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殷商有關係。韓鮮人是商朝箕子的後代,這是有史為證的。

先說箕子,中國記載箕子開發朝鮮事蹟的書籍,有《尚書大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史記》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的事。

成書於西漢初年的《尚書大傳》雲:"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也就是說,在武王伐紂取勝以後,就放了箕子,然後箕子就去了朝鮮,然後武王就把朝鮮分封給了箕子。

高麗王朝僧一然著《三國遺事》追述了朝鮮族始祖檀君的神話,並提到了箕子。檀君"王儉「是古朝鮮全民族的共同始祖。現代「三韓國」與北朝鮮仍然有時採用檀君紀年,即以公元前2333年為檀君元年。檀君御國1000多年以後,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檀君就謙讓地退隱了。

箕子開發古朝鮮的具體情況,該國史書《東史綱目》的記載比中國史書更詳細。這本書是朝鮮王朝的史學家。書中說「 朝鮮箕子元年。殷太師箕子東來,周天子因以封之。箕子,子姓,名胥」這是有力的證據。而且在這本書中,還記載了和箕子後代(箕氏王朝)的情況。箕氏朝鮮王朝一直存在到漢高祖時代。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被燕人衛滿滅亡。

《漢書》說箕子制定了八條禁令,標誌古朝鮮社會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已快速地邁進了有成文法的文明時代,考古發現可以證明這個歷史記載。"朝鮮青銅時代的年代大體在公元前10世紀至前5世紀,主要遺址在平安北道和黃海北道。""與周圍地區存在著文化聯繫。"這時代正好與箕氏王朝開發朝鮮的時代相吻合。

朝鮮半島的姓氏也一樣可以作為證明材料。今朝鮮和「三韓國」的姓氏中有箕姓,還有其分支韓姓、齊姓,他們都奉箕子為始祖,併到中國河南省淇水縣朝歌鎮的三仁祠尋根問祖。還可以從服飾、古代曆法、風習等看。朝鮮族喜穿白衣,這與殷商傳統有關。《史記·殷本紀》說:"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可見殷商尚白。《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古朝鮮地區的扶餘國"衣尚白,白布大袂",這是繼承了殷商的傳統。

中國的古俗是影響整個東方地區的,古朝鮮的曆法也是效仿殷商的。《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說,該地區"以殷正月祭天,國中大會"。殷商有殺人殉葬的風俗,而《東夷傳》等記載扶餘國"殺人殉葬,多者百數"。《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還說,半島上的許多居民,都自稱是來源於中國的"古之亡人"。

再說商人與殷商。

原始社會後期,人類社會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

到了夏代,社會上分工,出現一部分專門從事物品交換的人。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地為商,他的部落便被稱為商族。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契的六世孫王亥經常率領奴隸,駕著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黃河北岸的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天,王亥在販運貨物的途中,突然遭到了狄族易氏的襲擊。易氏搶走了貨物和隨行的奴隸,並殺死了王亥。王亥有個兒子叫甲微,他聽到父親被害的消息後,興兵討伐易氏。滅掉易氏後,商的勢力也擴展到了易水流域。

商族到了商湯時期,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已相當發達。商湯為了削弱夏的國力,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把貿易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最後滅了夏朝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後,商族人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其手工業也相當發達。

周朝建立後,商族人生活每況愈下,紛紛從操舊業——做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簡稱商族人為「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紀布

話說,在古朝鮮時期,朝鮮國位於我國的東北部,現在的朝鮮在二戰之後已經分為北朝鮮和韓國(南朝鮮)。關於朝鮮國的起源,曾經有著「箕子入朝」的說法。但是,對於這個說法真實性,卻始終有學者對其持有懷疑的態度。那麼,「箕子入朝」 在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個說法呢?

中國古代思想家箕子

據傳說,箕子是我國商朝時期的貴族階級,有學者認為箕子是商紂王的叔叔,也有學者認為箕子是商紂王的同母異父的哥哥,說法並不統一。到了商朝的末年,紂王殘暴成性,荒淫無道,整天沉溺於「酒池肉林」之中,不理朝中之事,並且,紂王濫殺無辜,聽信佞人,使商朝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危機四伏。

紂王與妲己

在商紂王統治時期,朝廷中有一些忠貞於殷商的有識之士,如比干,箕子,微子等,這些有識之士意識到商朝的統治「危在旦夕」,於是,他們就開始勸諫紂王親近忠良,遠離酒色,改革朝政,體恤民情,勤於政事,來拯救大商的江山。可惜天不遂人願,屢次進諫的他們都無功而返,不僅觸怒了昏庸的紂王,而且還使得比干大夫被紂王誅殺,箕子被抓入大牢,微子逃離了朝廷。

比干

在周朝滅掉了商朝後,箕子才得以出獄重獲自由。被獲釋後的箕子因為無法接受商朝被滅亡的事實,於是,就率領5000多「不滿現狀」的人出逃到了周朝的邊境——東夷(周朝東部),也可以說是朝鮮半島的北部一帶,在此定居了下來,組建「政權」,建立了「古朝鮮」。周武王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沒有生氣,於是就將朝鮮半島「賞賜」給了箕子。

