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礎的,美術史專業的學生應該都是從央美版的中外美史開始學習的……洪再新版的中美史應該也有很多人看……

可以先基礎的了解一下各個朝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風格,畫家,題材,內容……然後看自己比較喜歡哪一方面,再重點去看。最終還是看你能不能堅持下來了


原書稿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藝評篇幅短小,精選二十幅名作。旁徵博引,融貫中西,著重介紹文藝復興以來萊奧納多,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等巨匠。缺點是譯名特別,配圖較少。

厚重的大部頭,價格稍貴。插圖豐富,內容全面,藝術通史的標杆之作,是不少藝術史入門的教科書。

貢氏的這本算是殿堂級的啟蒙之作。不同於詹森那種將風格與流派進行博物館式的羅列,作者講故事一般循循善誘,行文生動有趣。

外國人撰寫,直接從觀看和體驗入手,用一百幅作品串聯起中國畫史。


半年前買了《五天學會繪畫》(作者是加里福利亞大學的藝術教授)這本書,最近趁在家自我隔離的時間,頗有興趣的讀了一遍,在此五星推薦。

我雖從沒專門學過畫畫,畫的畫也不堪直視,但是畫畫這個技能的優勢和作用我還是明白的。

繪畫這門技能擁有雙重優勢。一是學到視覺藝術中的一項重要技能:如何將你捕捉到的自己眼前的事物畫在紙上;二是會幫助提高自己在生活中其他領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人類史告訴我們,通過繪畫來刻畫感知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非常非常的重要,想想敦煌壁畫就明白其關鍵了。

這本書適合對美術及繪畫感興趣的朋友,也適合家裡有寶貝的寶爸寶媽。以作者的話說,她可以教你運用「藝術家的直覺」,以全新的方法觀察周圍世界,帶領你領悟繪畫的技巧,加強你的藝術觀感。

嗯嗯,當然修行還是要看個人啦!

本書一共有12個章節,我歸納下來,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部分,可以幫助你判斷是否適合你閱讀並學習。

1.對大腦的認知

關於大腦:它可以通過改變自身慣常的思維方式,刻意去接觸新思想、新慣例、學習新技能,來改變自身結構。

左腦技能:理性與有序思維

右腦技能:調查、研究、演繹、檢查、總結

目前學校的教育特別注重左腦的開發和培養,但左腦技能現在不斷在被計算機快速學習和複製。也就是說以後左腦可做的事,計算機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其完成,右腦開發的重要性就是平衡左右腦的技能,使其在解決問題是能夠根據需求來切換,並通過左右腦共同的努力來解決問題。

學習繪畫就是一個訓練右腦的好方法,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將左腦「擱置」,並喚醒右腦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不容易,但是值得一試。

書中介紹了如何讓左腦模式向右腦模式轉變,例如通過顛倒繪畫來實現。

通過觀察自己的大腦運作,你的感知能力會變得更加強大,你也能更好地利用兩個腦半球各方面的能力。一種是抽象的、辭彙的、邏輯的,另一種是無言的、視覺的、直覺的。

3.孩子的繪畫教育

我完全沒有接受過繪畫技能的培訓,連對美術課都沒有印象,畫出來的畫特別幼稚,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完全不會畫畫的。看了書,作者說,那是因為我們帶有兒時的繪畫符號,符號體系的強大影響從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像我這樣未經過專業繪畫培訓的人會在成人時期還畫一些「幼稚」畫。學習繪畫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學習如何將自己的符號體系撇子一邊,然後準確畫出自己所見的過程。

解決辦法是:

通過不斷的練習,配合上正確的方法,使其能力提升,就如閱讀能力一般,且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畫畫。

其實之所以我對這本書越看越感興趣,還有一層原因就是作為父母、了解一些繪畫知識,可以建立與小孩的繪畫語言。好的話,還可以從自己的認識去引導孩子提升觀察、理解和感知能力。但是還要相信的是小孩本身就是天然的藝術家,作為第三者,我們審視孩子的畫,可以不懂,但切不可成為一個「破壞者」。

作者說:「對兒童的藝術天分進行嘲笑和貶損會很不幸的讓孩子捨棄畫畫,但更不幸的是,孩子們往往會將這種傷害怪罪於自身以及自己的作品,而不會去怪罪那些無心的批評,因此,為了保護自我不受進一步傷害,孩子們會產生自衛想法,即他們很少再去嘗試畫畫了。」

來看看《小王子》裡頭畫羊的小故事(我就是在這裡被小王子圈粉的)

"請你給我畫一隻羊,好嗎?"

