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這個問題,我感動到不能自已、淚流不止。我一直追求的「讀書之道」,原來曾國藩老先生早就「說透」了。

你可以點擊我頭像,在我主頁左下角-個人提升-讀書方法。我花了40篇文章,10萬字,20個方法,寫到最後,就是曾國藩的這「看、讀、寫、作」四個字啊。

01看,用眼睛看書曾國藩的時代,是沒有「聽書軟體」的。即使現在有這麼多「聽書軟體」,但永遠無法替代「看書」。這倆在效果上完全不是一碼事。看書你可以一分鐘看500個字,甚至1000個字。但聽書,你的速度受到「講書人」語速的影響,一分鐘就100多個字而已。

所以,看書,必須做到。

02讀,大聲朗讀出來你回想自己讀書時的場景,是不是會「默唸」?這就說明,「讀」是讀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為什麼古人在私塾裏要邊轉頭、邊朗讀?為什麼你現在讀書依然會「默唸」?這就說明,「讀」是我們的生理本能,是你不能控制的。

所以,每天「讀讀」書,你會有種「愉悅感」。

03寫,寫出你的想法寫和作不一樣,寫是類似於寫心得筆記,而作是作新的文章。也就是說,寫,你寫的是讀完書後的東西,歸根到底,還是人家的,只不過你有點啟發而已。而作,是全新的創作一篇新的文章,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都是你自己的。

結果,很多人會「寫」,但不會「作」。

04作,創作新的內容你可能會寫讀書筆記,你可能讀完一本書後有很多想法,也想寫點新東西,但你就是寫不出來了。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你「寫」的不夠多。創作一定是在大量寫了讀書筆記、心得感悟的基礎上的。如果你不寫,自然就很難創作。所以,多寫筆記,就能多寫出好文章。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寫作、賺錢!


此句出自堅持曾國藩鹹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家書,是他教導其子曾紀澤讀書之法時所寫。原文是:「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讀、寫、作」,顧名思義:看書,誦讀,練字並記錄筆記摘要和心得,創作新篇。具體種種,之前「在下千城」老師以及其他諸位答者已經做了充分的詮釋,在此不作贅述。重點說說對「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的理解:
  1. 看書。曾國藩說看書猶如富有之家在外做生意,又如打仗時攻城略地,是攫取不知道的新知識,以完成原始資源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聰明機變的人,不看書,等於放棄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機會,那麼窮其一生,所知所得也是有限。所以看書不可或缺。

  2. 讀書。與看書相對,曾公把朗讀、誦讀書籍看作是在家勤儉守業,又像守土衛國,是對既得文化知識的深耕細作,在大聲朗誦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體會,確保學過的東西不被遺忘。讀書是在看書獲取知識的基礎上有選擇的鞏固知識的過程,看書而不讀書,很容易落入「泛泛而看或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套路。所以讀書不可或缺。

  3. 寫字。曾公家書中所謂「寫」,主要是指寫字,他要求兒子「真、行、篆、隸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理由是他本人曾因「作字遲鈍」(寫字慢)喫了不少虧。放到今天來看,這一條可稍作調整,字還是要練的,但不用定那麼高的標準,可以邊記讀書筆記邊練字。目標仍是「又快又好」,這是提高「讀書之法」整體效率的關鍵。又快又好地記筆記,相當於跟作者展開一場高效互動。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楊絳先生說,讀書好比隱身的串門兒,那做筆記就是登門之後連喫帶拿,臨走還要發一番感慨……如此,方不至空手而歸。所以,寫字不可或缺。

  4. 作文。曾公建議創造任何文體,都應「在二三十歲前立定規模」,因「過三十後則長進極難」,而且他認為「少年不可怕醜」,應廣作諸文,都試煉一番。實踐出真知,創作新文,是檢驗讀書成果的最直接方式,也是知識內化的終極歸屬。之前的三個環節都可看做輸入,作文則是純粹的輸出。只輸入,無產出,則讀書無用,消磨光陰而已。所以,作文不可或缺。

綜述,如果把人讀書學習看作是一種生產勞作,吸收內化知識後的產出就是產品,那麼看、讀、寫、作就是四個必須的生產環節,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只能生產出殘次品或是乾脆一無所獲。所以曾國藩強調四者不可或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們,若能按照這四步堅持,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必能學有所成。

明白了看、讀、寫、作的重要意義,我們初步解決了為什麼要堅持看讀寫作之「世界觀」的問題,接下來,要回歸到如何堅持之「方法論」問題。

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回想起過往的生活經歷,大抵所有能讓生活或自身改觀、變好的事情,都需要我們付出努力並且「堅持」一下。譬如高考、研考、博考、國考,譬如減肥、跑步、健身……都不是什麼上刀山、下火海的難事,大家也都知道堅持到底就能勝利,但依然有很多人或臨淵羨魚或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更有甚者,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想想是否就有你),所以纔有那句話:「成功的道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很多人早早就已放棄」。

