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專業人士從性能、戰略上分析下


雖然沒現場看到機器如何,也沒有同絡石的人員交流測試參數,但是看了視頻,乍一看感覺就像加個前置力矩了事,後來發現單一方向上的阻抗,後來還有末端固定,其於軸的多姿態解析。雖然末端變化肉眼可見,但也很牛了。希望是個落實做研發的公司,把計算分析,材料工藝裝配細節落實到位。有自己的演算法模型來匹配要設計的機型。

xmate機械臂,從外觀上確實容易引起抄襲的嫌疑,在實習期間,我見到這傢伙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IIWA嗎。關於這點,不好評論。相信珞石以後的產品出來還是會有自己獨有的造型設計。

機械臂的力控性能從濤哥貼的視頻來看,貌似對標了IIWA宣傳的視頻,至少看起來,功能還是挺齊全的。至於具體力控性能優劣的對比,不知道有沒有參數化的評價方法?


  1. 外觀的鍋我來背,當初機械的同事開始哼哧哼哧設計xMate樣機外形的時候,我直接打斷要求去參考iiwa,原因主要是覺得iiwa好看,我是顏值控;
  2. 當然,也想蹭點iiwa的熱度;
  3. 現場機器人有點問題,所以沒有動態展示,感興趣的朋友歡迎來公司體驗,現階段xMate仍在緊張的開發測試完善階段,僅接受科研版預定,批量發貨要到明年。蹭熱度的只是樣機,之後的版本外形都有全新設計,不會存在所謂的侵權問題,而且iiwa這個結構,設計過裝配過調試過的小夥伴都知道有多少淚;
  4. 珞石剛剛完成B輪融資,誠摯歡迎對機器人感興趣,願意加入一家專註技術,還算務實的成長型企業的小夥伴加入珞石,請隨時私信;
  5. 有人提到的xMate視頻:


人類社會的發展,工業的發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飛機是人類從鳥的飛行中受到啟發的,汽車是從馬車中受到啟發的等有太多太多的事例可以舉了。

關鍵的在於一種思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僅從理論上分析。

好好研讀下德國宇航局的這篇文章:《A Unified Passivitybased Control Framework for

Position, Torque and Impedance Control of Flexible Joint Robots》,你就能理解這種機器人的原理。

當年新松理解這篇文章不到位,沒看到他們實現在笛卡爾空間的拖動示教;珞石研發實力雄厚,理解很到位,實現了笛卡爾空間的拖動。

——————————————————————————————

目前機器人關節空間的拖動實現較為容易,而笛卡爾空間的拖動,受限於關節摩擦力建模精度,需要藉助於各類力矩感測器才能實現。這兩種拖動方式在控制上有本質的區別。

其他方面分析可參考韓總的文章協作機器人的機遇與挑戰-2 @韓峯濤


創新是突破人類認知的能力,複製是突破個人或團隊認知的能力。想要創新,你就得了解人類認知的界線,這個過程需要有複製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人類認知的界線,創新纔有可能。創新和複製的關係就是質變和量變的關係,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不會發生。


不知羞恥...

快遞員說:強姦的鍋我來背,主要是因為我喜歡她,我是顏值控。


抄襲kuka,然後建個小號提問來宣傳,大哥要點臉好嗎

還不知道實力到底如何,下週的工博會上會去看一波。

但這個外觀很招黑啊,幾乎香酥雞抄襲iiwa,不知道工博會會不會出現KUKA的BOSS奇異表情包。ps下圖是保時捷的CEO在上海車展看到眾泰的表情XD

附上Rokea Xmate和KUKA iiwa的對比圖


i看了吐槽。

有個疑問請教各位吐槽君。

這個侵犯對方專利了嗎?沒有就別bb。

抄襲?

你一個差等生不跟好學生學習,

難道能翻天?

——————

什麼叫抄襲???

什麼叫學習???

沒本事的時候跟優秀的學習叫抄襲?

你跟你的老師學習的時候叫抄襲?

我模仿莫奈畫了一幅畫,你說我抄襲?

——————

反對我的你不是年輕,就是平凡人。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正當的學習過程,甚至不用去考慮什麼專利的法律責任。


工博會現場動不起來?工程師說還沒發布?有誰體驗到了嗎?


三大件精準度如何、工作壽命如何、成本如何,我是一問三不知。


這。。。外觀跟iiwa非常的相似,不知道性能差多少,如果性能相差無幾的話,價格降到iiwa的一半,還是有前途的產品,估計能傾銷海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