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显财神」,自正道之道教衰微后,五大仙便在民间多有供奉,民间俗称五仙为胡仙、柳仙、白仙、黄仙、黑仙,即为狐狸、蛇、刺猬、黄鼬及乌鸦,也是乡村中最常见的几种野生动物。

狐仙(狐狸)

柳仙(蛇)

白仙(刺猬)

黄仙(黄鼠狼)

黑仙(乌鸦)

在东北仙堂信仰中,它们被认为是最容易修炼成精也最常与人打交道的生物,并将这些精灵尊之为「仙家」(巫师等则称之为草仙)。

 

1.狐仙

狐仙,便是狐狸大仙,亦是狐仙。在汉族神话传说中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狐狸透过修炼、高人指点或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最终达至不死之身。

古代诸多神志怪传中曾多有记载:清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狐仙能画》:「北地多狐仙,人家往往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他无意中把狐仙得罪了,那狐仙便迷惘了他,不知怎样干出来的。」,而在狐仙中最著名的便是曾经迷惑商纣王的苏妲己。

在东北的保家仙中,以胡三太爷和胡三太奶奶为东北之仙长,乃是玉帝册所封的人间地仙,统管天下所有出堂仙家以及保家仙。传说中,他们仁厚慈善,道行高深,解灾灭难,化险为夷。丈义疏财,有求必应。

 

2.柳仙

柳仙就是蛇,人们对蛇仙的崇拜也来自远古,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神人。

而且蛇常常被认为是龙的化身,因此在十二生肖中若属蛇的人,则说是属小龙。而在白仙中最出名的,当是在满清时出现的《白蛇全传》中的白素贞和小青二人。

人们认为蛇有灵气,它的形体奇异,能蛰伏潜藏蜕皮变化,而且行动诡秘灵敏,法力比狐狸还要大,也能形成人形,有千里摄物的法术。

 

3.白仙

白仙,即刺猬。大明末期开始在东北出现,现在在东北农村有些家庭也有供奉,一般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或是用木板制作的白仙的排位,有的人家也有白庙;供奉白 仙一般不用做仪式,直接写上供奉即可,但是供奉所谓的保家仙不可以冷 落,每逢家里吃肉蒸馒头都要上供!白仙是最常见的所谓的保家仙之一。

对白仙的崇拜,汉族民间说法不一,大部分人将它当作进财、防病的吉祥物,汉族民间传说的白老太太就是由刺猬演化的神灵,主要是为人治病,而且精通巫术。旧时,天后宫中曾供奉白老太太的塑像。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4.黄仙

黄仙,即黄鼠狼,被汉族民间唤作「黄二大爷」,旧时在天后宫中供有其塑像。它被人崇拜,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同狐狸一样体态颇为美丽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

这 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叫「癔病」, 汉族民间俗称「状克」。人们认为一旦黄鼠狼附了体,就会发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为多。这种病症发病时哭哭啼啼,连说带唱,诉说一些玄妙的事情或 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还会唱出一些美妙诗句。得癔病者发病时不识家人及亲朋,且说话语调也与好时不同。

传说只要医生、巫师或打过黄鼠狼的人在门外一咳嗽,发作立即停止,形 同正常人。这种癔病虽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很难彻底治愈,易多次发病。

 

5.黑仙

黑仙即乌鸦,对乌鸦的崇拜是因为它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之中,令人莫测其踪迹,因而被认为有很高的智慧而被神化。还有的将其视为仓神,在汉族民间填仓节时祭祀。

另有认为乌鸦能预知未来,会算卦,也能使人致富,故又将其视为财神,希求它在黑暗中为主人家运来财宝。(不少资料把黑仙误读作是灰仙,并且误认为是老鼠)

旧时汉族民间禁忌。动物兆之一,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在人前面叫,或飞在人头上叫,则认为是不吉利、祸事来临的预兆。特别是春节夏历正月初一听见乌鸦叫更以为这一年诸事不吉。


