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和希特勒在歐洲歷史上都曾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也都曾以戰爭為手段妄圖消滅或吞併歐洲大陸上絕大多數的文明國家。在當時的世界,法國和德國有著頂尖的軍事實力,可為什麼在短短數年間就都落敗了呢?

仔細梳理原因,不難發現他們落敗的原因在宏觀上都有著極高的相似度。除此之外,時代賦予的某些特殊條件,又在具體因素上出現顯著的不同。這都使得征服歐洲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同的宏觀因素

政治傳統不同

在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漫長時間裡,分封制是歐洲各國普遍實行的制度。在近現代國家概念出現之前,維繫各國君主統治領土的一直是武力和頭銜。

長期的權力分散,是文藝復興前歐洲政治的典型特徵。土地歸領主所有,領主得到宗主的冊封成為封臣而享有合法性。每個封臣都在自己的土地上享有普遍的權力,就算宗主也無法進行具體的干涉。

站在領主最頂端的國王或者皇帝其直接統治的土地,也僅僅是數量有限的直轄領。所以,宗主對封臣的優勢並不十分明顯。

宗主對封臣的控制,除了法理上細若遊絲的約束,最直接的保障只剩下強大的武力,但這種武力也僅限於維繫宗主對封臣的控制而已。沒有一整套完備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宗主集中權力,控制更多的領土,進行大規模的征服戰爭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大革命後的法國在消滅封建貴族的同時,恰恰具備了高度中央集權的條件,這成了法國進行征服戰爭的基礎。然而,歐洲各國習慣了上千年的封土建國制度,對於突然冒出來要一統歐洲的異類,簡直視作來自地獄的撒旦。

所以,征服者的出現是違背傳統的,不具備普遍的支持。

地理因素制約

歐洲的山脈水系交錯,將歐洲大陸分割成若干塊相對封閉的土地。

比利牛斯山脈在歐洲最西部隔開了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分隔開了亞平寧半島,蘇臺德山脈自北向南橫在西歐平原與波德平原中間,喀爾巴阡山脈在東北向西南又間隔開多瑙河平原與東歐平原。

僅僅在巴爾幹半島上,就錯落分佈著迪納拉、品都斯、羅多彼三座山脈。

分散的地塊,複雜的地形,都不利於大帝國的形成和統治。而且在漫長的歲月中,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這也成了一統歐洲的一大麻煩。

民族成分複雜

由於諸多原因,土地並不遼闊的歐洲形成了許多風格各異的民族,他們都有著各自的文化和傳統。基於這個前提,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民族互相之間,在上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積攢了無數仇恨與偏見,都會成為一統歐洲的阻礙與麻煩。

宗教派系林立

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長期處於神權高於王權的情況之下。教會對歐洲各地的影響力要遠遠高於世俗權力,尤其在文藝復興前後,基督教分裂出若干派系。這些派系的信眾互相視對方為異端,世俗權力也不可避免的攪進來。由此甚至引發了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宗教戰爭。

16世紀40年代,法國的加爾文教派與胡格諾派矛盾就激化繼而爆發戰爭,造成了法國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內戰。還有1614年開始的三十年戰爭,宗教改革開始以後,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同樣教派林立,不同教派的諸侯之間爆發了混戰,最終竟演變成了蔓延整個歐洲的大混戰。

由此可見,宗教矛盾在民族主義覺醒前的歐洲,甚至是比民族矛盾更加難以調和的。

強大的外部敵人

無論拿破崙還是希特勒,在橫掃歐洲的同時,身後都站著一個強大的敵人。前者是英國,後者是美國。當法國皇帝拿破崙瘋狂入侵歐洲各國時,英國正處於歷史上的巔峯時期,殖民地遍佈全球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它憑藉強大的戰爭潛力,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最終將拿破崙擊敗於滑鐵盧。

與拿破崙面臨同樣的尷尬,希特勒在歐洲大陸橫行無忌的時,工業實力稱霸全球的美國也站在他的身後。包括蘇聯能夠成功擋住德軍的進攻,也是因為美國源源不斷的向其輸送了大量的軍用物資。

