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13023_ce224292fb12c20  

法文标题:光绪皇帝生前的瞬间快照

 

据说,喜好摄影的光绪皇帝与珍妃曾经留下许多照片,但是发生戊戌「 政变 」后,即被慈禧太后销毁殆尽,不过也有光绪帝其实还有七张照片「 幸免于难 」的传说。而目前可以确定是他本人的照片,除了那张「 经典大头玉照 」之外,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张了。期待未来还有其他新的发现。

话说这张相片的考证,始于 2012 9 月,百度贴吧光绪吧里的网友猫猫齐所提出,虽然她的观点已够详实,不过在拍摄地点的部分见解稍显不足,有一种欠缺「 临门一脚 」之感。因此这回我就根据这点稍作些补强。

这张刊出自法国《 L'ILLUSTRATION 》画报 ( L'ILLUSTRATION 21/ 11 /1908:MORT IMPERATRICE DE CHINE,No.3430 )的第 343 页,不知摄影者、拍摄时间与地点的照片底下,说明那位从轿子里走出来的人,正是目前存世照片极少的清德宗光绪皇帝。可是在传统上,皇帝即使公开露面,除非经过特准,官民是不许直视他的,更遑论让人拿著相机随便跟拍( 或偷拍 ),所以不能排除这些老外有认错人的可能。虽然这张如同现代「 狗仔偷拍 」的照片下一页似乎还有文章,但没有付费就不给看( 开玩笑,那可是欧元哪 ~ T_T )

 

 

光绪皇帝的「 下轿照 」与左边慈禧太后挥手打招呼的照片刚好是一组,这本画报应该就是图片的原始出处了。奇怪的是,某些网页上居然把这张「 下轿照 」放在光绪皇帝的葬礼系列图片中,真诡异!

 

有的人认为这张照片的主题人物是某位驼背又戴了一个眼镜的「 老头级 」官员,可是如果想再进一步细察也不容易,因为它的解析度并不高,只要放大一看就会有「 血肉模糊 」之感。在无力付费去观察清晰版本的条件限制之下,只能想办法来个「 自力救济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人类的头部与肌肉结构( 顺便做个复习 ),再找出鼻梁的位置,加上勤找一些相关的史料记载做为「 补强 」,那么就应该能够推测出这位法国佬有没有认错人啦!

照片中的天气晴朗、阳光强烈,因此可以明显看出他的颧骨和附近肌肉和颞线太阳穴附近 ) 的阴影很深,但颧节结 ( 亮部 ) 很明显,难怪看起来像是戴著眼镜。这角度虽然不能看清此人的脸庞,却可以看出高鼻梁、额突明显、脸部瘦削的特征;细看其穿著,既不似一般高级官吏的补服,也不像亲王的衮服,头上的冠帽也没有花翎。

老外能够以这种角度捕捉到光绪皇帝的机会,经过查来看去,大概也只有「 两宫回銮 」才有可能吧。不妨先来参考一下时任英国《 泰晤士报 》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于 1902 年 4 月 29 日,在日记中的记录( 此记载时间有误,两宫于 1902 年 1 月 7 日,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自正阳门回到紫禁城 )

 

今天上午去前门观看朝廷回銮典礼 …… 等了好几个小时。到处都挤满了中国人。等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才看到皇驾车队蜂拥而来。先出现在视野里的是步兵队伍,举著许多銮旗,迈著整齐的步伐走来,紧接著是手持长矛的骑兵,骑著从德国人手中买来的澳大利亚战马。而后才是銮驾。肃亲王身著崭新的黄马褂。通往皇城西北角一座庙宇的路都铺上了黄沙。庙里的僧人都穿上精美的袈裟。皇帝乘坐的黄色轿子装饰得并不豪华,停在寺门外后。皇帝捧著啐壶下了轿子后就朝庙里走去,神情十分尊严,但又不显得趾高气扬。他双颊深陷,肩窄胸扁,面孔瘦长,满脸戚容,看起来很虚弱。他只在庙里待了一会儿,就回到轿子里。他的穿著很朴素,和一般的中国绅士一样。 ……( 《 北京的莫理循 》,第 200 页 )

 

《 我的北京花园 》的作者是清末在华游历的著名美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的夫人Mrs. Archibald Little ),她在载著慈禧与光绪的火车抵达马家堡( 铺 )车站当天,也跑去「 凑热闹 」,并且把过程写了下来:

 

李莲英一下车,人群起了一阵骚动,我们才注意到有一个机灵的瘦削年轻人从车厢里轻快地走了下来脸上挂著就像普通英国青年在旅程结束时会有的笑容。

〔 前略 〕人们还没来得及认出他,他就迅速钻进了等候的金黄色大轿,悄悄地给抬走了。从他坐著的剪影能注意到他那特别突出的下巴,仍朝向他刚离开的火车。〔 后略 〕

 

这段对于光绪帝的外貌和神情只是略作简单的叙述。她也提到了两宫下轿的情景:

 

