藝術家」,媒介材料空前豐富,藝術外延被一次次徹底顛覆的今天,不管是傳統書法還是現代書法都有其更多發展的可能性也更具挑戰性。

金農漆書

然當代藝術更關乎人性獨立自由之精神內核,藝術家的狀態比藝術本身更為重要,藝術家的創作精髓不應是某種材料或某種形式的書寫繪畫,而應是他們的品性,他們最偉大而光榮的傑作,應該是如何適當的生活自處。我們可喜地看到古幹、杭法基、谷文達等藝術家在中國現代書法運動興起初期有過較為純粹真誠的探索,沃興華、王鏞、曾翔等書家為現代書法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同的探索樣式,儘管在前進的道路上難免也有模仿徘徊不前的痕跡,但他們大抵態度是真誠的。

王鏞作品

遺憾的是,我們當下更多所謂的現代書法要麼邯鄲學步亦步亦趨,要麼標新立異於形式嘩眾取寵。在信息渠道與媒介材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鼓勵和而不同多元並進的藝術創作的同時還應該警惕急功近利浮於表面形式的自我標榜。傳統書法與現代書法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與尷尬,其實質歸根結底是人心的困境與尷尬。王冬齡式的這種疲於奔命的媚俗表演背後是我們對「功利」渴望至極集體膜拜大環境的表徵,一種並不高明的表演能獲得如此強勢話語權背後是一個大國上層建築普遍假大空、文化藝術修養普遍底下的生動折射。

——文章節選自楚尋歡《從杭法基到王冬齡看現代書法的尷尬亂象》

——內容源自@月雅書畫,特此鳴謝

七十二變

|悟空|

羊狼毫中號

蓋世英雄,百變神器

或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選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