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方推出6省市網約護士的試點計劃,也許是在爲網約護士的發展添磚加瓦,只是網約護士真的能在國內颳起溫暖的春風嗎?

遊走在合法與非法邊緣,網約護士會是一個不錯的共享經濟項目嗎?

網約護士在國內並不算一個新概念,其實它在國內的興起還是有一定“歷史”。早在2015年,上海就出現了市場主導的“網約護士”,雖說當時app沒什麼名氣,但在當地也實現了一天過萬的服務。也許在那個時候,市場還是爲網約護士埋下了發展潛力。

2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作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並開展相關試點工作。這一決策下來也意味着,曾一度陷入輿論漩渦的“網約護士”得到了官方許可。

在去年,網約護士的共享商業模式就在各地盛行,但由於該項目存在監管空白、權責不清、醫療安全等問題,這也讓網約護士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這次政府官方推出6省市網約護士的試點計劃,也許是在爲網約護士的發展添磚加瓦,只是網約護士真的能在國內颳起溫暖的春風嗎?

國內民衆看病難仍然是大問題,借共享經濟網約護士應運而生

去年一部《我不是藥神》創造了票房神話,雖說劇情講述的是患者買低配版的假藥來治病的故事,但很多民衆在看了這部電影之後還是產生了很強的同理心,可以說這部電影擊中了他們內心的柔軟。站在客觀角度看。

在中國消費者不論是看病還是買疑難雜症的國外藥真的是很不容易,這種社會問題短期內也難以實現解決。在疾病面前,也許任何人都沒有捷徑,他們肯定都是要想方設法的找更好的優質資源去治病。

目前國內的醫療情況還是處於醫療資源緊張跟不足的階段,消費者看病需求缺口很大,只是各地區的醫療資源還是有限,短期內也仍然無法更多每個用戶看病的需求。當然這種情況並非只出現在國內,作爲世界性難題,美國的醫療投入佔GDP的15%~17%,仍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日本、加拿大等國投入約爲GDP的10%,但仍有效率上的問題。

因此,作爲新興經濟體,儘管中國目前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快速增加,但與人民羣衆對醫療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也是仍有差距。尤其是對於一些老年用戶而言,外出看病並不容易,在小病小痛的前提下如果能預約醫護人員上門解決一些基本的看病需求確實還是備受這部分羣體的青睞,像目前在6省市展開試點的網約護士也許能緩解一定看病需求。

當然就目前的需求來看,老年人用戶的需求會更廣泛一點,但這個羣體規模的需求不容小覷。

可以說國內銀髮經濟是個藍海,老年人將達2.55億人,護理市場大有作爲,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發展空間。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數據,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佔總人口比重17.8%左右。在這一龐大的數據中,還有很多患有慢性病、處於失能、半失能的老人。

網約護士的模式既整合護士資源,又能爲有需求的用戶解決看病難的一定需求。網約護士App在市場上出現,服務內容覆蓋範圍也更廣,包括打針、輸液、靜脈採血、留置針輸液、導尿、普通換藥等,對於老年人而言網約護士提供的服務真的挺需要的。

雖說網約護士的商業模式出現並不稀奇,畢竟之前國內也有不少的共享經濟項目,有的還逐漸成爲行業的重要支柱,只是網約護士的發展能出現像共享滴滴這樣的規模嗎?小謙筆記跟大家一起探討下。

網約護士遊走在合法與非法邊緣,概念雖美好但發展面臨大挑戰

遊走在合法與非法邊緣,網約護士會是一個不錯的共享經濟項目嗎?

相對於其它共享經濟而言,網約護士存在的風險更高,畢竟是跟醫療掛上鉤,這都是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方面的因素。雖說網約護士能夠集中社會上的一些醫療資源,但這種商業模式在國內不論是監管還是審覈都是面臨很大的挑戰,外界對於網約護士也是褒貶不一。在肯定它的發展優勢的同時,網約護士要想迎來大規模化的發展還面臨無法預估的大挑戰。

其一,醫療安全是一條紅線,醫療安全誰來保障。這個問題不論是平臺方,還是對於用戶而言,都是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問題。

此前共享經濟裏的巨頭,滴滴接二連三的發生順風車用戶遇害事件後,外界對於滴滴可謂是口伐筆誅。對於網約護士如何處理這樣的大問題就很不容易,一方面評判的標準很難確定,另一方面如果出現故意爲之的行爲難以避免。除了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是個大問題。同樣對於上門服務的女護士而言,她們的人身安全也難以得到保障。

其二,網約護士目前並不受資本青睞,缺少發展大規模化的資本力推。之前有媒體梳理了13家涉足護士上門的互聯網企業,幾乎都在2015年前後建立,主要集中在北京,其次是廣州、深圳和上海。

13家企業中,約只有一半的企業走到pre-a輪或天使輪,融資最多的3000萬元,最少的幾百萬元。這對於網約護士而言,要想在全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力而言,少了資本的協助短期內自然也難以誕生有一定規模的頭部平臺。

其三,因註冊執業地侷限,簽約護士屬違規執業。根據2008年實施的《護士職業註冊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護士經執業註冊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後》,方可按照註冊執業地點從事護理工作。即便取得執業許可證,這些護士也不可以在其原註冊的執業地點、也就是醫院以外從事護理工作。

這種客觀存在的問題短期內也許政策難以有大的變動,未來平臺方如何解決護士註冊執業點這也是一個大問題,畢竟一部分護士也許還是執業資質未達到政策要求。

從上面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網約護士的發展不論是在監管、資本、參與者三個方面來看,都有很大的發展軟肋。在筆者看來,作爲一個新生事物,網約護士的誕生雖說有一定市場需求,但整個行業的發展還面臨很大的阻力,未來市場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推動它的發展呢?

網約護士大規模化還爲時尚早,行業發展走上軌道需各方努力

就目前網約護士發展的情形來看,雖說有官方的部分省市的,但要想將這個模式在全國大範圍內推行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考驗。當前,“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發展正在風口上,互聯網醫院、處方共享、藥品配送、醫保結算、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新業態”、新手段紛紛藉助互聯網技術,讓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使人們看病就醫更加便捷。

在大環境下,網約護士未來的發展還是有一定前景,未來各方可以如何爲它添磚加瓦呢?

其一,官方的支持力度應該還是要廣泛跟深入。之前就有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儘快介入,規範相關行爲,避免一哄而上、管理滯後。相關政策配套和行爲規範出臺的快慢,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網約護士”未來能走多遠。

當下衛健委發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這也意味着網約護士的發展有了政策的支持跟扶助,這已經是很大的利好消息,未來官方還是要有更多動作來推動跟保障網約護士的健康穩定發展。

其二,網約護士平臺要完善好護士資質審覈,更好的保障平臺上的護士有證可查。互聯網平臺方面,可以購買/共享公安系統個人身份信息或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徵識別技術進行比對覈驗,保證平臺上的護士不論是資質還是信息有據可查。

對於醫療糾紛和風險防範機制,除了相關部門應制訂應急處置預案之外,平臺方也有制定一些方案來保障平臺上的護士的權益。

國內前兩年盛行的共享經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用戶跟市場,它讓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受不同形式的共享經濟。當下網約護士雖說還未形成一股勢力,但在不少平臺投資者和醫療界人士認爲,網約護士”滿足了百姓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但發展過程中相關政策的配套和行爲規範,將決定產業的未來走向,要想讓這個行業的發展走上規模還是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專欄作家#

小謙,公衆號:小謙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土豪網創始人,互聯網觀察員,數十家科技媒體專欄作者。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