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是不可能的。張繡的結局有兩種說法,其中《魏略》所寫的是被曹丕逼死,這樣的話他就根本沒有被原諒,即使善終,也不說明曹操原諒他,只是當時曹操礙於局勢,不得不暫時接納張綉。

張綉是西涼軍閥張濟之侄,張濟攻打劉表時身中流矢而死,張綉接掌其勢力,佔據宛城。曹操迎奉漢獻帝後,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宛城在許昌附近,所以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張綉。張自知不敵,開城投降。但是因為曹操的舉動(《三國志》沒有寫,《資治通鑒》寫曹操納張綉遺孀為妾,並重金籠絡張繡的貼身武將胡車),導致張繡的不滿和恐懼,最終在賈詡的勸說下突然反叛,殺的曹操措手不及,愛將典韋力戰而死,長子曹昂、侄子安民(漢代有身份的人都是單名,所以不可能叫曹安民,可能是名字已不可考只知字安民,也可能是曹安、曹民兩個侄子)都被殺。曹操在眾將死保下僥倖逃脫。

曹昂是曹操長子,不僅如此,由於曹操正妻丁夫人無子,一直視曹昂為己出,所以,論嫡論長,曹昂都是曹操理所當然的繼承人。曹昂死後,丁夫人怨恨曹操,從此回了孃家,終身不回曹操身邊。曹操臨終回想自己一生,以此為最後悔之事。

所以,宛城之戰對曹操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不僅失去了最器重的長子、愛將、侄子,自己也幾乎喪命,甚至連妻子也離他而去。就算再大度,又怎能可能輕易原諒張綉?於情於理,都不可能。

但是,曹操為了軍國大事,還是可以分清輕重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接納了張綉。那是在建安四年,袁紹擊敗公孫瓚,統攬河北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勢力雄厚。曹操除呂布、袁術、眭固,將中原盡入囊中。二強相爭局面形成,袁曹必有一戰。賈詡為張綉分析,曹操比袁紹更有利,於是建議張綉投降曹操。而對曹操而言,與袁紹的戰爭一觸即發,此事重要的是解除後顧之憂。當張綉投降時,曹操為了穩定許昌周邊,並給天下人做一個不計前嫌、廣攬人才的樣子,所以只有收納張綉,封揚武將軍,並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在隨後的官渡之戰中,張綉更是被加封破羌將軍、宣威侯。隨後更是隨曹操破袁紹之子袁譚,成為曹營眾將中封邑最多的武將。

但是,要是以為曹操這就算原諒張綉了,那就太單純了。殺子之仇,失妻之恨,怎麼就能隨便消失。就在張綉地位達到頂峯的兩年後,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徵討烏桓的途中。《三國志》記載為病死,《魏略》記載為曹丕痛斥張綉「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隨後張綉恐懼自殺。

《魏略》是曹魏郎中魚豢所編,時三國歷史中曹魏部分的重要參考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相對於王沈所編寫的曹魏官修史書《魏書》多有避諱,《魏略》一般被認為真實性更高。《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所以對曹魏方面史料有損曹魏君主的記載多有曲筆,因此,《魏略》中所寫的曹丕逼死張綉,可能性是很大的。

而曹丕為什麼要逼死張綉呢?為給哥哥報仇的說法可能性不大。實際上曹丕是曹昂之死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曹昂之死,丁夫人離開曹操,曹丕之母卞夫人才成為了曹操的繼室,曹丕才能以嫡長子身份成為繼承人。故而,他其實應該感謝張綉。所以,如果曹丕辱罵張綉,那更有可能是曹操的授意,因為張綉有功,不能隨意殺死,但殺子之仇一直在曹操心中,故而讓曹丕去做,曹丕罵張綉,還能獲得敬愛兄長的美名,張綉也知道曹操要兔死狗烹了,所以無望而自殺。這符合邏輯也符合人性,要是說曹操真的對張綉原諒了,那纔不正常。


張綉,人稱北地槍王,武力值可見一斑。他原本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東漢末年羣雄之一,長期割據在宛城一帶,手底下最為出名的便是毒士賈詡。

建安二年,張綉在賈詡的勸說下投降曹操。但沒想到的是寡人好色,曹操居然看上了張濟的老婆,強上之。這可是老張家的奇恥大辱啊,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實吧,張綉雖然很不滿意,但還是勉強忍下去了。但別忘了曹操本性多疑,底下人告密說張綉很不滿意,所謂先下手為強,曹操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就謀劃著要對付張綉。

不得不說,那個時代的保密工作不是很好,曹操的計劃居然被張綉搞到手,於是直接突襲了曹操大營,曹操長子曹昂、弟子曹安民、愛將典韋均戰死宛城。(當時年僅十一歲的曹丕也在軍中,趁亂逃得性命)

這場叛亂,對曹操的打擊太大了,繼承人死了,否則哪有曹丕什麼事情。

不過曹操畢竟實力強勁,回過神後大敗張綉,後者投奔了劉表,繼續對抗曹操。對於自己的殺子仇人,也是心腹大患,曹操連續幾次討伐張綉,後者有賈詡參謀,自身謀略也不差,與曹操互有勝負。

建安四年,曹操準備討伐劉備,張繡的存在便是最大的隱患。打又打不死,怎麼辦?孔融建議招降之。

又是這個賈詡的建議,言說曹操乃梟雄也,必不會因為些許小事,擋了他爭霸天下的道路。這番話讓張綉少了後顧之憂,再次向曹操投降。果然如賈詡所料,曹操牽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並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綉之女。

其實,即便是梟雄,總有滅子之仇。但這種仇恨被深深藏起來罷了。對於曹操來說,張繡的存在,就是他曹氏的活招牌,給天下人樹了一個榜樣。哪怕有血海深仇,我曹操都以禮相待。這般心胸,何愁天下英雄不來呢?

