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早看尼採的書是不是太早了?

如果可以的話,從哪本入手?

不行的話,入門哲學從哪裡入手?


太晚了,十八歲應該都快結束西哲的體系布局了。形而上,無盡的遐想,那是未成年的特權。成年人要精益求精,搞密集型邏輯,不再天馬行空,畢竟大廈是一磚一瓦,腳踏實地出來的。


太晚了

一般第一次看尼采應該在中學二年級

十八歲我們一般建議叔本華


梅毒患者,精神病,厭女症,社交障礙,狂人,當這些標籤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想擁有這些標籤的人多變態啊。

但是,這些都是形容尼採的標籤,怎麼樣呢?天才!有性格!

尼採在自己自述《瞧!這個人》寫了一段話,我不希望被人誤解成其他人,為此,我不能誤解自己。

說回來,剛貼標籤這個話題,比如現在有一個第三人說我是錯的,但他又不說自己對在什麼地方,把他的對建立在我的錯上,這個在尼采眼裡就是基督教的騙局。

尼采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認為一切都是理想形狀的模仿—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任何事物,在理想國里都是最完美一種形式。可以這樣比喻,完美形式被現在人模仿,從而用於生活。

這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後來產生了新柏拉圖主義,就把柏拉圖和信仰鏈接在一起。從羅提諾寫的九章集,任何一個字都可以讓尼采吐槽。

柏拉圖和基督教的相遇,天堂成了理想國的代名詞,上帝就成了完美主義的代名詞,他們的產品叫耶穌。

基督教就把上述包裝成了價值體系,然後用這種價值體系去要求他人改變。我們古代有句話,這不是扯犢子么……

所以,尼采認為,當人們憑空捏造一個理想世界的時候,也就相應的剝奪了現實性的價值,意義和真實性。

最終,他用上帝死了,來重估一切價值。把夢打碎,徹底,強制性要求你認識你自己。

去摧毀很容易,去重建很難。

尼採的永恆循環學說來說,就是你的夢想,會在別人身上實現,別人的夢想會在你身上實現,我羨慕你,你羨慕她,他羨慕我,這樣永恆循環。

所以尼采瘋狂的背後有著強大的清醒,正是因為有這樣平衡穩定的理論基礎才有哲學意義。


年齡增長,哲學知識不一定增長,所以如果就是乾等著,等到老也讀不懂尼采,也積不出微積分,也統不了計。

雖然心理學講年齡和心理和知識應該有階段的對應,但是不是年齡發展必然帶動另外兩個發展,是說心理的發展和知識的增長要主動和年齡適應。

讀尼采這個,年齡不是關鍵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哲學水平。尼采入門太高了,就是讀哲學多少年,也不見得能懂尼采。哲學入門,建議找點網課看,了解起來比自己看書快,了解了一些,再挑有意向的專門看別人講的看原著不遲。


是的

沒有哲學基礎的人去閱讀尼采,就完全無法正確理解他的目的是什麼,問題意識是什麼

尼採的哲學本質上是對一種對他之前整個柏拉圖-黑格爾理性哲學體系的反對,從而開闢了強調非理性的全新的現代性哲學,而你不知道他的前人講了什麼,就無法理解他(特別是尼采愛用格言和寓言寫作,從而難以從一個整體上把握他的思想內涵)


如果沒有哲學史打基礎不要一上手就看尼采,會產生誤解。當然有基礎的話隨便從哪一本開始看我覺得都可以。

而且真想理解尼采最好還是配合網課一起看。

看尼采最好先看哲學史,然後就可以看尼采了。


這都18歲了,只要你能看得下去,你已經什麼都能看了,只要你能看得下去。現在已經不是看什麼書早不早的問題了,你能看下去就說明不早了,看不下去你才思考「哦?看樣還不是時候,現在看太早了」


看哲學不分年紀大小。

只要哲學基礎足夠紮實,看啥都行。

我十四歲就已經看了黑格爾的《小邏輯》和《精神現象學》(雖然不是很懂)


18歲早不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80歲也不晚


我16,剛接觸一點點哲學。體系化學習應該看看哲學史,尼採的文筆太好了,我把尼采當雞湯讀


我也放著。

高中的時候瞟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頭,狠狠抖了個激靈,覺得力道太大了,遂掩卷。還是放一會,等自己有些想法了再讀吧。

但是終歸是想要看的。不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