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尼采與無政府狀態 第一章.引言

6 人贊了文章

作者:Shahin

譯者:楚跖

目錄

第一章.引言:為了自由地活著

本書的摘要

自由精靈的心理學

社會戰爭本體論

關於引用的說明

第一部分.自由精靈的心理學

第二章.身體與內驅力

(1)懷疑論:我們的無知

(2)唯物論:我們是身體

(3)內驅力的模式

(4)視角主義:一切都在評估

(5)可分的個人:我們並非個體

(6)易變性:一切都可以改變

第三章.融入

擬態

最近的心理學研究

表演性

記憶,重複與腳本

第四章.畜群與規範

揭露道德

習俗的道德

規範

畜群本能的分支

畜群

第五章.成為一個個體

主權個體

作出承諾的權利

有序化進程

自我意識與語言

干預

自我轉化

自我的實踐

第六章.奴隸道德

尼采關於國家的故事

內化

奴隸的價值觀

教士:反抗的管理人員

今天的奴隸道德

第七章.自由精靈

弱者的創造性

自我塑性

獨自一人?

轉化與鬥爭

第二部分.社會戰爭本體論

第八章.個體對抗支配

對問題的重申

行動的循環

第九章.社會戰爭本體論

(1)三種生態

(2)集合

(3)相遇

(4)腳本

(5)項目與權力

(6)歡樂的與悲傷的遭遇

(7)敵人與盟友

(8)文化:生命的形式與文化集合

(9)感染性的慾望

(10)創造性

(11)身份的實踐

(12)支配與反抗

(13)一些戰爭的技術

(14)叛亂

(15)威脅與武力

(16)叛亂同盟

(17)無政府

第十章.權利與支配

社會戰爭

資源與關係

支配

支配的技術

福柯與馬克思主義

作為統治的支配

第十一章.作為一種支配文化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其他

作為一種支配系統的資本主義

作為一種侵略性文化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一些支配技術

第十二章.反對自願的奴役

深層的支配以及融入

在黑暗的作坊里:詹姆斯.斯科特談及反抗的藝術

韌性:朱迪思.赫爾曼論反抗創傷

資本主義支配的深度

第十三章.群體對抗畜群

畜群

功利主義的聯合

愛,激情與快樂的關係

群體

自由精靈的群體

第十四章.傳播無政府主義

沒有純粹之物

不使用真理的旗號

關於宣傳

引誘性宣傳

第十五章.項目式的生活

項目性

尼采式的自我轉化

干預

開放式的項目

附錄:尼采與無政府主義

尼采對無政府主義的看法

尼采關於無政府主義的知識

對叛亂的警告

沒有基礎的無政府主義

尼采與個人主義者

參考文獻

尼采

福柯

其他作者


第一章.引言:為了自由地活著

我的出發點是一種對生活的渴望。我想要自由地生活,我想要快樂地生活。

什麼是無政府主義?一種幫助引導這種渴望的概念。無政府主義意味著:沒有統治者。沒有支配。沒有人是主人也沒有人是奴隸。

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支配的世界當中。從國家的壓倒性的力量,市場的普遍的威力,永遠存在的物種、性別、種族、階級、宗教間的壓迫,到微觀的等級制度以及我們日常生活和個人關係的全面退化。關於地位、服從、孤立的社會規範深埋在我們體內。總結來說:一個狗屎體系。

所以我又怎麼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如果自由意味著烏托邦,一個不再有一點支配的世界,那麼這就是一種徒勞無益的追尋。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沒有上帝也沒有大革命會出現,並把我們帶到承諾中的樂土。

與此相反,自由地生活只能是意味著不斷戰鬥著生活。它意味著奪取我所能奪取的一切自由的時刻。它意味著進攻並且儘可能地將我周圍的和我內部的支配連根拔起。

另外重申:我想要快樂地生活。我已經有過足夠多的悲傷、絕望和恐懼。

是否這裡聽起來像是有矛盾?在這個號稱自由民主的體系內成長起來,他們一直都試圖告訴我鬥爭是苦澀的。往好了說,衝突也不過是一種當你夢想一個永遠和平的世界時,偶爾不得不面對的糟糕的東西。