雖然我以前只畫過蟒蛇的整體圖和剖面圖,但我卻無法拒絕,就給他畫了。畫了幾次,他都不滿意。因為我要急著檢修飛機,不耐煩了,就胡亂地畫了一張,匆匆地對他說:"這是一隻箱子,你要的羊就在裡面。"

沒想到,他卻喜笑顏開:"我就是想要這樣的,這隻羊需要很多草嗎?"

"我給你畫的是一隻很小的羊,用不了多少草的。"

他把腦袋靠近畫:"看起來,並不像你說的那麼小喲,瞧!羊睡著了!"

這裡的畫雖不是小王子畫的,但,卻是他的視角。

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意識層面觸摸你的創造力和直覺。而創造力和直覺並沒有在我們的教育體系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但是面向未來,它們卻至關重要。

兒童才藝才能的發展與他們大腦的發展變化有關。早期,嬰兒的大腦半球並沒有明確的分工。大腦的偏側性——即具體功能集中在某個腦半球——會隨著兒童成長逐漸發展,同時獲得發展的還有兒童語言技能以及童年的藝術符號。

大約一歲到一歲半,只要給孩子一支筆,兒童便會開始在紙上塗鴉。

其後隨著一段時間的亂塗亂畫後,兒童便會對藝術產生基本認識,慢慢的,也會建立起孩子的符號體系,例如畫花,你會發現她畫的花其實都是同源的大同小異。

兒童從八九歲開始,就會遭遇藝術危機,即他們對周遭事物的認知越來越複雜,而他們現有的繪畫水平卻不足以表達這種感知,從而導致二者之間產生矛盾。

大腦的偏側性通常在10歲左右就發育完成了。這剛好與兒童藝術才能的衝突期在時間上相吻合,在這個時期,兒童的符號體系似乎會超越感知,並妨礙他們對感知的準確刻畫。

到了10歲、11歲,兒童進入寫實主義時期,他們會對寫實主義的熱情完全綻放,如果他們的作品看起來不真實,這是他們往往會感到灰心尚氣,並請老師幫助。老師或許會說:「你一定要仔細觀察才行」,但是這樣的建議一點也沒用,因為她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仔細觀察,或是怎麼觀察。

繪畫在我們文化中並不算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而說話則是,閱讀也越來越是。

3.繪畫技巧及其實踐

作者在書中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手把手」教我們如何畫畫,當然這裡的「手把手」肯定沒有真有一位老師在你旁邊給你示範、給你講解來得直接和高效。因為即使你邊看書邊根據文字的指引來實踐畫畫,我們總會被這樣那樣的事打斷,像我就很難有整塊的時間好好按照書本上的要求認真畫上一兩個小時。就算有這樣集中的時間精力畫上一兩個小時,其學習效果肯定不如有一個老師在旁的監督與指導來得實在。

但,即使不能如理想般實踐,我們還是能在筆紙間有所收穫。

首要收穫就是學習並練習「閑置」左腦、能動右腦,這樣的練習時所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引發一種非凡狀態,即一種高度集中、非常專心、高度迷人、無言、永恆、富有成效的狀態。其底層邏輯和感覺其實和所謂的冥想及心流如出一轍。

這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指導讀者學習五個技能。

重點:需要讀者根據文字指引動手去畫來加深理解和提升。

作者給出的幾個繪畫建議,歸納如下:

  • 隨身攜帶一本素描本,一有空閑,就畫點東西,什麼都可以;
  • 臨摹顛倒的照片,因為這是轉變大腦模式的最佳方法;
  • 學習繪畫永無止境;
  • 你在觀察周圍的人與事物時,想像一下自己在畫他們,然後你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他們;
  • 我們可以畫出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且這項技能會伴你終身。觀察並畫出客觀存在,便是繪畫基礎知識的最低水平,一般都需要學會了這一點,才能開始作想像畫、油畫或者雕塑。

期望我的介紹能對你有用。


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 歐洲藝術史教材 喜馬拉雅有有聲讀物,《現代藝術150年》賴特美術館館長寫的,可以清晰的關注到現代150年內的現代藝術的發展,有年表對應藝術流派,很直觀。《穿過牆壁》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作,可以看看關於行為藝術的解讀。觀念藝術和實驗藝術 先可以不碰,太難,不是一天的事。


我個人看法,看西方美術史,要先看西方人寫的,在看我們寫的,看中國美術史,先看我們寫的,再看看西方人怎麼寫的。

《詹森藝術史》是要讀的,圖很多。

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

英國人邁克爾蘇立文的《蘇立文中國藝術史》

美國人高居瀚的《圖說中國繪畫史》。這本最容易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