圖片源於網路

對於這段「歷史」來說,有學者認為屬實,也有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當然也有人保持中立。持肯定觀點的學者們認為「箕子入朝」是符合歷史的。他們根據朝鮮古籍與中國古籍的相關記載都有關於此事的介紹。令外,學者們也通過對一些古蹟考證,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有學者認為,在現今朝鮮平壤附近的「箕田」就是箕子率領眾多部眾入朝的物證。「箕田方方井井,與商朝甲骨文的「田」字相合,而一區七十畝,就與儒家孟子所說的『殷人七十而助』相合,所以,這種劃分的方式就是箕子從商朝傳播過來的」。

圖片源於網路

持有否定觀點的學者們認為,「箕子入朝」根本就是無中生有,在朝鮮境內所出現的「箕子井田」和「箕子墓」都是後人的杜撰的。他們有人提出,在《尚書大傳》中的記載「釋箕子之囚」是周武王時期的第十三年,而向東入朝的箕子又「於十二祀來朝」,僅僅只是在同一年的時間內,往返鎬京與朝鮮兩地,按照通常的邏輯來說,在科學技術極不發達的古代,那是絕對是不可能的,因此,持有反對觀點的學者們認為,「箕子入朝」子虛烏有。

日本佔據平壤時期的箕子墓照片

當然,對於那些中立者來說,他們則認為「箕子入朝」可能存在,但不可以輕易下定論。雖然在考古學上不能充實證明「箕子入朝」的傳說,但是從考古學上也還沒有證明此事沒有。 因此,在現階段來說,歷史上究竟有沒有「箕子入朝」 ?還有待後人們的考證與研究,現如今還無法形成有說服力的結論。(關於詳細介紹箕子的人物內容,大家可以自行點擊下方的百科詞條)

圖片源於網路與本文無關聯

歡迎關注,下期更精彩,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回答第一個問題:殷商人擅經商——完全就是現代人的自動腦補,望文生義,以訛傳訛。

沒有任何證據表面殷商王朝是一個重貿易的王朝,有的只是剝削納貢——殷商的朝貢體系和後世可不一樣的,就是予取予奪,分文不還。不僅不互惠互利,而且還要錢要命:

《小臣牆刻辭》,記述商末的一場戰爭,其中有:「比伐,擒危髦……馘千五百七十」。

馘,割去左耳。危國被迫獻上1570個割掉左耳的戰俘。

上述事實,貫穿殷商王朝600餘年,從未停止,殷商王朝的海量人殉就靜靜躺在殷墟作證!

①武丁(公元前1339年—前1281年)時期:58年間祭殺9021人;

②祖庚、祖甲(公元前1280年—前1241年)時期,39年間祭殺622人;

③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公元前1240年—前1210年)時期,30年間祭殺3205人;

④帝乙、帝辛(公元前1209年—1123年)時期,83年間祭殺104人。

——《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胡厚宣

所有的殷商史專家、甲骨文專家都認為,殷商的人殉數量絕不止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屍骨遺骸這個數。

雖然我們可以《詩經》中的「相土作乘馬」、「王亥服牛馬」等看出殷商的先祖有經商的影子,但這並不代表殷商王朝的國民經濟就是貿易經濟,更不代表殷商獨尊商業。實際上,殷商的農業也同樣在發展,所謂「商重賈周重慄」這都是不嚴謹的說法。正如上面的人殉那樣,殷商統治者的經濟來源更多來自於戰爭掠奪。

「商」一字在甲骨文中和商業、商貿沒有任何關聯,而是指刑罰:

同時又有「焚燒祭天」的用意——眾所周知,「商」是以祭祀神權與教法治國的,因此,殷商人用「商」來自稱自己,實際上就是表示生殺大權,而不是商業商貿。

《說文解字》的解釋,「商」是指「從外知內」,成為商人的代名詞,至少要到漢代,如《白虎通》才首次出現商是指「通四方之物」——在「商」之前,另有專詞指代商業:

《周禮》:「府藏皆有賈人,以知物價」。

又《易·系詞下》:「日中為市,交易而退」。

可見,最初的商業是「賈」與「市」,而不是「商」。

「商」變為後世多商人、商業、商貿的代名詞,主要是兩個改變:

1、「賞」——補償

「商」=「賞」多見於商代青銅器銘文,這裡可以看作殷商王朝已經失去了絕對優勢(人殉在大量減少),要求方國「登」、「賚」(都是指朝貢)後,開始要「回賞」給對方。

這是「商」為商業的最早來源。

2、度量器具與「賈」和「市」的推動

三國魏時張揖撰《廣雅》:「商,度也。」

《正字通》說:「商乃漏箭所刻之處。」

甲骨文中的「商」又有表示沙漏之意,也就是《廣雅》與《正字通》解釋的時間刻度,後來由周朝中負責監管市場物價的「賈人」與「三市」中的經濟活動,「商」逐漸與「量」發生聯繫,至此,「商」方為商業之「商」。

