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大會成了「奇葩大會」?扒一扒鄙視鏈底層的「民哲」?

mp.weixin.qq.com圖標


與「民科」一樣,「民哲」是沒有出路的。毛開民哲之先河,其實哲學必然立足於歷史積累,所謂「哲學即是哲學史」。不深諳希臘、康德、黑格爾、存在主義、現象學之源流,不敢治西哲;不深諳儒道、理學、心學,不敢治中哲。西哲重在邏輯之嚴密、體系之完備,未嚴密完備,不敢輕易著書立說;中哲重在心悟體證,身體力行,未聞道體道,不敢輕易著書立說。亙古至今,道不變,性不變,理不變,心不變,故意標新立異就是邪說。

世間多名利,荒野有遺賢。

誰都可以去追求真理,只是有的人路上少崎嶇,也不會走向海市蜃樓。

不提方式,現象是好的。有這樣的人,證明同樣會有年輕一代去追求哲學、科學,而他們接受的是學校正規的教育。這種教育被大多數正統路子的人認可。

民間哲學家,可能是為了名聲,為了利益,為了造福大眾,但更可能是為了認可,為了興趣。

民哲也好,正統也好,都各有利弊。

同行評審,可以很好的篩選真正的有價值的東西。但也可能成為一部分人打壓異己,壟斷學術,謀取名利的手段。

規範術語,可以促進行業間的交流進步。但也有可能制約學術的發展或提高了學術不必要的門檻。

有的學術確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進步。但是有的學術,還有其他的土壤沒有踏足,第一層階梯還未發現,誰都可以提出恰合的猜想與新鮮理論。或者在第二層,第三層走其他的路。還有的學術,不是在前進,而是在反溯,在回歸簡單,回歸本初。

這次大會是民哲謀求認可與影響力的一個渠道。要做的是規範渠道,而不是堵塞渠道。讓可能存在的天才,一個走自己路的機會。


作者認為這些民間哲學家大多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對哲學持有激情,但因為教育和社會原因而沒有得到系統的哲學教育,才因此出醜而得到嘲笑。但是他們的熱情是真的,對智慧的愛也是真誠的,這使得他們是一羣「特別」的哲學家。

學院派哲學和廣義哲學的爭論也在這裡,哲學是什麼?是哪些人做出的貢獻?就哲學史看來,哲學家可以是磨鏡片的一般工作人,也可以是大學教授,也可以是某些閑的沒事做的人。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智慧,哪怕像尼采那樣瘋了,像叔本華那樣無人問津,甚至像蘇格拉底那樣死去。他們的確都是「哲學家」,但在這個時代,他們那種獨立於現存哲學體系的哲學是過時的。專業化的哲學似乎已經離開了人們,沒有多少人看得懂那些論文和專著。但是人們的精神是無法離開哲學而合理的建立起來的,每個人都有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那些不想混混噩噩、麻木生存的人都追求真正的自由,於是人們不得不作為哲學家去審視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得不思考人生意義,除非你認為義務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成長環境就足以使得你是一個獨立的真正的人。哲學從未離去,因為人的精神從未被剝離,因為人不是物品更不是奴隸。思想是使得人為人的根本原因。那哲學的專業化是為什麼呢?是為了人類的發展,當哲學作為一個學科分工時表明這種哲學是一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為自我的「知識樹分支」,有專門的語言和方法,就像科學那樣。而不再是個人的精神的學問,專業哲學家不再是心靈導師,不是蘇格拉底那種「助產士」,也不再是笛卡爾、尼采那樣愛智慧追求真理的思想家,他們絕不是純粹的為自己而真誠的做哲學,而是社會分工的哲學學者,是一羣談到人生意義而內心毫無波瀾的專家。

其實這二者不是同一個意義,將他們放在一起必然會引起「笑話和混亂」。可惜專業化的哲學學者們不願意承認他們是在像科學家那樣工作(因為科學界不承認他們),也不願意讓出作為人類文明傳統的哲學領域(因為那樣他們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更不會給出合理的人們在這個時代下如何生活的指導。幾千年前人們的困惑也是今天我們的困惑,即人生如何度過、什麼樣的價值和道德值得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持以什麼樣的原則。或許他們也給不出合理的答案,還恐懼著神學、懷疑、虛無、社會主義等「可怕的」真相。好一些的如薩特存在主義說的那樣:人生沒有意義,需要去創造意義。然而隨著哲學越加專業化,這種遠離人羣的趨勢越加明顯。

關鍵是一個人格健全的現代文明人在精神上如何建立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深入「主體」的哲學其實是核心而不是知識教育(客體)的附屬品。正如這次哲學大會主題的「學以成人」,學什麼?知識不足以使得人成為人,不然計算機就是最偉大的人。

或許這是文化原因,因為中國傳統是沒有西方那種理性哲學的,民間哲學家的出現是因為西方文明理想傳統深入中國民間,參差不齊、泥沙俱下不是可笑的,這需要去沉澱。關鍵是這就是我國民間真正的哲學水平,最尷尬的是他們自己。但至少他們敢說啊!這些荒誕正是他們疑問的反映,而西方早已走過了這個時代。

