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119

閱讀時間:10分鐘

一、媒體融合的背景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1)》藍皮書指出:2011年中國媒體融合總體表現初步五大特點,即電信、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媒體協作低調進入新階段。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傳統媒體轉型朝縱深發展。移動互聯網成為新的著力點,中國傳媒業的生產和組織形式將產生量變到質變的深刻變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數字新媒體技術逐漸佔據傳播制高點,而像中青報這樣的紙媒卻在最初的新聞創新實踐大潮中受到了強大的衝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紙媒需要突破發展桎梏,促進「報網互動」,構建數字化報業格局,一場轟轟烈烈的媒體環境變革——媒體融合,已勢不可擋。

二、這是一份怎樣的報紙?

中青報是一份以中國各族青年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和幹部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全國性綜合日報。其旗下有:《青年參考》、《青年時訊》、《青年體育》、《中國產經新聞》《中青在線》等五個子報。版面設計周一至周四為對開12個版,周五為8版。有要聞、經濟、健康中國、教育科學、法治社會、國際、體育、每日新聞等新聞版面。此外,還設有包括中國新聞名專欄「冰點周刊」在內的「創業周刊、文化周刊、閱讀周刊,旅遊周刊等」系列周刊。中青報以獨特的視角、客觀詳實的報道,及時反映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積極倡導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

三、媒體融合的路徑

1.時間節點一覽圖

2.關鍵性舉措及成效

1)轉型「試水人」——微信矩陣

2014年是我國的「媒體融合元年」。在此背景下,中國青年報提出 了「辦好報紙、全媒體轉型、加強管理和服務」三位一體的融合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融合轉型, 而「微信傳播矩陣」則是這一紙媒「覺醒」後做出的第一個嘗試性的轉變。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早在「微信矩陣」這一概念形成之前——2012年中青報就已經開始了創立「汽車圈by中國青年報」等微信公眾號的相關實踐。2013年7月,中國青年報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報」創建,到2015年中青報才將其旗下的公眾號整合組成微信矩陣,在此之後以「中國青年報」為龍頭,微信矩陣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截止到2017年,該矩陣已有50多個公眾號。

微信矩陣有助於中國青年報實現拓展內容發布渠道、彌補互動環節短板以及媒體品牌營銷等多重目標。從一個公眾號的簡單試水到實現多個公眾號相互支撐的整體布局,從以「中國青年報」為領頭羊的單兵突進,到以點帶面,旗下公眾號各有所長,中國青年報微信矩陣在不斷地發展變革。作為一家傳統紙媒,此進程勾勒出其轉型發展的部分軌跡。

2)移動「輕騎兵」——H5

中青報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微信矩陣」的試水是其最初的探索之一。作為媒體融合轉型的有力抓手,「微信矩陣」的功能主要是保證傳播渠道的暢通,但是對於貫徹互聯網思維、契合用戶需求方面,其在移動性上的缺失也是顯而易見的。成長於Web2.0時代的受眾媒介素養已然在一個更高的水平,其傳播認知渠道逐步升級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媒介形態——「富媒體」。在這一趨勢下,H5作為「富媒體」中的集大成者,2014年底便進入了正在融合轉型探索中的中青報的視線。

H5兼具文字、圖片、聲音、視頻、VR以及各種基於手機感應技術和新技術介面的交互,這給傳播渠道的「移動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015年元旦社論《最溫暖的終端是人心》, 揭開了中國青年報全媒體試運行的序幕。戰略思路凝練為了「移動化、交互化、思享化、交易化」。 提出了「以H5牽引網報全媒體融合發展戰略」,將H5產品作為在移動端提升傳播力的重要手段。「暖聞周刊」則是中青報以「H5」產品進軍移動端的一支「輕騎兵」。它踐行了「平面報道與立體呈現相結合」的原則,表現出適配性高、包容性強、應用面廣、傳播便利等特點賦予網頁更好的意義和結構。

2016年是中國青年報社全媒體融合轉型的第一年,H5是牽引網報融合的起點。在繁雜的媒介形態充斥著的傳播語境下,H5報道形式的「移動化、可視化、多樣化」等特點推動了「小屏時代」的到來。