不同的具體因素

資源的匱乏是希特勒的致命弱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一場比拼工業能力的戰爭,傳統的戰爭條件已經不適用於此。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變成了工業資源,尤其是鋼鐵和石油。

其中鋼鐵產量以1942年為例,德國本土以及佔領區的鋼產量約3210萬噸,美國7510萬噸,英國1300萬噸,蘇聯850萬噸。盟軍的鋼產量接近兩億噸,德國與其相差懸殊,這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劣勢。

比起鋼鐵,希特勒更為致命弱點是石油。在「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德國的石油來源主要來自於美國、蘇聯和羅馬尼亞。這期間,德國大概儲備了240萬噸左右的石油。以1940年為例,德國以及佔領國的石油總產量為480萬噸,德國的合成燃料總產量則為360萬噸。

而德國每年的石油消耗量超過1000萬噸,德國在開戰之前儲備的石油僅僅只夠用三個月。這也是德國為什麼頻頻發動閃擊戰的原因之一,為了省油。

隨著戰爭的推進,石油消耗加劇,儲備的石油消耗殆盡,生產的石油又無法彌補巨大的消耗缺口,德軍龐大的裝甲部隊面臨缺油的危機。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德軍統帥部的決策,做出一系列不得已的錯誤決策,迅速佔領蘇聯在高加索石油產地的計劃最終破產。

長久以來,人們把希特勒在莫斯科的失敗,歸結於和拿破崙同樣的理由,天氣原因。實際上,德軍攻打莫斯科時,石油儲備已經不到100萬噸,油料補給過慢,導致了德軍大量的裝甲部隊無法展開突擊。這是比天氣更加致命的。

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遇失敗,德國徹底失去了佔領高加索油田的機會。德國的石油消耗遠遠無法彌補消耗的缺口,敗亡已經註定。

民族主義覺醒的時代,希特勒推行種族主義的倒行逆施。

19世紀中後期,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開始覺醒,四分五裂的德國、義大利也籍此機會先後統一。這以後再進行兼土並國的戰爭就會激起名族主義強烈的反彈,即便勉強吞下主流文化圈以外的領土也會難以消化,甚至帶來更多的不利影響。

奧匈帝國就是民族主義催生下的悲劇產物。奧地利帝國(區別於奧匈帝國)在19世紀中期遭遇一系列的軍事失敗,失去了所有在義大利的領土,又敗於普魯士。帝國境內的匈牙利受民族主義影響對奧地利人的統治日漸不滿,甚至一度爆發革命。為了維繫帝國的存在,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做出妥協,將奧地利帝國改組為一個二元帝國,即奧匈帝國。匈牙利由此成為奧匈帝國境內的國中之國,也為日後奧匈帝國被肢解埋下了隱患。

再如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土更是頻頻出現動亂,甚至連趕去視察的皇儲都被被當地人刺殺。

奧匈帝國不斷的妥協尚且如此,被折騰的焦頭爛額,希特勒實行的極端種族主義政策倒行逆施,更會激起民族主義強烈的反抗,這一點同樣註定了他的失敗。

拿破崙面對著王權代表的舊制度最後反撲

法國大革命無疑是人類發展史上閃耀的明星,拿破崙接管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以此作為橫掃歐洲的資本。徹底消滅封建貴族後的法國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戰鬥力,西班牙、義大利、普魯士先後被納入囊中,就連歐洲最古老的的奧地利帝國都被打的慘叫求饒,哈布斯堡家族被迫解散了延續九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在拿破崙最得意的時期,整個歐洲都匍匐在他腳下瑟瑟發抖,正是基於這種狂妄和自得意滿,他決定徹底征服素有歐洲憲兵之稱的沙俄。

在他遠徵沙俄之前,隱患就已經頻頻暴露。歐洲各國君主害怕法國式的大革命像瘟疫一樣蔓延到自己的領地內,先後組建反法同盟,以期遏制其蔓延。這本質上是代表王權的舊制度在徹底消亡前進行最後的反撲。