這裡還有實用哲學和學術哲學之分,就像政治那樣,現實之中的政治不可能像學術政治那麼理想和抽象,現實中的哲學就包括「心靈雞湯、成功學、三觀塑造」這些低水平的觀點,然而這些正是廣大人民心中的真正的哲學。哲學史和歷史那樣,人們只能「以史為鑒,面對現在,面向將來」,過去犯的錯現在甚至將來也會犯,歷史不僅僅屬於歷史學家,哲學史也絕不僅僅屬於哲學學者。哲學問題是現實的人的問題,而不是學術問題。

關鍵是哲學學者是否有真才實學?這決定了他們是否是哲學家而不是哲學史家。像哈弗大學著名哲學教授桑德爾那樣的纔是真正的哲學家,是面對現實的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能夠對現實的問題「公正如何是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和建議。哲學的學術性探討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的成果不應該是「科學性的論文」而是思想相對完善的人。教育是哲學的現實主題,包括自我反思和幫助他人的教育,哲學研究也應當為這服務。自從康德把哲學作為科學的科學以來,專業哲學就向著學科方向發展了,而隔行如隔山,專業哲學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哲學學者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和你談現實,你卻和我談歷史。那些人到底從偉大哲學家以及哲學史那裡學到了什麼?還是隻能照搬他人的話?在他們那裡哲學只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哲學史提出的問題太多,但沒有一個問題是完美解決了的,其中關於人生意義那個或許是最接近解決的,那就是宗教信仰之外存在主義的「沒有意義,沒有標準,只能創造意義」。

真正的哲學不可能成為分工學科,除非一般人被剝奪了智慧和思想,除非人類成為絕對分工而權威化的蟻羣。食物是每個人都要自己去喫的和品嘗,美食家絕不可能代替。況且哲學智慧那麼美,凝聚了作為人最大的可能和希望。

哲學家就是有智慧並且愛智慧的一般人,是最樸實而真誠的教給人們智慧的心靈導師,他們說的話不是真理而是想法和意見。哲學本身不是專業學科,但有專業學科的部分。哲學家們不一定是對的,但其哲學一定是有某種深刻道理的。不需要進行專業哲學訓練就可以做哲學,至於被不被他人承認就要看人們自身的學習哲學的目的了。

或許哲學大會應該分為大眾哲學會議和學術哲學會議,前者以通俗和普遍可理解的哲學(包括提問、辯論、討論深刻的這個時代的哲學問題和關注與其它學科、各種領域魚娛樂、現代生活等人們身邊的哲學)為主,不求得出什麼結果,但求人們能夠做幾天真正的思辨的哲學家。後者以學術化論文演講和專業人士討論為主,希望得出什麼結果和進步。

大多數人對哲學是充滿熱情的,但專業哲學真的不是人們所喜歡的,關鍵是人們也難以理解這樣專業的哲學。哲學家不是專家,但是專業哲學學者是專家。


謝邀。還真不知道這次哲學大會還能有這麼個玩意出來呢,哈哈哈哈。

個人認為這篇文章挺客觀的,描述了這一現象,除此以外就沒有了,其實寫這篇文章的人自己也沒弄明白何謂「民哲」,何謂「學院哲學」。

對了,其實我對這個分類也是反對的,什麼學院哲學?什麼民間哲學?扯淡的。。。文中所說的「在古希臘時代,柏拉圖將哲學看作是「一種對於死亡的冥想與準備」,蒙田的論文則指出「哲學是學習如何死亡」。就此而言,哲學是一種精神生活。如同石勇指出的那樣,所有的哲學家一開始其實都是「民哲」:蘇格拉底是,柏拉圖是,孔子也是,老子更是。即便到了近代,學術體制已經成熟,像笛卡爾、休謨這樣的大哲學家,在身份上仍然是「民哲」,比如休謨,他絞盡腦汁也沒弄到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職位。」基本是在胡說八道了,哦~在學校裏做哲學就叫學院哲學?不在學校裏就叫民間哲學啊?哈哈哈哈。。。那人家叔本華在學校裏開哲學課,就三個人聽,是不是也算正統學院哲學呢?

講點正經的,其實看看文中所說的民哲的觀點,大多大同小異,就是把哲學和玄學等同了,學術點說就是「把哲學和神祕主義深刻的聯繫在了一起」。這是很蛋疼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一般是指「西方哲學」,這很重要,因為這是我們這裡所沒有的東西。不是說中國沒有哲學,而是說中國沒有出現過西方哲學的思考邏輯方式。

首先,哲學是什麼?簡單地說,哲學是對形而上學的一次思考,就是在探尋變動的世界背後不變的本源的一門學科。我們的世界花開花落,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變化,似乎不可把握。然而,這樣的世界無疑是不能為我們人類所接受的,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的隨波逐流,而無法去認識世界。那麼,能不能有不變的可以把握的規律呢?這就是最早哲學家們的思考,我們中國的先哲們將它總結為「道」,並且認為「道」不可言說,不可認識,只能感知。

