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最偉大的鋼琴作品《旅遊歲月》

有些音樂是需要年齡、閱歷來理解和聽懂的。李斯特的“旅遊歲月”就是如此。我很早就接觸這部3卷的作品,但一直聽不進去。比如聽“瑞士”卷中最長的一首“奧伯曼山谷”,反覆聽,就楞是不知所云。對於作品背景的所謂“我盼望什麼?我是什麼人?在自然裏能尋找到什麼?”(“What do I want? Who am I? What do I ask of nature?"),初聽時的我,完全不理解爲何意。還有第2卷“意大利”中的3首“彼特拉克14行詩”,初聽時也完全是懵懂,難以把詩歌的文學意蘊和鋼琴作品關聯起來。

李斯特的鋼琴作品,很多樂迷喜歡聽的是比較“好聽”的那些,比如“愛之夢”、“安慰曲”、2部鋼琴協奏曲,還有B小調鋼琴奏鳴曲、匈牙利狂想曲那些。當然那些都是很重要的作品,但我隨着年歲的增長,卻越來越開始覺得,李斯特鋼琴作品裏,最偉大、最精妙的一些,就在於他的“旅遊歲月”中,就是一些我以前完全聽不懂、無共鳴的東西。

李斯特常被人誤解的一點是:這是一位技巧超級、炫技派的音樂家,因此他的鋼琴作品的精華,是那些炫技作品,比如“超技練習曲”、“梅菲斯特圓舞曲”什麼的。其實完全不是如此。李斯特更是一位非常敏感、內在的音樂家,並且有着很深的文學修養和敏感性,經常在閱讀文學作品後把感想用音樂來表達。

在完全個人化表達的“旅遊歲月”中,有着李斯特最細膩、精妙、內在、有深度的一些篇章。它不是單純的旋律優美的好聽,而是極其內在的音樂,需要靜心聆聽和思索的音樂。如果能深入其中,得到的美感和享受,是無上的。我個人覺得,這是李斯特用鋼琴表達內心、表達細膩情感、表達他藝術感受的最高級的產物。也正是爲此,它註定不是那麼容易欣賞的,確實需要一些年齡、閱歷、需要一定的內心共鳴才能欣賞其美。

李斯特這個人的生平是非常豐富而有意思的。可以說一生遭遇非凡。他晚年迴歸宗教,披上神父外衣——當然只是外衣,內心仍是浪漫派的,並非真正昄依上帝——寫了一些帶有宗教背景的、比較晦澀的東西。而寫於他年輕時的“旅遊歲月”第一和第二卷,是屬於他純真年代的作品,事實上沒有任何晦澀的地方,而且在一些作品中李斯特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成熟度和深度。

似乎很少有人用“深度”來形容李斯特,似乎和李斯特的名字掛鉤的只有“炫技”,但我要說,李斯特的有些作品,表現出了驚人的深度,絲毫不下於貝多芬、舒伯特。並且李斯特的音樂,始終是專爲鋼琴所寫,他的全部繆斯、全部創作力和注意力,都傾注在鋼琴這件樂器上,鋼琴是他唯一的喉舌,是他說話、寫作、發聲、傾訴的唯一工具。對鋼琴的徹底專注,使得他在對這件樂器的駕馭、表現方面,確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

“旅遊歲月”3卷,時間跨度很大,並不是同一年代的作品。第一卷“瑞士”寫於李斯特的青年時代,第二卷“意大利”也寫於他30歲之前,但補遺的3首則是多年之後的創作,寫於他近60歲時。寫第三卷時,李斯特已是一位垂垂老者。可以說3卷“旅遊歲月”貫穿了李斯特的音樂生涯。

從音樂內容上看,這些作品也跨度很大。雖然“旅遊歲月”的大標題會給人一個誤解,似乎這些作品純粹是旅遊時紀念風景名勝和感想的,其實,固然這裏也有少數確屬紀念特定地點的風土人情,但大多數並非旅遊的紀念物,而是作曲家表述內心感受的創作。其實“旅遊歲月”這個中文習慣的翻譯也是不太準確的。法語原文Annees de Pelerinages中的pelerinages相當於英語的pilgrimage,帶有心靈追求淨化、朝聖的含義。準確地說,“旅遊歲月”或許翻譯爲“心路歷程”更爲準確。