建安十二年,張綉於北征烏桓途中去世。一說被曹丕逼死,因痛恨張綉殺害曹昂,在酒宴上大罵張秀,張綉於是惶恐不安,自殺身亡。《魏略重》曾這樣記載:

五官將數因請會,發怒曰:「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耶!」綉心不自安,乃自殺。

按理說,曹丕能繼位,張綉乃是最大的功臣。但這帝王心術並非一般人能理解的,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其實並非曹操的原配。曹氏原配丁夫人,因曹昂之死對曹操心生埋怨,甚至和平分手,這才讓曾當過舞女的卞夫人上位。

而曹丕對張繡的斥責,如果是真,恐怕也是做給旁人看的,用來表明自己的態度罷了,並非真的對大哥曹昂有深厚的感情。這時候的曹氏天下,已經牢不可破。張繡的存在與否,更是無足輕重。

建安二十二年,張綉之子張泉因捲入魏諷案,被曹丕誅殺。這次張泉的死,無論真還是假,都滿足了曹氏報仇的潛在需求。

這就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

雖然說曹操的成功是大勢所趨,但張綉當時的實力也不是輕而易舉就攻破的,否則也不會讓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無功而返了,結果只能招降了事。

但成也賈詡,敗也賈詡。張綉靠著賈詡的計謀對抗曹操,卻又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投降了曹操,這不得不說,三國之毒士,猛於虎啊。

賈詡何等人也,被貼上一個毒士的標籤,自然非一般人。早年便被贊為有張良陳平之才,為何投奔了偏僻角落的張綉,這也是值得商榷的。

腹黑一點說,這賈詡早就看出了曹操乃天命所歸,但自己貿貿然就去投奔吧,恐怕未必能得到重用。只好用了曲線救國的策略,先利用張綉幹疼你,讓你知道本謀士的厲害,然後反手又勸說張綉投降,殺子之仇啊,就這麼被三寸之舌勸動。

這嘴皮子,果然太厲害了。有這等大功,自然讓曹操記憶深刻。


有時候能成大事者,必須放開胸懷,忍常人之不能忍,曹操就做到了這點!我個人認為曹操之所以放下仇恨,接納張綉有兩點原因如下:

一:形勢所迫,曹操必須先加強自己實力以對抗袁紹

首先說下張綉,此人確實有點能耐,他剛開始屯住在宛城與劉表聯盟。公元197年,曹操攻打張綉,張綉率眾投降。後來曹操惜才,重賞自己手下大將胡車兒,張綉多疑,怕曹操會收買人心來對付自己,同時,曹操無恥,將其叔叔張濟的老婆收納為自己的小妾,張綉對此耿耿於懷,最終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又反了曹操,結果曹操大敗,自己的長子曹昂,愛將典韋都被殺死。

後來,官渡之戰即將爆發,這個張綉又來投降,曹操卻讓人大跌眼鏡的設宴歡迎,更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繡的女兒!為啥呢?那是因為當時,曹操知道自己最大的對手袁紹的實力越來越大,同時還有劉備等人對自己也是虎視眈眈,曹操知道形勢對自己非常不利,一步走錯,很可能永遠翻不了身了,此時他必須拉攏一些有實力的力量加入自己的隊伍以對抗袁紹,而張綉就剛好符合自己的需求,同時張繡的大軍師賈詡可是個不可多得人才,這樣一來,一舉兩得!歷史證明,曹操的做法確實是對的,後來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官渡大戰爆發,曹操完敗袁紹,張綉可是立下了大功!

二:曹操想以此向天下表明自己的誠意,穩定人心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樹立了太多的對手和敵人。有很多人都不看好曹操、怕曹操,更不願投奔曹操!而如今自己的大仇人張綉來投降自己,自己卻冰釋前嫌,敞開了胸懷歡迎張綉,這一旦傳出去對曹操自己的名聲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曹操必須利用好這個機會,讓大好的局勢向自己傾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人才和軍閥勢力跟袁紹合作!至於個人恩怨情仇先拋開,等到日後再說。不得不說曹操這步棋走的太好了!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大多說他是個梟雄,不管評價如何吧,曹操確實是是個能成大事之人,因為在他身上具備了一些常人所不具備的個人能力。能放下張綉對他的殺子只恨,並給予高官厚祿加以重用就足以證明瞭!大家認為呢?


歐洲打勝了也要娶對方女兒,或者嫁過去才能保證安全,他是官渡前就投降看好曹操,一年堅持下來,西楚霸王殺20萬人,四面楚歌還有開小差逃跑的,曹操只有暗中送情報投靠的,沒有什麼逃跑記載,投降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這功勞太大了,甚至算三分之一,燒烏巢比這個差點


因為張秀也有勢利,只能拉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