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為齊晉楚吳越,二為齊晉楚宋秦。齊晉楚沒有爭議,但吳越宋秦是有爭議的。吳越雖然風頭一時無兩,但中原諸侯一直認為他們是偏隅江南的小諸侯。宋襄公小霸,卻在泓水之戰被楚軍打回原形。秦國呢,是唯一不在中原爭霸的霸主,當然也就有了爭議。

秦穆公為何要霸西戎,而不去爭霸中原?這其中更多的是無奈。

我們來看河東、河西、關中三個地理概念。河西,位於黃河與洛水之間,土地肥沃,兵家必爭之地。河西的西側是關中,秦國的核心領土;東側是河東,晉國的核心領土。

河西被周天子承認的諸侯只有兩個,梁國和芮國。秦晉雙方,以河西作為緩衝,雖然雙方都虎視眈眈,但都沒有辦法獨自吃下河西。

公元前640年,秦穆公親自領兵,越過洛水,閃電般佔領梁國和芮國,將河西納入秦國版圖。秦穆公抓住一個很好的時機,當時晉國發生動亂,太子申生自殺,晉國亂了二十年左右。

後來晉文公即位,與楚國打了城濮之戰,大破楚軍,稱霸中原,晉國的軍事實力與秦國大幅拉開差距。

晉國中軍將趙盾糾集鄭、宋、等國的兵力,統領諸侯大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明目張胆地侵佔秦國河西領土。趙盾這個人特別狠,後來他還弒過晉靈公,現在對秦人,他更不會手下留情。

秦軍吃了幾個敗仗,丟了幾座城邑後,轉為戰略防禦。重點防禦幾個據點和重要城邑,不與晉軍主力決戰,在河西北部和南部都保留有城邑和據點,力保半個河西。

圖-秦晉在河西形成對峙局面

晉國的地理形勢,決定它要同時和楚國、齊國、秦國爭霸,晉國最大的敵人還是南方的楚國。所以晉秦的河西之爭告一段落後,晉國的戰略目標,立即逐漸轉移到東線、南線、北線(中山國)。此後數百年,雙方都是這個狀態,秦國一直不敢貿然收復失地。

秦穆公晚年,迫於地緣形勢,不得已將秦國的戰略目標,轉移到西部。

國本身是從西部高原上下來的,秦國以西的地界,是一番什麼景象呢?

「游牧為主,部落聯盟」,這八個字或許可以概括隴山之西,秦國西部的各方力量,這與秦國發跡之前的情況差不多。

這些部落聯盟中,實力最強的一支,為生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的綿諸戎。當時的狄道,文化淵遠流長,其石器製作精美,陶器更是領先於當時代。

綿諸戎擅騎射,同時也播種農作物,在與其他戎人的商業交易中獲利甚豐,因此部落實力強勁,統治西部十二個部落,勢力範圍達上千里。

狄道地處黃河的支流洮河流域,由於地處高原,並無參天大樹,不過植被倒也繁盛,無論牛羊駿馬還是人類,都樂於在此定居。

圖-秦穆公霸西戎

狄道與甘肅蘭州,其實只隔了一座山脈,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並未滲入到蘭州,中原文明進入蘭州,是漢武帝時期的事情了。

綿諸戎民風彪悍好戰,以強大的武力統治西部十二部落,與犬戎聯盟,匈奴聯盟類似。

大概三百多年後,趙國的相國李兌去世,李氏家族就搬到這裡,很快就孕育出李信、李廣這樣的猛將,後來唐朝開國時期的李淵、李世民,祖籍都是這裡。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山清水秀養美女,狄道山高水惡出猛將。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親自領大軍,西征綿諸戎。

這次的戰爭,秦人沿著渭水而上,先到達祖地秦邑,祭拜祖先之後,再揮師西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綿諸戎,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

十二個戎狄部落先後歸服,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和,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稱霸西戎。

