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霸」 就是伯,按照讀音轉為霸,也稱方伯,即諸侯之長,主要職能就是會盟諸侯、尊天子,實際上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歷史進入到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實力日漸下降,已經到了自保尚且艱難處境,哪裡還有心思和能力掌管諸侯列國。於是,各諸侯致力於發展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的同時,另一方面對外用兵,相互攻伐,拓展控制區域,一時間實力大增。據《綱鑒易知錄》收錄的記載:「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也。是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在此背景下,諸侯霸主的出現正中周天子下懷,既可以藉由霸主的力量管理諸侯列國,還能維持周天子的威嚴。到春秋時期,歷史上先後出現過數位為獲周天子認可的諸侯,巧合的是恰好五位,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踐、楚莊王。

關於上述諸侯,一一查閱相關史料得知,他們之中或天子命為伯,或天子賜胙,或問鼎中原,或賜金鼓以示慶賀。所以從周天子對諸侯欲霸行為的反應角度看,應該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霸主。

至於秦穆公是否可以位列「春秋五霸」,雖見解不同,但其受周天子賞賜史書有記載。

據《史記》記載:「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以下列舉秦穆公「謀霸」的事迹。

一、審時度勢趁機「謀中原」

秦穆公二十四年,當秦國送晉公子重耳回國即位不久,「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周天子有難,諸侯列國均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秦穆公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穆公迅速出兵,「軍河上,將入王」。周天子告急於秦,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秦穆公準備充分利用「勤王」之機,「謀中原」,僅從《史記·晉世家》記載的晉文公的從亡之臣趙衰所說的「求霸莫如入王尊周」,且「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

在秦穆公看來,此次「勤王」的主角非秦國莫屬,雖然晉國也接到了告急文書,但是晉文公以六十二歲高齡初登大位,且在外流亡十九年,國內的一切對他來說均已陌生,當此百廢待興之時,哪裡還有精力參與「勤王」事宜。

令秦穆公未曾想到的是,晉文公採納了趙衰所說的「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暫時擱置國內事務出兵幫助周襄王,心中盤算的也是「方今尊王」,可為「晉之資」。晉文公手段果然老辣,「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溫,入襄王於周」,次月即「殺王弟帶」。周襄王為了表彰晉文公的功績,「賜晉河內陽樊之地」。

秦穆公對晉文公估計不足,未能牢牢把握「勤王」主動權,錯失了一次「謀中原」的良機,卻令晉文公搶得先機,所以《史記·秦本紀》記載這件事僅用了「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

二、親手送晉文公登霸主之位

秦穆公二十七年,晉文公即位的第四個年頭,楚成王率領其他諸侯國包圍了宋國,宋國立即派出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晉國君臣面對如此局面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戰略,即出兵攻打楚國的盟國曹國、衛國,以吸引楚國前去救援,進而解宋國危機。

晉文公出兵曹國、衛國救宋國,也有「一石二鳥」作用,既能夠報恩宋國,又能報在流亡曹國、衛國的時候兩國國君對他無禮之仇。

秦穆公二十八年,晉文公率領晉軍,聯合齊、秦,「敗楚於城濮」。同年,「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晉文公即位僅五年,即登上霸主之位。

三、晚年霸西戎

自晉文公去世以後,秦穆公即著手「謀中原」,秦晉關係也由「秦晉之好」轉為「秦晉對抗」。但是秦穆公「謀中原」的軍事行動均以對晉國的軍事失利而告終。

當此生死存亡關頭,秦穆公審時度勢,調整了國家戰略拓展方向,避開了無晉文公時代晉國國力猶強的現實,西顧西戎。

上天最終還是沒有拋棄始終有稱霸之心的秦穆公,秦穆公三十四年,「戎王使由余於秦」,至於戎王為什麼要派專使出使秦國,《史記·秦本紀》記載為「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由余本是晉國人,他的先人為了躲避晉國內亂而「亡入戎」,所以其能夠講的一口「晉言」。最令秦穆公欣賞的是,由余談吐不凡,對事務的見解獨到,入木三分。

秦穆公向內史廖表以「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的憂慮。內史廖一點也不含糊,當即獻上應對之策,即「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按照內史廖的主意,秦穆公派內史廖使戎,「以女樂二八遺戎王」,結果「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待由余回國後,戎王沉迷於女樂,「由余數諫不聽」。之後,秦穆公又多次派人離間由余與戎王的關係,導致由余無法居戎,而「遂去降秦」。

秦穆公任用由余經略西戎,並且碩果累累,「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鑒於秦穆公的稱霸西戎的功績,「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以示嘉獎。

秦穆公晚年得由余,僅四年而「稱霸西戎」,並得到周天子對其功績的認可。


春秋五霸中的「霸」,並不是稱霸諸侯的意思。五霸又稱為五伯,伯即是侯伯,即一方諸侯之長,從這個意義上看,秦穆公入選「五伯」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秦穆公究竟做了什麼,能入選春秋五霸呢?

