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

寫作得了啞巴病

原因是因為???2個

1.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不夠

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

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從此以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寫這篇散文時的15年間,「就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

作者寫的是自身的經歷,寫的是自己當時的心態。

2.自身的學識不夠

其實認識來源於兩部分:1.自己親身實踐2.讀的書夠多

就比如公務員申論考試

寫作內容其實來自於大量的練習內容,來自各種政府報告,十九大內容。只有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才能打破寫作啞巴的屏頸。


如果你確實愛這一行。那麼就別想太多,沒有靈感,也要硬寫。別怕寫的內容缺乏文采,味同嚼蠟。那些行雲流水,妙筆生花的文字無不是從頭起步,慢慢提升而來的。不知道寫什麼,那就以寫日記的形式記錄今天發生的故事,或是此時的想法。文字稚嫩,詞不達意並不可怕,最要緊的是敢寫。

既然開始執筆,那就端正你的身份,純粹做一個寫作者。很多新手都有一個誤區,既想當寫作者,又想當編輯者。想二者兼得,往往就會下筆很難。或是有時會出現腦中已有了很好的構思,真到下筆之時,寫出來的東西感覺並不是那麼回事。也便把筆丟棄一旁,不再繼續。這也是寫作者的大忌,遇到此種情況,沒有其他竅門,硬著頭皮寫下去纔是最佳解決方案。怎麼想怎麼寫,別怕語句平庸,感覺是流水賬,放心,一篇好文章的產生沒有三五遍的修改是發不出去的。有的是時間讓你潤色,修改。

如果你恰好有敏銳的觀察力,那更會讓你的寫作如虎添翼。當然又牽涉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多讀佳作也是必不可少。那些從細微處著筆,把內容衍生出來,繼而升華主題的作者除了有非凡的感受力,主要還是和日復一日的苦練有關。寫的多了,靈感自然會主動找上門,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的寫作手法自然也會被你收入囊中。


        為什麼我們寫得又快又爛

 

斯坦貝克說:不要想著「快了,我就要寫完了」。忘了那四百頁紙,每天只寫一頁就行了。這樣下去,到寫完的時候你肯定會大喫一驚。斯坦貝克說的這段話,我覺得很好。我常說的不要概念化,不要結果導向,不要急於推進,大體也是這個意思。這幾點基本上是一個問題,是無法控制情緒的表現。

也許看了一本書,覺得好有道理;或者突然受到了某種感動,想寫出來。這些情況都會導致快速完成一篇文章,這時候真正是自己思考的東西是非常少的,我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說就是他人的思想,偉人也是如此,哲學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他們能控制情緒,能夠思辨,能夠反思,能夠問自己,即將計劃要寫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有自己體驗感受的東西,到底是哪一點?自己的思想是這樣產生的,並不是想就有思想,想破腦袋也不會有思想。思想是對心相的觀照和反思中產生的。

哲學家會抽象地思考,大作家會具象地思考。大作家會將思緒凝聚到一個點,直到這個點清晰可見。不說外國作家,就說魯迅吧,比如閏土這一篇,月亮下少年拿著叉子捉渣(字不會寫,呵呵),一定是他頭腦中浮現的,這個點被他抓住了,纔有那篇文章,否則是不會有的。

那麼我們頭腦裏,月光下的少年在哪裡呢?如果找不到,作品要麼不值得寫,要麼湊合寫,總之好不了的。 

這個少年也許不是實際情景,但是作者將他幻化,慢慢變成真的景象在眼前,我們需要做的是這個思考工作,在下筆之前,或者在開篇之後。如果開篇了還是沒有出現這樣的鮮明景象,是需要停下來的,如此才能提高,堅持這樣去練習。

李澤厚的美學三書裏寫的,自然的人化,化什麼呢,他人他物,化為一個真切的意象,被作者抓住了,幻化成具體形象,在筆下逐漸清晰。

朱光潛談美里也說到物我兩忘,是這個道理,並非講大話。

李白有詩寫道: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創作是這樣對待素材的,並不是被無數的人和事,以及情節,搞得團團轉,疲於應付。創作是自然的,不自然,按照道理說是時機未到。但是等待時機,也是不現實的。靈感是寫的過程中降臨的,被閃電擊中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被通電的線路擊中的概率是要高得多,我們寫作就是要組裝電視機,在搗鼓的過程中體會靈感的降臨。

我不知道大家寫作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寫作時候,應該是忘我的,屏氣凝神地,一些回憶才會浮現慢慢清晰。假如環境很喧鬧,或者自己奔著一個故事結局擬定提綱,順藤摸瓜,是很難捕捉到靈感降臨。靈感給有心人的,不走心,靈感來了也會跑掉。

我還是拿我這個《風星》草稿說,最近只寫了一點點。寫這個的想法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沒有動筆。這個院子我不知道有沒有,但它慢慢浮現了,於是我才開始寫。寫之前,我從沒想過寫阿霞,但是寫了一段她浮現了,然後浮現了很多東西,令人喫驚。