秦穆公霸西戎,威震天下,周天子派人送來一面金鼓,表示祝賀。東周與秦國的關係一直不錯,主因是西周為犬戎所滅,而秦國又一步步地滅亡犬戎聯盟的各個部落。

秦穆公霸西戎,是在晉國的壓制下,採取的一種戰略轉移。領土大幅增加後,秦國的綜合國力得以提升,這為三家分晉後秦國再度東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五霸是哪五個,向來眾說紛紜,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在古代各種史籍中,對於春秋五霸,總共有過七種版本。在這七種版本里,有五種版本認可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另有兩種版本並不認可。那麼,秦穆公究竟能不能躋身於五霸呢?我個人看法如下:

第一,從事功來看,秦穆公完全可以入五霸之列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穆公是秦國最偉大的國君,沒有之一。

在秦穆公之前,秦國主要精力都在與西戎的戰爭上,打了一百多年,國力也越打越強。但是,秦國從一個軍事大國走向一個政治大國,是從秦穆公開始的。

在秦穆公之前,秦國由於偏居西陲,對中原諸侯幾乎毫無影響力。秦穆公上台後,秦國開始以巨龍的姿態騰飛。改革是從引用人才開始的,秦穆公先後任用百里傒、蹇叔等,內政大治。秦國與中原之間,隔著一個晉國,如何處理與晉國的關係,成為秦穆公的頭等大事。

由於晉國內亂不斷,讓秦穆公有了干涉晉國內政的機會。秦穆公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扶植晉文公上台,結秦晉之好,由此,秦國也獲得了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國的軍事及政治影響力,第一次抵達中原。

晉文公死後,秦晉關係急轉直下。秦穆公仍在做著挺進中原的美夢,豈料遠征軍被晉國伏擊,全軍覆沒。秦國的中原之夢就此破滅。秦穆公的事業雖遭重創,但東方不亮西方亮,他二次創業,在西方大放光芒,把百年對手西戎徹底打趴下,並國二十,成就一代偉業。同時,這也是對華夏攘夷事業的重大貢獻,對捍衛華夏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從秦穆公的事功來看,他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完全可以列入五霸之列。

第二,從霸業的屬性來看,秦穆公又夠不上「霸」的必要條件

我上面說過,關於春秋五霸的七個版本里,有兩個是沒列入秦穆公的。哪兩個呢?

一個版本的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另一個版本是: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這兩個版本,我是比較認可的。這裡就涉及到春秋所謂「霸業」的屬性。什麼是五霸,五霸就是五伯,伯就是侯伯,指的是諸侯之長。用現代的話說,可以稱為諸侯聯席會議主席;用古代的話說,就是諸侯會盟的盟主。

跟大多數人想像的不同,春秋霸業並不是指誰的武力最強,而是誰能當諸侯會議的主席。當然,一般當主席的,都是武力最厲害的。但是光武力厲害,也不一定能當主席。用這個定義來衡量秦穆公,秦穆公時代的武力,並不比晉國差,崤山之敗,是晉國不宣而戰搞伏擊,另當別論。

當時華夏的諸侯國,基本上沒有人聽秦國的,秦國也從未召集過諸侯會議。從這點看,秦穆公夠不上稱「伯」的條件,也就是當不了諸侯之長,當不了諸侯聯席會議主席。

大家看我羅列五霸的後一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嚴格說起來,這個版本才是對的,因為晉國是長期霸權,在春秋時代地位就跟今天的美國一樣,除了齊桓公之外,霸主都出自晉國,這倒是符合歷史事實。但這個版本也有個問題,未能體現出春秋時代群雄爭霸的風采。

我比較認同的版本,是前一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但這個版本里,有一個人霸業只實現一半,這個人就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北壓強齊,雄視一方,但他並未召集過諸侯峰會。直到他兒子吳王夫差時,吳國在黃池會議上力壓晉國,成為大會主席國。從這點看,吳國稱「伯」,其實是在夫差時。只是夫差走向巔峰的同時,極速毀滅。