第二個問題:韓國與箕子

也就是朝鮮半島與箕子了,由於目前沒有發現箕子朝鮮的考古遺址(既然按照周朝的歷史記載,箕子朝鮮是一個國家),而且史學家上對於箕子朝鮮是位於朝鮮半島還是遼吉,目前尚無定論。

註:但按照《山海經》的解釋,朝鮮又的確是接近朝鮮半島,而不是遼吉內陸——《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山海經·海內北經》:「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朝鮮古籍《海東繹史》《三國史記》也記述了「箕子開朝」的歷史。因此,「箕子朝鮮」當與今日朝鮮半島在地緣上更接近。

《漢書·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欲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闢。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懷器食。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臧,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於犯禁浸多,至六十餘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漢四郡」是古今中外,唯一最直接統治朝鮮半島的鐵證(地望上也沒有任何疑問)。

既然如此,那麼朝鮮半島與箕子,也就是殷商,是脫不了幹係的。


"商人"一詞起源於一個遙遠的朝代,商人與這個朝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歷史上雖然長期處於落後的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數個世紀,但中國的商業貿易活動,其實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而且他們憑藉商業活動推動了巨大的生產力,並建立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商朝。

4000多年前,在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曾經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後來他的部落被封為商部落。

應該說,商部落是一個充滿智慧的部落,先是契的孫子相土發明瞭馬車,後來他的六世孫王亥(中國經商第一人,中國貿易的鼻祖)又發明瞭牛車,這便是史書上記載的"立皁牢,服馬牛,以為民利"。隨著商部落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剩餘,而王亥又很有經濟頭腦,於是他便經常率領族人,駕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其他部落去做國際貿易。

王亥最遠一次的國際貿易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氏,這也是他所做的最後一筆生意,據《竹書紀年》中的記載: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

這也就是說在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恆一起從商丘出發,載著貨物,趕著牛羊,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帶)做生意,而有易氏部落的首領綿臣(土匪行業的祖師爺)則見財起歹意,他殺了王亥,趕走了王亥的隨行人員,奪走了王亥的貨物和牛羊。

王亥的弟弟王恆兼程逃回商丘報信,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憤,發誓要為王亥報仇。

但由於商部落的實力有限而未能立即出兵,直至4年後,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商部落才聯合河伯部落,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王亥報了仇。此後商部落憑藉其商業活動的優勢推動了巨大的生產力,他們部落的實力也在不斷壯大,最終在公元前1551年,王亥的第四代孫湯滅了夏朝,並建都於殷地,即今天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故商朝又被稱為殷商。

武王伐紂滅商朝之後,因為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便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兵反叛。

周公(姬旦)提兵東徵平定了這次反叛,隨後他又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並將所有的商朝遺民都集中到了洛陽,為了讓這些商朝遺民本分些,不再鬧事,周公告訴這些殷商的遺民:「你們可以繼續幹你們的老本行——經商」。這些殷商的後人也確實是善於經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因此賺的盆滿缽滿,後來一些周人見有利可圖,便也從事了這種行業,而這一行業的主體還是那些商朝遺民,所以他們被統稱為商人。

在隨後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出現過很多有錢有勢的富商,這些富商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有些富商堪稱是富可敵國。

這些富商們能夠蓄養家奴死士,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興衰,這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商人例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春秋時期的范蠡、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等等。《國語·晉語八》中曾雲:"夫絳之富商,韋藩木楗,以過於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

雖然那時的商人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但因為他們最初的主體是那些被視為敵人的商朝遺民,原始起點就低,而且他們秉承了「無利不商」的宗旨,這與當時社會「重義輕利」的思想相悖,所以他們的身份地位並不高。

就古代社會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來論,五行(車行、船行、店行、腳行、衙行)、八作(金匠、銀匠、銅匠、鐵匠、 錫匠、 木匠、 瓦匠 、石匠),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大傳統宗教)。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不同朝代商人的身份地位也絕不相同。

唐朝以前的商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地位,而至唐代時商人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九流排名依次為:帝王、道士、文士、官吏、商賈、醫卜、僧尼、士兵、農民、工匠。到了元朝的時候,九流的排名則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由此可見,古代的商人雖是最暴利的行業者,但他們的身份地位卻是最低。


經商以誠信不欺為根本,是因為誠信對應的五行為土(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皆與五行對應),五行相生相剋,土能生金,也就是唯有誠信纔可以財源廣進、持續發展、生生不息。


商朝滅亡後,商貴族政治上失去了權力,土地刮分,但手中掌握大量財富。為生存,這些人利用手中財富在各諸侯國販賣物品掙差價,久而久之,當時人把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稱商人。武王伐紂後,周武王封商貴族微子建宋國,箕孑不願受封,率數千部眾到朝鮮建國史稱箕子朝鮮。


甲骨文研究揭示,商的先民確實以做生意起家。先王多數是經商高手。

除了商,還有一個字:貿。寧波有貿山,原本是一個海島,後來因甬江沖積與大陸相連。這大概是中國最早與海外的貿易地。後來,在此做生意的人多了,形成了邑。於是在貿的右邊加右耳旁(邑字做部首就是右耳旁)造一新字鄮,作為地名。秦始皇在此設鄮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