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獻禮新中國七十年和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磅專題財經節目《掌門人說》在上海舉行發佈會。期間,多位行業企業掌門人對本行業和經濟大勢發表了穿透性獨到見解。

  亞商集團董事長陳琦偉:

  發現企業家的真正價值

  大家概念中的企業家都是跟財富排行榜聯繫在一起,跟財富聯繫在一起,甚至是跟一些花邊新聞聯繫在一起。

  企業家真正的價值是什麼?這個社會跑得太快,一直急匆匆地往前跑,去追逐財富,但是沒有定下心來仔細想一想。

  我們《掌門人說》的過程中,和主嘉賓的交流中都更加體會到,企業家作爲行業領袖,他們對自己產業的認識和對中國經濟的認識,是社會上其他階層的人士所不能比擬的。

  企業掌門人就像一個個親身在戰場上打仗,從千軍萬馬之中打出來的將軍。

  當企業掌門人聊到經濟轉型、市場前景和對行業的看法,都會自然地體現一種極爲真實、極具穿透力的價值判斷。

  這個恰恰是我們中國需要的。

  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

  房地產進入後開發時代

  我們在解決居民住的方面,已經完成了歷史性的轉折。用數字來說,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我們人均住房面積是1.8平米,那時候的人口是8億。現在是14億人口,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45平米左右。這個平均數超過了日本。

  所以我們住的問題集中解決了,這是房地產行業發展的第一階段的任務。

  隨着城鎮化水平超過50%,人均GDP超過了8000塊錢,我們整個城市物理的空間結構也已經相對固定,基礎設施、交通等建設大體上已經成型了。這兩年大部分二線城市的人口增速在放緩,大部分三線城市的人口增量是零,在東三省人口每年減少200萬人。北京和上海出現了人口增量是零或負數。人口的增量越來越小,相對來說城鎮化已經達到了相對穩定

  這些問題再加上稅收、公共住房政策方面的改變等等因素,都造成了開發時代的結束,而進入到後開發時代

  後開發時代,我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三全”:全產品線、全價值鏈、全商業模式。

  所謂全產品線就是五大類商業不動產:寫字樓、購物中心、物流倉儲、教育研發、健康醫療,這五大門類全產品線全部都在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全價值鏈就是從買地開發一直到最後運營和不動產進化,整個全價值鏈都在快速地發展和創新之中。

  全商業模式,是指在上面五大門類,全價值鏈當中,各種商業模式都有機會發展,特別是新科技、新技術,比如說互聯網,包括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都會對空間使用效率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

  進入後開發時代,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每一個細分領域,每個特定的商業模式,每個價值增值的局部領域,所有人機會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爲你在住宅領域曾經的成績,影響在這個領域。

  未來20年,房地產新的領軍、新的企業、新的模式、新的驚喜、新的增長都來自於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是誰。在這樣新的發展機遇當中,所有的傳統房地產企業和新進入的企業都想要有一張優先門票。

  嘉御基金創始人衛哲:

  人口結構和技術不可逆

  我覺得未來兩件事情,預測是不太會犯錯誤的。一是認清楚人口結構是不可逆的。之前有一個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內容中統計,中國現在的00後是1.47億,90後是1.74億,80後好像2.28億。如果你把全中國14億人減一減,前面三個人羣加起來不到5億。80年的人今年虛歲都40歲了,中國這個國家80前的人佔了8到9億。

  我們要想清楚兩件事,未來的經濟由80前做什麼貢獻,由80後的做什麼貢獻。

  所有的機會和風險,人口結構都能夠反映。

  預測未來,人口結構是最難改變的。政策可以變,年初和年底不一樣;年底和年初的人口結構一定是這樣的。二胎對經濟短期內有貢獻,房子買大一點,母嬰產品能賣好一點,長期的影響可能有限。預測未來,第一個要認清中國已經既定事實的人口結構。這裏面有風險,也有很大的機會,像醫療、醫藥服務、養老方面的機會很多

  另一方面,80後、90後、00後的消費習慣在變,這個人口對中國意味着什麼?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第二個不可逆的就是技術,技術無非是速度的問題。如果按照前面的人口結構,技術不對生產力進行更大的釋放,中國年輕人,小馬要拉一輛很大的大馬車,那就危險了。

  前兩天在湖畔大學,好未來的一位夥伴向我們展示他花了三年時間,用1500多個技術人員在做的技術。三分鐘的視頻了我震撼。他通過了錄播、語音識別、手寫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把一位名師的教學能力複製出來,實現了遠程教育。

  原來老師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通過這樣的技術,老師基本上可以零成本無限量複製,這個是在上個星期打動我最深的,什麼叫技術改變生產力。教育的平等和高質量是矛盾的,只有通過技術纔有可能達到平等,醫療、醫藥也一樣。

  現在,廣義的“80後”只有4-5億人,他們生產力是否足以拉動14億人?特別是“80前”的8、9億人?如果按照原有的生產力,我們是做不到的,我們會輸給東南亞。但是因爲有了技術革命,我們可以實現。