拿破崙以一己之力已然無法與之抗衡。終於,在莫斯科慘敗之後,各路反撲勢力氣勢洶洶,這位橫掃歐洲的皇帝最終徹底慘敗於滑鐵盧。

結語

不論何時,征服戰爭對人類都是一場災難,尤其人類在步入近現代之後,各國人民先後覺醒,征服者不再是故紙堆中稱頌的英雄。他們有了新的名字,叫做「侵略者」,人們再不會麻木的任由侵略者佔領自己的家鄉,殺死自己的同袍,搶走自己財產。他們會憤怒,會反抗,會武裝起來進行戰鬥,直到趕跑侵略者為止。


拿破崙的失敗,多與主觀因素有關,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思想比起其他國家的封建專制主義更為先進,不僅綜合國力更加優越,而且對世界歷史潮流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軍事上的失誤,登基稱帝恢復專制,以及拿破崙個人思想的滑坡也是導致他和他的國家落寞的重要原因。

而希特勒卻與之完全相反,大興種族主義和種族屠殺,完全恢復專制,為壟斷資本家賣命,肆意侵略,屠殺戰俘和平民,製造恐怖,註定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必然失敗的。這與拿破崙保護非法蘭西民族的合法利益,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設立憲兵約束軍隊,傳播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文化思想完全背道而馳。

至於歐洲會不會實現統一,這個不好回答。兩方面,一種是通過武力軍事實現一統,之前就目前來看,歐洲各大國實力均衡,實現軍事統治不現實,但是如果多少年後,形式突變,有一個國家突然崛起,進而實現統一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和平方式,最大的組織基礎就是「歐盟」!經濟軍事貨幣交通外交等等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卻又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哪個國家的人來當歐洲領袖」「使用哪種語言」等,加上盟國離心,美國挑唆,實現真正的統一的可能性不大。


要統一,就必須經過戰爭的洗禮,拿破崙和希特勒都是想要通過戰爭來實現一統歐洲,或者說是一統世界的夢想,但他們的夢想還沒有打出歐洲就破滅了,他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敗在了俄國的手上(希特勒是敗給蘇聯),而且是冬日的俄國。

第一、先從共同點說起吧,俄國不論是在拿破崙時期,還是希特勒時期,其國土面積都是巨大的,而且人口也是非常龐大的,其發動軍隊的能力可以說在任何時期都是歐洲小國無法比擬的,再就是戰略縱深,拿破崙打到莫斯科城時,因當時俄皇實行堅壁清野,莫斯科空空蕩蕩,荒無人煙,他的軍隊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導致軍人餓死,凍死的不在少數,從此元氣大傷;希特勒以閃電戰成名,但是遇到斯大林格勒時,面對巷戰,面對過量的消耗,再加上寒冬至,坦克無法發動,以至於斯大林格勒戰役成了二戰的轉折點,也使得希特勒元氣大傷。

第二、分別說一下當時的大背景,拿破崙時期歐洲教皇的實力非常強大,拿破崙不僅要面對外部反法同盟的壓力,還要面對國內保皇派的壓力,其本人也成為了一名獨裁者,再加上窮兵黷武,失去了佔領區人民的民心,隨著滑鐵盧的到來,顛覆了拿破崙王朝,也沒能使歐洲實現統一。希特勒時期正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大災難的時期,一場經濟危機的來臨,讓德國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其宣揚的日耳曼民族為優秀民族,對其他民族進行壓迫,這種行為不可能不激起各國人民的反抗,這種反抗到諾曼底登陸後決定了其帝國的覆滅,沒能實現歐洲的統一。

第三、早在15世紀,法國人馬日尼就倡議建立歐洲基督教聯盟,隨著18世紀到來的啟蒙運動,洗去了歐洲的宗教色彩,法國科學家提出建立了歐洲聯邦的思想,進入20世紀後又發起「泛歐運動」,直到1991年歐共體馬斯特里赫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歐盟正式誕生,纔算在歐洲統一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但其28個會員國,24種官方語言,再加上民族,宗教,文化的不同,可以說幾乎不可能實現統一這一目的。


從公元前7世紀的希臘帝國開始,緊接著是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時代,再是公元3世紀的伊朗波斯人控制了世界,七世紀以來進入了阿拉伯帝國時代,直到12世紀蒙古帝國時代橫跨歐洲大陸,20世紀初沙俄又開始土地擴張。最近纔是海洋帝國的興起,西班牙葡萄牙帝國,大英帝國和美國。歐洲大陸的紛爭也從來都沒有停息過。

如果歐洲大陸一旦實現了統一,不論是俄羅斯帝國還是西歐列強佔據統治地位,那麼世界也就跟著發生改變!