春秋五霸,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更多的是後人為了湊五,這個威武霸氣的數字。何為霸,在春秋時代它有特定的涵義,就是匡扶王室,維持秩序。所以春秋首霸,毫無疑問毫無保留的是齊小白。而之前的鄭寤生,他的行為是霸道的霸,而不是霸主的霸,他所做的事情是摧毀了周王室最後的尊嚴,是周室走下神壇的助推器,所以後來才需要霸主去匡扶周室。第二個霸主,也毫無疑問的是晉重耳,只不過,齊小白當霸主,那是真的捨身取義,毫不利己專門為人,而晉重耳做的那就很不地道了,每幫周天子一次就要周天子賜土地錢財,他的境界比齊小白差遠了。後面的霸主其實一直在晉國手中維繫著,楚國的霸更多的是霸道的霸,而吳越,就是曇花一現的霸道。宋襄公想效仿齊小白,做個無私奉獻的霸主,可惜婦人之仁害了自己,但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時代不容許他複製齊國大業了。所以秦穆公,兩頭都不搭邊,他不是春秋霸主。


齊、宋、晉、秦、楚這幾個就是春秋五霸。小學就知道,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是比較厲害的霸主。齊楚燕韓趙魏秦是戰國七雄這個在小學時候就已經熟練掌握。這還有什麼可問的。難道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還是老師不教、學生不學。秦穆公是很有成就的霸主,他不但把秦國治理的興旺發達,領先於其他幾個霸主國。穆公銳意改革,建立了選拔賢才的制度,獎勵農耕,獎勵作戰。提高生產,強化了軍事,作戰的勝利是必然。穆公的貢獻和功勞課本上都有,不用我贅言了吧。我覺得秦穆公的貢獻先於始皇帝,並為始皇的統一大業奠定了牢靠的基礎。我的評價是秦穆公是中華第一功 。建立了國家的各種制度,規範了國家的行為。反正是功勞彪炳。不說了,跟你們說這些忒累。


所謂霸是伯的意思,就是替天子管理天下的諸侯,它有一些硬條件 ,最重要就是召開諸侯大會,在大會上提出行動綱領,以此綱領統領大家。比如齊桓公,他提出的行動綱領就是:尊王攘夷。

大家要尊重周天子,要一起對付夷人。

如果主持不了會議,開了會沒人來捧場,或者捧場的都是小國,像南方的楚國國君也經常召開大會,但中原大國基本不參加,也就是楚莊王時號召力強一點,所以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但楚文王楚武王這些成績也很突出的就無法進入霸主這個行列。

或者就算開了會,但開的不成功,有的逃盟了,或者沒有達成協議,那也不算霸主,這跟現在的G8,G20其實是一樣的,你能夠召集這樣的會議,提出一個行動綱領,那就是霸主國。

以這個標準去看秦穆公,秦穆公其實不算霸主,因為他從來沒有主持過大型的諸侯大會,他在的時候,正好碰上晉國強大的時段,一開始在晉獻公的壓制下,後又在被晉惠公欺騙,最後扶持了晉文公,結果自己反成為了晉文公的跟班。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越想越不服,勞師征鄭,被鄭國牛販子發現而失敗,回軍途中被晉國伏擊,全軍覆沒。

所以,他不能稱為霸主,但後面他又成為了霸主,這是因為他後面放棄了東進中原的計劃,轉而征戰西邊,開闢國土千里,周襄王因此任他為西方諸侯之伯,就是說,他是一個區域霸主。

關於秦穆公最多的事情,我出版了一本書,叫《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也在今日頭條的專欄里連載。這裡把秦穆公獨霸西戎的一段放上來。

在春秋開場時,秦國的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得到了周平王的一紙土地期權書:岐山以西。這些土地當時位於秦國的東邊,自那以後,秦國為了兌現這張支票頻頻用兵,到了秦穆公這一代,岐山以西盡數納入秦國國境,可秦國的東方快車開得有點快,沒能及時煞住車。秦穆公一門心思想到中原試一下水,這才做出干涉晉國君位更迭以及偷襲鄭國的事情來。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衝動的行為。

