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很明顯的一個趨勢就是:許多App都以年度報告的模式,來反饋用戶一整年在該App的行爲。將用戶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記錄下來,沉澱成一份“情懷”。這種模式,迎合了快節奏數字時代,用戶對於舊時光沉澱的渴望,能夠更好地留住用戶。

用戶行爲數據的沉澱,將是你留住用戶的法寶

01

《卡薩布蘭卡》電影裏有一句臺詞:“如今你的氣質裏,藏着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句話後來變成風靡社交網絡的雞湯。

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現在,數字生活都很速朽。

如今你的氣質裏,可能都是抖過的神曲,收藏過,但從不閱讀的文章,以及無數次不着痕跡的萍水相逢。

網絡時代,移動軟件是一個人的數字畫像。

恰恰因爲普遍意義的速朽,這句臺詞更能用來說明,一個好的互聯網產品應該具備的素質是:留下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聽過的歌、看過的電影、沉澱甚至試圖培育着你的潛在文藝人格。

我看了一圈又一圈,發現:只有「豆瓣、網易雲音樂和微信讀書」等爲數不多的APP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如果你善於使用微信、微博這兩個社交產品,也能達成這個目標。

即便你很少在豆瓣留下評分和點評,最多的動作僅是標記,幾年下來,豆瓣還是累積了:你某年某月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和聽過的歌。

你還可以通過「書影音檔案」更瞭解自己——是偏愛大陸片,還是更喜歡香港電影裏的霓虹閃爍;是常看懸疑派的希區柯克,還是大場面大製作的斯皮爾伯格。

豆瓣將告訴你:你屬於哪個圈子?有着怎樣的口味?最後任你在角落裏撒潑。

網易雲音樂記錄了:你從白天到黑夜曾聽過的歌——偏愛民謠還是朋克抑或電子。

一年四季變化,刷屏的產品很多,但大多紅極一時,最後無可避免地走向落寞,你畫我猜如是,直播答題亦如是。

而網易雲的年度音樂總結,卻在一年又一年榮登朋友圈刷屏之最。用戶們對着自己的年度總結分享欲十足,這些集合成具體特徵的數據,是用戶們帶着旋律的記憶,也是用戶本身人格的一種折射。

再來說默默做了近4年之久的微信讀書。

和微信團隊一貫的風格類似,微信讀書也是產品驅動。組隊抽「無限卡」的玩法,把社交裂變帶到了閱讀領域,也把買書邏輯迭代到時間消費維度。

用過微信讀書的人,之所以再難切換使用其他軟件,就在於:留下了太多印記。

一點點累計爬到好友榜第一的感覺,就像是小時候攢了一堆角色卡。而讀完的每一本書,其所包含的信息不止是多少頁多少字,而且還具有被打上了數字時代鮮明的烙印。

比如:這本書是朋友通過微信送的,你讀了幾個小時,寫了幾條評論,內化了多少知識。即便是浮在書頁上「彈幕」一般的讀書心得,也帶着「社交+閱讀」的魔力。

02

我們在使用豆瓣、網易雲音樂、微信讀書這樣的移動應用時,留下了豐富的行爲數據,從這些沉澱的數據裏,可以看到或多元,或不夠多元的自己。

這種記錄不是一朝一夕,用戶點的每一個tab、發佈的每一條動態、標記的每一個喜歡,都有數據「埋點」。

雞賊的產品經理可能會根據數據埋點的反饋,進行一系列的功能改進;敏感的運營與策劃會抓住潛藏在數據裏的人格特徵,從而打造更具人情味的互動社區形態。

互聯網發展史不算漫長,諸多紅極一時的產品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些出身名門大廠,但錯失發展契機,有些則是小團隊率性而作,卻受困於資本。