首先,靠近地中海沿海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及以北地區就會被歐洲最先納入版圖;再通過英國、德國、法國區域的大西洋沿海優勢,就會從南非等地進入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這樣整個非洲就會被吸進了歐洲版圖。

其次,俄羅斯地區開始下沉,中東、阿富汗地區、以及蒙古地區也會亞歷山大。最後也會經不起時間的折磨,進入歐洲也是遲早之事。

最後,在歐亞非大陸上的印度和我國也是一點點被消磨,東亞和東南亞也是必須向歐亞非大陸靠攏。最終會走向歐亞非大陸的統一。

這就意味著歐洲的統一會走向歐亞非大陸的統一,世界就會圍著歐亞非大陸轉。美國就會被邊緣化,世界老大美國一定會第一個站起來反對!

作為環太平洋、大西洋沿海地區的核心地位的美國,把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以及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納入陣營。形成了如今的東西方兩大區域格局。

至於,當年的拿破崙時代,還遠未達到歐洲的統一,甚至連英國都沒有徵服。最終還在與大英帝國的爭奪中失敗;可希特勒和日本的聯手,從東西兩邊分別嵌入歐亞地區,這是一個想控制整個世界的節奏,狼子野心其心可誅。

世界的格局在這裡,只要美國還是那樣的強大無比,就不可能讓歐洲統一。美國要通過夾持太平洋沿海和大西洋沿岸來控制世界。歐洲的統一勢必會消弱美國的主導作用,日本和英國因隔開歐亞大陸也會被邊緣化。在這個海洋時代,一個強大的美、日、英、澳聯盟就會來阻礙歐亞大陸的統一。歐洲的統一也只能是一種夢想!離現實還有十萬八千里!

這個問題,說實話拿去當博士論文寫都可以了喲……

我本身水平有限,只能大概講一講個人看法。


首先是地理因素。

中國地形顯然是以華北平原為核心,向四周擴散的地理格局。中國古代文明的源頭在此,最先進最發達的生產力也在此,所以只要這片文明核心區在,中國始終是一個中心輻射四境的格局。

而歐洲的中心區域——如果在古代,那就是地中海沿岸,以破碎的羣島和山地地形為主。希臘諸城邦在愛琴海一帶,後來的羅馬帝國從義大利起家,其核心區是多山地而少平原。

而等到文明擴散開去以後,今天的法國德國地區,得益於廣闊的平原地形和豐富的水資源,在生產力上迅速發展,導致了歐洲文明呈現多核心的局面——另一方面,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比利牛斯山脈,蘇臺德山脈,將歐洲地形分割成了許多小部分,使得各個地區的文明都能相對獨立地發展。

結果就是,歐洲沒有一個穩定的核心文明區,而是在羅馬帝國崩潰後分化成許多獨立的區域,擁有獨立的民族、文化、語言……


其次是文化。

中國也不是天然統一的,中國從早期的部落聯盟到分封再到郡縣,統一也是經歷了漫長歷史進程的。在秦始皇以前,中國分裂算是常態。(夏商周的天子只能對京城周邊實行有效控制,再遠就屬於各地部落/諸侯的地盤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首次開創中國統一的歷史,並且完成了文字、律法、度量衡的統一,這樣的壯舉其實對於中國的國家認同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統一」這個概念纔算真正出現在中國人腦海之中,從此之後中國無論如何內戰,各方心中想的也總是「四海一統」。(即便是常常被人黑的宋朝也一樣)

而羅馬時代,核心統治區域在義大利,主要控制範圍在地中海,後來發展強盛的德國法國英國在當年算是蠻荒之地,屬於被「征服」的地區。因此在歐洲人心中,「征服」的概念遠遠大於「統一」。