中原是一塊成熟的市場,得之則可稱霸天下,但成熟的市場競爭很激烈。鄭莊公之後有齊桓公,齊桓之後有宋襄公,宋襄之後有楚成王,現在晉國佔據著這片市場。秦國雖然實力不弱,但跑到群雄盤據的中原,並沒有多大的勝算。

在崤山講話中,秦穆公回顧了自己的錯誤,重新認識到百里奚當年的建議是正確的。

秦國的未來不在富饒的東方,而在充滿未知與神秘的西方。

相比中原,西邊是一片新興市場,競爭者不多,秦國可以關起門來搞市場兼并,但新興市場也有它的風險。

秦國的西邊是大大小小戎人盤據的地方,合稱西戎,這些小國雖然文化水平比較低,但戰鬥水平很高,而且西邊還有一位戎王。這位戎王相當於戎人中的霸主,起著齊桓晉文這樣的作用,組織戎人對抗秦國的兼并潮。

怎麼除掉這位戎王成為秦穆公西部大開發的關鍵。百里奚同志是西進總策劃師,但他老人家的一生都在中原遊盪,對西部並不了解。秦穆公急需要一個對西部了解的人進入秦國的領導班子,主持這項影響秦國未來的大事。

從東方引進人才還算容易的,但要引進一個了解西部的人就太難了。幸運的是,秦國還是等到了這個人。而這個人說起來,還是那位戎王派過來的。

有一年,戎王向秦國的雍城派了一位使者,這位使者叫由余。據記載,這位由余本是晉國人,因為逃難才跑到了西戎,會講中原話,算是精通外語。

戎王聽說秦國搞得不錯,秦穆公的執政水平很高(聞繆公賢),特地派由余前來參觀考察,學習先進國家的先進經驗。

秦穆公親自接待了這位西部來的外交使臣。在中原人面前,秦國是欠發達國家,但在西戎面前,卻稱得上發達國家了。秦穆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招待會上,秦穆公重點介紹了秦國這些年的發展,由余對秦國取得的飛速發展表示由衷的讚歎。秦穆公高興之下,宴會結束後特地請由余去現場參觀了秦國的建設成果。

經過這些年,秦國的發展確實突飛猛進,尤其是房地產(主要是宮殿)搞得風生水起,寶物儲備也很充實(主要還是皇產)。

參觀完畢之後,秦穆公頗為得意地向由余問起了觀後感,並再次準備謙虛一番。誰知道由余搖了搖頭。

「這些東西要是讓神鬼來做,就是讓神操勞,要是讓人來做,就是讓百姓受苦!」

言下之意,秦公,你的這些形象工程並不值得炫耀。

秦穆公呆住了,他引以為傲的經濟成就在對方眼裡不過是勞民傷財的東西。氣憤之下,他轉而跟對方交流起治國經驗來。

「中國用詩書禮樂法度為政,依然有亂子發生,像戎夷沒有這些東西,那用什麼治國呢?太難了吧!」

說到底,你們就是落後地區,來學習就對了,竟然敢找我的碴!秦穆公名為交流,實為指導,可讓他沒想到的是,由余竟然真的跟他探討起治國之道來。

由余哈哈大笑起來,「這就是你們中國所以亂的原因,你們的禮樂是由黃帝傳下來的,他當年用這個,也不過實現了小治而已。傳到現在已經完全變了樣,上面用法度來嚇人,下面又用仁義來要求上面。最終上下怨恨,篡奪屠殺,甚至家族滅絕,這不都是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引起的嗎?」

黃帝也不過小治?禮樂是禍亂根源?