3)牽引「主力軍」——直播

2016年9月,G20峰會召開。在此類大型盛會的媒體報道中,以「簡潔化、圖文式」為主要特點的H5顯然不能滿足互聯網化媒體報道需求,於是一個更具「直觀性、生動性」的傳播渠道——「直播」在此嶄露頭角,以一種更為強勁的形式牽引著全媒體融合發展趨勢。G20峰會上,中國青年報與「北京時間」合作的G20杭州峰會直播報道,打出「58小時不間斷直播」的口號,從9月2日至9月5日,由前方記者發起的直播共計38場,累計直播90小時。網路直播所提供的現場感以及多維度報道形式更為全面地展現新聞事件的全程。

2017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視頻直播在中青報的報道中亮相,並且成為了其主要的報道形式。其中中青在線聯合北京時間發起的直播更是多達140餘場。以圖文直播和視頻直播作為核心,牽引這一傳統紙媒走在了直播時代的前列。

中國青年報作為一家傳統紙媒,在媒體轉型的「新聞戰役」中搶佔了「網路直播」這一新的傳播陣地,「H5牽引網報融合」逐步過渡到「網路直播牽引網報融合」,為「全媒體融合轉型」提供了契機。目前來看,網路直播更多地與「快訊、H5」等相結合,以往單純的「個體作戰」顯然已不能滿足「全景式、多層次」的報道需求,那麼在直播事業線上,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工作機制,促進協同作戰,是傳播走向常態化的可選途徑。

4)融媒「小廚房」——全媒體融合計劃

2017年中國青年報啟動「融媒小廚牽引網報融合全媒體計劃」,將「H5牽引網報融合全媒體計劃」正式升級為「融媒小廚牽引網報融合全媒體計劃」。此舉標誌著中國青年報全媒體融合轉型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2017兩會年中國青年報採用全媒體報道形式,告別了過去單一的紙質報道模式,以移動優先為目標, 全媒體融合為基礎, 以視頻直播為牽引,以H5、微視頻提升在移動端的影響力, 為用戶精心打造了具有鮮明中青報特色的兩會新聞精品。

2017年8月28日,第十七屆中國網路媒體論壇在呼和浩特舉辦。會議指出:聚焦數字時代媒體融合發展 「智能化」成轉型關鍵契機。新型智慧化媒體融合平台中青通1.0版應運而生。

2018年兩會期間,「媒介融合」成為了愈發炙手可熱的話題。兩會代表提出:構建新型主流媒體,促進媒體融合,不必拘泥於形式,重在傳播效果。從簡單相加到深度融合,互聯網形態下的全媒體傳播格局正以顛覆性的模式普及開來。

四、媒體融合的思考

2018年04月04日,《2017年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中國青年報以86.23分位列榜單第六。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其在全媒體融合上的探索及其成就的肯定,但是現實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因為就其本質而言並沒有實現顛覆性的革新與再造。

1.互動性缺失

雖然其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等都有留言評論、點贊等功能,但是根據用戶的回應可以看出其互動情況並不樂觀。 除了幾個主體公眾號「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等擁有較多留言評論,其他很多子公眾號則極少收到回應,而APP端更是經常性的零點贊、零評論。

2.薄弱的技術

技術是媒體融合的重要支撐點,但是根據用戶體驗可以發現其「青秀H5」版塊經常出現「卡頓、黑屏」等現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此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程度偏低。新媒體語境下中青報採用過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態,但就其整體情況而言依然是以「圖文」為主,並未完全突破傳統報道形式的桎梏。

3.淡薄的營銷推廣意識

龐大的微信矩陣作為中青報全媒體融合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轉型過程中並未傳達給受眾一個關於自身概況的統一而清晰的認知。 雖然其官網上有相應的微信矩陣板塊,但只是其中部分矩陣成員,而缺少對於微信矩陣全面、系統性的介紹,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主號紅紅火火,子號冷冷清清的局面,從而使得矩陣內部難以形成合力。

媒體融合是中青報這一傳統紙媒在新媒體時代保持發展的必由之路,其很好地抓住了契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在技術、互動性以及營銷推廣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如何推動傳統業務與新媒體業務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實現本質上的革新與再造,仍然是其需要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報官網

[2]太原日報 麻毓筠. 新媒體與報紙的融合新思路研究[N]. 山西經濟日

報,2018-10-16(007).

[3] 張詩蒙. 中國青年報微信矩陣研究[D].吉林大學,2017.

[4] 司格,閔捷.如何打造新媒體爆款[J].新聞戰線,2018(09):29-31.

[5]李茜.暖新聞的全媒體報道與可視化呈現——以中國青年報H5《暖聞周刊》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7(11):3-5.

[6] 陳婧.傳統紙媒如何搶灘網路直播——以中國青年報G20杭州峰會直播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16(34):9-1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