「狐黄白柳黑」及「猫鬼」

不知年纪稍长一些的,还记不记得一部叫做《巫师的骗术》的纪录片,其上世纪80年代一度火遍萤屏,也是目前仅存的揭露封建神汉神婆「妖术」的半官方性质纪录片。这些镜头里的巫师在做法时,都会「请仙」,其中请得最多的就是「五大仙」。

或许,城里人已不很了解「五大仙」是谁?其实就是五种动物,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猫头鹰)、柳仙(蛇)、黑仙(乌鸦),汉族民间俗称「狐黄白柳黑」——这是民间对原始拜物教的遗存,源于万物有灵思想;全国都有流传,也包括我们连云港。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五仙」,「附赠」提及跟连云港巫术相关的「猫鬼」。

狐仙

并非像如今的国产电影,有著很多题材限制,有段时期国内也曾拍过不少「妖魔鬼怪、奇门遁甲」的电影,其中就包括一部叫做《狐狸迷案》的猎奇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荷兰人高罗佩编写的《大唐狄公案之黑狐狸》。从名字就可看出,其受到「狐仙」的深刻影响。

中国狐仙的始祖要数九尾狐了——在《我的邻居是妖怪》中,笔者就提及我市赣榆青口镇或是九尾狐的老家。实际上,从中国夏代开始,民间就有大禹治水时曾娶九尾白狐——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启的故事,说明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视狐狸为吉祥动物加以崇拜了,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才逐渐被妖化。

民间普遍认为狐狸有灵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们精通道术,能报德,能复仇,还会捉弄人。这成为不少文学、影视作品的表现素材,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封神演义》中的苏妲己——九尾狐奉女娲之命,变作苏妲己,用以迷惑纣王,使得乾纲不振。而历史上,不少女性都没能逃脱「狐狸精」的标签,比如褒姒、赵飞燕、李师师,甚至是武则天,而《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小妾」玉面狐狸无疑更添了一把火;这也使得后人将「狐狸精」贬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比如在面相上还有讲究,凡是「狐眼」者,都有「克夫」征兆,因为「狐眼」带一种媚态,女方容易出轨。

另一方面,狐仙在民间又被敬称为「胡大仙」、「胡三爷」等,它们能为人医治病痛,降福免灾。许多巫师在进行活动时,也常常说自己是狐仙附体,并以其名义对病人发号施令。受此影响,日本的狐仙说也很普及,甚至将它们视为稻荷神或密宗荼吉尼天的使者。

另外,在中国不常见的狸猫,也受到日本民间的重视,传说它们会「变身术」。比如与「宫崎骏」齐名的日本动画大师高畑勋,就拍过《平成狸合战》的动画电影,讲述的就是一群住在东京附近的狸猫,想利用变身术吓唬人类,借此使社区工程搁置的故事。

黄仙

黄仙,即黄鼠狼,民间唤作「黄二大爷」、「黄皮子」,这在全国各地汉族聚居的地方,都有信奉,旧时在天后宫中供有其塑像;在天下霸唱的盗墓题材小说《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中,还有专门章节讲述,足见其妖邪魅力。

而实际上,本人小时候就经常碰到「黄仙」,多数时候,它们是把我家的鸡鸭都咬死了,肚上留个大窟窿,尸体都呈干瘪状,仿佛被吸干了血。一次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我在堂屋写作业,当时是冬天,怀里抱著我的宠物猫,这时候,门口出现一只黄鼠狼,探进身子,两只小眼珠滴溜溜,狡黠有光。当时笔者对黄仙还知之不多,只觉得这种动物好可爱,但我家猫可能是闻著味了,一跃而起,奔出门外去追赶;我就大呼小叫,引起我妈注意,她才知道黄鼠狼来了,但她很警觉,让我嘘声,不要嚷嚷。

那时我才知道,在大人眼中,黄鼠狼是个仙,很有灵气,能听懂人话,谁骂它或者打它,就会伺机报复人,甚至会给其家人带去灾祸。而它被人崇拜,确切地说,基于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它性情狡黠,像狐狸一般,给人以神秘感;另一个原因更重要,有人认为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即通常意义上的「附体」,据说这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叫「癔病」。人们认为一旦被黄鼠狼附了体,就会发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为多。

