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感情,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結束了會不捨;對我來說,卻是苦樂參半,分手的那一刻竟有逃出昇天的感覺,就是那種舒一口氣的感覺,你知道嗎?」

最近收到了一個長留言。想到平日裏見到的病友、身邊的一個朋友的親戚戒毒經歷,在經過當事人的允許後,決定把她的故事放出來。無沾毒品!希望大家提高警惕,而身邊有吸毒的人,也請理智對待。

從讀書的時候認識的,也不是很帥氣的那一類,但是性格很好,陽光體貼,對身邊人也特別好。那個時候他會早起半個小時送我去學校,因為我們當時並不同校。

他爸爸好像是機關單位上班,經常應酬;他媽媽沒工作,喜歡打牌,有時候難免的他性格里也會有點被嬌慣壞了的感覺。他身邊的朋友很多都是混的,在學校算是風雲人物。不過他挺正常的。

那個他也經常逃課出去玩,他媽媽也覺得大學生嘛,無所謂。後來我們在一起久了,才發現他並不是那麼好。尤其是脾氣問題。後來我們畢業了,因為父親的關係,他進了機關單位。我就在一家小民營公司做起了銷售。畢業後我們住在一起,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更多了。

我一度覺得他和剛認識的時候判若兩人,以前那個喫漢堡都要把裡面的肉夾出來、生理期喝冰飲都會拿溫水去冰再給我的那個人好像完全消失了。夜晚經常出去,有時候會因為飯菜不合胃口就說我,我一反駁他就暴躁、摔碗...日子過得很煎熬。

後來好幾次聽到他和他那些朋友們電話聊天才知道他吸毒了,而且吸了有好長一段時間。那個時候我勸他去戒,他總說好好好,但就是沒有行動。然後我就提分手。剛開始說分就分,他答應了。

沒幾天就跑我公司樓下,說沒錢了,借點錢。給了錢之後他又要求複合。我說,你去戒毒了,我們就複合。他答應。也真的去戒。但只是在租房裡,沒有去強戒,也沒有去社區,更別說自願戒毒了。看他平時撒謊成性,我就懷疑他堅持不了,後來果真,沒幾天他就又跟著那羣狐朋狗友玩嗨了。

分手。糾纏。恐嚇。最後還是通過我哥哥他們警告才徹底斷了。我也跟他家裡人說過這件事。現在他們還在猶豫,在商量拿他怎麼辦。

後臺經常收到類似問題,可能是吸毒者的家人(最多的是長輩,也有兄長等)、朋友,或是另一半等對吸毒者的關心,挺無助的感覺。雖然對這些留言者的境遇並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但確實是很心疼,更覺得可惜。

他吸毒了,其實是病了。生病了,就需要儘快治療。

其實是我們大眾對吸毒者們的一個刻板印象。

如果你身邊有個吸毒的人,你敢說你不會害怕他?

如果你親友中有個吸毒的人,你敢說你不覺得羞恥?

這些人之常情太能理解了,但這並不是我們袖手旁觀的理由。

影視劇、新聞報道中頻見吸毒者暴力事件,確實很恐怖。但這些並不是我們疏遠他們、放棄他們的理由。

誠然像冰毒麻古等新型合成毒品濫用嚴重可致精神障礙,給身邊人、社會構成嚴重威脅,但如果我們不幫他們,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走向毀滅了。

但很多人都覺得沒用:每次他們都說戒,就是戒不了。我們都不相信他了。家裡不安生,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其實,吸毒成癮,這是一種慢性腦病,儘早接受科學、系統的治療,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的。

要讓一個人戒毒,最重要的是讓他學會如何拒絕毒品。

之前跟大家講過戒毒的治療,這裡就不贅述了。今天來說說,我們身邊的人怎麼老是覺得「毒品戒不掉」?

像是中了屢戒屢吸的魔咒,小陳就是這樣感慨從前的自己:年僅30的他卻有四次戒毒的經歷。家裡人、包括他自己都覺得,這輩子註定是要和毒品在一起了。

「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就這樣,在戒毒的時候我不會想毒品。可是出去了以後就搞上了。只要有人說起這個,就會覺得心癢癢的。」

「心癢癢」這個詞道出了關鍵所在。

很多時候的戒毒只是幫吸毒者斷絕毒品對身體的供給,並沒有讓他們從心理上構建一個防禦機制。

也就是說,在那樣沒有毒品的環境中,他們往往可以守規矩、不亂來;一旦脫離這個環境,或是有人在身邊煽風點火就又開始了。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毒品是害人的,道友們的慫恿、誘惑不會果斷拒絕——這纔是癥結所在。

而我們說的吸毒成癮這種腦病,要治療,主要就是培養戒毒者內心的一個抗毒意識,也就是讓他們再次碰到類似情況能在內心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並勇敢地跟毒品說

重塑對毒品的認知,還得靠心理康復治療。

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其實就是需要不斷地進行反覆理念輸入:讓他們時刻接收吸毒害人害己,碰不得,一定要戒掉等信息。

但這並不是機械地廣播就行。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滲透、不斷實踐,讓他們去深刻感受其中的不同。

吸毒者往往伴隨情緒問題、性格問題,如焦躁、孤僻等。心理康復治療中的瑜伽、沙盤遊戲等就是很好的針對性治療。

而定期舉辦的工娛康復活動更是醫護人員精心營造的一個「微型社會」,讓戒毒者能慢慢敞開心扉,融入集體,反覆這樣的訓練,更有利於戒毒者後期回歸社會、更早地適應社會。

面對吸毒者,我們到底該不該放棄?

這個我不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有個身邊朋友的親戚的真實經歷,足以給大家信心。

那個男生吸毒有六七年,父母是從前女友的口中得知他已經出現精神障礙:脾氣暴躁,疑神疑鬼,總覺得女友出軌,也不上班,變得懶散。動不動就打罵人,希望男生父母能把他接回老家,好好戒毒。

剛開始他們並沒有來自願戒毒,而是和很多家人一樣採取「家裡戒」的方式。可最後發現,並沒有什麼用。反而更加「看不住、管不住」,最後還是考慮到男生反覆無常的態度,讓上門接診。後面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去關注,一次和朋友聊天時隨意問問這男生情況,朋友翻開他朋友圈:曬的照片全是讀書計劃、釣魚、減肥健身等等。

後來聽說,找了個工地上的工作,在踏踏實實跟著幹活,也準備考一些證。他自己也說,再也不想出去打工,就在老家很好。

自願戒毒,其實是一種更穩妥的選擇。

為什麼說是更穩妥?要知道我們國家是鼓勵吸毒者到正規、專業機構進行自願戒毒治療的,而且強調保護戒毒者的個人隱私。

也就是說,自願戒毒不會記錄在檔案,更不會有煩人的「動態管控」來影響戒毒者後續的生活與工作,更重要的是,自願戒毒裏的心理康復治療是實實在在地幫戒毒者構建一個全新的認知。

我們幫助身邊的人戒毒不單單只是幫他們這次不吸毒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以後都不再碰觸毒品。我反覆提到的這個認知,其實就是讓戒毒者在潛移默化裏形成一種觀念:吸毒有害,我不能搞這個。

當然了,矯正戒毒者的認知、回歸家庭與社會後,也是離不開親友們的包容、支持與鼓勵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