於是我從最初的對於一個曾經的紅衛兵的感受,逐漸增強,我覺得很多東西開始聚集聚攏,形成了一股情緒之流。在這股情緒的小溪,我漸漸看到一股洪流(有點誇張,小河比較準確),所以覺得是很有寫頭的。如此這般,我問自己,這些意味著什麼呢?思考有了對象,才能產生思想,沒有對象的思想,不是思想,想出來也是別人的,只不過自己會有錯覺,以為是自己想出來的。

寫作中將情緒歸攏聚集,讓這股越來越強的情緒來推動,而不是預設一個結果結局,往那個結果去湊。結果導向,其推動力來自於西遊記,來自於三國演義,唯獨沒有來自自己。

 

附<風星>開篇:

                 風  星

 

                     01

 

冷。

「媽媽,我能和你睡嗎?」

媽媽哼了一聲,沒有搭理我。針尖一樣的叫聲從小窗外傳來,槐樹枝將胳膊揮舞得呼呼作響,樹葉的獨腿折斷、飄落……有一片貼在窗玻璃上,倏地不見了。夜晚的天空鐵青著臉,高天的風將雲層撕來撕去,又死命攪和,一大張鐵灰色破爛不堪的土布被一雙大手死命揉搓……

我不能喊,屋頂的房梁壓得低低地。老鼠進了大衣櫥底下的牆洞,颳風的天氣裏,粉紅色小奶鼠偎在鼠媽媽肚皮下發抖。我一邊縮緊了身子,一邊拉被頭,被頭似乎被釘在牀上,只能抻長一小截。我將身子再縮小一點,蜷成一個線團。動蕩的大土布不見了,月光清冷地照著我的頭頂,我滑進白茫茫的霧氣中。

早晨,我拿著牙缸蹲在院子的石階上。院子裏灑滿落葉,海棠花歪斜著埋頭在地,小公雞小母雞在籠子邊張望,一副戰戰兢兢地樣子。「咕咕咕——」我沖著它們喚著,可它們聾了一般,仍舊可笑地點頭抬頭。我含了一口水,綠色的玻璃杯跌在石板上,杯子的掛耳摔掉了,露出淡綠色的傷口。我急忙漱口,將杯子和掛耳偷偷放回廚房桌子,藏在鹹菜壇和牆之間的夾縫。

做完作業,我出門找阿四去。媽媽在和麪,今天中午應該有粑粑喫了。阿四不想講故事,提議玩洋畫。玩洋畫我很在行,我的餅乾盒裡裝了滿滿的戰利品。也好,在我家牆根玩,媽媽不需要到處找我,會顯得我很乖。我跑回家翻出鐵盒裡的洋畫,挑了一些「楊家將」人物畫片,來到牆根。我和阿四一邊玩,一邊發出很大的叫聲,目的是引來其他小孩子。小孩子們遲遲沒有出現。


靈感源於生活。

上午,就在今天上午,我坐在小園的廊臺亭榭,把心情揉碎,裝進風的行囊。

我把心情揉碎,裝進風的行囊。

夏的風,拂過小園裡徜徉的晨曦,晨曦喚醒了溫柔的夢鄉。夢鄉裏的人兒,醒了殘酒的濃醉,慵懶梳裝,縴手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夏的風,拂過枝椏間流動的翠綠,翠綠優雅了晨曦的衣裳。衣裳的飄逸裏,青蔥的草,緋紅的喬,鵝黃的榆,艷羨羨的玫,繽紛五彩,裝點了晨曦的衣裳。

