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顧村公園下起一陣陣“櫻花雨”,而與之毗鄰的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也同樣迎來一場花的盛宴。即日起至5月5日,“繁花似錦”非遺當代設計展亮相三號展廳,以“春天的花”爲主題,寶山非遺項目羅涇十字挑花、高境布藝堆畫或化作萬花筒、裝飾畫,或成爲走秀時裝、絲巾、包袋的亮眼點綴,近百件融入非遺元素的展示品令觀衆讚歎不已。

土布上“挑花插線”

羅涇十字挑花是一種在土布上“挑花插線”的民間藝術,曾在羅涇地區盛行三百餘年。在手法上,十字挑花不繃架,不打樣,隨布紋的經緯結構進行刺繡,成品正面呈十字交叉,背面一字點狀整齊排列,非常精美。傳統上,十字挑花常用於製作頭巾、手帕、圍兜等物品,伴隨着農婦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

不過,步入“繁花似錦”的展廳,兜頭手巾等民間物件完全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頗有“極簡”風格的多幅裝飾畫以及包袋、音箱等非遺設計新品。在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的牽線搭橋下,傳承人與設計師共同合作,完成了此番展示的近百件作品。

以系列裝飾畫“花飛錦繡香”爲例,有別於傳統挑花布料,這幾件作品選用崇明特有的“蘆菲花”紋樣土布,用六股繡線挑繡創作花苞、初開、盛開3種不同造型的玉蘭花作爲主圖形,用三股繡線挑繡蝴蝶、藤蔓、柏枝等十字挑花傳統圖案爲輔助圖形,同時還以米珠、水鑽等加以裝飾。“以往一般採用一至兩股線繡線進行挑花,這是第一次挑戰六根線,作品更有立體感。”十字挑花傳承人鄭曉蓉介紹,傳統紋樣以大荷花、小荷花、八角花、蝴蝶花等爲主,玉蘭花是首次亮相的新紋樣,“以前只是把傳統紋樣反覆進行幾何上的組合,沒有嘗試獨立紋樣,這次與設計師合作進行了大膽創新。”再往裏走,穿在模特身上的“八角花開正豔時”禮服,則首次嘗試將十字挑花用在紗上,呈現出美輪美奐的效果。“紗很鬆,不穩定,容易造成十字不正,對繡娘來說也是很大的技術挑戰。”

羅涇十字挑花非遺傳承人鄭曉蓉在挑繡。

布藝堆畫,即用布作畫,是寶山高境鎮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多以花、鳥、人物作品爲題材,色彩豔麗、層次分明、神態逼真、生動活潑。“與設計師合作的最大感受是視野開闊了,布藝堆畫可以做裝飾品、胸花,也可以成爲藝術品。”指着展廳中的高境布藝堆畫攝影,69歲的傳承人周敏爾心有所感。這組名爲“追憶似水年華”的作品,以攝影師汪弘楓拍攝的老房子爲背景,傳承人手作的布藝玫瑰花密密麻麻填充滿老房子,底片的黑白與玫瑰的豔紅形成極大的視覺衝擊。從2003年退休後跟着老師王勵新學做布藝堆畫,到如今獨當一面,她認爲最重要的訣竅是創新。“最早的布藝堆畫很單調,看上去木木的,我們不斷改進材料,讓花更有立體感、更鮮活,現在與設計師合作,目的同樣是激發新的創造力。”

文創產品讓非遺走向市場

幾乎每個進展廳的觀衆,都會問工作人員同樣的問題,“有了設計,非遺新品的商業化如何了?”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介紹,配合手工展品,現場也展示了不少以花爲元素,融合非遺技藝特點的文創產品。展廳中有不少懸掛在牆上的小音箱,鄭曉蓉挑的傳統紋樣,周敏爾製作的荷花、鬱金香堆畫,成爲音箱最特別的裝飾品。印着櫻花、玉蘭花的絲巾,角落裏也有一塊十字挑花的紋樣;更不用說小型的口金包,包袋正中也是傳統的十字挑花繡文。與純手工的“展品”相比,這些文創“產品”手工成本較低,容易爲遊客所接受。通過美術館、上海設計周等平臺,部分文創產品已輸送至市場,獲得了不錯的反饋。

市級非遺羅涇十字挑花萬花筒《千變萬花盡收眼底》

“買家會覺得眼前一亮。”何然是PACC特聘設計師,幾年前創立了自己的箱包品牌“PAR HASARD 亻遇”,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非遺研培班上,她與不少傳承人建立了密切合作。“我提取非遺元素用於包袋設計,非遺和時尚做結合後,能帶來很多靈感,很受市場歡迎,是一舉兩得的行爲。”海派旗袍設計師苗海燕則與四川蜀繡技藝傳承人吳玉英合作,完成了《芙蓉韻》系列服飾及超高靴。展廳裏的禮服以芙蓉花爲主紋樣,採用不對稱的造型設計,利用多種面料配以“衣錦紋針法”的運用,層層疊加,芙蓉花瓣極具層次感和立體感。

與此同時,在非遺傳承上,傳承人也渴求設計師的加入。在羅涇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鄭曉蓉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在嘗試十字挑花技藝的創新,“我們的作品和這次設計師的作品仍有不少差距,比較有‘鄉土氣息’,非遺的創新轉化必須要有新的設計理念介入。”這是她第一次與設計師合作,無論是視覺、配色還是產品,都給她新的啓發。“正如新設計出的3種玉蘭花紋樣,就像寓意着非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非遺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慢慢綻放,在傳承活化中煥發新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