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通訊員 李永江 文圖

4月2日,河南商報記者從中建三局瞭解到,鄭州博物館新館項目鋼結構工程已經完工。鋼結構工程的竣工,標誌着新館地上部分的主體結構施工已全部完成。

鄭州博物館新館,位於鄭州市民文化服務中心中軸線上,總建築面積約14.7萬平方米,是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新館建設外形秉承“中華之中、黃帝之冠”的設計理念,以弘揚中原黃帝文化爲切入點,凝練鄭州地域特色,將象徵黃帝文明的“冕冠”作爲設計原型,同時引借聚寶盆的形象寓意,提煉出剛勁有力的曲線動勢,生成建築主體形象。

該建築的“冕冠”造型是一大亮點,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包含鋼板牆、型鋼柱、圓管柱、鋼管柱及鋼樑等衆多組合鋼結構,總用鋼量多達12000多噸,位居全國博物館類建築之首。

其中“冠頂”的鋁板屋面面積爲3萬平方米,整體坡度達35.2%,施工難度較大,中建三局項目部採用了曲面分塊的方法進行施工。

除了總用鋼量和單體面積最大,項目還同時刷新了6項同類型建築施工紀錄。

比如,項目主體結構採用了型鋼混凝土結構,其中10處鋼板剪力牆核心筒區域施工總面積達8000平方米,居全國博物館之首;再比如,應用“建築業10項新技術”中的9大項、共計38個小項,抗震強度達一級,能抗擊八級地震,使用壽命超100年。

隨着鋼結構工程的完成,新館建設接下來有什麼動作?

“目前我們正在對館內進行精裝修,包括室內吊頂、牆面塗料、地面地磚鋪設等。”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博物館新館項目經理劉明表示,整個新館項目預計今年8月底完工。

新館建成後,有哪些“重量級”功能?

據鄭州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鄭州博物館作爲國家一級館,目前有文物52468件,其中一級文物79件、二級文物238件,大名鼎鼎的青釉瓷尊、商代前期青銅方鼎、春秋青銅編鐘、九鼎八簋九鬲兩壺等,都可謂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此前,由於展廳面積及其他條件因素,有大量文物“隱居”庫房。

2019年新館投入使用後,依託7萬多平方米的地面建築面積,功能更加完善、設施更加先進的新館,將讓大量“隱居”的文物和公衆“親密”接觸。

新館外形“高大上”,裏面有哪些看點?

據鄭州博物館相關人員介紹,新館分爲地下兩層,地上五層(局部三層),每天最大參觀容量爲8000人到10000人。

地上部分由衆多功能區組成。一層由三層通高的中央大廳、臨時展廳、學術報告廳、非遺展示區、公共服務空間、觀衆服務用房等組成。

二層由基本陳列展廳、專題展廳、未成年活動中心、4D影院、觀衆互動體驗空間及公共服務空間等組成。

三層主要由專題展廳、未成年人活動室、觀衆休息廳、互動體驗室等用房組成。

四層主要由專題展廳、多功能廳、科技保護中心用房及文物庫房組成。

五層主要由科技保護用房、綜合業務辦公用房、信息資料中心用房等組成。

圍繞展廳,新館還將設置一至三層通高的歷史文化時光廊,頂部爲採光玻璃頂,在光影變化中,找尋歷史記憶,想想都覺得別具一格。

而地下部分,主要是人防工程、停車場以及存放文物的倉庫。

地下部分將與鄭州市市政管廊進行地下連通,也就是說,新館建成後,車主可以從市政道路的下穿隧道直接開到博物館。同時,還設有配套商業區,便於市民日常消費。

(編輯 戴晨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