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興業路76號,歷史與現況都有哪幾大看點?

4 人贊了文章

上海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是我黨一大會址,也是我黨的誕生地。這是一棟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的建築,青紅磚交錯的外牆,鑲嵌著白色粉線。黑漆大門上配著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門楣上有礬紅色雕花。該樓建於1920年夏秋之間,兩幢兩層樓的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沿街並立。

同時建成的還有左右緊鄰的4幢同類房屋,這裡屬於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的一部分。望志路106號原為李書城與李漢俊兄弟的住宅,人稱「李公館」。當時,李公館樓南路側還是農田,地理位置偏僻。李氏兄弟是該棟住宅最早的住戶,兄弟倆將兩樓內牆打通,樓梯合一組成一家。

李書城是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李漢俊則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望志路106號的樓上就是李漢俊的卧室,樓下便是面積約18平方米的客廳。1921年7月23日,我黨一大正是在這間客廳里舉行的。13位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方言的年輕人及2位老外,就是在這裡開天闢地,點亮中國,譜寫輝煌。

上圖為中共一大會議場景蠟像再現

圖為1951年一大會址核定時的外景

1922年,李家遷出瞭望志路106號,隨後這裡為其他居民租住。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對「一大」會址進行調查勘實。1951年4月,查實「一大」會址在興業路76、78號(原望志路106、108號)。1952年初,完成「一大」會址修繕工程。同年9月,完成內部布置,定名為「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

圖為1969年拍攝的一大會址樹德里弄堂口

當時把「一大」會議室布置在樓上,董必武在視察後回憶起大會是在樓下客廳舉行的。當時的房主人,李漢俊的嫂子薛文淑也反映,他們家放在樓下客廳的大餐桌從未搬到樓上過。1958年,按當年建築原狀對會址進行了重新修復,拆除改建時增建的廂房,會議室布置在樓下客廳。從房屋建築到內部布置,一大會址恢復了當年的原狀原貌。

1968年,正式改名為「一大」會址紀念館。1984年3月,鄧小平親筆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紀念館原有館舍,包括了「一大」會址所在地樹德里2排9幢兩層樓房。其中南面一排5幢房屋,處於興業路(原望志路),西邊頭兩幢就是一大會址。北面一排4幢,在黃陂南路(原貝勒路)樹德里弄內。紀念館原建築面積約900平米,佔地約600平米,9幢樓房都按當年的原貌原狀進行了修復。

圖為「一大」會址紀念館航拍照

1998年6月,「一大」會址紀念館進行了擴建,在會址的西側建起新的建築。新建築的外貌與會址原建築相仿,保留了20世紀20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庫門民居風格。一年後的5月27日,在慶祝上海解放50周年紀念日之際,擴建工程竣工並對外開放。新建築佔地715平米,建築面積達2316平米。

新建會址紀念館一樓設有門廳、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和貴賓廳。大廳正對門是整整一面牆的巨型浮雕,上面雕刻了15個人的半身像,他們就是參加一大的13位代表和2位共產國際代表。「一大」會址紀念館現收藏文物3.8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28件。董必武的瓜皮帽、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用過的硯台等珍貴文物都陳列在這裡。

「一大」會址紀念館內景

紀念館二樓是展覽廳,展廳的第三部分「群英匯聚開天闢地」,有一組格外生動的群雕:一群人圍坐在一張會議桌前,他們的服飾、姿勢和表情各異,但目光都注視著右邊一位戴眼鏡的男子。這位男子就是李達,他正在宣讀著什麼......這組群雕採用了白銅材質,給人物增添了幾份冷峻的厚重感。

紀念館最後一個展廳以追夢和緬懷為主題,藉助現代科技,頗具創意:頭頂是一片藍天,白雲飄浮,不時還有白鴿飛過。參觀者面前是一大塊屏幕,一位位革命烈士和建設英雄的照片徐徐展現,讓人肅然起敬。如果參觀者站在展廳里向先輩們鞠躬,屏幕上就會自動出現一束束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鮮花,代表參觀者向先輩們獻花致敬。文/名人故居揭秘

歡迎關注【名人故居揭秘】微信公眾號:xchwg818,即時送達更多精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