在一次又一次的產品升級中,他們沒有沉澱下來內容,確切來說是:沒有留下豐富的人個信息。

導致用戶一哄而上又一鬨而散,留下日活數據曲線像是一次瘋狂過山車。

好的產品,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記錄情緒、沉澱內容。數據在雲端存儲,最終在屏幕成型,然後映畫出一個豐富的用戶人格,吸引一批又一批「同好」。

那些失敗的產品,最終是敗在了:沒有給「歲月」埋下彩蛋。

而最近豆瓣FM起死回生,則是對歲月彩蛋最好的註解。曾經的紅心功能拯救了豆瓣FM,用心做產品的pm不一定還在,但是,標記了上百首紅心音樂的豆瓣er,一定會回來看看曾經的記憶。

迴歸產品本身,走文藝路線也好,圈逗比段子手也罷,殊途同歸都是做有情感的,能打動人的內容積澱。

翻閱移動軟件裏的數據記錄,人們會更瞭解自己。有些人選擇走出來,讓自身的文藝人格更多元,有些人則更喜歡堅持自己,這都是「文藝人格」的一種培育。

畢竟,熱愛流行和喜歡古典沒有高下之分。80後的文藝可能屬於崔健、竇唯;90後是周杰倫、陳奕迅;00後非要以流量明星作爲偶像,重新定義「文藝」,你又有什麼辦法?

03

究竟什麼是好的產品?

這個回答,只看人心。

理論上,商業和市場化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實在難給那些充斥着粗鄙言論、僅依靠流量野蠻變現的產品一個「好」字。

至少在一部分人內心,好的產品大概率上根本就不是商業化成功的產品。

豆瓣曾經有一個產品叫做豆瓣一刻,icon是一個咬了一口的餅乾,所以又被用戶叫做「小餅乾」。

2017年8月16日停更,這是一款十分精緻的小軟件,一度是我的睡前讀物,裏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欄目。

  • 凌晨更新的「打雞血」是有趣的段子。
  • 深夜更新的「洗洗睡」是文藝的碎碎念。

即使停更後我也沒有卸載,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裏,我會偶爾回去翻閱我收集了、點讚了的內容。有很多和我一樣的用戶會登錄進去,而我們這羣人稱之爲是:「例行掃墓」。

後來,換了手機,豆瓣一刻和舊手機一起消失,但是這麼用心做內容的產品,是不是有希望和豆瓣FM一樣起死回生?

答案是:不太現實。

豆瓣一刻盈利模式缺失,又堅持文藝路線。拒絕廣告,內容積澱足夠,社區卻做得太小太死,自身的造血能力不足,最終難以爲繼。

再看微信讀書,其社區有着慢慢擴大的趨勢。這種擴大體現在無節制地利用微信社交鏈,順着這條社交鏈攀爬而來的不僅僅是新的流量,還有無數人抗拒的朋友圈壓力。

傳統的閱讀產品和微信讀書有些不一樣。

前者就像是:一羣參加籤售會的讀者,對同一本書闡述不同的見解,雖然觀點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在認知上不存在隔閡。

後者則更像是:一個讀書俱樂部,來的人帶着各自鮮明的烙印,分享不同的東西,但是囿於每個人的知識水平、閱歷等,會使得這種分享不一定能得到有效迴應。

我們使用微信,是因爲社會關係都聯結於此,它成了基礎設施,有人想逃離,但還是得留下。

但讀書究竟是一件私人的事情,還是說像工作和朋友圈一樣,是一種人設?

所以,如果「微信讀書」用戶量越來越多,成爲爆款,走向商業上的成功,這還是我們所樂見的微信讀書嗎?

現在很多產品都試圖在做社區,但是能做出好社區的產品少之又少。這一代的年輕人即熱衷嚐鮮,又偏好小衆,一款產品爆火,就都哄擁而上,發覺刷屏太多,立馬調轉牆頭。

互聯網給用戶多元選擇,也給造夢者多重可能。好的產品要在文藝價值和迎合大衆之間,選取平衡點,才能培育用戶人格,給歲月埋一個「彩蛋」。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衆號:吳懟懟(esnql520),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