  • 雖說走出「舒適區」才能收穫進步和成長,但「自找苦喫」總是反人性的,事情往往都是沿著阻力小的方向行進。因此,從不能堅持的原因出發,採取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利於堅持的因素,纔是堅持到底的最佳方式。

  • 分析了多起「不能堅持」的案例,原因無外乎兩類:一是本人沒有興趣,二是外部條件不支持。

具體到讀書之法,針對第一個困難:沒有興趣。推薦兩個解決方式。

  1. 從個人感興趣的領域書籍開始閱讀,由淺入深,堅持100天,養成習慣,形成定勢,再向其它領域書籍拓展。

  2. 採用「獎勵代償」的方式,把讀書變成能夠在短時間內帶來快感的事情。比如看讀寫作之後,馬上把作品發表在「頭條」等平臺上,即使不能立刻獲得收益,看到有人閱讀、點贊和評論,也給了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關於讀書的第二個困難:外部條件不支持。其實主要是時間不支持。不論學生還是上班族,白天甚至晚上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安排」了,可供自主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看,讀,寫,作四個環節,往往一個都完成不了。這就需要對時間極端「高效苛刻」的安排。

因此,針對讀書的第二個困難,推薦大家首先掌握高效合理安排使用時間的方法,結合自身實際,合理「擠」出時間讀書。具體內容市面上有很多書籍介紹,大家可以自行選擇閱讀,或是直接在頭條裏搜索,購買相關專欄學習,這裡就不做詳細介紹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看讀寫作」的方法,如此,曾公家書之於我們,方有意義。


曾國藩有文學四字,他說:一曰看生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一曰溫舊書宜求熟,孰不背誦則易忘;一曰習字宜有恆,不善寫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這四者缺一不可。

翻譯過來就是:

一、看之前沒有看過的書,應該求速度,看得少了,容易孤陋寡聞。

二、溫習之前看過的書,就是為了讓自己對書的內容更熟悉,如果不背誦的話容易忘掉。

三、寫字應該有恆心,寫的不好,就像人的身上沒有衣服,山上沒有草木一樣。

四、寫文章應該苦苦思索,文章寫的不好,就像啞巴不能說話,就像跛腿的馬,不能走一樣,這四個是一個都不能缺的!

曾國藩的話,對現代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很多人看書,有如囫圇吞棗,看的書很多,但是等看完之後就忘了,在生活中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有可能他看書只是為了放鬆或者減壓,但是曾國藩說了,看書應該溫習背誦,不送的話,就會容易忘掉!

我以前有買過很多字帖,剛買來,很激動,但練一段時間就忘了,剛開始練習字的時候字跡挺漂亮,但是慢慢的越來越退化,現在看到曾國藩寫的這句話,我非常慚愧,我準備把練字當做每天的一個任務來對待,讓自己的字寫的越來越好!


讀書究竟應該怎麼讀?我想曾國藩的四字要訣就非常到位地闡釋了讀書以及寫作的方法和要義。

1.高效讀書其實是一項系統工程

很多人都聽說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嘴巴念出來,同時,更要積極動腦思考,這纔是有效率地讀書。

畢竟,讀書不是翻書,有些人讀書翻完了一本書就算完了,這並非真正的讀書。

高效的讀書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調動自身的多個器官,曾國藩的「看、讀、寫、作」四字要訣就很好地闡釋了讀書的方法。

所謂的「看」即用眼睛掃視,這是大多數人都在用的讀書方法;「讀」即用嘴巴讀出來,讀的同時,聲音會傳遞到耳朵中,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

「寫」即做筆記,寫讀書感悟,由書中的知識引起自己的思考和聯想,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作」可以理解為創作,讀書能提高寫作的能力,讀完一本書之後能夠有自己的思考,並創作出新的東西,讀書的意義也就真正體現出來了。

2.讀書寫作關鍵在於堅持

自從在網上分享讀書寫作的心得以來,經常有人會問我自己沒有讀書寫作的習慣怎麼辦?

