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平心而論,大法會正式「啟建」後,真正的難題才接踵而來。首先是經文的「熟練度」。前六個月的訓練都還只是偈子、讚子和梵唄曲的練唱而已,然而「助唱」者在法會中的另一大重頭戲卻是誦讀「經文」。《華嚴經》實在是大部頭的鉅著,每卷經文都有一定的篇幅,監院法師要求咱們每位助唱在法會日前都必須先在家中將分配到的經文誦讀「5遍」以上,否則上場的當天可能會很容易喫螺絲,尤其當維那、悅眾法師因故必須加快誦經速度的時候更容易跟不上速度而「口誤」連連。但是我被分配到30卷,有幾週六、日兩天加起來總共得助唱6卷、有時兩天加起來最多得唱8卷。如果照監院法師所訂下的標準,那麼必須上場的那週扣除平日工作與處理家務的時間,就只能犧牲大量的睡眠纔有可能把該誦的經文都練習到5遍之多。隨著每週末的逼近,沉重的壓力也如影隨形。

 

080   

 

過去在天台宗密宗淨土宗學習,誦經持咒方面所修練的心法是「捨識用根」。只「覺照」經文的文字、口舌讀出時的動作與覺受、以及耳根聽到自己讀出的誦經聲而己,如同《地藏經》所開示,「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若以一己的想法妄自解讀經文的意義,往往難免有所偏差,造成「文字障」、「所知障」、甚至「知見障」;即使誦經持咒為的是供養十方眾生、迴向冤親債主,「清淨是真供養」,沒能秉持覺照力做到「捨識用根」就毫無「清淨」可言───遑論「三輪體空」───既不是真供養,也與誦經持咒所該獲得的真正法益背道而馳。然而在追求師父所訂下的「5遍」標準當中,由於負荷的卷數實在數量太過龐大、或者說本身工作實在太過繁忙,「練習5遍」根本是夸父追日般的奢求,隨著星期六、日的逼近,「根本來不及練完」的躁動與心虛,一度讓我失去了往昔誦經持咒時所安住的「清淨心」。

 

081   

 

直到一個星期五的午後,在預習《華嚴經》第23卷的時候,瞥見偈文「佛身非變化,亦復非非化,於無化法中,示有變化形。正覺不可量,法界虛空等,深廣無涯底,言語道悉絕。」言語道悉絕,這纔是禪宗所講的「不落言詮」吧?「言語中顯示,一切佛自在,正覺超語言,假以語言說。」第24卷「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十方所有諸如來,了達諸法無有餘,雖知一切皆空寂,而不於空起心念。」更進一步以「同理可證」的方式闡述了「真空妙有」的奧義,緣起性空雖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但佛法並非要人去執取一種「空無一物」的「空」,因為那仍然是執取一個由意識虛構出來的「空無」概念,既是概念,便也只是假空、頑空而非中道第一義諦的空。真正的「空」涵容了一切「萬有」。否則「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那也是自討苦喫,自墮歧途罷了。讀到這裡頓時豁然開朗,以前之所以能輕易安住「清淨心」快速又精準地誦出經文或咒語的每字每句,師父唸再快我都跟得上,不就是因為我都以「丟棄語言符號」、「不帶概念的純然覺知」以便輕鬆駕馭大量拗口晦澀的語言文字嗎?如同《莊子》所講,「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讓自己回歸明鏡一般徹照經書上密密麻麻的語言文字,纔有可能勝「文字」而不傷。妙就妙在脫離文字相的束縛後反倒更能順暢地駕馭任何文字相,如同第47卷所言,「雖已證得不可言說離文字法,而能開示種種言辭,以普賢智,集諸善行,成就一念相應妙慧,於一切法,悉能覺了。被經文點醒後,瞬間找回熟習的「清淨心」,以此面對每週的法會,每當開始誦經的時候就自動回歸禪定狀態,無論師父們誦經速度是快是慢都能「跟」得服服貼貼。生活作息也因為心意識恢復該有的平靜而回歸正常。如同第41卷的《華嚴經讚》所唱「等覺義幽玄,心月孤圓,究竟離言詮。

 

082   

 

在法會進行的同時遁入三昧狀態,周遭的人事物、或者說對「法界」的知覺能力往往隨之提升,經文、氣息、聲波震動頭腔內壁的酥麻感、師父和與會大眾的誦經聲、乃至空氣接觸肌膚的感覺,一切都變得澄明透亮。就在某一場法會上,當我再度邊誦經邊進入這種三昧狀態時,突然靈光一現,顎咽弓的角度稍微變動一下,使得聲波所通行的共鳴腔道跟著做了一點小小的「變形」,聲波沿稍稍變形的共鳴腔道向上竄進頭腔後打擊到的「共鳴點」隨之變換,讓嗓音頓時變成與維那法師的音色一樣,就在這一瞬間讓我掌握到了以頭腔共鳴模仿他人音色的訣竅。法會結束後,不只監院法師、維那法師、連負責音控的師兄都稱讚「這場法會唱得真是和合!」從那以後,每場法會我都會試試模仿維那法師的嗓音,由於每場法會的維那法師都不會是同一人,我的練習機會也就相當豐富。每當順利模仿成功,該場法會結束後都會備受讚譽。「在法會大眾的心中複製今年清明節期間我參訪東北角山上那間分苑聆賞梵唄所受到的感動」,成為我後來助唱每場法會時給自己立下的目標。

 

066   

 

雖然佛陀曾在《金剛經》裡開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但佛家也常說「梵唄利人天」,以莊嚴的梵唄音律來攝受眾生,引導他們親近佛法、洞悉本具的佛性,也是佛家行之有年的方便法門之一。如同《華嚴經》第24卷所說,「入佛種性,以巧方便,分別了知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雖復現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無所著。

 

083   

 

歷經兩個多月的努力,明天終於要圓滿了。由於這可能是本宗派最後一次有精舍舉辦「華嚴大法會」,在圓滿日當天連總本山的住持和尚都要親臨咱們精舍。這星期師兄、師父們為了迎接總本山住持和尚與圓滿日當天勢將爆滿的與會貴賓們,忙得可說是昧旦晨興、晨炊星飯。個人學佛至今邁入第廿一年,在此之前遍幹天台宗淨土宗密宗等不同的宗派參學,還不曾見識過這等規模這等陣仗,久經禪法薰脩,已鮮少有多餘的起心動念,所以對於「圓滿日」的來臨並無特別激動、興奮、或期待,確定的是終於可以向「不敢喫午餐的週末週日」揮手bye bye了,要說感想嘛,人家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華嚴經》素有「富貴經」的美喻,從3月到12月,總計9個月的訓練加磨練期間,汲取的寶貴學習經驗、體悟、開智慧方面的「富貴」也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大概就用「入佛法界,不可思議」八個字來做總結。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