這樣的思考方式現在已經對我們沒用了,假如以前還有過用的話。視線所及之處沒有出現終點,沒有一個將要到來的新世界。這裡只有這個世界,連同它的痛苦、殘忍和孤獨。此外還有:它的快樂,它的一切情感、遭遇、友誼、愛、發現、溫柔、野性、美麗與可能性。

這正是尼采哲學的核心觀點:肯定生命,對生活說是,就在此時此地。不要試圖在幻想世界與想像出的未來中逃避鬥爭。擁抱生活的衝突,你仍能快樂自由地生活。

當然,這並非易事。這包含了危險,以及艱苦的工作。我們在周圍的世界中面對著敵人,前來壓迫並剝削我們的機構與個人。同時,我們還面對著體內的使我們消極,服從,迷惑,焦慮,悲傷,自我毀滅,弱小的力量。

為了有效地與這些力量對抗,我們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強,既是作為個人也是作為由同志、朋友、盟友結成的小組的一員。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為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而奮鬥。想法是工具——或者武器。但是許多我們從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接受的想法是遲鈍的、破碎的,或者主動地對我們進行限制的。我們需要新的思考方式,而發展它們的過程可以包含探索過往的思想家的作品——不是將其作為神聖的導師,而是將之當作「尚待劫掠的武器庫」。

其中一個思想武器的來源,至少我認為非常有幫助的,就是尼采。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按照我的理解解釋一些尼采式的思想,既是理清我的思考也是將其分享給其他人。

本書摘要

我將這本書分成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著眼於尼採的關於心理學的核心觀念,也就是關於人類的理智或者「精神」。它關乎於這樣的問題:人類是什麼?我們如何發展並成為現在的樣子?何種心理紐帶將我們約束在尊奉的畜群的規範與習慣之中?我們如何成為「自由的精神」?

第二部分則從心理學移動到了社會世界。它著眼於一些尼採的關於人類如何互相作用、戰鬥、支配、愛、成立小組與聯合,並由此創造、摧毀並轉化社會機構與系統的想法。它試圖理解權力的機理,以及我們發展不同的項目以對抗支配的方法。

我試著不過於陷入學術上的細節。我不止使用了尼採的想法,也採用了一些其他人的想法,將它們混合在一起,重塑並發展它們。這麼做幫助我更深地理解了尼採的想法以及他的作品。本書的第一部分相當貼近於尼採的原作;第二部分使用了那些想法,添加了來自其他作家的想法,並且進一步地引申。章節附註包含了對於尼採的更加學術性的考察,以及對一些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尼採的人的閱讀建議。

在附錄里,我著眼於尼采與無政府主義者在歷史上的糾葛:尼采對他所處的時代的無政府主義的了解和看法,以及無政府主義者如何接受了他的想法。這只是一個介紹性的梗概;想要對過去一百二十年間尼採的想法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和實踐的互相作用做出一個得當的解釋本身就是一項相當大的工程。

引言的剩餘部分將提供一個本書內容的簡短摘要:如果你不想閱讀全書,這至少將給你一個簡單的印象。

自由精靈的心理學

刮開一個政治理想的表皮,你就會揭露出一種關於人類本性的看法。在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的思想家們在論證封建系統的合理性時,利用了關於人類如何生來就在天賦的等級制度中扮演固定的角色的故事。在近代,隨著資本主義的高漲,哲學家們創造了關於人類本性的新的圖景以及新的機構。現代哲學的偉人們,從霍布斯到洛克到休謨,從馬基雅維利到盧梭再到康德,直到十九世紀的功利主義者和黑格爾主義者,將他們的政治觀點根植於關於人類感知、動機和行動的基本結構的理論,在這個過程中發明了新的心理學。

許多啟蒙運動中的哲學家們的故事現在已經作為「常識」深深植入了資本主義文化。其中一個即是人類是「經濟代理人」,用我們的一生去追尋舒適、財富或收益——我們的「自我利益」的公民——消費者。另一個更為基礎的觀點是我們說到底是「理性的客體」,是可以,或者至少應當,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定範圍內的選擇進行計算,以此為依據做出決定的個人,並需要為這些選擇負責——如果必要的話在法庭上負責。在幾百年前,它們還是狂野而奇怪的想法。它們在今天並不是完全不受到質疑或者挑戰,但他們已經廣泛地傳播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在經濟、法律、政治、精神病學、教育和其他原則中扮演著支配性的角色。