韓原之戰,生擒晉惠公

秦穆公上台後,任用百里傒、蹇叔等賢臣,富國強兵。在與強大的鄰國晉國的對抗中,秦國佔據上風。

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國大舉發兵,越過邊界,殺入晉國,三戰三勝,渡過黃河,兵臨韓原。在韓原之戰中,晉師大敗,晉惠公淪為秦軍的俘虜。晉國不得不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並遣太子入質秦國。此時的秦國,可稱得上是西方實力最強大的之諸侯國。

武力干涉晉國內政,擁立晉文公

晉惠公死後,繼位的晉懷公仇視秦國,晉秦之關係再度惡化。秦穆公決心扶植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重耳,取代晉懷公,建立一個親秦的晉政權。

秦穆公把公子重耳迎到秦國,並把女兒嫁予他,結秦晉之好。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遣大軍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秦軍渡過黃河,進入晉國,連續擊敗晉懷公的政府軍。由於晉懷公執政不得人心,晉軍臨陣倒戈,效忠重耳。在秦穆公的武力支持下,重耳終於登上晉國國君寶座,即著名的晉文公。

此時的秦穆公,可謂是呼風喚雨,躊躇滿志。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被自己扶植起來的晉文公並不是傀儡,而是一代雄主。秦穆公原本以為建立一個親秦的晉政權,可以幫助秦國的勢力突入中原,可是他失算了。

秦國向中原擴張的美夢

扶立晉文公後,秦晉兩國進入蜜月時代。秦國欲向中原擴張,勢必要經過晉國之地盤。由於秦晉結好,秦國開始向東挺進。秦國先後參加城濮之戰、伐鄭之戰等,這是秦國歷史上首次把勢力擴展到中原。

然而,隨著晉文公的去世,秦晉關係開始惡化。秦穆公派出一支遠征軍,企圖襲擊鄭國,在中原地區建立一塊根據地。然而,這次遠征軍在返回途中,遭到晉軍毀滅性的打擊,全軍覆沒,主將被擒。崤山之戰,終結秦穆公向中原擴張的夢想。

知恥而後勇,秦霸西戎

當秦國通往東方的大門緩緩關閉時,另一扇大門開啟了。

西戎一直是秦國的頭號敵人。秦國與西戎的戰爭,持續了一百多年,可謂曠日持久。殽山之戰的慘敗,把秦穆公的眼光從中原轉移到了西方。

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軍大舉出兵,生擒西戎王,橫掃西戎。此役戰果巨大,拓地千里,吞併多個西戎國(部落),使秦國成為西部名符其實的霸主。秦國究竟吞併多少個西戎小國呢?史料有不同的說法。《史記》中的《秦本紀》記為「益國十二」,這個說法與《韓非子》一書的說法是一致的。但在《史記》的另幾篇里,卻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匈奴列傳》中稱「八國服秦」,《李斯列傳》中稱「並國二十」;《漢書》中的《韓安國傳》則稱「並國十四」。儘管記載不同,都可以看出秦國的赫赫戰功。

憑藉此役,秦國一掃數年前崤山慘敗的頹勢,其擴張之兇猛,令東方國家也為之震驚,周襄王也派召公前往祝賀秦穆公取得的豐碩攘夷戰果。

稱霸西戎,是秦穆公事業的頂點。要知道西戎一直是華夏的勁敵,如果沒有秦國在西部與西戎血戰百年,戎人的勢力說不定就深入中原了。因此,秦穆王征服西戎,是對華夏民族的巨大貢獻。也正是這個豐功偉績,後來他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沒有稱霸諸侯,而是稱霸西戎。

崤之戰後,秦晉雙方暫時停火,秦國在一片悲痛的氣氛中得到短暫休整,晉國則去佔領秦國滅亡的滑國舊地。如此崤之戰秦國的失利結果被放大,不但損失三百乘兵力,而且為晉國做了嫁衣。

公元前625年,崤之戰後兩年,百里視、蹇術、蹇丙三員大將向秦穆公提出攻打晉國的請求。

這兩年秦穆公盡出家財,以恤陣亡的將士,三位大將則操演軍士,厲兵秣馬,準備報崤之戰血仇。但這些還不夠,三位大將這麼急切向晉國復仇,源於對手晉國發生了一些變化。

晉國內部,那位很會打仗的中軍將先軫已經去世,接任中軍將的是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由於先軫太出色,人們習慣性地認為先且居不如其父。

晉國外部,這兩年與楚國的鬥爭一刻都沒有停過,晉楚主要爭奪地在中原的陳、蔡、鄭、徐等國,晉國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中原的爭奪上。再加上太行山上的戎人,也時不時下山來威脅晉人,晉國的外部麻煩真不少。

秦國出兵晉國的理由充分,秦穆公再次任命百里視、蹇術、蹇丙為大將,領兵車四百乘,勇士三萬,出兵晉國。(崤之戰是兵車三百乘,這次加碼了)

