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在他的書中談到印象派是西方美術白話文運動,使佶屈聱牙、深奧難懂的文言文美術宣告結束,但是也沒做解釋。這是為什麼呢,是技法上的突破,還是觀念的改變?


古典美術起源大概可以說是文藝復興。其要求就是嚴格遵守美學。到之後的巴洛克、洛可可,雖然有自己的特點,但仍沒有擺脫出嚴格遵守人體規律的框框。簡單地說,就是「畫啥得想啥」。其實說白了,咱們美院的考試仍然是在考這個。

但是印象派給人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丙烯顏料、戶外寫生,把畫家從畫室里解救了出來。技術的革新帶來了技法的改變。加上近代化開始,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古典耗時的方法不再適合而印象派通過很好的「炒作」,加上人們對「反抗政權」和「叛逆精神」有著一些獨特的喜愛,讓人們開始關注他們。同時,的確是受了幾百年的思想「禁錮」,人們的關注點開始改變。不再在畫本身上,而在畫給人的感覺上。畫家們開始不再關注事物本身是不是準確,只要是能給人感動的,就是好畫。如今很多現代藝術動輒賣出幾億,也就是因為這幅畫給買家帶來了思考,而並不是因為畫得有多真實。由此,思想發生了改變。


我有一愚見,不知能否解釋這個問題,若有失當請斧正。拿音樂而言,7個音符可以變換出無數種組合方式。而繪畫的空間卻窄了很多,從極限的照相寫實到一個空白畫框什麼都不畫,一共就這麼點空間。什麼樣的形式都已經窮盡,可以說二維繪畫的創新幾乎沒有了。20世紀冒出來的各種現代藝術流派把能想到的方式全畫了個遍,而印象派就是這些嘗試的開端。特別是塞尚之後,所有的藝術規則和傳統都被質疑和打破。所以蔣勛的說法有其道理,但嚴肅的學界是不是這樣認為我不是很清楚了。

談及為什麼印象派是古典美術的終結,我理解的問題是,印象派的什麼特質使得它終結了西方古典美術。主要是從印象派藝術自身的特點來回答的,而並未涉及為什麼印象畫派出現了?即材料(管狀顏料的出現)、交通(火車線路的發達,使得短期出行變為可能,畫家能接觸到更多的風景)、藝術市場等等社會背景。

主要原因有三:

一、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印象主義更注重對繪畫中的外光進行研究和表現。印象主義畫家提倡戶外寫生,直接描寫陽光下的物象,從而摒棄了從16世紀以來的褐調子,表現出微妙的色彩變化。古典美術最明顯的一個特點之一就是褐色調子,尤其是在印象派誕生那段時間學院派和浪漫派你方唱罷我方登場,但他們的畫面的色調都是類似的,少有例外,印象派在從這一點上來看,終結了古典美術中的褐色調子。而由於戶外作畫以及捕捉瞬間光影的需要,以往繪畫中堅實、光滑的輪廓,開始消失,變得鬆散,模糊有種未完成感。

二、 印象主義開始,歐洲的畫家們試圖使繪畫擺脫宗教、文學的影響,更多的主義繪畫語言本身。你想想印象主義畫家們的畫,敘事性是比較弱的(比如草地上的午餐,主要是為了試驗色調、顏色的搭配,(作者敘事慾望)主題性是很弱的,比如莫奈的日出、睡蓮基本拋棄了敘事,文學題材、傳說故事、宗教內容在印象派中是不受歡迎的),以往的那種宏大的敘事題材,自印象派之後開始逐漸的居於畫壇的次要地位。

三、用喬治里維爾的話來說,「為了題材的色調特點而處理題材,不是為了題材本身,這就是印象派畫家不同於其他畫派的特點。」,在印象派繪畫中,主角是光,引發的色彩。

另外,插一句,其實印象派還算是古典的,只不過在畫作的外在表現形式上顯得叛離西方古典美術,仔細思考下,印象派奉為圭臬的「如實再現大自然」,和當初達芬奇說的繪畫是自然的一面鏡子何其相似。

參考書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


技法上來說,在印象派之前從來沒有人這麼畫。色塊,線條,不同於古典畫派和學院派的惟妙惟肖反而是為了捕捉光和影與大自然的氣息。再到post impressionism的梵高迴旋畫法,色彩大膽地運用只為了更強烈純粹表達畫家自身的情感。再到修拉的點彩畫,都是那個時候學院派極其不屑的風格和褻瀆啊。

當然也有人不屑印象派啊,說印象派是藝術之死的開始。各有所好。每個人看法不同。

如果沒有印象派就沒有後來的野獸派,抽象派,印象派畫家是現代畫派的起點和靈魂。所以無論從手法還是觀念,它都是獨一無二的美麗。

而那些擺脫古典桎梏開拓了新畫派震撼了世界的藝術家們的心多勇敢啊,他們的生平傳奇又不凡。你要是真想了解自己去讀藝術史書好好了解,這些感想都是自己讀完以後才能擁有的否則別人怎麼說也不能感同身受。

我認為不能說是中結,應該是使人類的藝術表現達到了另一個高峰,而這些峰尖上的作品,表達了最強烈的個人感情。古典主義的美,所表達的只是人體的美和技巧的美並沒有表達出畫家的感情,在19世紀後半段工業革命已經很興盛的時期,中產階級很強大的時候,人類在准求自我個性的表達上強於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所以,印象派這些有著表達個人情感強烈的作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