4 月 23 日,也就是圣乔治节,人群站在前门城墙上观看两宫回銮。 …… 皇帝的行动还是闪电般地迅速,几乎连一眼都不让人看到。他跨出轿子,祭过供奉护国大帝关羽的武庙,立即又被抬走了,叫人都不敢相信他曾下过轿。反之,慈禧太后则停留了很久,向城墙上各色外国观众先是挥手,再是挥手帕,然后又要来了一副看戏用的眼镜,以便更仔细地打量他们。

 

这里的时间记载还是不正确,不过倒是解开了慈禧太后的那张「 挥手照 」之谜。虽然这里没有提到慈禧太后停留的是关帝庙还是观音庙,但普遍的说法都认为那张照片是她在观音庙前被拍到的。

看完以上两篇外籍人士的记载,再仔细端详这张照片,的确可以感到这位大人物的脸部轮廓,还真符合刚结束「 逃难生涯 」的光绪帝「 双颊深陷,面孔瘦长 」的样貌:

 

下轿图放大   
  

正要直起身子、低著头快步走出轿子的光绪帝,嘴巴就在鼻子下面那片模糊的阴影里有些版本没那么明显,看不清那「 特别突出 」的下巴 );眼睛则是陷进眉毛底下的眼窝中,所以从这几乎垂直的角度是很难看到的,除非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相机画素能够像现在数位的一样高,也许还可以勉强看见。

同时,这里也隐约显示如同叙述那般,除了突出的颧骨 颧节结 ) 之外,脸颊似乎凹陷得很深;与其他人相较之下,皇帝的肤色也显得白皙( 或者说是苍白 ),身材则隐藏在那套既宽大又显得厚重的外衣里面( 可能还有配戴朝珠,但难以辨认 ),因此从这角度很难观察到近一步的细节( 包括服装上的刺绣图案 ),但仍可看出他的肩膀不算宽阔。

徐指严《 十叶野闻 》里的〈 瀛台起居注 五则 〉有段记载说,在「 政变 」发生后,因病而日益消瘦的光绪帝,五官轮廓变得深邃,就像个西方人:

 

慈禧以帝名义降谕,谓:「 自四月以来,朕即觉违和,至今日病势未能轻减。 」云云。各省乃纷纷应诏求医。江苏巡抚乃送名医陈莲舫入都。陈到京后数日,即由军机处带领上殿。叩称毕,跪于下,太后与皇帝对坐,中置一矮几,皇帝面苍白不华,有倦容,头似发热,喉间有疮,形容瘦弱鼻如鹰钩。据陈意,颇类一西人

 

从这张照片所推定的脸型线条看来,好像还真有那么一回事。

最后还有一个能够确定人物身分的线索,那就是轿子的样式。可惜这张灰阶的照片没有标明拍摄的时间与地点,只有该画刊的发行年份但是吴永《 庚子西狩丛谈 》卷五的内容叙述却很详细:

 

〔 前略 〕二十八日十点二十五分,自保定行宫启銮。铁路局特备火车一列,共二十二辆;计上等花车四辆。皇上、皇太后各用二辆;又上等客车一辆,皇后御用;其余各宫嫔及亲王、大臣、福晋、命妇、内监,分乘各车。〔 中略 〕

火车抵马家堡,稍停;旋见军士擎枪奏乐。两宫先后下车皇上御八抬黄缎轿舁轿夫均穿紫红色缎绣花衣,…… 皇太后黄轿仪仗,均与皇上相同〔 中略 〕。约未正五十分,始抵正阳门尚有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观看,有脱帽挥拂以示敬礼者。太后在舆中仰视,似以含笑答之。大驾一直进大清门。未初入乾清宫,即先诣关帝庙行礼。从官仪仗,始各以次散队。〔 略 〕

 

《 德宗实录 》也有记载:

 

上奉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自保定府御火车启銮。未刻至京师,诣正阳门关帝庙、菩萨庙拈香还宫。诣乾清宫跪迎皇太后至列圣御容前,随同行礼。

光绪皇帝下轿照片的考证      

当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一行人所组成的庞大队伍回到北京时,吸引了许多好奇的民众与洋人们观看,一些老外还在他们驻足的地方,用照相机拍下了这些珍贵的镜头。今天的正阳门只留下重建后的箭楼与城门楼,而瓮城的结构和观音庙、关帝庙,则分别在 1915 年北洋政府时期和文革期间拆除。

 

相片里的轿子确实是八抬轿的规格。假如拍摄者确实是「 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观看 」的其中一人,那么这两张相片的拍摄时间、地点和人物身分的谜底,就能够「 盖棺论定 」了。

 

光绪下轿的推定 

那个年代可没有所谓的望远镜头,因此精准描绘出光绪帝的五官位置并非易事,除了需要充分掌握他的相貌特征之外,还得仰赖些许的想像力才行。这是一幅很「 漫画 」的作画风格,先用铅笔手绘,再以 PS 加工。朝珠和服装细节的部分只能用「 大约 」的定位方式区分,毕竟要完全看清照片的原貌真的不容易啊!

 

PS. 除了脸部和姿势轮廓之外,其他部位 —— 例如服装的细节,我就没画得那么详细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