不過令人意想不到,晉人的反應速度無比迅速,就在秦軍踏出雍都的時候,晉軍幾乎同時走出了絳都。

結果秦晉雙方相遇的地點,在秦國的彭衙,晉軍相當於是越過了黃河和洛水兩座天險,深入秦國腹地。不論晉軍的中軍將先且居水平如何,反正速度是夠快,膽子是夠大。

秦晉雙方在彭衙,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大戰。此戰秦晉雙方的大將都無重大表現,倒是晉軍一個不大不小的人物,大出風頭。

故事又要追溯到兩年前的崤之戰,當時晉軍俘虜了秦軍一個叫褒蠻子的勇士,此人被帶到晉襄公面前時,竟然用蠻力撐斷捆綁自己的麻索,並迅速搶了大刀來砍晉襄公。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晉軍一個叫狼曋的小兵,第一時間拔刀與褒蠻子對砍,結果褒蠻子被狼曋砍成了幾段。

晉襄公大難不死,破格提拔狼曋為自己的車右。國君的車右是一個很高的職位,晉國六卿中很多人都擔任過此職,後來的中軍將士會也擔任過此職。

此後狼曋憑藉自己國君車右的身份,與晉國那些卿大夫們平起平坐。但狼曋的出身,只是一個士,而晉國那些卿大夫,哪個不是家底夯實,土地大片的世襲卿大夫,他們當然瞧不起狼曋。

後來中軍將先軫以狼曋有勇無謀為由,廢掉他國君車右的身份。這兩年狼曋無日不想著建功立業,讓人刮目相看。雖然先軫去世了,狼曋還是想證明給所有晉人看,自己配的上國君車右的職位。

終於機會來了,秦晉之間的彭衙之戰,就是狼曋證明自己的時機。狼曋與好友鮮伯,從家丁中挑選出百餘人,組成敢死隊,打起晉軍的先鋒。

狼曋、鮮伯率領他們的敢死隊,好比象棋中過河的兵卒一樣,只向前和左右衝殺,沒有後退的概念。晉軍的實力本就不輸秦軍,有了這支不要命的敢死隊,秦晉之間的彭衙之戰,秦國戰敗就在情理之中了。

戰爭過程中,狼曋全身扎滿箭矢,身中數槍,血盈袍鎧而陣亡,晉人為之感動,又一個勵志英雄人物誕生。後來晉襄公以上大夫之禮厚葬狼曋,包括先且居在內,晉國六卿都來送葬,狼曋雖然出身一般,死的卻無比榮耀。

秦軍這邊,三位大將垂頭喪氣地領著殘兵敗將,回到了雍都,自認必死。誰知秦穆公一意引咎,全無嗔怪之意,依舊使人郊迎慰勞,任以國政如初。

當秦人對百里視不滿之時,三位大將還在自責之時,秦穆公安撫將士之時,晉軍居然又在這一年攻入秦國。

彭衙之戰,晉軍作為防禦一方,準備不算充分,這一次晉軍糾集宋國、陳國、鄭國等國的軍隊,號稱八國聯軍,浩浩蕩蕩殺了過來。

晉軍這次攻入關中,一直打到關中中部的涇水流域,百里視雖然官復原職,但他自知不是晉軍的對手,遂節節退兵,秦人都以為他膽怯不敢戰。

這一次百里視的做法卻是對的,秦軍與晉軍有實力差距,何況這次是八國聯軍。作為統兵將軍,將損失降到最低點,才是明智之舉。

晉軍攻打秦國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滅秦,主要還是以進為退,以攻為守,將秦國壓制在關中,讓秦軍威脅不到晉國本土安全,晉軍才能放心地去中原與楚國爭霸。

通過這次深入關中,晉人對關中的地形也有了深刻的認識,當晉軍到達關中中部的涇水流域,便成了強弩之末。這是由關中的地緣條件決定的,關中東西兩側狹長,導致晉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到了關中中部便再無力推進。

正是有了這一次試探,後來無論是晉國,還是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對秦國都是採取壓制的策略,而不是要滅亡秦國。

秦國方面,在遷都關中中部的咸陽之前,也無力向中原拓展領土,這也是地緣因素決定的。

晉軍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後,將戰略重點轉移到南線,與楚國的霸主之爭上。對秦國來說,這是好事,秦國可以心無旁騖地準備復仇。