這個口氣有點大了,秦穆公不服氣地說道:「那你們靠什麼?」

「我們上面只用仁德對待臣民,臣民用忠信侍奉君上。一個國家就跟一個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就是聖人之治!」

這個思想跟老子的思想比較吻合,算是萌芽狀態的無為而治吧。

秦穆公額頭開始滲汗,他本以為自己的秦國在物資跟精神文明上都要遠遠領先西戎人,那知道物質上被認為是禍民,管理上被認為是落後。這那裡是來參觀學習先進經驗的啊,明明就是來踢館子嘛!秦穆公連忙表示會談到此結束,以後再跟由先探討國家管理方面的事情。

回來之後,秦穆公馬上叫來了內史廖,憂心重重地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就是本國的憂患,今天我看由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此人必將成為我的禍害,這該如何是好?」

內史是官職,大概相當於以後的中書令,等同於宰相,廖大概是姓,這位也可以稱為宰相廖。想了一會,宰相廖提了一個方案。

聽完宰相廖的方案,秦穆公轉憂為喜:「就這麼辦!」

第二天,秦穆公熱情邀請由余在秦國多呆些時日,至於戎王那裡我會去說的。

由余本就是中原人,久居西部,對家鄉應該是很思念的。秦國雖然不是晉國,但制度畢竟比較相近,文化也相通。由余爽快答應了下來。

從那天起,秦穆公天天請由余吃飯,還特地請他上來跟自己坐到一張席榻上,親自給他夾菜(傳器而食)。平時,秦穆公虛心向他請教一下西部的地理形勢、民俗民風、武裝力量分布等等,由余先生有問必答,知無不言,主賓甚歡,一時之間,由余竟有樂不思蜀的感覺。等由余回過神來,已經是一年以後了。

得走了,國事訪問訪問了一年,不說領導,就是家裡的老婆孩子也該發火了。由余特地向秦穆公辭行,秦穆公爽快地同意。

由余踏上了回國的道路,離別一年,多半有些變化的,當由余回到國內,卻懷疑自己是不是進錯國門了,原本他口中的君上以德,百姓以忠的國家變得面目全非,到處是牧羊的屍體。

這是怎麼回事?

由余大吃一驚,向人打聽,才知道部落已經有一年多沒有遷徙了。

戎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年不遷徙,那只有一個結果:坐吃等死。

由余連忙跑去見戎王,發現戎王正忙著不亦樂乎,他的身邊有一整編的娛樂團隊。這些娛樂團隊顯然不是西戎人,而帶著深厚的秦國風采。

由余明白過來,這些人大概就是秦穆公所說的派來給他請長假的人吧,效果還不錯,由余忘了回家,戎王也忘了自己還有一個使者在秦國沒有回來。

到了這裡,由余才明白自己上了秦穆公的當。接下來,他苦苦勸諫戎王逐走這些樂伎,把心思放回到治國上來。據我所讀的一些歷史書來說,一百個魏徵都頂不上一個美女。

戎王斷然拒絕了由余的勸告,表示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愛咋咋地。

所謂的無為而治的西戎,不過一隊歌伎就敗壞了。可見道德這種東西實在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

很快,由余接到了秦穆公的熱情邀請,請他跳槽到秦國。

戎王不理他,秦公邀請他,數次之後,由余終於做出了投奔秦國的決定。

這是秦穆公一生當中最後的一位客卿,也是他稱霸西戎的最後一塊拼圖。

得到了由余,西戎之地不再是神秘之地。在由余的策划下,公元前623年,攻打晉國一雪崤山之恥的第二年,秦國大舉西向,進攻西戎。

此戰,秦國擊敗戎王,吞併十二國(一說二十),開地千里。遂成為西戎霸主。

此時晉國正在中原頻頻用兵,維護中原霸主的地位,楚國亦在南方兼并小國,秦穆公的西部大開發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軍事擴張甚至驚動了中央。周王室特地派人送來了象徵征伐的金鼓,雖然比不上晉文公當年的待遇,總算也是得到周王室的認可。

這一年,秦穆公已經為君三十七年,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一部秦晉交往的編年史。從晉獻公的蟄伏,到晉惠公的崛起,以及晉文公時期的明爭暗鬥,還有晉襄公時的雪恥。在人生最後的階段,他終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將人生的目標轉移到西方,從而獲得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嘉獎。