沒有相關的歷史傳統,也就沒有促進歐洲統一的內在動力。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首先得要人們心中有著」合「的概念。連想法都沒有,自然不可能有行動。

比如拿破崙希特勒的軍事行動,其擴張目的明顯大於統合目的,人家就不是沖著」統一「去的,人家是去」征服「的。

查理曼大帝可能是最有希望統一的一個,然而……年代太晚了,此時歐洲各個地理區域的文化、經濟能力都很強了,查理曼一死,帝國頓時分裂。


最後是攪屎棍。

沒錯,說的就是你英國,乖乖站好。

英國遊離歐洲大陸之外卻又與歐洲大陸只間隔一條「淺淺的」海峽,這條可謂狹窄的英吉利海峽短到人游泳都能從法國游到英國去……

因此英國在立國以後,長期對於歐洲大陸事物抱有強烈的干涉衝動——簡而言之,誰要統一我打誰……╮(╯_╰)╭

畢竟如果歐陸統一,英國勢必不能獨存,所以英國外交的核心思路之一就是確保歐洲的分裂狀態……

嗯,順便說一句——

威靈頓NB!

(強者的眼神)


金十七認為有如下原因。

一、歐洲的差異性遠遠大於共同性。從政治上看,歐洲分裂的時代遠遠長於統一的時代。在羅馬帝國時期,西歐完成了統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了四分五裂的時代。到公元800年左右,查理大帝短暫統一過歐洲。查理大帝死後,他的三個孫子將帝國一分為三,這三部分分別發展成為德意志、義大利和法蘭西。與此同時,伊比利亞半島被阿拉伯人佔領。100多年後,斯拉夫人在東歐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家。歐洲開始沿著彼此不同的道路發展下去,各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差異越來越大。

從文化上看,羅馬帝國分裂,使得歐洲在文化上分成東正教區域和天主教區域。宗教改革以後,天主教區域又分出了若干新教派,信奉加爾文教的尼德蘭地區,天主教與新教混合的法國地區,天主教的西班牙,英國則誕生了英國國教和清教。

從地理上看,歐洲各地區高山和河流相互阻隔,更進一步塑造了歐洲各地的差異。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這些差異,使得歐洲再建立羅馬式的統一已經變得不可能。

二、在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時代,統一歐洲不過是這些政治強人個人的夢想,不是歐洲的主流民意。拿破崙通過他的驚人的軍事才幹,曾經短暫地將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征服。這種征服並不能算作統一,首先,所有徵服的地區並不是納入法國統一管理的。拿破崙只是把當地的統治者換成了自己的家人。例如他的弟弟路易做了荷蘭國王,另一個弟弟熱羅姆做了巴伐利亞國王,哥哥約瑟夫做了西班牙國王,等等,他的家人做了國王之後,也不是對拿破崙就俯首聽命的。拿破崙的戰爭,不僅沒有促進歐洲的統一,反而加強了歐洲的分裂。因為拿破崙的戰爭,喚醒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認知,歐洲人開始認識到,我是荷蘭人,你是德國人等等。這種民族主義正是後來在歐洲發生一戰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的時代,統一歐洲更加是不可能的。經過一戰,歐洲各國之間彼此的仇恨與猜忌,更加緊張,希特勒發動二戰,正是這種仇恨與猜忌發展的結果。他依靠軍事力量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歷史上較持久的統一都不僅僅是依靠軍事力量就可以完成的,未來也不可能有。所以,幾年間希特勒就失敗了。

(1942年的歐洲)

三、二戰之後,由於國際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歐洲各國的共同利益增多了,歐洲出現了很大程度的聯合。由於種種現實的上述的歷史原因,這種聯合發展成統一的政治實體,仍然是任重道遠。


1.歐洲歷來種族林立,信念不一,從未有過大一統的集權政治,想要統一難上加難。

2.兩者皆是以戰而統,不注重文化上的統治,想要大一統更難。


《槍炮病菌與鋼鐵》裏講過歐洲的地形河流阻礙其軍事統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