第二年初夏,五月份,秦穆公再次起兵車五百乘,兵力三萬七千五百,仍然以百里視為統帥,兵發晉國。

從崤之戰的兵車三百乘,到彭衙之戰的兵車四百乘,再到這次的兵車五百乘,秦穆公調動的軍力越來越多,決心越來越大。

秦國都城雍都郊外,校場之內。

百里視跪著向秦穆公立下軍令狀:「主公,若今次不能雪恥,吾誓不生還!」

秦穆公亦道:「寡人三次敗於晉矣,此次寡人與將軍同往,若再無功,寡人亦無面目返國也。」

接著秦穆公下令:「此番出征將士,皆厚贈其家。」

於是秦國三軍踴躍,皆願效死。

幾日之後,秦軍隆隆開動,向東進發,從蒲津關渡過黃河。百里視所部最先登岸,他破釜沉舟,統領先鋒軍殺入晉國,長驅直入,勢不可擋。

當時晉國主要的戰略重點已經轉移到楚國,晉國六卿中最有威望的趙衰認為:「秦軍來勢兇猛,此番起傾國之兵,意為與我軍決戰。且其國君親征,不可當也。不如避之,使稍逞其志,可以息兩國之爭。」

晉國中軍將先且居也有同感:「困獸猶能斗,況大國乎?兵連禍結,秦君幾次敗與我國,但秦人俱好勇,不如堅守不出,其志氣消沉後必然退兵。」

晉襄公會意,傳諭四境堅守,毋與秦戰。

晉國按兵不動,堅守不出,秦軍無法殺傷對手軍力,秦穆公令大軍穿越中條山,前往「1崤函通道」,收崤之戰時的秦軍死士之骨,用草為襯,埋藏於山谷僻坳之處。

秦軍宰牛殺馬,大陳祭享。秦穆公素服,親自瀝酒,放聲大哭。百里視等諸將伏地不起,哀動三軍,無不墮淚。

這場戰爭總算為秦國挽回一點顏面,秦軍終於在晉國的領土上耀武揚威,雖然不能算大勝,也總算揚眉吐氣了一回。

秦穆公晚年,秦晉之間的戰爭,秦國屢次不敵晉國。晉國就像一個巨人,阻擋了秦國東進的步伐。

秦國的戰略,曾經是向東再向東,當秦國擁有整個關中,深入河西之時,繼續東進的勢頭被晉國遏制。秦國若想進軍中原,那麼通過「1崤函通道」是勢在必行,而崤之戰的慘痛教訓告訴秦人,盲目東進,只會灰頭土臉,損兵折將。

迫於地緣形勢,秦穆公不得已,將秦國的戰略目標,轉移到西部。秦國本身是從西部高原上下來的,秦國以西的地界,是一番什麼景象呢?

「游牧為主,部落聯盟」,這八個字或許可以概括隴山之西,秦國西部的各方力量,這與秦國發跡之前的情況差不多。

這些部落聯盟中,實力最強的一支,為生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的綿諸戎。當時的狄道,文化淵遠流長,其石器製作精美,陶器更是領先於當時代。

綿諸戎擅騎射,同時也播種農作物,在與其他戎人的商業交易中獲利甚豐,因此部落實力強勁,統治西部十二個部落,勢力範圍達上千里。

狄道地處黃河的支流洮河流域,由於地處高原,並無參天大樹,不過植被倒也繁盛,無論牛羊駿馬還是人類,都樂於在此定居。

狄道與甘肅蘭州,其實只隔了一座山脈,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並未滲入到蘭州,中原文明進入蘭州,是漢武帝時期的事情了。

綿諸戎民風彪悍好戰,以強大的武力統治西部十二部落,與犬戎聯盟,匈奴聯盟類似。

大概三百多年後,趙國的相國李兌去世,李氏家族就搬到這裡,很快就孕育出李信、李廣這樣的猛將,後來唐朝開國時期的李淵、李世民,祖籍都是這裡。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山清水秀養美女,狄道山高水惡出猛將。

秦國若要取得西部這十二個部落的領土,首當其中就是要征服綿諸戎,而綿諸戎對秦國這個有著戎人血統和習性的中原諸侯,戒心頗重。

綿諸戎王為了解這個擁有戰車強弩的對手,派了一個懂漢語的使臣由余,到秦國打探軍情,企圖對秦國國力一窺究竟。

由余,祖上是晉國人,由於躲避戰火遷居到綿諸戎的領地。由余本人雖然不是晉國土生土長,但是也對中原文化有一定了解,這是綿諸戎王派他出使秦國的原因。

由余到了秦國,得秦穆公厚待。秦穆公對列國人才一直非常敬重,由余是戎人,卻懂中原文字,因此深得秦穆公喜歡,他在秦國的日子過得非常舒坦,香車美女銅幣,任由索取。

一晃兩年過去,離綿諸戎王約定的歸期越來越近。由余在秦國呆得久了,忽然要回去,難掩錯愕失望之情,這兩年多他遠道來到秦國,身居秦穆公要客,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大紅人,都待他恭敬有餘,難道真的說走就走,一片雲彩都不帶走?

