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烽燧:來新疆遊玩,一定要了解遺存千年的不倒勇士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克孜爾嘎哈烽燧晨曦)


烽燧,也就是烽火臺。

凡是來新疆的遊客,一定會發現路邊,或者景區裏有高高的獨立的土築高臺,如果是古代遺留的,必然就是烽火臺了。想了解新疆的歷史,這些屹立千年的勇士,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沿絲綢之路一路西行,可見一些曾經滄桑的烽火臺。伴着夕陽撒下的餘暉,仰望着眼前高大的烽火臺,曾經金戈鐵馬、烽火狼煙的悲壯,彷彿穿越時空而來。多少個民族、多少種文化、多少個政權在這裏較量、碰撞、交融,書寫着一個個不朽的傳奇,演繹着一部部民族融合繁榮的喜劇。匈奴人走了,可以後還有柔然、突厥、鮮卑、契丹、瓦剌、蒙古;漢朝沒了,可以後還有唐、宋、元、明、清。歷史就這樣,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冷眼觀春秋的烽火臺,就像一個個飽經滄桑、誠懇忠厚的老人,屹立在邊疆的大道旁。當年,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曾爲它們寫下了“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詩句,可以想象它們的盛年是何等威風和舉足輕重,如今,它們已享千歲高齡,頭頂禿了,體形變了。但它們沒有倒下,一個個政權倒下之後,它們依舊沒有倒下,依然面對戈壁沙漠,絲毫不退一步,堅毅地默默地注視着歷史的進程,人問的變化,向一代又一代跋涉者做無聲的傾訴。它們在傾訴什麼?曾經跟它們朝夕相伴的都是一些老兵,他們早幾十輩子就老了,死了,走了,現在又能向誰傾訴呢?

是回憶往事嗎?回憶張騫出使西域時的隨,從倒斃在它們身旁的慘狀;回憶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和親烏孫時,於它們身旁灑下的香淚;回憶馬可波羅遊歷亞洲腹地時,對它們發出的由衷讚歎;回憶斯義赫定探險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時,在它們身旁瘋狂的吶喊,顯然也不全是。是思考現實嗎?思考沙漠中心原子彈爆炸時,留下的興奮餘震;思考勞改場裏那些罪民,被放出來時的可喜變化;思考那高聳的鑽塔,爲什麼老往戈壁灘下打眼兒;思考奇形怪狀的先進車輛,跑起來比當年信使的快馬神氣多了。歷經滄桑的烽火臺,絕非再是“一推土”了。

新疆烽燧:來新疆遊玩,一定要了解遺存千年的不倒勇士

(世界遺產點—庫車克孜爾嘎哈烽燧近照)

是展望未來嗎?展現塔里木盆地大油田的迅速出現;展望沙漠綠洲的壯大發展;展望絲綢之路的重新繁榮;當然也展望科學家、文學家、畫家、攝影家來對你們進行考察、保護和進行公平的評價。該回憶的太多了,憶起來心中就沉甸甸;該思考的太多了思起來腦海就情無限;該展望的也太多了,望起來精神更振作。烽火臺在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上看見你,任何跋涉者都會得到啓示和鼓勵。歷史還在延續,朝着烽火臺所不熟悉的方向延續。它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但又不僅僅是一種過去。

風蕭蕭,路漫漫。曾經以生命爲代價探踏出來的蒼茫古道,如今已被歷史的風沙所掩埋。那上面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荒草,似乎就是它的年輪。而那些被掩埋了的,也不單單只是那些山路而已,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文化。

那些透着極強生命力的荒草,無疑成了被掩埋的精神與文化的生命的延續,一年又一年,滿山遍野。不用說什麼,博大的內容全寫在你威武不倒的軀體上,讓人們來讀吧、讀吧!狼煙四起時,它曾讓人心絃緊繃;馬放南山時,它讓人愜意。就是在詩人的筆下,它也是蠻有情懷的,在商旅人的眼裏,它就是回家的方向。

歲月同樣在烽火臺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那些飽經風吹雨淋、時光打磨所出現的溝溝壑壑,在微風中,正訴說着歷史的古樸滄桑。偶爾有幾隻鳥雀飛過,在烽火臺上停留片刻後便又輕盈的飛去。看着那些鳥雀飛去的身影,不免會有些疑問,它們爲什麼不在烽火臺上安家?或許它們早就從先輩那裏聞知,烽火臺上曾燃起令人窒息的濃濃狼煙,下面曾經有一羣無趣地打發時光的老兵。

烽火臺,一種歷史的凝望,屹立在新疆見證着時代的變遷。

新疆烽燧:來新疆遊玩,一定要了解遺存千年的不倒勇士

(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齊蘭烽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