這樣的人生,遺憾有之,快意有之,悔恨有之,無悔有之。

成功也奪走了他最後的生氣。

秦穆公知道自己的大限近了。一年後,秦穆公收到了一個消息,南方的江國被楚國滅了。

楚國攻打時,晉國出手攻擊了楚國,卻沒有挽救江國滅亡的命運。據記載,江國跟秦國也是同盟國,晉國救不了,秦國就更救不了。

收到消息後,秦穆公脫下冠服,穿上素服,搬出了正寢,住到了別室里,並撤去一半的食物與歌樂。

秦國雖然已經稱霸西戎,但絕沒有到傲視天下的時候。如果不保持警惕,秦國也會像江國一樣滅亡。

又過了兩年,秦穆公卒。

縱觀秦穆公的一生,雖然有過失敗,但基本上是成功的一生,但在最後的時光里,秦穆公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這個錯誤甚至大於他當年奔襲鄭國的錯誤。

這個事情得從一場酒局說起。有一次,秦穆公跟國內的三位賢人奄息、仲行、針虎一起喝酒,飲酒至酣處,秦穆公舉杯祝酒:「我們生共此樂,死共此哀」。

三位連忙舉杯應和,欣然同意。

這個情況頗似今天的酒局,大家喝高了之後,免不得說一些同生共死之類的話。反正都是醉話,沒有多少人當真,可沒想到秦穆公竟然當真了,死之前,下令讓這三位陪葬,以後好再一起喝酒。

這件事情教育我們,跟領導喝酒不要隨便承諾,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醉了。

三位只好陪著秦穆公到地府遊玩了一趟,再也沒有回來。

對秦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損失,秦國本來就是人才匱乏國,人才培養機制也一直沒跟上。治國全靠引進外來人才。現在國內好不容易有三個人才,竟然給埋了。

幹了這件事後,秦穆公就得到了「穆」這個謚號,據考證,這個「穆」是謬的通假字。

謬是荒謬的謬,秦穆公一生勤奮努力,在國君這個崗位上幹了三十九年,結果就因為最後辦的這件事,就只混了一個「謬」的差評。可見,修行是一生的功課。

秦穆公是三國逐鹿時代的見證者,也是這個時代里最後離去的人。

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晉襄公也去世了。

晉襄公只在晉國君位上呆了七年。這七年,是不虛度的七年,他起用父親重耳留下的人才,沿用父親的政策,及時出擊,在崤山大敗秦軍,強有力地回擊了晉國霸業這面大旗還能打多久的質疑。公正地講,他不是一個進取者,但卻是一個優秀的守成者。

這些年,逝去的並不只有國君,孤偃、先軫、趙衰、欒枝、先且居等等還鄉團一期(先且居是二期)紛紛離開人世,晉國迎來了還鄉團二期的時代。

另一個人在這期間去世的人是魯僖公。

魯僖公是晉楚崤山大戰那一年去世的。

這位仁兄的早年是在魯國全明星級別的大夫季友的扶助下過來的,他的前半生是追隨齊桓公稱霸中原的半生。基本上循規蹈矩,沒幹過什麼大事。季友一死,齊桓公一崩,這位僖公在與齊國叫板之中引楚國入中原,算是當了一回帶路黨。

縱觀其執政期間,魯國倒沒出什麼亂子,尤其與他的前兩任相比,倒有些長進。據史書記載,在他死後,他的兒子魯文公把他的靈位放到了前任魯閔公的前面,這個失禮的行為竟然還得到了魯國大夫的支持,可見魯僖公在國內還是頗受擁戴的。

最後再介紹一下,魯僖公死時又犯了一個小錯誤,他沒有死在主卧(路寢),而是死在小老婆的睡房裡,左丘明先生不懷好意地寫道這是因為貪圖安逸的結果。

人死已是萬事空,但睡小寢又何妨。

報復心強的重耳,豪邁的楚成王,厚道的秦穆公,搖擺的鄭文公,勤儉的衛文公,恩將仇報的齊孝公,精打細算的魯僖公……這些曾經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的風雲人物一個個被銘記在史冊里,時光與灰塵尚未將他們完全掩蓋,新的大國遊戲競爭者就已經摩拳擦掌,準備登上屬於自己的舞台。