白駒過隙,此番回故國,不要說雲彩,就連一個美女都帶不走,其中的得失起落,確實一言難盡。恰在此時,說客到了,秦穆公派來內史廖做說客,目的是招降由余,作為秦國破綿諸戎的內應。

綿諸戎王雖然威名遠揚,胸懷大志,但說到底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打算,或被自身的環境所支配,由余更非什麼聖賢,豈能不動凡心。

狄道,綿諸戎王大帳。

由余向端坐的綿諸戎王道:「大王,小人此番入秦,被秦人囚禁三年,小人每日思念大王,今終於返回得見大王,小人死而無憾。」說罷由余還不忘擦拭眼淚,他在秦國的待遇綿諸戎王並不了解。

綿諸戎王一臉橫肉,疑惑道:「回來就好,只是不知秦人為何把你放了?」

由余趕緊道:「大王有所不知,大王狩獵於秦邊境,秦人恐慌,秦伯懼怕大王神威,遂釋放小人,還送來一份大禮。」

綿諸戎王似是滿意這個回答,道:「秦國的大禮是何物?」

由余詭異地一笑,向帳外喊道:「請把大王的禮物帶過來。」

隨即幾個賞心悅目的美女樂師,懷抱各種樂器入賬,散立於大帳兩側。

三十六個美女,隨著樂師的音樂節拍,穿花蝴蝶般踏著輕盈和充滿節奏感的步子邁入大帳,在色彩繽紛的輕紗裹體里,玲瓏浮凸的曲線若隱若現,加上柔媚表情和甜美的歌聲,極盡誘人之能事。

綿諸戎王雖然閱女無數,他們部落的舞蹈也很煽情,可是一下子出現這麼多美女,步伐還如此整齊劃一,綿諸戎王自嘆他們部落的美女做不到。

眾美女在賬中時分時合,站成一個大圓圈,美妙的歌聲不斷自她們的櫻唇傳來。

綿諸戎王正看呆了,三十六位美女忽然像蝴蝶般飛散四方,一位絕色美女赫然出現在眾女正中央。

只見她手舞雙劍,衣玦飄飛,動作柔軟,難度極高,宛若天上下凡的女戰神,演盡了女性的嬌媚和雌姿赳赳的威風。

綿諸戎王未敢相信,秦國真送來這等仙女,當夜便與這仙子共宿一帳。

次日日上三竿,由余來見綿諸戎王,豈料綿諸戎王一夜風流,氣血消耗過大,竟然還沒睡醒。

由余支走陪宿佳麗,對綿諸戎王道:「大王,此番秦伯送與大王的女子,有十六個,她們個個才藝俱佳,各有姿色,昨夜只是其中一個。」

綿諸戎王聞知此事,精神大振,臉色像出征前一刻,叫道:「還不給我送進賬來!」

此後綿諸戎王與他的十六個佳人,朝歌夜弦,宴賞不息。眾佳麗在掏空綿諸戎王身體的時候,也讓這個部落不修兵事,懈怠下來。

圖-秦穆公霸西戎

除了綿諸戎所處的狄道,還有一塊地方,叫西和(今陝西西和縣和禮縣)。秦人對這裡並不陌生,早期秦人在西犬丘放牧的時候,曾涉足過此處。

西和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因為從這裡南下,可以威脅到漢中甚至四川盆地。

三國時期,蜀漢的姜維統領蜀軍多次北伐,主要路線就是途經西和,控制隴西,進而進駐關中,可見這個地方承上啟下作為樞紐的重要性。

對秦國而言,控制這裡,就多了一條攻入漢中的途經,讓漢中的諸侯防不勝防。戰國初期秦國下漢中,其中一條道路就是「1故道」,秦穆公等一批老秦人種樹,後來的秦人乘涼,歷史本該如此,多是水到渠成,偶發因素只能改變當局,改變不了全局。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親自領大軍,西征綿諸戎。

這次的戰爭,秦人沿著渭水而上,先到達祖地秦邑,祭拜祖先之後,再揮師西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綿諸戎,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

十二個戎狄部落先後歸服,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和,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稱霸西戎。

秦穆公霸西戎,威震天下,周天子派人送來一面金鼓,表示祝賀。東周與秦國的關係一直不錯,主因是西周為犬戎所滅,而秦國又一步步地滅亡犬戎聯盟的各個部落。


秦穆公是爭議最大的一位春秋霸主,爭議之一:秦穆公到底有沒有稱霸諸侯?爭議之二:秦穆公死後,活人殉葬數目巨大,達到春秋殉葬人數的巔峰!

秦國從封候秦非子時的公元前888年,到秦穆公繼位之初的公元前659年,200多年間歷經西戎常年戰爭、奸臣掌權王權旁落等諸多不平之事,而且在秦穆公繼位之前的6位國君均是英年早逝,沒有一個活過35歲!

秦穆公繼位時,秦國偏居西垂,常年遭受西戎騷擾,要兵沒兵,要地沒地,政局不穩,內憂外患,風雨飄零!可以說,秦穆公接手的完全是一個爛攤子!

