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歷史上劉表對劉備的態度如何,我未曾瞭解。這裡,我藉助三國演義來談談劉表與劉備之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關係存在。

劉備和劉表同屬漢室宗親,自然在關係上,兩人應該不會太冷漠。當時天下四分五裂,劉表握有荊襄之地,屬於地方諸侯。而劉備就差遠了,雖名為皇叔,卻無實際權力,最大也就做個短暫的縣級長官。先後遭遇北方各大諸侯的欺負,一直顛沛流離,走投無路之際,帶著數千人馬投靠劉表。當時劉表見到劉備時,其實對劉備也是頗有好感,畢竟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從骨子裡,還是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而劉備也以仁德著稱,頗有人緣,氣度不凡,也算是當時之英雄。

而荊州,歷來也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曹操等人對此覬覦已久,拿下這塊肥肉,也是遲早的事,而和荊州隔江而望的東吳和他之間也有矛盾。所以荊州在這種形式下,也是岌岌可危的。而荊州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分成幾個派系,主要是蔡氏一族,掌握著荊州很大一部分的軍權。面對劉備加入,劉表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希望藉助劉備的力量來平衡荊州內部矛盾,至少讓蔡瑁等人不敢輕舉妄動。二來劉備帳下有幾位名將,藉助他們可以增加荊州的防禦力量,至少敵人不會貿然前來。)所以劉備剛來之際,劉備對其非常欣賞,想委以重任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果蔡氏等人,對此非常不滿,多次在劉表面前說劉備的壞話,而劉表性格也屬於優柔寡斷的類型,自身不夠強硬。因此將劉備下放到新野,遠離荊州是非之地,順便可以到那裡去休養生息。一旦情況有變,也可以隨時呼應。

後來劉表日漸病重,對於荊州之主的位置,一直放心不下,便召劉備入荊州,商討對策。劉備畢竟作為外人,對別人的家事不方便插手。便讓劉表自己看著辦。劉表言明,有意讓長子接任,但恐蔡氏不滿,也是騎虎難下。蔡氏等人猜到劉表召劉備前來的實際意圖,越發想除掉劉備這顆眼中釘。蔡瑁等人便瞞著劉表,趁著宴會之機對劉備下手。幸好劉備識破計謀,在趙雲的掩護下逃走了,後來趙雲和劉備走散了,劉備被蔡瑁等人窮追不捨,一直追至檀溪。眼看著就要被蔡瑁等人抓住,幸好劉備命不該絕,的盧馬帶著劉備一跳躍過檀溪,便逃出生天了。總體來說,劉表還是比較信任劉備的,並想倚靠他來穩住荊州,讓劉琦順利掌權,奈何蔡氏等人隻手遮天,破壞了這個本來完好的局面。另外也能看出劉表終究不是成大事之人。


劉表生前對劉備是想用而不敢大用,臨死之前則希望死後能依靠劉備輔助劉家勢力,防止外戚專權。總的來說還算不錯,畢竟劉備走投無路的時候是劉表收留了他


有一種感覺,您應該能體會到,即使再親近的朋友,如果天天住在你的家裡,你也會有種那個感覺吧!更何況劉備乃是當時的梟雄,完全有可能取代劉表,劉表即使心再大也不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