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隨着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結束,伊斯蘭世界盟主的位置開始空缺,而阿以矛盾已不再是中東地區的唯一矛盾,而七十年代兩個強勢中東國家的崛起,爲這個地區帶來了新的戰端,而這兩個國家便是伊拉克與伊朗。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所爆發的兩伊戰爭是八十年代中東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甚至比中東戰爭更能夠影響地區局勢,非常有意思的是,雙方都使用了大量現代化武器,並且在開戰之前,雙方都計劃進行一場速戰速決的現代化戰爭,但要求速戰的兩國居然打成了一場持久戰,戰爭居然進行了八年時間。

  那麼,爲什麼坐擁現代化武器的中東軍事強國,會用極爲先進的武器進行一場非常原始的戰爭模式呢?下面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首先先來分析雙方的武器構成,伊拉克主要採取蘇械裝備,而伊朗主要採用美械裝備,伊朗的優勢在於擁有的火箭武器以及空軍,特別是F-14等戰機,在空軍方面比伊拉克的米格等戰機稍具優勢,而伊拉克則是典型的蘇聯軍事模式,擁有的拳頭武器在於坦克裝備,是典型的陸戰方面的強勢力量。從軍事裝備上來看伊拉克稍具優勢,但伊朗卻能將其剋制,伊拉克陸軍雖然擁有現代化武器,但並沒有其他有效的戰略配合,雖然一度是兩伊戰爭的主角,但一旦深入就會被敵方剋制,使得戰略武器方面,雙方處於一個相互剋制的狀態。

  兩伊戰爭演變爲僵局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在於戰術方面,兩個國家的軍事構成都有着致命的短板,雙方的主戰兵種之間缺少合適的互相配合,基本上沒有進行長短板配合,開戰初期伊拉克採取的是單純的人海戰術,缺少合適的空軍支持,結果戰線深入就遭遇了苦戰,反觀伊朗,在取得一定優勢之後,只限於在戰線上進行小的穿插移動。

  在戰爭進入白熱化之後,雙方採取了非常古老的戰術,也就是塹壕作戰,完完全全是在用一戰的戰術操作冷戰的武器,而在城市攻防當中採取大規模巷戰,把城市防禦打成了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風格。

  而雙方也在積極使用他們的高科技武器,但主要是應用在所謂“襲船戰”與“襲城戰”方面,導彈與飛機主要是針對敵方後方城鎮,於是乎,戰火燒遍了兩國國土,第一階段在伊朗國內戰鬥,第二階段在伊拉克領土上作戰,第三階段進入僵持,第四階段的導彈互射才使得伊拉克得以發動全面反攻。

  雙方的尖銳武器並沒有集中使用,而是進行對對方國土的全面襲擊,西方軍事學家本來以爲將會發生兩個劍客之間的決戰,沒想到他們扔掉劍互相掐着脖子進行了一場互毆,讓全世界看到了典型的軍事反面教材。

  兩伊戰爭是一場沒有下限的全面戰爭,雙方採取了最爲極端的手段互相打擊,甚至一度採用化學武器進行作戰,在戰爭中,現代化武器沒有達到快速解決戰鬥的作用,由於分散使用,這些武器對於社會經濟傷害極大,但對軍事單位卻不能造成致命打擊,最終這種掐脖子戰術讓兩國都經濟崩潰,伊拉克雖然取得勝利,但實際上也處於外強中乾的尷尬處境當中。

  古老的軍事家孫武曾說:“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其實質意義就是表示優秀的指揮者應當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對於現代化戰爭更是如此,對於如何避免兩伊戰爭的反面案例,是任何國家對於現代戰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