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青年十萬軍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徵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中國遠徵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雖然攻佔華北、華中、華南和華東的廣大地區,但大量兵力被牽制和消耗,打亂了日軍戰略部署,迫使其不斷在國內動員兵力,增加侵華主力,延長侵華戰爭期限。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陸軍爲日本進行侵華戰爭的主力,在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陸軍總兵力增加到24個師團,投入侵華戰爭的爲21個師團;1938年,日本陸軍總兵力擴充到34個師團,其中32個師團投入到中國戰場。在經濟方面,1938年,日軍的直接軍費爲59.62億日元,佔國家總支出的76.8%。儘管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仍然無法迫使中國停止抵抗,結束戰爭。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被迫在中國戰場停止戰略攻勢,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對外擴張戰略重點逐步由大陸政策向海洋政策轉變,既由北進改爲南進。日本希望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後方,迫使重慶國民政府屈服,擺脫中國戰場困境。奪取南洋地區豐厚的自然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戰爭經濟體系,增強同美、英爭霸實力。奪取美、英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佔據有利戰略位置,迫使美、英等國屈服,進而瓜分世界。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超過了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爲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爲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爲不利的。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第二次遠徵

如果說第一次入緬作戰以遠徵軍敗走野人山結束,那麼第二次入緬的遠徵軍則得以一雪前恥。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爲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爲總指揮,羅卓英爲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峯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爲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爲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一軍。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紮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過硬本領。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踊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爲提高。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爲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着手進行遠徵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徵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徵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徵軍司令。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新22師在攻佔瓦魯班戰鬥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佈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蔣中正給其嘉獎電爲:中國虎!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聯合圍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後,各個部隊修整了2個月,此時第14師、第50師、新30師已陸陸續續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爲便於指揮,將新一軍擴編爲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12月初,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在駐印軍開始反攻幾個月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徵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正式開始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解放騰衝。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敵陣堅固,該師五攻未客。7月1日改由第8軍來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徵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復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徵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徵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裏,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徵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徵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戰果及意義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二戰鐵血軍團(二)——中國遠徵軍,兩次出征,誓與日寇血戰到底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又是東南亞地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增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