的确,在笔者老家徐州民间有种说法:容易被鬼、仙附身招邪气的人叫扁骨人。这种人通常体质较弱多病,被认为是通灵之人。实际上,我大舅妈就是俗称的「扁骨人」,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就目睹过她被「鬼附身」的事件,而附身者为我死去多年的外公。当然,本人并不迷信,只是当时的情景确实无法解释,这里不作展开。

话说回来,这种病症发病时,「患者」会哭哭啼啼,连说带唱,神神道道,诉说一些玄妙之事或不平之事。比如网上就有网友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一段「黄大仙上身」的故事:只见赵家婶婶,两眼圆睁,直勾勾地瞪著我们,张开的大口,仿佛要把我们吞掉;她倒吸著凉气,比平时急促;本来舒展的身体渐渐绷紧,仿佛被抽著筋一样……但这种诡异行为,没有任何科学文献来佐证其真实性,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来承认其科学性。也因此,「黄大仙上身」在百度上被标注为:超越自然科学常规范围的一种极端现象。

白仙、黑仙

「白仙」、「黑仙」是两种鸟。有一说,「白仙」是刺猬,「黑仙」是老鼠,但这都是讹传,普遍观点认为:「白仙」是猫头鹰,「黑仙」是乌鸦。实际上,我们老家那里竟然很少有提及白仙的信仰,我分析是当地并非猫头鹰的主要生活环境;而在连云港农村,确有一些对猫头鹰的忌讳。

对白仙的崇拜,民间说法不一,大部分人将它当做进财、防病的吉祥物,民间传说的白老太太就是由猫头鹰演化的神灵,而它也是这五大仙里,唯一一个女性形象。猫头鹰能被奉为「五大仙」之一,与它的长相和生活习性有著密切关系。它们鸟身猫头的形象,充满了「山海经风格」,给人十分诡谲怪诞的感觉;再加上他们叫声诡异,性喜夜出,以至于有「夜猫子」的外号。民间传说中,它们主要是为人治病,而且精通一些巫术。

「黑仙」即乌鸦,对乌鸦的崇拜,是因为它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之中,踪迹莫测,因而被认为有很高的智慧;在上古创世神话中,他们就被当做日精,演化为「三足金乌」,实际是对「太阳黑子」最早的想像;后来逐渐演变为「家仙」。还有的人将其视为仓神,在汉族民间填仓节时祭祀。另有人认为乌鸦能预知未来,会算卦,也能使人致富,故又将其视为财神,希求它在黑暗中为主人家运来财宝。

但大家广为人知的,旧时汉族民间有个禁忌——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或在人前面叫,则认为是不吉利、祸事来临的预兆,比如家中将要死人等,与「喜鹊」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乌鸦的习性有关,它们对腐肉有所偏好,所以每当农户家中有将死之人,一般会吸引乌鸦光临,并喳喳大叫,因而给人造成了「丧门鸟」的印象。特别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听见乌鸦叫更被视为这年将诸事不吉;「爱屋及乌」的成语,也含蓄道出对「乌鸦」的忌惮。

蛇仙

「蛇仙」的传说,跟黄大仙有著诸多类似,比如我们那里就流传家家户户有条「镇宅蛇」,叫做乌龙,不能打死,否则会惹来灾祸。路上如果遇到了有盘蛇出现,要绕道而行,不可亵渎。而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西北部还流传著一段蛇仙附体寻仇的故事,但这些都发生在落后的乡村野地,城市里已寻不到其踪迹。

蛇常常被认为是龙的化身,因此在十二生肖中若属蛇的人,则说是属小龙。人们认为蛇有灵气,它们形体奇异,善於潜藏,而且行动诡秘,法力比狐狸还要大,也能形成人形,有千里摄物、腾云驾雾的法术,比如曹操在《龟虽寿》中就提及了「腾蛇乘雾」的典故。