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運動同樣使用了這些啟蒙運動的關於心理學的視角,只是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發展了它們。例如,社會主義者中的馬克思主義分支接受了關於「自我利益」的觀點,以及認為工作或者生產性的勞動是我們存在的基礎的觀點。與此類似,十九世紀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經常以一個與盧梭——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哲學家——有著著名關聯的觀點為基礎:人類天生就享有熱愛和平和互助性的天性,只是需要將其從國家支配的人造腐敗中將其解放出來。

尼採的心理學研究對上述的許多傳統的神話進行了攻擊。他說:如果我們近距離地、誠實地觀察我們自己的話,我們會發現自己距離連貫一致的、致力於追求和平、快樂與經濟積累的理性客體還非常遙遠。

第二章介紹了尼採的與上述觀點激進地不同的主要思想。人類的總體圖景不是個體,而是「可分的個人」:也就是說,一個擁有多種動機的複雜的理智—身體,這些動機有可能在不同的環境下將我們拉向非常不同的方向。尼采有時會使用「內驅力」(德語中的Trieb)這個詞來描述種種驅動我們的評估、渴望和行動的模式。這些模式通常是無意識的以及深深根植的——尼采攻擊啟蒙運動的「理智/身體的分離」,將一切都看作是身體,即「生理學」。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尼採的心理—生理學:它強調激進的不同。驅動我們的價值和渴望並不是普世的,它們在個人和文化之間可以有許多不同。實際上,即使在一個人的「內部」它們也可以非常不同。此外,隨著時間的變化,它們也可以變得不同:我們的心理在我們的一生中持續處於被塑造的狀態;而它永遠不會固定,而是易變的,對變化開放的。

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的精神是純粹的隨機的混亂。可能關鍵在於:我們的理智—身體並不是由普遍的共性決定的,而是被不同的情況中的過程所塑造的。也就是說,它們是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由特定的事件的連接形成的——因此它們是可以不同的。

例如,就某些方面來說,資本主義社會或許已經成功地創造出了被驅動著的,著魔似的積累收益或者消費品的個人。但這並不是因為人類「自然」如此:這需要特定的過程來完成,包括戰爭、殖民、飢餓、酷刑、設立警察和學校、廣告以及更多來將我們塑造成這樣。

因此尼採的心理學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揭示出將我們塑造成現在這樣的過程——並由此理解我們如何能夠變得不同。第三章開頭著眼於一些塑造精神的基本過程。尼采認為我們的價值、渴望和實踐很大一部分都是從我們周圍的社會世界中的其他人那裡「接受」過來的。這個接受的過程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意識的。人類有著很深的無意識模仿傾向——「擬態」——從嬰兒時期開始並且一生中都跟隨者我們。在模仿或者接受了社會模式之後,我們將它們「內化」了,通過重複、習慣化和表演將它們變成了「我們的天性」。這一章同時引入了一些來自於最近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的觀點,它們是對於尼采早期的洞察的有力支援。

這些過程是尼采稱為「畜群本能」的基礎:人類的一種在一致性的群體里緊貼其他人的強烈傾向。這是第四章的主題。「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也就有了人類的畜群(部落、社區、民族、國家、教會)。」(BGE199)這裡起作用的還有其他力量:恐懼、恥辱、懲罰以及舒適。因此,儘管我們有著激進地不同的潛力,同時也存在著可以將我們塑造成被束縛於我們周圍的社會群體的、一致的動物的強烈傾向。

但我們可以成為個體:相對連貫的、能夠開始認識自己,並且能夠塑造並重造自己、設立自己的項目的存在。如我們將在第五章看到的,尼採的一個關鍵觀點是一個個體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產生的:我們需要成為個體。此外,不管看起來有多麼矛盾,成為一個個體不是僅僅由我們自己可以完成的,它同樣包含了社會過程。

第六章著眼於一種疾病,尼采認為它已經感染了許多代人類的精神:怨恨與奴隸道德的病理。國家,以及系統化的總體支配,損傷了我們,將我們的價值和渴望扭曲為削弱並折磨我們的模式。在歷史上奴隸道德有著不同的形式。尼采特彆強調了基督教的宗教服從,以及它在當今的民主、社會主義,事實上還有無政府主義實踐中的遺留。

在第七章中,我們論及了尼采對於「自由精靈」的理想:一個開始掙脫畜群的僵硬的生活,並且挑戰奴隸道德的病態的模式,由此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個體。但是,與尼採的所有角色一樣,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英雄形象,自由精靈是一個複雜的圖像。究竟如何才能夠變得自由、靈活、對新的可能性與實踐開放,同時又保持足夠的強大和穩定而不至於失去自己並被摧毀?