確實有少數作品是“狀物”的,比如“瑞士”卷中的“華倫城之湖”,以音樂描繪出一面平靜而微波起伏的湖水,“暴風雨”是對一場暴風急雨的音樂表現,還有“泉水邊”以及第三卷裏的“艾斯特莊園裏水的嬉戲”都是對泉水和噴泉活靈活現的音樂描畫。這類作品中,除了“暴風雨”我個人覺得沒啥大意思外,其餘幾首都是筆法簡練、音色效果生動的傑作。特別是“水的嬉戲”幾乎預示了後來的法國印象主義鋼琴風格。裏赫特只固定彈奏少數幾首“旅遊歲月”裏的選曲,但就包括了“泉水邊”和“水的嬉戲”這兩首音畫。霍洛維茨也只彈少數幾首,其中也包括了“泉水邊”,還錄了2次音。

“旅遊歲月”裏有一部分是李斯特閱讀文學作品、欣賞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後的感想,類似於讀後感的性質,只是並非用文字書寫,而是以鋼琴的語彙來表達。這類作品集中在第2卷“意大利”中,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但丁奏鳴曲”(閱讀但丁《神曲》而感)、彼特拉克14行詩(3首)、“處女的婚禮”(拉斐爾的名畫)。“瑞士”卷中的“奧博曼山谷”也可歸爲此類。這些有着文學藝術背景的作品是之前很少見的,也算是李斯特的一種獨創和專長吧。特別是但丁的《神曲》,不僅啓發了這首“但丁奏鳴曲”,還啓發李斯特創作了一首“但丁交響曲”(10月份我在上海音樂廳欣賞過)。之後老柴的著名交響詩Francesca Da Rimini也是李斯特作品的後輩呢。“但丁奏鳴曲”中鋼琴渾厚飽滿的音響,營造出類似管絃樂隊的豐滿音響。同樣是文學作品的讀後感,3首彼特拉克14行詩則細膩晶瑩、織體輕盈通透,完全是另一種筆法。李斯特可以說是當時對鋼琴這件樂器的藝術表達能力瞭解得最清楚全面、掌握得最爲自如的音樂家。在這些“旅遊歲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見李斯特如何出神入化地展現出鋼琴這件樂器的各個表達能力的側面。

當然,“旅遊歲月”裏也有一些確實是反映李斯特旅行所至之處的風土人情、民俗音樂的,比如“瑞士”卷中的“牧歌”和“意大利”卷的3首補遺作品,尤其是“塔蘭泰拉舞曲”,頗爲可聽。不過,此類作品在整個“旅遊歲月”3卷裏只是少數。李斯特的“旅遊”更多是指心靈的旅程,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旅行、遊玩。

“旅遊歲月”中還有一些作品,是純粹抒情性的。我說的“抒情性”,並不代表簡單地抒發一種浪漫情懷,譜寫一些優美動聽的舒緩旋律,而是指李斯特借作品來表達自己個人化的一些感受、情緒、心態。也可理解爲李斯特在鋼琴上用音樂語彙寫下的日記。比如“瑞士”卷中的“思鄉”、“日內瓦的鐘聲”就比較典型地屬於此類。其中“思鄉”用非常簡潔的旋律和筆法就表達出人在異鄉時的思鄉之情,“日內瓦的鐘聲”寫於李斯特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之際,樂曲充滿着一種淡淡的幸福感、安慰的情緒。