实际上,人们对蛇仙的崇拜也来自远古,许多古埃及神明的形象都有蛇的特征,比如埃及神话中的瓦吉特。印度教及佛教中亦有不少以蛇为原型的神祇,例如那伽、摩纳娑、摩睺罗伽,佛教神明军荼利明王身上有蛇为装饰。羽蛇神则是在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祇,被描绘为一条长满羽毛的蛇形象。近邻日本,还有「八岐大蛇」的传说。

而在我国的「怪物集」《山海经》中,更有不少蛇的形象。传说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神人,在很多古墓出土的文物上,经常会出现这种固定图案搭配: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做螺旋状的交尾,伏羲手执曲尺,女娲手执圆规,象征测量天地。直至后来,在我国民间,形成了对蛇仙的崇拜——宋明灭亡后,道教被异族统治严厉打压,而在东北地区萨满教开始泛滥。而「柳仙」作为萨满教的一个所谓的神而被祭祀,「柳仙」就是蛇仙。

这其中最出名的「蛇仙」,要数「白蛇」了。由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的《白蛇传》,将白娘子和青儿描绘成善良可爱的蛇仙。在天津的民间老会、圣会表演中常常出现蛇仙的影子。而在当今诸多奇幻影视剧中,「蛇仙」也有著集中体现,其中尤以香港导演徐克的《青蛇》最为经典,由王祖贤和张曼玉扮演的白青二蛇,各有性格,妖冶邪魅而不失仙气,演活了这一种古代经典的「妖仙」形象。

猫鬼

以上所提五仙,说到底仍属「精怪成仙」范畴,而「猫」则完完全全是害人妖物。连云港就有关于「猫鬼」的传说——「猫鬼」即猫死后的鬼魂。实际上,我市自古以来就是「养猫」胜地:唐代便有海州猫、射阳猫、简州猫等各种记载,而「海州猫」更是闻名天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就记载:海州猫,为天下第一。

甚至于,连云港人还有个地域性的绰号:海州猫子。

但这种养猫传统,也不自然地和「巫术」联系在一起。可能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本土据说曾有一门特色的降头术,叫关木术,这种巫术就跟「猫鬼」有关。史料记载,猫鬼是指行巫术者畜养的猫,谓有鬼物附著其身,可以咒语驱使害人,实际是巫蛊中动物蛊的其中一种。其盛行于隋朝,独孤皇后异母弟独孤陀家中丫头徐阿尼即曾用之。

猫能成邪鬼,也是跟其自身外形及习性有关——据说猫眼能通灵见鬼,而其性情也是狡黠敏感,神出鬼没,并常伴随鬼魂而行;比如在日本经典恐怖片系列《咒怨》中,只要黑猫出现,就有厉鬼出现的桥段。据说,人一旦被「猫鬼」缠上,身体及脏器会像针刺般疼痛,这是「猫鬼」在吞噬人的内脏,不久之后,这人就会吐血而死。这跟古代巫术中的「射偶术」、「毒蛊术」等,有著相似原理,都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就像《红楼梦》中,马道婆用纸人诅咒贾宝玉和王熙凤造成的后果一般。

据闻,「猫鬼」最盛行时期为隋朝。在此期间,有大量的猫被杀死。上文提及隋王室(隋文帝杨坚当政时期)亲戚中有一位叫「独孤陀」的人,他操纵「猫鬼」诅咒亲姐姐皇后以及妻子的姐姐,此一事件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这事发生后,杨坚十分震怒,同年五月,下诏:「蓄猫鬼、蛊惑、魇媚等野道之家,流放至边疆。」而历史上有载,女皇武则天初始喜爱猫,但后来却对猫畏惧不已,敬而远之,有分析认为也是与「猫鬼」有关。

那些被隋文帝和唐朝律法流放的猫鬼野道之家,后来被流放于苗疆、云贵、东南亚等地,而据说有一部分则被流放到连云港,因此也带动了当地的「养猫」、「猫蛊」热潮;而随著时间迁移,慢慢演变成了今天连云港特色的降头术——关木术。当然,这种巫术已随著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渐消亡,至今仅在一些偏僻乡村苟延残喘。当然,其他五种大仙,在当下也很难觅其踪迹,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动物基本「不能成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