  我們做投資、做企業,第一件事情還是要擁抱技術,有了技術以後會,引起企業內部組織的變革,對企業的文化進行升級。

  美年大健康集團董事長俞榕:

  智能醫療存在指數型機會

  未來的根本趨勢就是老齡化,或者說讓比較少的年輕人去支撐比較多的老年人。這個趨勢是在全球都面臨重大的挑戰。

  最近有一部劇很火就是《都挺火》,最後劇中那位老先生是阿爾茨海默病。

  在去年,美國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大概是9000億;而且這個並還沒有藥醫治,到目前所有的新藥研發都失敗了。

  老齡化帶來對慢性病的預防和重視。我國高發的乳腺癌、直腸癌、肺癌,早期發現的治癒率百分之八九十,中期百分之三四十,晚期就百分之十左右。這個結果差距是巨大的。老齡化慢病預防體系是未來健康產業最終重要的關注點之一。

  醫療保健行業是很保守的,比如胃鏡檢查,多少年來都是插管子進去看。因爲檢查體驗不好,大家就拖着,很多問題就是拖出來的。現在我們科創板就能看到一個企業,專門做智能的機器人在裏面拍,高清的片子,這個技術讓更多的人成爲受衆,

  其實醫生和教師是一樣的,優質的資源極度稀缺。凡是能把經驗,傳統的難以複製的個人經驗去放大了,未來的前景是非常大的,可能有指數型的機會。

  1藥網聯合創始人於剛:

  智能與彎道超車

  我去年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智能時代》。阿法狗的出現應該是智能時代的元年,喚醒大家真正感到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化不光光是人工智能,這個智能是基於數據,基於分析,基於模型和算法的。

  智能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智能從哪裏來的?從數據來的,從互聯網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比歐美還快,比如說互聯網的滲透率、電商的滲透率、移動智能手機滲透率比歐美還高。這就允許我們可以有各種各樣智能的競爭能力產生。

  另外我們還需要關注物聯網。有了物聯網,包括新推出的5G技術,我們的網絡和社會就更爲智能。如果在智能時代來臨的時候,我們能夠真正地去投入人才和資源。中國在本身的巨大需求之下是可以彎道超車的。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

  思考當下,對未來樂觀

  未來我沒想過,我想的是當下。當下股市那麼好,我會思考今年資本市場有沒有機會能夠在產業的發展前提下結合資本,能夠把企業做精做強,這就是我想的方向。

  中國的未來,肯定是非常樂觀的,樂觀最核心的就是中國有這麼大的內需市場。過去改革開放,西方國家給我們制定規則和標準。從廣州的出口博覽會到上海的進博會是一個質的變化,說明接下來中國製定標準、制定規則。

  不管世界500強有多強,如果不認可中國的內需市場,就會被邊緣化,這就是中國未來的一個核心競爭力。未來我們經濟總量可能是世界第一了,那個時候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姿態?比較謙虛、比較學習、比較包容的姿態,向全球表達我們的姿態,我認爲這個是更重要。

  經濟學家溫元凱:

  科學與教育創新面臨巨大挑戰

  我們要看到科技、經濟、教育、創新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

  我們的大學距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世界上三個國家,美國、英國、德國佔了全世界諾貝爾獎的90%以上。二戰以後美國一個國家就佔了全世界諾貝爾獎的70%以上。在中國只有一個,而且已經是個84歲的老太太。

  今天世界上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大部分是在美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研究中心工作。

  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學佔了諾貝爾獎90%以上,第一名哈佛大學152人,第二名個孫比亞大學101名,第三名劍橋大學92人。

  北大、清華諾獎獲得者的數字是0,因爲屠呦呦是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

  這些大學有一些著名的實驗室出了大批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呈現一種師徒傳承的關係,在諾獎獲得者中,有超過30%是老師和學生,或者學生的學生。

  猶太人佔諾貝爾獎獲得者的35%,我們要向猶太人學習。在中國,聽話的就是好學生,老師講的一字不差地背出來就是好學生;而猶太人什麼叫好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把老師提得答不出來纔是好學生。

  這樣的教育培養批判性思維,世界上先進的教育早就換了賽場,我們還在老的跑道上狂奔,這個阻力就不是一點點了。

  科學上很多的情況表明我們現在的差距是非常大。

  成立逾三十年的專業金融投資機構亞商集團作爲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曆程與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發展至今的親歷和見證者,力邀企業界、資本界各路“掌門人”聯袂呈現出這一頂級頭部財經節目,體現其助力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向市場傳遞更專業、更精準信息的情懷與使命。

  《掌門人說》節目共分三個系列:“致敬中國產業領袖”,“致敬中國科創精英”,以及“致敬中國品牌英雄”。節目聚焦發軔於中國經濟的行業領袖級企業掌門人對本行業和經濟大勢的穿透性獨到見解,從而在當前經濟轉型期的關鍵時點,幫助公衆和資本市場精準瞭解相關產業和中國市場的未來價值亮點和機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