歡迎大家到今日頭條搜索腦洞歷史觀的專欄《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下》,了解中國人的過去,理解中國人的現在。


秦穆公當然是春秋五霸之一拉,春秋五霸有: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恆公,秦穆公作為當時的秦國國主,努力改革內政,搜羅人才,舉賢任能,為以後大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來按照正常的繼位模式秦穆公是當不了國主的,秦穆公父親有三個兒子,秦穆公是老么,王位傳給了大兒子秦宣公,秦宣公死後,沒有把王位傳給兒子,而是把王位傳給了老二秦成公,老二當了四年皇帝就死了,也沒把王位傳給兒子,於是給了老三秦穆公,這樣秦穆公就成了秦國的國主。

秦穆公一繼位,也是滿腔熱血,立志要成為一代霸主,於是就大開腦洞,他感覺當時的晉國比較強,於是就向晉國國主晉獻公求親,要娶他的女兒,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秦穆公,也就是後來的「秦晉之好」,但是隨後晉國發生震蕩,秦穆公又幫助晉獻公兒子重耳登上晉國王位,並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他,重耳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

秦穆公在位期間,大力網路人才,打破不用別國人士的規矩,大膽任用非本國人才,他的誠意吸引來了不少文武全才的人士,連百里奚、伯樂、九方皋都紛紛投入其賬下。

秦穆公元年,親自帶兵攻打西戎,先後打下二十多個西戎小國,秦國開疆闢土,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北至朐衍戎,東至黃河,史稱「稱霸西戎」。

秦穆公的政績連孔子都稱讚其:雖然國家小,但是秦穆公卻很有志氣,地理偏僻,但是行為卻中正,善於用人待人之道。可以說沒有秦穆公的貢獻,很有可能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天下。


春秋五霸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有兩個,秦穆公,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是第一個版本;第二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個人比較推崇第二個版本,因為春秋五霸,關鍵在於霸,要能做到會盟諸侯,顯然秦穆公沒有做到,秦穆公一生都擋在晉西。當然,秦穆公還是非常厲害的,在無法東進的情況下,向西發展打下了大片土地,周襄王賜他為伯,算是制霸了西戎~


是五霸之一!

只不過他是稱霸西戎!把西戎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大大擴展了秦國的領土!

任用賢人其實是最重要的!就是五轂大夫百里奚!蹇叔的故事!實行王道!

因為死亡之時,讓子車氏三傑殉葬是其做的最不光彩的事情!為此,秦人做了黃鳥寫篇秦風來埋怨秦穆公!


按春秋霸主標準,秦穆公確實不能算五霸之一。楚莊王至少滅復陳,盟蔡,鄭,宋。對中原政治格局有很大影響力。而秦穆公雖然啟用百里奚,由余並西戎20餘國,但是中原各國一直把它當成偏居一方的部族,一直瞧不起秦國,對中原政治毫無影響力,秦穆公能登上五霸寶座,主要是因為周王賜其圭帛。至於說秦穆公把秦國帶強大,為以後統一奠定基礎,那就是扯淡了,秦孝公變法前,秦國勢力已經萎縮得不成樣子,還要被義渠欺負,整天以中原各國不把它放在眼裡為恥,要不然就不會有商鞅變法了。


歷史上五霸版本很多。有的版本里有秦穆公,有的沒有。其實仔細看看,什麼四大,五霸,七雄有的都是湊數的。真正最沒有爭議的是齊桓公,晉文公。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曾經會盟諸侯,周天子承認並參加。也就是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聯合國授權。其他人不如此二人之無爭議。其實如果不是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名額的話。晉悼公也可以算一個。按照一個國家一個的標準我認為春秋霸主排名應該是

1.齊桓公2.晉文公3.楚莊王4.吳王夫差5.越王勾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