秦穆公初期在諸侯當中可以說是一個矮窮矬,當時他的鄰居晉國在晉獻公的帶領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在諸侯當中也算是高富帥。秦國國力不濟,但秦穆公腦瓜子聰明,這麼強大的鄰居顯示是拉攏成朋友最合適,要是成了敵人那還得了?於是秦穆公果斷求婚晉國,迎娶了晉獻公的女兒,也就是在這次的迎親中得到了聞名後世「謀無不當,舉必有功」的賢臣百里奚。

秦穆公瞬間從矮窮矬變身高富帥的女婿!在這之後又力促與晉國的聯姻政策,也成就了「秦晉之好」的千古美名。

在秦穆公的苦心經營下,廣納賢才,大膽任用其他國家的人才,開啟了秦國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並建立了騎兵部隊。秦國勢力日益強盛,成功的稱霸西戎。晉國經歷驪姬之亂後,政權混亂,秦穆公的權勢一度超過晉國,一手扶持了晉惠公、晉懷公父子倆。後來由於晉懷公為爭王位拋棄了秦穆公的女兒,得罪了秦穆公。秦穆公便又扶持晉文公重耳,趕走進晉懷公,成功幫助晉文公登上王位。

包括奠定晉文公霸主地位的晉楚城濮大戰,也是由於秦國的參與幫助下,晉國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取得勝利。

雖然秦國在穆公的治理下,逐漸強大,可以與其他諸侯強硬叫板,甚至在晉國動亂的時期一度有趕超晉國的趨勢,後來與晉國的戰爭也是各有勝負。但事實上,秦國自始至終被晉國所壓制,也被死死切斷了東進中原的道路。

秦穆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59年-621年,而公元前659年-643年,春秋霸主是毫無爭議的齊桓公。公元前632年-628年,春秋霸主又是毫無爭議的晉文公!公元前628年-621年,秦晉大戰,互有勝負,甚至在崤山之戰中被晉軍大敗,三位主將都被生擒,這期間也根本沒機會稱霸。所以秦穆公稱霸諸侯,基本沒什麼時間與空間,這也是古往今來對其霸主地位的最大爭議!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後,殉葬而死的人有170多人,其中包括三位十分善良、勇武的人才:奄息、仲行、針虎。活人殉葬170多人,這在春秋戰國時期都算是巔峰人數了!當然秦始皇死後殉葬人數更多,但這更多的是昏庸殘暴的秦二世胡亥為掩人耳目、別有用心而促成的。

而秦穆公的活人殉葬不僅人數多,還有人才殉葬,所以舉國內外,古往今來,對此殉葬制度都悲痛不滿,這也更平添了秦穆公的爭議性!

雖然秦穆公爭議不小,但不能否認其對於秦國的功業。秦國偏居西垂,土地貧瘠,西戎不斷,政權不穩,秦穆公能夠憑藉自己一代之力,力挽狂瀾,甚至一度能夠與強大的晉國相爭霸,也是一代雄主!如若沒有出現一位秦穆公似的雄主,以秦國當時的狀況,估計堅持不到戰國就可能消亡了,更別提戰國七雄中的強秦了!


秦穆公沒有稱霸。他從來沒有一次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何談霸主。秦穆公僅僅有一次以龍套身份。參加了諸侯會盟。

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時,受到了秦穆公的禮遇。公子重耳第一次回到晉國時。晉國發生政變,重耳差點被殺。秦穆公派兵保護重耳再次回到晉國。幫其穩定了君主之位。

後來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晉文公朝覲周天子,把戰俘和戰利品獻給天子。周天子冊封晉文公為霸主。賦予晉國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特權。晉文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於踐土。

因為秦國護送晉文公有功,秦穆公以龍套的身份。參與了此次會盟。

此後。秦國再也沒有參加一次會盟。

之後秦國與晉國有幾次交戰。秦國敗多勝少。但這些戰鬥都不屬於爭霸戰。

楚莊王稱霸後,晉景公時期,在鞌之戰中戰勝齊國,瓦解了齊楚同盟。晉國還在麻隨之戰中,戰勝秦國,瓦解了秦楚同盟。

晉秦之間的麻隨之戰,是兩國唯一的一次爭霸戰。卻不屬於秦晉爭霸戰,而是晉楚爭霸戰。並且以秦國的完敗而告終。

秦穆公一生僅僅參加了一次會盟。並非以霸主身份,而是以小弟身份。何談霸主?!

春秋之時,秦晉交戰多次。秦國一勝九負。被打的滿地找牙。

附錄:春秋之時,齊晉之間大戰兩次。小戰多次。皆以齊國的完敗而告終。兩次大戰是鞌之戰和平陰之戰。但齊晉之間的所有戰爭,都不屬於齊晉爭霸戰。大多屬於摩擦戰,雪恥戰。鞌之戰是爭霸戰,卻不屬於齊晉爭霸戰,而是晉楚爭霸戰。


秦穆公稱霸諸侯了,儘管是稱霸西戎,但確實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恆公姜小白之所以能成為霸主,是因為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驅逐了四夷,故成為了霸主。

一、霸主與天子的區別

霸主是代天子行使征伐權,征伐的對象只有兩個:一是四夷蠻族,二是不聽話的諸侯國。大家知道周王室東遷後,實力衰弱,無力抵禦四方蠻族,無力約束各諸侯國。在這種情況下某個大的諸侯國強大後,通過征服四夷,打服不聽話的諸侯,代天子管理天下,但不能是天子的名號,故稱之為霸主!