“旅遊歲月”第三卷中的Angelus(奉告祈禱)、Sursum Corda(淨心)、Sunt lacrymae rerum(悲歌)等也可歸入此類。雖然披着一個帶宗教色彩的名稱,但這些作品還是表達李斯特的某種心態、情緒的作品。特別是創作於作曲家晚年的第三卷中的幾首,聽起來相對比較晦澀,表達的情緒不那麼明朗,旋律線也不那麼明晰,更需要耐心地咀嚼。事實上,整個第三卷“旅遊歲月”的基調是灰暗的、悲觀的。晚年的李斯特身體狀況不好、又失去了兩個子女,雖然在宗教中尋找平靜和慰籍,但他的內心還是很矛盾的,這些都表現在他的“音樂日記”之中。比較有意思的李斯特用來結束整篇“旅遊歲月”的最後一首作品——“淨心”,在這首篇幅不長的作品裏,老年的李斯特積聚迸發出了可以用“蒼勁”來形容的力量,濃重的和絃和震音捲過整個鍵盤,使整個“旅遊歲月”結束在一個雖然不能算輝煌、光明、但遒勁有力、同時顯得有些矛盾的fff強音上。

不少鋼琴大師都只選彈一部分的“旅遊歲月”,有的只彈幾首,有的只彈某一卷,錄製了3卷全集的並不多。最著名的當然是DG的貝爾曼的全集錄音3CD。此外,EMI的齊科里尼的3卷全集、DECCA的博萊特的版本(1、2卷)、NAXOS的楊多的3卷全集,也算比較有名而且容易找到的。當代英國鋼琴家Stephen Hough應該也錄過一個全集,可惜國內搞不到CD。

應該說這些作品是比較考驗鋼琴家的,不僅是技巧問題,還有對作品內涵的把握和表達,可以說是比較考校演奏的。不同水平和風格的鋼琴家,可以把這些曲子演繹得完全不同。

其實象探究貝爾曼的演繹、博萊特的演繹、齊科里尼的演繹,誰更“好”,是意義不大的,甚至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一流的演繹,有時我喜歡聽這個,有時喜歡聽那個,如此而已。面對精彩的演繹,我們有多少必要非去判別高下呢?有時候從音響角度鑑賞反而更有意思一些,因爲這個音效的差別是客觀的,大家更容易取得一致的感受。比如,博萊特在DECCA錄製的版本,音效非常好,琴音豐滿宏亮,但高音區音色略有些發乾,應該是博萊特錄音時所使用的美國Baldwin鋼琴的特點,而DG錄製的貝爾曼的唱片同樣音質一流,屬於DG典範級的鋼琴錄音,而高音區的音粒更潤澤一些,這應是Steinway鋼琴的功勞。

僅從演繹角度說,這兩位李斯特專家、鋼琴大師真可謂一時瑜亮。博萊特雖然是出生在古巴的鋼琴家,但他所受的鋼琴教育是斯拉夫樂派的,老師中包括戈多夫斯基、霍夫曼、羅森塔爾(李斯特最牛逼的學生之一)等頂級技術大師。美國權威的鋼琴評論家哈羅德·勳伯格曾給他“當代列文涅”的稱號——列文涅那可是20世紀數一數二的俄羅斯派技巧大師,把博萊特比作列文涅,絕對是一種很高讚譽。如果從羅森塔爾那條線來看,他可算是李斯特的正宗徒孫。貝爾曼對“旅遊歲月”的演繹更是具有牢固的經典地位。除了在DG的這個錄音室製作外,Brilliant爲他出版的套裝CD集裏還收有他在音樂會上實況演奏的5首“瑞士捲”中的作品,現場演奏得也非常精彩,足以見證他演繹這部作品的超強實力。

唱片上早期可以聽到的“驢友歲月”,都不是完整的,前輩鋼琴大師們都喜歡從這部3卷的鉅作中抽取自己最喜歡、最有共鳴的幾首來演奏,而不是求全。在單聲道時代裏,阿勞、霍洛維茨、裏赫特的曲目中都包括了一部分的“旅遊歲月”,特別是阿勞,早在1928年,就錄製了“泉水邊”、“艾斯特莊園水的嬉戲”兩首,是我所知最早的唱片版本。

最早錄製了完整版唱片的,是出生在意大利、活躍在法國樂壇的鋼琴家齊科里尼。他在1954年爲EMI錄製了第一套比較完整的3卷“旅遊歲月”唱片。說“比較完整”,是因爲缺了3首——“意大利卷”補遺裏的那3首。作爲意大利人,卻偏偏遺漏了這3首,不知他是怎麼想的?後來在立體聲時代,他再次爲EMI錄了一遍立體聲唱片,應該是唯一一次錄過兩次全集的鋼琴家了。

