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的兩路北伐的策略是諸葛亮異想天開的書生之見,根本就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是坐在隆中的家裡想出來的這個兩路北伐的構想,一個從來沒有出過門的農村傻逼青年,即沒有實地考察過四川,漢中的地理條件,也不知道行軍打仗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需要通訊聯絡,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從四川翻越大巴山,穿越秦嶺北伐關中的難度有多大,後來他自己組織的北法就屢屢受制於無法保障後勤的困惑。而且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之下,如何讓相隔千里的兩支部隊步調一致,協同作戰,是一個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真的出現了一支部隊進入關中,一支部隊進入河南,兩支部隊的直線距離雖然不遠,但是通訊聯絡卻要通過漢中~益州~荊州~河南這樣的路線進行通訊聯絡,協調行動,這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只能是兩支部隊各打各的,勝了敗了都是兩眼一抹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友軍是什麼狀況,如果其中一路敗了另一路根本就不可能很快知道,還在悶著頭瞎打,如果真的這樣指揮戰爭,那就純粹是把戰爭當兒戲。所以說,諸葛亮就是一個根本不懂戰爭是怎麼回事兒的書獃子,把殘酷的戰爭想像成幾個毛孩子在村頭野地裏玩打仗的遊戲一樣,根本就不知道為將者,纛旗一升,耗國家億萬孥幣,蹈將士於死生不測之地,一個不慎就是屍橫遍野,流血漂櫓,後來諸葛亮組織的第一次北伐,就表現出顧此失彼的狀態,他自己屯兵於隴西郡的堅城之下,岐山堡也攻不下來,廣魏郡,金城郡的魏軍也在反攻,街亭潰敗,箕谷潰敗他都不能及時做出防禦,結果大敗而回,損失了將領八人,曲長,屯將(統帥千人以下的中級軍官)七十餘人,散騎,突將一千多人(基層軍官和戰鬥骨幹),士兵傷亡達到二萬人,算是給了他當頭一棒。也充分說明戰爭不是紙上談兵的遊戲,不是坐在家裡憑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就可以的。


諸葛亮隆漢對中所提到的兵分兩路並不是他所獨創,幾百年前,漢高祖劉邦就是從蜀道出兵關中,奪得天下。但劉邦是從陳倉出兵,經水路進發,且在整個戰爭中,正是水路保障了軍隊的後勤,為最後劉邦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的策略不過是一個翻版,且在劉備奪取蜀地時,因地震關係,曾經利於劉邦的水路已斷絕(拒漢書記載公元前186年發生了一場地震,地震造成的山崩,將古漢江和嘉陵江的水道阻斷了。)而由於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也導致了兩路出兵漢中的可能性已完全喪失,且隨後劉備與孫權一場大戰,被火燒連營七百里,元氣大傷,面對人心齊整的曹魏更是處於劣勢,因此兩路出兵已基本不可能。至於後世能夠奪取蜀地,並形成強有力實力的人物更少,更遑論實現兩路出兵奪取天下的目的?但這個戰略也是也有很多修改版,比如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一路從廣西進去湖南,佔領武昌,奪取南京建國,但如果不是目光短淺,而是從武昌揮軍北進,說不定歷史就會改寫!尤其是後太平天國內亂後,翼王石達開就曾聽取建議,準備襲取四川,進而謀定天下,據記載:「當踞南安時,景德賊要之取道贛吉,會赴皖、鄂。石逆以為皖、鄂無足圖,用偽二旗軍略蕭發勝等計劃,由楚而鄂,進圖西蜀,佔上游之勢,入完善之區。」只可惜,大渡河一戰,讓這個戰略失去可以實現的機會!


我個人看法是隆中對戰略是絕對沒錯的。

隆中對戰略主要是兵分兩路,也就是說時機成熟時諸葛亮劉備各領一路大軍北伐,這構思是好的,但是隆中對戰略是有要求的,也就是對統帥要求高,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說的很明白,取荊州後留一上將把守,那麼這員上將是誰呢,當時最佳人選肯定不是關羽,而是諸葛亮自己,也就是說諸葛亮守荊洲同時養精蓄銳,而劉備取西川,諸葛亮這一建議得到了劉備的認可,所以在赤壁之戰後,劉備留下了諸葛亮以及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共同守荊洲,而自己帶著龐統以及新收降將黃忠魏延等去取西川,如果劉備帶著這個班底能拿下西川,那麼隆中對戰略就成立了。相信諸葛亮治理荊州肯定要比關羽強,同時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在。東吳也不敢犯境。

