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伊庇魯斯公主的兒子。當雅典和斯巴達相互攻擊時,馬其頓慢慢開始強大起來。腓力把他的小王國變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龐然大物。公元前338年,馬其頓的軍隊加入到打敗波斯人的希臘聯軍中。

  有人說,如果沒有亞歷山大,腓力將是希臘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波希戰爭勝利後,腓力統一了希臘城邦,但是當腓力獲勝回家後,卻被刺殺了。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繼位做了國王。

  亞歷山大從小就天資聰慧,是一個學習的好苗子。當然了,家庭的因素也得考慮進去,否則再聰明的孩子不加以培養最後也會變成“傷仲永”。亞歷山大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腓力二世”便聘請了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來給他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當老師。

  不僅有大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教授,還有自己母親的言傳身教,亞歷山大的學識和認知範圍逐漸擴張。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要想成爲真正的大帝,還是要有更多的知識需要去學習。

  於是,亞歷山大開始新一輪的學習——斯巴達式教育;

  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爲了能夠給兒子帶來最好的教育,便聘請了當時最好的老師來教授。但是這些都只是思維模式的學習,作爲這個國家的法定繼承人,這些教育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在這樣動盪的時代,得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纔能夠駕馭四方,做一個真正的帝王。於是,腓力二世便給亞歷山大聘請了一位來自斯巴達的老師,名叫“列奧尼達”。

  第一,斯巴達教育培養的“驕”和“嬌”二氣;

  列奧尼達曾讓馬其頓王子和普通士兵一樣背上重裝備,進行長距離行軍。白天的時候,王子和士兵同樣喫的是大鍋飯,並沒有什麼尊卑之分。不論是嚴冬還是酷暑都一樣,哪怕是自己難以堅持倒在地上,也得趕緊爬起來跟上隊伍,否則就會遭到懲罰。而亞歷山大雖然貴爲皇子,但是也不得不接受和習慣這一切。

  第二,亞裏士多德教授的帝王哲學;

  如果說軍事能力的學習只是技術層面的提高的話,那麼“帝王哲學”就是更高層次的學習了。它所學習的就是核心競爭力,也就是所謂的格局。腓力二世知道,自己讓兒子接受斯巴達式教育其實就是爲了培養他的軍事能力,但是這遠遠不夠,要想真正的做一個成功的帝王,就必須擁有所謂的“帝王格局”,也就是他的世界觀,大格局意識。

  亞歷山大仔細觀察着這個結,許久許久,始終連繩頭都沒找着,亞歷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亞斯王。這時,他突然想到:“爲什麼不用自己的行動規則來解開這個繩結呢?”於是,亞歷山大拔出劍來,對準繩結,狠狠的一劍把繩結劈成了兩半,這個保留了數百載的難解之結,就這樣輕易地被解開了。面對數百年的難解之結,從無頭之結中找出頭緒,這是傳統的思維定勢,但是這種“複雜化”思維卻解決不了問題,導致了許許多多的人失敗。行動,也只有行動,纔是醫治“行動恐懼症”的唯一良方。大家看完還有什麼想要說的嗎?歡迎評論和點贊,小編就靠你們了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