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是「信息化戰爭」元年,這一年由美軍主導的「沙漠風暴行動」第一次把人類的戰爭模式拓展到了無形的空間,在此之前,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無論多麼強大的軍隊,想要消滅敵人都需要面對面的戰鬥,都需要在鐵與血的交換中消磨敵人的兵力、裝備乃至意志,最終達成戰勝敵人的目的。

但海灣戰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戰爭模式。即通過無形的電磁波使我方部隊的戰鬥力呈指數級上升,通過打擊對方的信息、通訊、電力、指揮等關鍵節點使敵方部隊的戰鬥力遭到指數級的削弱,最終使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出現難以逾越的鴻溝之後以極小的代價就完成對敵人的摧毀。制信息權,這個讓今天無數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名詞從這裡出發登上了人類戰爭史的舞臺。


首先很高興為您解答,對越自衛反擊戰對我印象確實深刻,在剛上大學的夏天我一直在瞭解它,下面就聊聊這個戰爭吧。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加緊了對經濟和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而國外勢力對我國的領土主權不斷的進行挑釁,無奈之下我國只能奮起反擊,憑藉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對外反擊戰,這也讓世界看到了我國在維護領土完整表現出來的決心和意志。

其中對越自衛反擊戰給人可留下時刻印象,當時越南依靠美軍在越戰期間遺留下來的大量武器裝備,再加上當時我國和蘇聯的大量援助,越南的軍事實力在亞洲地區已變得不可小覷。起初越南對我國邊境地區不斷地進行襲擾,最後變得越來越放肆。我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發起有效的自衛反擊。

而出於當時在越戰期間我國對越南的大量援助,甚至我國還曾對越南派出了作戰指揮訓練人員,雙方進行了不錯的指導訓練,這也給當時的一些越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與中國的戰爭,有些越軍提出不滿,這其中就有一名叫喬清陸的越南士兵,由於不願與中國開戰並企圖逃亡我國,最後他將這一計劃告知了他的親密戰友,並一同研究逃跑計劃。

隨後在一次的任務中,喬清陸果斷抓住機會,駕駛美製的「休伊」直升機並攜帶了9名越軍飛行員一起飛往中國。這期間他們也受到了來自越軍地面火力的襲擊,但喬清陸還是將戰友們安全地輸送至我國,而到達我國之後,也讓我國人員感到非常意外並表示歡迎,最終我國將這10名越南士兵進行了安排,並一直很好的生活在我國。

後來,其中一位名叫楊文利的人向我國提出請求,要前往法國尋找自己的親友,我國隨後也立即批准。而其餘9人均定居中國,就連那架創造傳奇的美製UH—1H「休伊」直升機則最後收藏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軍事#


上世紀六十年伊始,中國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自認為有空可鑽的尼赫魯在中印邊境推行"前進政策",不斷挑釁。雖經我方不懈努力,邊境和平的願望依然無法實現。如此一來,中印戰爭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1962年,印度政府一面在其國內大造反華輿論,煽動戰爭;一面在邊界爭議區建立據點,製造緊張局勢。鑒於此,中央軍委向西藏軍區下達了加強戰備,準備反擊的指示。接到命令,西藏軍區立刻制定了作戰方案,以原第52師的2個團和第53師的1個團,組成西藏軍區前進指揮所。

時任國防部長的林彪元帥以「不打無把握之仗」著稱,經過深思熟慮,下令急調原四野的130師進藏,交由54軍軍長丁盛直接指揮。

130師是四野主力師,被林彪贊為「最能打的幾個師」之一。其前身為抗戰期間在冀中地區組建的八路軍第三縱隊,著名的"回民支隊"就屬該師。平津戰役後,揮師南下,直搗廣東。全國解放後, 130師作為主力編入新組建的54軍。該部在首任軍長丁盛率領下曾入藏平叛。到了1962年,還能在強兵如林的「王牌軍」中保留番號,實力可見一斑。

1962年10月,中印戰爭爆發。丁盛奉命率54軍130師再度進藏,參加瓦弄地區作戰行動。瓦弄地區位於中印邊界東段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為典型的高山密林地區,作戰條件異常艱苦,不僅如此,130師面對的還是參加過二戰的印度正規部隊。

一場真正的較量開始了,11月6日,130師向瓦弄印軍主力第四軍發起全線攻擊。素以作風頑強,作戰勇猛,能打惡戰、能克強敵著稱的130師不負重任,一番激戰後奪回瓦弄,把越境印軍「打回原點」。此戰殲滅印軍三個營全部和一個營大部,給印軍第11旅以殲滅性打擊,一時間,號稱擊敗過"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印軍灰頭土臉,威風掃地。

"瓦弄大捷"是中印戰爭中關鍵的一戰,可以這麼說,善打硬仗的130師成就了54軍在解放軍軍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據說直到今日,在印度軍校模擬戰中,對方的番號還是「54」。這麼說來,印度人還是長記性的。


對越反擊戰那個時候我在學校天天聽老師講!


1991年信息化戰爭


徐錦江和翁虹的盤腸大戰,炮火連天慘叫不絕實在太可怕了,給我的童年留下了陰影[捂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