二、齊恆公與秦穆公的霸業

在齊恆公之前,中原地區的外圍之地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從四面八方進入中原,活脫脫的一個五胡亂華前傳。當時四夷強大無比,很多周天子封的諸侯小國都被滅掉了,而中原文明被壓縮到了淮河與黃河之間,周文明是岌岌可危!

當此之時,齊恆公任用管仲為相治理齊國,齊國實力強大。然後齊恆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糾結諸夏,合力對抗四夷。當時的齊魯兩國驅逐東夷,楚國、越國、吳國三國驅逐南蠻,晉燕兩國驅逐北狄,秦國則驅逐西戎!齊桓公通過九合諸侯,終於把四夷趕出了中原,或者同化了部分四夷。所以齊桓公成了春秋第一位霸主。後來的孔子說,沒有齊恆公與管仲,他也就成了野人。

秦國強大後,雖然向東發展被晉國擋住了,但秦國向西驅逐西戎,滅國十二,益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成為了第三位春秋霸主。秦穆公的霸主地位是周天子親封的,秦國為西土諸侯之伯,享有代天子征伐的權力。

因此真正的霸主並不是在華夏文明內部稱霸,關鍵還是要看能否驅逐四夷,保衛華夏文明。所以楚莊王僅管問鼎中原,飲馬黃河,對周天子不敬,但是楚國向南驅逐南蠻是有目共睹的,南中國諸蠻族都奉楚國為宗主國,就是因為楚國的霸主地位是以征服它們為基礎的。


本頭條號「大秦鐵鷹劍士」 專註先秦兩漢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歡迎大家關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學習進步,共同弘揚國學文化。


霸,不管是早期的「三小霸」,還是後來的「春秋五霸」,「霸」的含義都一樣。霸就是伯,「大哥」的意思。兄弟四人從大到小分別是伯、仲、叔、季。三小霸,就是三個小大哥;春秋五霸,就是春秋時期五位大哥。大哥和小兄弟上面還有「爸爸」,即周天子。稱霸,就是在小兄弟裡面當老大,而不是當周天子的老大。能稱霸,要符合四個條件: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製兼并。稱霸的前提是尊王,目有尊長,在周天子領導的大家庭內搞內鬥。如果有外族入侵騷擾,就有大哥帶領小弟兄一致對外。到後來,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目無尊長都稱王,關係都出五服了,就叫戰國七雄了。不能再稱之為霸,因為失去了「尊王」這個前提了。

楚莊王,周定王,兩個王平起平坐,怎麼是「霸」呢?以前朝貢,現在既稱王又不朝貢,應該是亂臣賊子,不應該是「霸」。

看看秦穆公。尊王方面:周天子講情是要給面子的。秦穆公15年,他俘虜了背信棄義的小舅子晉惠公,準備殺了他。周天子襄王聽說這件事情後,對秦穆公說:晉我同姓,為請晉君。意思是看在我周天子的面子上,放了晉惠公吧。秦穆公怎麼做?當即給晉惠公安排最豪華的酒店,供應最高規格的酒菜,吃飽喝足後簽訂和平條約就放他回晉國了。給足了周天子襄王的面子。秦穆公24年,周襄王的弟弟弟叫帶的反叛,把周襄王趕跑,自己取而代之。周襄王讓秦穆公幫忙,秦穆公和晉文公合夥乾死周襄王的弟弟帶,讓周襄王歸位。這不但是給面子的問題,還是實實在在的幫大忙了。

攘夷方面: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20個。讓西戎徹底安靜。雖說是為秦國,但是,秦國也是西戎和周王朝之間的一道屏障,秦國要是頂不住被打呼啦了,周天子就要直接面對西戎了。所以,周天子很高興,賜金鼓,鼓勵秦穆公高歌猛進,再建新功。

國際事務方面:征鄭國,滅滑國,戰晉國。也是一個硬茬子,不好惹的主。

結論:秦穆公符合春秋時期「霸」的所有條件,是名副其實、如假包換的霸主。

春秋時期的霸不是後來的那種欺善凌弱、街頭霸王的霸。


春秋時期,天下紛爭。周天子失勢,諸侯並立,先後誕生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位霸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五位霸主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為各自的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來講講,秦穆公稱霸之路的坎坎坷坷。

強晉——秦穆公東出爭霸的障礙

相比較於其他四位霸主,秦穆公的霸主之位往往得不到認可。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秦穆公這一生之中,並沒有真正稱霸中原,僅僅只是稱霸西戎而已。這也不能怪秦穆公沒有努力,只能說當時的晉國實力實在太強的,就算是一代霸主的秦穆公也只能「望洋興嘆」。其實上天也曾給過秦穆公一個擊敗晉國東出稱霸的機會。