社會戰爭本體論

本書的第二部分從個人移動到了社會。如果我們將尼采自由精靈的理想作為我們生命項目的出發點,這對於我們如何與他人一起生活意味著什麼?第八章以一些關於不同的社會遭遇的問題開始:同盟與密切關係;與陌生人的關係;還有與敵人的關係。我們如何建立小組,使它不是一致性的畜群?我們如何戰鬥,同時不致變得殘忍冷漠?我們如何關心,同時不變成教士或者慈善工作者?我們如何傳播無政府主義的渴望,同時不變成廣告商或傳教士?

為了開始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思考社會世界的思想武器。本體論(來自希臘語的Ontos,「存在」)是研究它究竟是什麼,是研究什麼樣的存在組成了世界。就和心理學部分一樣,如果我們不檢驗自己關於社會本體論的觀點,我們就有走入支配性的模型的誤區的危險。

例如,資本主義文化關於社會與自然世界的常見理論里,通常隱含地嵌入了一個這樣的社會本體論:世界是由兩種基礎的存在組成的,一方面,是人類個體;另一方面,則是一般的物體,不管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人類個體是能夠自由地作出決定的個體。非人類的東西則是「物體」,用於被生產、被擁有、被儲藏、被交易、被摧毀。人類個體之間都是不同的,同時又都是相似的。因為他們都共享同樣的基本天性,同樣的基本理性結構,還有同樣的需要和「利益」。這些共享的理性和利益引導者他們來到一起並建立了長期的社會機構。這些基本的本體論結構不僅僅存在於自由派的理論當中——例如對正統經濟的假定——也存在於馬克思主義和其他「激進」視角中。

第九章是本書最長的一章。它簡要描述了尼採的社會本體論的主要內容;後面的章節則添加了更多細節。這裡的觀點並不是全部來自尼采,而是「劫掠」了包括「後結構主義者」例如德勒茲、瓜塔里和福柯這樣更接近今天的作家——他們都追隨尼採的道路——還有其他一些來自不同傳統的作家。

尼採的社會本體論來源於尼採的生理心理學的核心觀點:理智——身體是多樣的、複合的、易變的。現在焦點在於當這些主體相遇時會發生什麼:他們的衝突和聯合,他們形成的小組、機構以及其他關係,他們所打的戰爭,以及所有這些如何再次轉化他們。

我從認為這些相遇發生在「三種生態」中開始:精神的、社會的、物質的。所有這些都是複雜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預測的、由許多不同的主體組成的世界(或者說,看待世界的方式)。當主體相遇時,他們形成新的集合,因情況而異的、或多或少持久或轉瞬即逝的關係和結構,同時舊的結構則解體了。這些集合可以是敵對的、鬆散的聯盟或者密切的同盟、等級制度或支配狀態、由共同的生活方式聚合成的小組、身份文化與實踐。主體,其本身也是集合,也會被與其他主體的相遇轉化:被刺激去創造新的價值,獲得對方的渴望和新的模式,產生項目並提升或者降低他們追尋它的能力。

第十章放大了這些相遇的一個關鍵點:它們屬於權力關係。在這裡我使用了一些福柯的觀點。權力,就其最廣泛地定義來說,代表著任何存在造成——或者反抗或阻止——世界的變化的能力。社會權力,更加特別地說,是指通過改變其他主體的行動可能來對社會變化產生影響的能力。權力並不是惡魔,但是卻包含在任何社會相遇中:例如,找到一個同志,交一個朋友,成立一個聯盟,可以增加我們的權力;同樣,逃離一種依賴性或者囚禁性或者剝削式的關係也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果。支配意味著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固定化,使之固化成等級制度——其中有主人也有奴隸。支配並不一定包含有武力或者強制,而且——與馬克思主義的「激進」理論不同——我們不需要將其理解為是違反人類所謂的「根本利益」的。