齊科里尼是一位在曲目上比較大膽的鋼琴家,而且青睞法國作品,比如在單聲道時代就錄製了薩蒂的鋼琴作品,算是當時很經典的唱片。他對“旅遊歲月”作品的演繹是比較淳樸和坦率的,沒有過分的“詮釋”或情緒化處理,同樣是精彩的全本。

3卷“旅遊歲月”可以說是李斯特的心靈旅程,貫穿他的青年時代、中年直至老年,對鋼琴家來說也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從中可以找到德彪西式的印象主義作風、可以找到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先聲、可以找到純技巧的煙花、可以找到最抒情的篇頁、最內省的獨白。對我個人來說,我認爲這是李斯特最偉大而豐富的鋼琴作品集。

(申請入羣與索取資料請聯繫客服)

01

讀書會簡介:巴赫不是小溪,是大海,通過聆聽互動、分享相關資料,與巴赫成爲好朋友。讀書會會通過分享各類巴赫資料,並製作巴赫主題公衆號【巴赫在人間】,與大家一起長期共同聆聽巴赫作品!未來會推出巴赫相關書籍的閱讀

02

免費加入《鋼琴大師談藝錄》讀書會

讀書會簡介:通過閱讀多種鋼琴家談藝錄,一起聆聽、交流鋼琴家們的精湛藝術造詣;a、《阿勞談藝錄》——閱讀阿勞師從克勞澤的故事,第38-47頁;思考題:1、阿勞的老師管彈琴“乾乾巴巴、麻麻賴賴,一點也不圓潤”叫什麼(答案是一個單詞)2、阿勞的老師克勞澤最佩服哪位鋼琴家?3、談談閱讀這個部分的感受。b、《涅高茲談藝錄》——閱讀《涅高茲談藝錄》自傳部分,第4到28頁;思考題:1、第19頁,涅高茲批評了哪位鋼琴家的演奏藝術?爲何批評?2、1933年,全蘇音樂演奏家大師,誰奪得了鋼琴比賽冠軍?3、涅高茲爲何晚年的教學重點不是一對一鋼琴課?

03

讀書會簡介:設置各類音樂史問題,通過分享相關資料帶動交流,用音樂理解西方文明,讓即便是不識譜的普通樂迷也可以通過閱讀理解西方音樂發展過程。請閱讀: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第11-13章,思考並回答以下問題:1、爲何交響曲誕生於德國?2、古典奏鳴曲是如何確立的?並簡述其特徵。3、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分別誕生於哪年,哪年逝世?4、哪位英國國王問海頓,你寫了這麼多作品,海頓回答說:是很多,但大都是垃圾。5、海頓有哪兩部聲樂作品?6、莫扎特周遊歐洲列國的時候,在哪個城市差點夭折?7、莫扎特哪部作品被約瑟夫二世評價說:這不是我們能接受的作品,音符忒多了。8、貝多芬同時代人說貝多芬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哪位戲劇人物?9、貝多芬哪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標題是:理智與情感的對話?10、貝多芬臨終之前,還計劃創作哪些作品?

讀書計劃說明:公衆號缺乏互動性,也很難系統深入,所以我們要在古典音樂微信羣開啓《溫度古典音樂讀書計劃》;羣裏將有助教每天堅持爲您導讀優秀古典音樂圖書,帶動大家交流音樂藝術。我們第一期爲大家準備的核心書籍有:巴赫類:鋼琴文化類:《阿勞談藝錄》、《涅高茲談藝錄》、《鍵盤上的反思》、《與二十二位鋼琴家對話》;以及音樂史類: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劍橋插圖音樂指南》、《十九世紀音樂史》、《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喚起大家對古典音樂的學習熱情,幫助大家提升古典音樂欣賞與學習經驗。微信羣申請辦法:掃描下圖客服二維碼即可申請加入,我們會盡快處理,也請大家耐心等待。請已在我們微信羣的朋友們不要重複申請加入,您所在的羣也是讀書計劃羣。最後,本活動完全免費。

歡迎閱讀編譯組原創公衆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