在晉獻公晚年因為寵愛驪姬而錯殺了太子申生,討伐兩個兒子重耳、夷吾,導致了晉國國君之位數次易主。晉國在這數次的易主內亂中國力大損,甚至於包括夷吾(晉惠公)、重耳(晉文公)都是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繼位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晉惠公在位的時候,因為晉惠公恩將仇報秦晉兩國在韓原爆發了一場大戰,晉國戰敗惠公被俘,為此晉國還割地質子。等到晉惠公去世後,繼位的晉懷公姬圉比他老爸夷吾還忘恩負義(不念秦國恩情),徹底惹火了秦穆公。大怒之下的秦穆公做了一個決定幫助重耳回國奪位,正是這個決定徹底斷送了秦穆公東出的希望。

晉文公重耳回國之後,整頓吏治舉賢任能,晉國成為了齊國之後的又一個霸主。如果說不幫助重耳回國,晉國在晉惠公和晉懷公的治理之下,秦穆公尚有機會跟晉國扳一扳手腕。但是晉文公的出現,讓秦國東出之路遙遙無期。好不容易耗死了晉文公,本以為有機會東出爭霸的秦穆公再次派兵東出攻晉。結果新繼位的晉襄公在崤山用一把大火燒死了數萬秦兵,也燒滅了秦穆公東出稱霸中原的希望。此戰之後,秦穆公不再刻意追求東出稱霸,而是將戰車轉向了西方。

東方不亮西方亮,稱霸西戎

東出稱霸的希望破滅後,秦穆公並沒有因此而頹廢。相反在得到由余的幫助下秦穆公逐漸消滅了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20個,開闢國土千餘里(史稱「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因為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還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秦穆公「稱霸西戎」。正是這稱霸西戎的功績,秦穆公才被司馬遷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勝利仍然給不了秦國東出稱霸的機會

順便一提,在崤山大敗後,秦國組織了兩次對晉復仇戰。雖然第一次復仇仍然以失敗告終,但是第二次復仇戰,秦軍來勢兇猛,晉國無人敢應戰。數萬秦軍在晉國的土地上隨心所欲的馳騁,秦國終於收復了崤山戰敗後失去的土地,挫滅了晉國的威風,回到當年戰敗的崤山祭奠當年戰死的秦軍。這場戰鬥秦國雖然獲勝了,但是並沒有動搖晉國的國力,晉國依然是秦國東出稱霸的障礙。等到秦穆公去世後,因為秦國殉葬的傳統,那些輔助秦穆公的能臣賢士也跟著秦穆公而去,秦國自此衰弱更沒有東出稱霸的力量了。


秦穆公的霸業主要在西方,拓地千里,滅國二十。向東於晉國爭霸的過程中又多次落敗,對中原諸侯並沒有多大的威懾。但,秦穆公霸西戎的意義是很大的。

自平王東遷以後,戎狄之患尤為猖獗。孔子曾評價齊桓公的霸業稱,若非其「存邢救衛」的功業,「吾將披髮左衽也」。此時齊桓公為首的中原諸侯對於戎狄之患不過只能保守防禦為主。比較而言,可見秦穆公應當之無愧為五霸之一。


周朝分封制,中華大地上存在大大小小無數個國家。290多年的時間裡,前後有五十多個國家滅亡。周天子不僅無法號令諸侯,還得依靠實力強大的諸侯自保。據說春秋初期有一百四五十個國家,到春秋末期就剩那麼幾個。

春秋諸國征伐,先後稱霸的是「春秋五霸」。秦穆公時期秦國強大,企圖稱霸中原,卻面對晉國無可奈何,只能向西發展。秦國本來就非常落後,西邊的小國更差,一下子被秦穆公吞併十幾個。秦穆公所謂稱霸,也只是在關中(函谷關以西),史稱「稱霸西戎」。晉國解體為趙、魏、韓,仍是戰國時期秦國勁敵。因此秦穆公只能成為區域性霸主。

秦穆公當然稱得上霸主,否則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更算不上了,吳王的成就是打敗楚國,越王勾踐也只是滅了吳國而已,他們也僅僅稱霸於「江東」。

要論真正的稱霸,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才是霸主,他們第一是國家大、第二是稱霸時間長,國君的能力、成就都首屈一指,對諸侯國的號令能力也很強。

稱霸的標誌是「會盟」,也就是決定「禮樂」。周朝權力旁落,天子無法號令諸侯,王權的標誌「禮樂」也難以施行。從前的周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諸侯強大以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整個國家「禮崩樂壞」。

所以,所謂「春秋五霸」跟實力關係不是太大,只是完成了「會盟」儀式。前後完成這一儀式的君主有七個(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三位是晉國國君,事實上晉國實力最強,稱霸時間也最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