第十一章強調資本主義是一種支配性的文化。特定的個人或者團體所追尋的生活方式——即共同的價值的聚合,渴望以及實踐———引導著他們支配他人;而其他人則被訓練去服從。當然,由於人類是複雜的集合,通常一個主體之中會同時存在有支配的模式和服從的模式。資本主義文化建立了特別的實踐,即支配的技術。這包括了入侵和政府的技術,例如創傷式的殖民和性別暴力或者經濟的「休克療法」;感染的技術,從民族主義的種族恐慌到現代廣告業;還有控制的技術,例如資助、災難管理、教育以及更多。儘管這些技術已經發展出了特定的形式,它們與尼採在系譜學中描述的關於主人、奴隸和教士的故事中的傳統支配模式相距並不遙遠。

第十二章將尼採的思想應用到了「自願奴役」的老問題上。用尼採的觀點來看,「服從的邏輯」(按照Wolfi Landstreicher的叫法)表示內化支持支配狀態的價值、渴望與實踐——直到它們成為一個人的「本性」。人類甚至在吸收服從性的價值時也表現出強烈的傾向——但我們也可以反抗它們,並且堅持和強化我們自己的價值和身份。這一章同時還引入了女權主義創傷精神病學家朱迪思.赫爾曼的觀點,此外還有詹姆斯.斯科特的觀點,他是一位研究過農民和奴隸對支配的「反抗藝術」的政治學家。

最後三章將這些尼採的觀點用於解決關於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和戰鬥方法的急迫問題。

第十三章提出:我們如何建立可以突破規範的力量的不同集體——這些集體是自由的精神和戰士的群體,而非心存敬畏的尊奉者的畜群?我想到的群體是一個朋友和同志由共同的項目,以及愛和快樂聚集在一起的小組。

第十四章提出:我們如何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反叛的和無政府主義的項目以及渴望——同時避免產生新的支配和一致的模式?我肯定我的價值——不是因為它們是「正確的」,而是因為我喜歡它們。我通過引誘、煽動和感染性的宣傳傳播我的觀點。我喜歡的無政府主義宣傳以吸引更多的同志和盟友為目標:但同時也煽動並鼓勵其他人突破服從的邏輯並且成為活躍的個體,發展他們自己的首創精神甚至與我的衝突。

第十五章是關於過一種項目式的生活的無政府主義觀點(這個說法來自於包括Alfredo Bonanno和Wolfi Landstreicher的無政府主義者)。其關鍵是:停止怨恨地對世界進行抱怨,停止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從「被動」到「主動」並且把握住我們自己的生活,在為達到並超越我們力量的限制的鬥爭的同時自由並快樂地生活。我想要實現的項目既包含個人的自我轉化,也包含了集體的起義鬥爭。

關於引用的備註

本書中多處引用了尼採的原文。我使用了現有的引用系統和關於尼採的最專業的著作。在每一處引用之後都會有一個帶有數字的縮寫(見下表)。尼採的著作主要是較短的編號段落或格言,這些數字代表的是編號而不是頁數。這是有好處的,因為它不會受到你手上書的版本的影響。所有尼採的作品、信件以及未出版的筆記的德語原版都可以在網上看到,可以在Nietzchesource.org上搜索到。網上可用的英文版本為數眾多,但有些的翻譯質量比其他更好,而且通常最容易搜索到的並不是很好。我最喜歡的翻譯版本列在了結尾處的參考書目里,其中許多的譯者是Walter Kaufmann。只要稍加搜索就能找到它們的下載渠道。

對於其他作者的作品我使用了標準的學術引用系統:它們被在參考書目里列舉了出來,以作者名字和出版時間排序。福柯是一個例外,由於對他的作品引用足夠多,因此有了他自己的縮寫。(見參考書目里的列表)

尼采生前出版的書目

A. The Antichrist

AOM. Assorted Opinions and Maxims. (或: Human, All Too Human volume 2 Part 1)

BGE. Beyond Good and Evil

BT. The Birth of Tragedy

CW. The Case of Wagner

D. Dawn

EH. Ecce Homo

GM.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引用首先給出了文章編號1——3,然後給出了章節編號)

GS. The Gay Science, trans.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4.

HH. Human, All Too Human

TI.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WS. The Wanderer and his Shadow (或: Human, All Too Human volume 2 Part 2)

Z. Thus Spoke Zarathustra

出版於尼采死後的作品:

WP. The Will to Power

KSA. S?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15 B?nden.

KSB. S?mtliche Brief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 in 8 B?nden.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