其實,無論是寫作也好,讀書也好,要想有所收穫和成就,除了必要的方法,持之以恆地堅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沒有讀書的習慣,但又想讀書,那就每天堅持看一個小時,想學寫作,但基礎不好,那從現在開始,每天日更,哪怕一兩百字也可以,堅持上一兩個月,慢慢自然會有所進步,就像曾國藩說的,讀書寫作每日不可缺一。

讀書是普通人自我成長的最佳方式,曾國藩的資質並不高,甚至有些愚笨,但卻要求自己每日讀書寫作,反思自己,最終靠著超乎常人的勤奮和自律,最終成功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被稱為「千古完人」。

當然,曾國藩的一生有此成就並非完全因為讀書寫作,如果將讀書寫作的作用如此誇大有些不合常理,但讀書寫作的確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好一點。尤其在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當下,熱愛讀書寫作的人將會有更多的機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如果覺得對你有用,可以點個贊或者關注我哦!

我是笑薇——一個從帝都回歸四線小城,靠讀書寫作月入過萬,實現自由生活的姑娘


看,指的漠觀,如你去年看《史記》《韓文》《近思錄》《周易折中》,今年看《漢書》。讀,指的是高聲朗誦,如《四書》《詩》《書》《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漢韓蘇之詩,韓鷗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淵之韻。譬如富家聚積:看書則好比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讀書則好比在家慎守,不花經費。又譬如兵家戰爭:看書好比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讀書則好比深溝堅壘,得地能守。二者不可偏廢。

寫,是指抄寫。對於好的文、句和章節,不但看、讀,還要寫,將它抄一遍,記得就更牢了。真行篆隸,你都愛好,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我生平因寫字遲鈍,喫虧不少,你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那就差不多了。

至於作,是指的作詩文,作四書文,作試帖詩,作古今體詩,作古人,作姘體文,這些都要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作詩文宜在二三十歲前立定規模,過三十則難長進。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心。這時不試為之,則此後年紀大了,愈發不肯為了。

每日堅持,必有提升。


曾國藩讀書的訣竅說為四個字看、讀、寫、作。意思主要是:

要將讀書這件事情當做人生的大事來做。他說,讀書就是立德,就是為了做好一個人的本分。而不是讀書為了求官、進階,不是為攀高比富,不是為這些世俗的功利心而去讀書,讀書就是為了做好事情,而不僅僅是在懸空地去做聖人。

這樣,他是將讀書的價值和意義,拓展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使得讀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這,就是他所說的「作」的意思。可說是說透了讀書真正價值和意義。

因此在曾國藩那個時代,他敢於提出與中國幾千年來不一樣的讀書心得、讀書和治學的效用和作用,重新用一種嶄新的讀書觀來打開人們對書本和讀書,真正價值的認知,這是相當難得的哲學思考,和對智慧力的提倡。更加是對知識本身、知識分子價值的尊重。

曾國藩讀書方法中,是有著很獨到的觀點。他的讀書論,也是一種對傳統知識分子對自己命運定位的一種批判、思考和抉擇,他提出的讀書論,是為了立德、為了修誠、修德,做好人的角色,而不是表演世俗的體面和虛榮那樣的功利主義。這說明他心目中,早就把對中國知識分子傳承了幾千年的讀書功用,提出了質疑。

讀書不是為了做官,不是為了光宗耀祖,不是為了求得人人趨之若鶩的表面風光,而是為了改變自己,革新立德,這種觀念,本身很偉大,是為了立德、做好一個平凡的人而讀書的。這種論點和讀書的觀念,當然很新,一反過去傳統和世俗社會的價值認定。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弟子規這樣說讀書的方法。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立功、立德、立言、立名,可謂真正地做到了四種不朽。由於他正確的讀書觀念,又加上他終生勤奮讀書,學識十分淵博而精深,著作豐富,家書萬卷,給後人留下了十分奇特的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龐大而豐裕的記錄。

曾國藩他將讀書做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重要的事去做,終生勤於閱讀,勤於讀書,並隨時教化自己整個家族中的年輕人好好讀書,奉獻社會和國家,要立德,修身,將從書藉中學來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當中去,提倡節儉、精勤又耐煩做事的品格修養。

曾國藩讀書看、讀、寫、作,意思就是要將一切讀書心得、讀書所學,加以運用,提倡瀏覽、精讀、抄寫、靜坐思過,四個方式,當做讀書人真正的左右銘來變化自己氣質,提高自己能力和才學,為國家、為社會做事,杜絕一切自私自利那種生活態度。


我是潼小漫,想慢下來做好一件事的潼小漫。

我想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想把曾國藩的讀書法,在當今社會如何被一些高手所應用的,而且被應用的非常到位。

曾國藩說:「一日看生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

楊絳先生有句很有名的話:「你之所煩惱太多,是因為讀書太少」,為何這樣說,就是你要想生活中少煩惱,就要多讀書,她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可命運並沒有打敗她。