可是隆中對戰略卻敗在了劉備手中,劉備離開諸葛亮根本不會打仗,還搭上了龐統的性命,不得已諸葛亮只能盡起荊州精銳去支援劉備,這樣一來隆中對戰略裏守荊洲的上將就變成了關羽,而關羽能力明顯不足,根本不能獨擋一面,最後走麥城丟了荊州,這樣一來隆中對戰略就徹底瓦解了。

最後多說句,在解放戰爭中毛主席經常兵分幾路打擊蔣介石,很多都是神來之筆,博古通今的毛主席肯定也借鑒了隆中對戰略的精華,為什麼毛主席兵分幾路的戰略能成功,原因就是毛主席慧眼識人,對手下將帥的能力看得很清楚,敢讓你領兵在外獨立作戰的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比如林彪粟裕等。


其實隆中對的這個策略沒有錯,問題是蜀漢沒有那個實力。即便是孫劉聯盟,你可以把曹操集團看成一個整體,即北中國。南方的孫劉聯盟看成一個整體,即南中國。孫劉聯盟兩路出兵北伐中原,也就相當於隆中對的升級版,照樣不是北方的對手,說明瞭什麼問題?說明瞭南方整體的實力遜於北方,這個可以聯繫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另外,也說明隆中對的高明,在明知劉備統一無望的前提下,還為劉備精心謀劃了一番,不但給劉備鼓足了勇氣信心和幹勁,而且也讓劉備達到了三分天下霸業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的頂峯,也就是職業事業雙豐收,所以隆中對是極其高明的謀略。

至於說為什麼沒有人模仿?就是因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但是如果你攻打北方,其實蜀地對於自己本身就是個最大的損耗,而且歷史上後來能從蜀地打出去的戰例太少。再加之蜀地地形閉塞,儘管在歷史上有幾次被戰火所波及,但是比其他的地方要好很多,相反,別的地方被荼毒生靈的時候,大家都喜歡一個勁地往蜀地避難。這也就是經濟重心南移的政治因素。


諸葛亮,內政好過軍事。

如果說把三國的頂級謀士排個座次,純內政可以排前三,純軍事得排十名開外。

但是諸葛亮的大局觀很好,綜合能力強,能把事無巨細發揮成優點,足以說明他的強悍。

但問題是,他雖然是丞相之才,卻沒有開疆拓土的屬性,僅僅是個能令境內大治的守成之選。

所以,他提出的那些戰略,戰略上沒問題,但是用一個個的戰術來實現的時候,他挑錯了邊,如果有曹老闆的班底,這種兩路突進的戰略是可以實現的,但是捏著劉備那一把爛牌,真是沒得打,就連劉備都沒當回事(我是這樣認為的)。


戰略上一般都需要兵分多路(根據地理決定),兩線攻擊的好處就是能分散地方兵力。也能提高勝利的機會,一路失敗了還有一路。卻點就是在兵力不充值的情況分兵攻擊力會大大減弱。

諸葛的兩路出兵荊州出兵的目標是宛城和洛陽。漢中出兵的目標是出秦川打長安(洛陽和長安都是漢代的都城,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不管那一路獲勝都有政治上的優勢。可諸葛怎麼也沒想到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把他戰略規劃打破,就此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條件。東吳魯肅也提出過東吳版的隆中對也是兩路出兵一路也是荊州另一路是哪我記不清了。諸葛的戰略方向沒錯,可是失去了兩路出兵的條件。


後世有人效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後世效仿的人叫桓溫,正史記載為桓溫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不僅驗證了隆中對,還驗證了子午谷。

桓溫主力從江陵出發攻關中,偏師從漢中出發走子午谷攻關中,桓溫主力取得驚人戰果,攻入關中。攻長安前,桓溫進行了一輪修整,前秦利用桓溫休整的空隙,全殲子午谷偏師司馬勛部,導致北伐失敗。

如果司馬勛不是走子午谷,即使打不過也不至於慘敗,畢竟殲滅他的僅7000人,桓溫第一次北伐驗證了隆中對的可行性,同時也驗證了子午谷的荒謬。


因為實現起來太難,前提是拿下荊州,益州,漢中。而荊州是必爭之地,漢中又是中原門戶,首尾都要防,哪裡還有條件發展?荊州曹老闆都守不住,何況劉備


只知道草廬對,沒有什麼隆中對。


簡單點,在對的地點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不可複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