夏的風,拂過依依然垂下的柳絲,柳絲纏綿了紛揚的飛絮。飛絮入了晨曦裏醒來人兒的濃醉,攢在濃醉人兒的雲鬢,染了濃醉人兒的花黃,乘了思緒的馬,滿城盡飄飛。

不停蹄。

我把心情揉碎,裝進風的行囊。

夏的風,停在小園裡靜謐的午間,午間沉寂了樹樹濃蔭。濃蔭下的廊臺亭榭,寫滿了春的花,秋的月,不了的情,憶不起多少的斑斑往事。

夏的風,停在孩童的喃喃囈語,囈語純真了蹣跚的步履。步履的背影裏,目光的柔,臂彎的暖,黃沙的趣,流動的童車,蕩漾的童趣,溫馨了午間的靜謐。

夏的風,停在大手牽著的小手,小手暖在大手的心裡。心裡的記憶,穿過已然的滄桑,回到時間的遠方,回到那天午後穿過的小巷。

我尋尋覓覓,尋覓媽媽的目光。

我把心情揉碎,裝進風的行囊。

夏的風,點亮城市裡喧鬧的夜晚,夜晚璀璨了萬家的燈光。燈光裏的熙熙攘攘,是相聚的喜,別離的苦,思念的愁,他鄉城市裡的行囊。

夏的風,吹暗了天河的點點繁星,繁星把天河贈給月光。月光裏的冷冷寒寒,是月宮裡桂樹的已然花開,還是落花成殤。

夏的風,薄涼了街上的人兒,街上的人兒匆匆忙忙。匆匆忙忙的背上,是多年前離開家時,媽媽看著的目光裏,背起的行囊。

我挺身,背起行囊。


  寫作的『啞巴病』是很常見的現象,解決起來也不困難。

  歸根結底,寫作『怎麼寫』,不是隻靠想像就能寫出來的,需要動手去寫,寫多了,纔有足夠順暢的文筆。

  另一方面,一個物體是什麼樣的,需要親眼去看,沒見過的東西,只憑想像也是寫不好的。

  所以答案就來了:雙管齊下就好了。

  你看到的風景不夠多,就寫不出物體的真髓;

  你經歷的情景不夠多,你也寫不出生活的韻味。

  在諸多文學創作景象裏,唯有戀愛是可以只靠想像去寫出來的,其他的,都需要對應的現實體驗。

  另一方面,即使看到的東西再多,沒寫過文章的人也很難描繪出看到的景象。

  寫過的東西不夠多,就不可能寫出文筆通暢的作品;

  善用翻譯腔和成語,在適當的地方使用這些東西可以大大減少描寫物體的難度;對於複雜的場景,儘可能使用側寫而非『直接心理描寫』的方式去寫你的人物、你的場景:100字的外貌和景色描寫,比100字的心理描寫難度低多了,給讀者的印象也更直觀、更具體。

  另一方面要學會聯想,用你熟悉的A,去描述你不熟悉的物品B,通過聯想的方式,繞開自己文筆的弱點;保持連載的習慣,哪怕是隨筆也好,每天寫出2000-4000字的文章是最好的。

  所以寫作『啞巴病』的治療手段很簡單:多出去走走,多寫些東西,帶著一個筆記本,隨時隨地的把你看到的東西寫下來,用聯想的方式把他變成文字,寫多了就好了。


寫作中的「啞巴病」,指的是創作過程中的停頓和中止,寫不下去了。我也出現過這種情況,我採取的方法是我們寫作前一定要有一個大綱,這個大綱是我們行文寫作的總體思路,是內容的框架結構。當在寫作的過程中文思枯竭的時候,可以從下一章或結尾開始寫,等有靈感了,自然文思如泉湧,再接著寫,比在阻塞的地方絲摳強多了。所以說,寫作的大綱很重要。

「文章出苦心,誰以苦心為?」,寫作是一種勞心勞力的事,興趣最重要,要有一些心理準備,比如說自己花了很多時間,費了很多精力,還是出不了好的作品,或者自己的作品沒被認可,是否還要繼續,是否無怨無悔。自己有沒有寫作的天賦,自己心理最明白。為了它可以承受一切壓力,像曹雪芹,蒲松齡,當今的路遙。

最後的建議,要多讀善思,要熱愛生活,體驗生活,觀察生活。畢竟寫作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的源頭,我覺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據目前見到的啞巴是很難可以重新說話交流的,認命吧,樂觀積極點保持好的心態微笑面對每一個人,交流有困難,努力攻肢體語言,簡單易懂的大家一看都能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難一點的或自己不會表達,或表達了也別人也不懂的,可以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本和一隻筆,寫出來給他人看,或者用手機打字出示給人家看,大家也都明白了~~~啞巴還好,是嘴,如果是眼瞎子那才叫困難,相比之下應該慶幸一下自己其它沒毛病~


個人認為寫作的源泉是靈感,而靈感勢必會紮根在個人的興趣與愛好裏。只要不離開孕育靈感的「土壤」,你自然就會筆耕不斷,滔滔不絕起來!反之自然就「啞巴了」。更有甚者,如果走到了「為寫作而寫作」的境地。那便是「生不如死」如墮地獄了。要想解決寫作「啞巴」症,唯一的方法就是:去除心中雜念,使自己沉浸在孕育靈感的「土壤」中。回想當初寫作的初心,耐心等待那一瞬間蹦出的「火花」!要知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寫作的啞巴病,就象 一塊線路板,短路卡頓了,一種可能,閱歷不豐富, 知識面不廣泛,水平發揮有限,則需要平時多看書,積累經驗,吸收知識營養,日長天久,持續 下去,必會取得學習 成效,還有一種就是遇到事情,分散思路,沒有即興,在一段時間內 創作不佳,這也有發 生的,兩者看起來同出一轍,實質上迴然不同,後者應是暫時性的。


這個帖子分析的非常到位,也非常的全面。但是對於中國網路文學現象,仍然沒有概括到。是人類文學的神來之筆。我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物是非常,難描寫的,描述的。因為我們就是人類,而且非常的熟悉。而鬼神非常好寫,因為誰都沒有見過。於是乎,那些網路高手們。寫得翻江倒海石破天驚。而且自封為網路文豪,我請這些大作家慢下來。寫一篇人間的短篇小說。不要多了。1萬字。你讓我看看,你的真本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