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鐵血宰相」俾斯麥確實反對德國開拓海外殖民地。筆者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1.俾斯麥的階級侷限性

俾斯麥出身容克貴族,同時也是容克貴族集團的利益代表。容克貴族原為普魯士的貴族地主階級。容克(Junker,德語Junker的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16世紀起長期壟斷軍政要職,掌握國家領導權。19世紀中葉開始資本主義化,成為半封建型的貴族地主。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在19世紀下半葉聯合後反動勢力的支柱,是德國軍國主義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容克貴族本質是一幫地主,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土地上刨食。因此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對於殖民地這種屬於開拓性的事物自然非常排斥。作為容克貴族的代表人物俾斯麥不待見殖民地就很正常了。

2.德國殖民地都是窮山惡水

由於德國興起比較晚,所以德國的殖民地不但數量遠遠比不上英法,面積只是零頭。質量更是無法和英法相媲美。可以說當時世界上油水足的地方都被英法瓜分了,留給德國的只剩下窮山惡水,這些地方開發起來,投資大、見效慢、而且回報還不好說。

3.不願與英國發生衝突

在俾斯麥的領導下,德國日益強盛。也加入了殖民擴張的隊伍。1884年,德國奪取了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和非洲東部的多哥、喀麥隆。1885年,又佔領了坦噶尼喀(德屬東非)。

不久,又相繼佔領了盧安達、蒲隆地。隨著德國的殖民地越來越大,不可避免的與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同時也是數百年的世界霸主英國發生了矛盾。作為一個成熟且才能卓越的政治家,俾斯麥敏銳的發現了這種矛盾可能給德國帶來滅頂之災,1890年,也就是俾斯麥卸任宰相的那一年,德英簽訂條約,雙方劃分了在東南非的勢力範圍,緩和了德國與英國的矛盾。

不過俾斯麥在雄才大略也阻擋不了時代前進的步伐。英德兩國的矛盾 , 隨著俾斯麥的離職,英德矛盾愈演愈烈,成為「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筆者將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最後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當時的德國如果擴張,成本太高實在不划算。歷史上,德意志帝國曾經擁有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但都是在俾斯麥失權以後,而在俾斯麥時代,當時的世界已經被老牌列強瓜分的所剩無幾。

俾斯麥對於海外殖民擴張始終保持著謹慎態度,主要還是當時進行海外殖民屬於「入不敷出」型的虧本買賣。當時的德意志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固守歐洲本土與經濟建設領域,所以俾斯麥才認為殖民地屬於「無用的累贅」。

新航路開闢以後,非洲、亞洲與新發現的美洲等地逐漸被西方所入侵,建設了大量的殖民地。而早期殖民時代,利潤是非常驚人的,使用武力手段就能夠獲得大量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及象牙、香料、茶葉等,隨著種植園經濟與奴隸貿易的興起,西方完成了早期原始資本主義積累。

然而,那時候的德意志尚且支離破碎並沒有統一,所以錯過了海外殖民掠奪的黃金時期。

經過普奧戰爭、普丹戰爭與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完成了歷史性的統一,不過仍舊存在很多的潛在危險——德意志的東部是沙俄,西部是死對頭法國,而北海不遠處就是當時縱橫世界的大英帝國。

可以說,地處四戰之地的德意志在歐洲處境艱難,所有的擴張行為都需要考慮再三,畢竟投鼠忌器。

當時世界上主要富庶與戰略重地,幾乎都被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所佔據,一旦德國開始進行擴張,勢必與之發生衝突,而且面對的不是孤獅,而是羣狼。所以,出於本身的安全考慮,德意志也不能輕易進行擴張,俾斯麥深諳此道。

更何況,殖民時代到了中後期,單純的武力殖民已經無法獲得相應的巨大利潤,反而為了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主要以龐大的經濟實力進行支撐。當時的德意志屬於新興列強,按照俾斯麥的設想,德意志的主張精力都應該按在本土。

如此一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德意志完成了歐洲實力第一的陸軍建設,經濟實力迅速崛起位居世界前列。而俾斯麥也認為,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各種資料,都各自通過金錢獲得,並沒有殖民的必要——能夠花錢解決的問題,也用不著去做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而事實也證明,俾斯麥的觀念是相當正確的,當時的德國雖然沒有那麼多殖民地,卻仍舊國力強大。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後,俾斯麥失權,德國開始瘋狂進行海外殖民,最終與英國等發生衝突,兩次世界大戰不僅讓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連本土都銳減了40%之多。

俾斯麥不僅不願輕易進行海外殖民,甚至當初進行德意志統一戰爭的時候,普魯士也與奧地利意見相左——奧地利主張建立大德意志,包括了眾多非德意志地區,而普魯士認為那些都是累贅,要將之全部排除在外,建立純粹的「小德意志」。


此話沒有道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