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試圖理解俾斯麥是怎麼被威廉二世解職的,就得了解俾斯麥權力的來源。俾斯麥帶領普魯士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其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成就完全足以擔得起「一代名相」的讚譽。但必須注意的是,俾斯麥得權力來自於普魯士國王及後來成為德意志第一任皇帝的威廉一世。

在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實行的是國王/皇帝和議會的雙重領導制,其核心是國王/皇帝。這一時期的議會主要職能為年度預算和稅收等議案的審核,如果議會做出的決定對王權/皇權構成衝擊,那麼威廉一世是可以解散議會的。所以客觀地說,俾斯麥有策略和謀略,是一匹千里馬,但其背後的伯樂——威廉一世也絕對是難能可貴的智者,同樣為德意志統一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俾斯麥作為首相,卻至始至終沒有一個堅實的議會黨派的支持,這點從一開始上臺進行的軍事改革就可以看出。俾斯麥希望增加預算擴大常規軍和延長兵役時間,而議會則一直不以批准。此後俾斯麥在與議會的諸多衝突中,多次以辭職相要挾,然後威廉一世將其召回並採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的方式盡量達成政府的目標。有人說這是威廉對俾斯麥的妥協,而這些政府政策的執行也恰恰正是普魯士走向統一的需要,也是符合威廉的利益需求的。

我們還應注意到威廉一世的用人不疑和寬容待人的特點。普奧戰爭後,大部分人都傾向於嚴懲奧地利帝國、要其割地賠款;俾斯麥和威廉甚至就此爆發了正面衝突。最終,威廉依然信任俾斯麥的判斷,對奧利地採取了寬大處理,這為以後普法戰爭中的奧地利中立創造了可能。即使在私人生活中,俾斯麥一直對威廉一世的皇后心存不滿,而威廉一世依然能夠保持對俾斯麥的信任和依靠,其用人水平之高,頗有幾分劉備之風。

正是由於俾斯麥的權力完全來源於皇權,因而在遇到知己皇帝時候一路暢通;而一旦皇權變更,俾斯麥的地位也註定是脆弱的。

威廉二世的父親腓特烈三世上臺不久即去世,但是假設其不突然逝世,俾斯麥就能繼續執政?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威廉一世不常有!因此我認為,威廉二世治下良相俾斯麥下臺並不奇怪,真正罕見的其實是威廉一世與俾斯麥長久穩固的合作。退一步說,威廉二世上臺後,俾斯麥在位已長達30多年,也到了新舊更替的年代。偉人也有弱點,尤其是在長期把持權力後,其離開權力後的空虛和落寞也是可以理解的。


俾斯麥曾把控制威廉一世視為自己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萬萬沒想到,在老皇帝龍馭賓天之前,溫和開明的皇儲腓特烈·威廉竟也身患晚期喉癌,即將不久於人世。短短99天之內,兩位君主相繼去世,把衝動、自負、權力欲旺盛的威廉二世提前推上了前臺。新皇帝表面上盛讚俾斯麥「是德國4600萬顆忠誠的心所嚮往的旗手」,背地裡卻告訴親信:「我給那老東西六個月的喘息時間,然後就讓他滾蛋。」他撤銷了俾斯麥頒布的「阿尼姆禁令」,允許各部國務祕書、駐外使節乃至高級將領直接與皇帝接觸,這就使原本密不透風的決策程序變得支離破碎。威廉二世想法多變而執行力過「強」,每當生出新的念頭或靈感,往往迫不及待就要將之付諸實施。為了繞過按部就班的程序,他頻頻在第一時間借重密友、私人顧問和普魯士貴族來制定甚至推行政策,這就使各部門界限性地陷於「決策失能」狀態。

俾斯麥決意做出抵抗。1890年,他搬出了已故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在1852年簽署的一項法令,要求普魯士各部國務祕書在向國王彙報事務前必須先與宰相商議。盛怒之下的威廉要求俾斯麥要麼撤銷這一法令,要麼辭職。老頭子企圖以退為進,在1890年3月18日遞上了辭職信——按照威廉一世時代的經驗,皇帝會在幾個星期甚至幾天之內就把他召回,重新委以重任。然而這一回他想錯了,威廉二世不僅沒有挽留他,而且永遠也不曾把他召回柏林。

「鐵血宰相」的勢力範圍只剩下了遠在勞恩堡的私人莊園,1894年11月妻子去世之後,這個世界上需要他操心的事就更少了。1897年12月,威廉二世最後一次造訪這裡,老頭子坐在輪椅上警告他:「在腓特烈大帝死後20年,耶拿的慘敗降臨;如果時局依舊像現在這樣,那麼在我死後20年,衝突一定會到來。」他的身體已經變得極其衰弱,但依然支撐著又活了8個月。1898年7月30日深夜,他在女兒的陪伴下去世;死前5個小時,他在迴光返照中留下了關於國是的最後教誨:「基於大眾羣體來制定政策是不可能的!只有國家理由!」


威廉二世執政期間,俾斯麥因為功勛蓋主過於專橫,而被年少氣盛的威廉二世毅然辭退了。俾斯麥所代表的保守派執政方針已經不再適合當時德國的社會變革和國際的殖民擴張趨勢。對於英國的妥協使得德國在海軍力量上遠遜於英國。威廉二世與俾斯麥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出現了分歧,不聽其言。當時俾斯麥已經70多歲,執政26年,年事已高,知道現在和皇帝鬧崩只會得不償失,帝國已經統一穩定,俾斯麥的夙願也基本完成,也想留個安穩的晚年。


德國不是中國,不要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揣測德國的政治,這既可笑又愚蠢!而且即使是中國傳統的君臣關係也絕不是歷史書所說的那樣簡單與情緒化,不要把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那套玩意兒用到政治上,這些人都是政治動物,不是愛情小說裏的癡男怨女!俾斯麥的離開事實上是德國由於工業化急劇擴張導致對世界原料,市場的極度渴求,但是世界四分之一的地方尤其是很多關鍵海路通道(比如馬六甲海峽)原料產地(比如中東)都在英國控制下,可是英國人利用帝國特惠制度把其他國家排除在這些市場,地區之外,德國面臨著要麼向英國屈服,要麼對英國開戰,德國的內部政治矛盾迫使其只有開戰(貴族平民矛盾尖銳,連俾斯麥都在柏林遇刺)因此必須擴張海軍,那麼一直反對擴張海軍的俾斯麥就必須下臺,他一直認為沒有海軍的德國是安全的德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