93歲高齡的她還是堅持看書,我想這份人生豁達跟她的知識淵博有一定的關係。

楊絳先生,在晚年期間還是沒有停止閱讀,所以老人家一生豁達,看問題也比較犀利和到位,我想跟讀書多有關係。

曾國藩第二句所說的就是:「一日問舊書宜求熟,熟不背誦則易忘」。

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之前看過的書,每次看一次又不一樣,書讀萬變其義自見。

跟今天我們所學的一樣,就像孩子學課文為啥要背,就是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更能領會作者文中的要義。

曾國藩曰:「一曰習字宜有恆,不善寫如身之無衣」。

要想把一件東西真的理解到位,是要能寫出來,就像我們很多作者看完一本書後會寫書評,因為我們深知,知識讀完了並沒有內化於心,而只有通過寫作將其所理解的內容說出來,那纔是真的理解了。

才真正的落地了,深植於自己的內心中。

輸入固然重要,但輸出更能體現所出學習的價值。

曾國藩說:「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這四者缺一不可。」

學以致用,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所看、所學、最終都是為了真正的應用。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所做要配的上自己的所學,復旦大學陳果教授,也曾強調過,何為真正的學習,就是將所學真正的所用,改變的習性,這纔是學習的最大的意義。

這四者就是一個過程,這是一個規律,這也是讀書的一個過程,不管是曾國藩還是朱熹,對讀書都有自己的方法。

朱熹的讀書法也很有意思,我也想再此給大家普及一下,如果想要了解,可以留言。也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1、循序漸進

2、熟思精思

3、虛心涵泳

4、切記體察

5、著緊用力

6、居敬持志

古代人的讀書法,對待我們現代人也有所啟發,也希望可以幫到你。

期待您的評論,也歡迎來說說你的想法;也期待關注,我想寫用心的文字給你聽。


曾國藩也是我敬佩的歷史人物之一,曾公的身上有許多的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後輩學習的,我特別欣賞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讓人獲益非淺。

我敬佩的歷史人物有許多,但我從不盲目崇拜,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也有缺點,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這些偉人的優點,學為己用,不斷的充實自己。

曾公的看,讀,寫,作這四個字緊密結合,每日不可缺一,是要告訴後人勤這個字就是他的學習方法。眾所周知曾公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優秀的,正是因為曾公的勤補了拙,多讀多寫多作會記得特別牢固,這是曾公告訴後人的學習方法。

曾公的學習方法也是值得借鑒的,但是我認為在學習方法這方面,現在的許多的高考狀元的學習方法都遠超曾公的。我們不能因為敬佩曾公,就盲目的說他什麼方面都好,畢竟人無完人啊!


曾國藩對如何讀書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曾國藩主張讀書要專註,也稱曾國藩的「耐」字訣。曾國藩曾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他要求讀書要做到:「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意思是讀經以明理,讀史以知事,除了這兩個目的,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這也道出了學習應該有正確的目的,不能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讀書。曾國藩的讀書「耐」字訣,對於讀書囫圇吞棗的人,對於讀書只圖數量,不重質量的人不無啟發。 曾國藩的「讀書之法包括"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並且還形象地比喻這四者之間的不同和相互關聯。曾國藩拿富人之家積累糧食為例:看書,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獲得數倍利潤;讀書就是守財,不輕易花費。同時,他還用戰爭來比喻看書和讀書。他說,看書,就是佔領,就是開拓;讀書,就是挖戰壕,堅守。意思是看和讀是有區別的,也是相關聯的,不可偏廢。而寫和作,是看和讀的消化吸收和運用,是看和讀的目的所在,是升華,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尤其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看、讀、寫、作」是讀書過程中必須要統籌的四個方面,否則,就是不會讀書,或者說讀書沒有效果。 因此說,讀書是一項綜合活動,只讀不看,或只看、讀,不寫作,都是不科學的。 曾國藩強調讀書時心急不得,因為積累學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凡讀書有難解者,……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這大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國藩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讀書,在讀書問題上是有著宗教般情懷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讀書要有正確的目的,曾國藩的讀書觀的確值得所有讀書人借鑒。 曾國藩曾說:「讀書之道,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意思是通過讀書,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遺憾,要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這不是宗教情懷,又是什麼呢?而對於我們那些想靠讀書出人頭地的人,是何等的諷刺啊。 對於如何讀書,曾國藩是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的。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有志則不會甘落人後;有識則知道學海無邊,學問無窮,就不會驕傲自大,就不會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那樣沒有見識了;有恆就會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識」是見識、見解、胸懷,「恆」就是恆心、決心,這三者在讀書時缺一不可。 曾國藩一生儘管讀書萬卷,學富五車,但是在說到讀書問題時卻非常謙虛。


即然我們肯定了洪秀全的歷史地位和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就不要再正面宣傳曾國藩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