這樣的哲學觀直接導致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一種直覺主義的觀念,就是注重「悟」,感覺來了,你就悟道了,就懂了。一切現實的方法都是不靠譜的,唯有努力的去悟,才能認識這個道。

但是西方不同,它們認為通過數學和幾何的推演,可以去認識這個「道」。因為,幾何規律時恆定不變的,比如「等邊三角形每個角都是60度」。這個規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可能改變。同理,西方的語言也存在著恆定不變的邏輯,比如「this is book」。這句話你想表達出它的意思,這能這麼說,沒有第二條路了。所以,西方的先哲們就把這種邏輯看做是「道」,而這種邏輯的來源於人的理性推理能力。(當然,這裡不是說西方就沒有出現過直覺主義,中國就沒有理性推演,只是主流的來看,大概如此。)

這是西方哲學發生的基本概況,也是西方哲學綿延幾千年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說,研究西方哲學,首先要進入它們的思維模式去,通俗的說就是學會他們的哲學語言,按照西方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哲學。這樣的不同邏輯下,即使西方哲學的著作翻譯過來,很多詞語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這才真的是哲學難的地方。

比如「自然」這個詞,英語是nature,它還有個意思是「本性」。這就很好的體現了西方哲學的思路,當一個西方人看到nature,想到自然界,也立馬想到本質。而我們呢,由於不存在一個詞同時表達了「自然」和「本性」,所以很難準確被讀者理解。甚至就是單純的自然,恐怕也與人家心目中的自然不同,「以無為體,以無為用,自然為體,因緣為用。此皆無也」我們的自然,來源於這句話,這種思維深深地印刻在我們心中,這個肯定是西方人所不具備的。

因此,哲學,他也就是一門專業性的學科,有他自己獨立的一套學科模式,學科語言。想學習哲學,首先要學習這套語言。

我看來,所謂的民哲,大多就是在用中國的這種直覺主義去生套西方哲學,這是很搞笑的。因為首先連理解的工具都錯了,還談什麼哲學呢?這張圖真的是深刻說明瞭這種中國的哲學觀硬套西方哲學的可怕,還有就是看了真的想笑啊啊啊啊啊、、、

另外,在聊一聊我的一些看法吧。學習哲學也有七八年了,馬上讀博,可是也就這兩年才真的想通。為什麼去學西方哲學呢?作為一個中國人,即使你受過系統的西方哲學教育,你在現實中也用不來,因為它與傳統中國的邏輯不兼容,這樣的人大眾是不能接受的。

我以為,中西方哲學,根本是沒法對比的兩樣東西,所以我很反感那些論證中西哲學優劣的人。思考方式都不一樣,還能對比出高低?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找到他們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互相取長補短。前文說了,中國哲學重視體驗,西方哲學重視邏輯,在過往的發展中,他們都體現出輝煌,也都暴露了很多問題,甚至帶來災難。而我們這代人何其幸運,可以兼而學之,讓自己變得更好。西方哲學可以有填補中國哲學不足的地方,反之也一樣,這正是我喜歡學習哲學的原因。而要讓他真的能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助力,首先應該要認真地去理解它,認識它吧~進入它的邏輯裏,一點點的去學習,而不是像這裡說的「民哲」這樣,讀一些西方哲學的譯本,想當然的去理解,然後想出了一些成果,很高興的想去訴說,想去分享,但是又不被正經的學哲學的接受。(當然沒法接受啦!!!方法都錯了,怎麼接受嘛!!!都不是那套東西了!!)這種不接受,又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所以很多時候就很尷尬了。面對這些挑戰書啦什麼的,連回復都不知道怎麼回復。

我們中國的傳統哲學邏輯有一個後果就是顯得哲學很深奧,總有種玄乎的感覺。(我這幾年不知被當做神仙多少回了,也不知被期待著說出多少真理了。。。心累)其實完全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哲學沒有那麼道理,也沒用那麼感悟,他就是一門學科,和物理,化學,生物,歷史一樣,也是做研究,你說你找個物理學家,非要說我從萬有引力定律裏看出了人的渺小,人家會怎麼想。。。。。。。。

所以,這裡所謂的民哲,首先要做的,還是真的去理解西方哲學吧~~~~~~順便在貼一張這個圖表示我內心的無奈。。。這特麼是在幹嘛。。。。。


危害不大,只是讓不少人空耗精力,浪費生命,比較可惜。有那種構建宏大理論體系的雄心,何不老老實實讀幾本哲學經典原著?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很多學院派,忙於課題、論文、職稱……學而不思;而民哲又往往空構「體系」,而疏於基本學習。各有偏廢,此中國現代哲學之不昌也。


我就是經常被稱之為「民哲」和「民科」的這麼一個人。是50年代的人60多歲了,受全民學哲學的影響,符合文章寫的「民哲」的基本條件。但是我不認為我是在白費腦子,相反,我認為我研究的方嚮應該是未來哲學發展的方向。這一句話可能會讓別人進一步認定我是「民哲」了。我簡單闡述一下我的道理吧!

上高中的時候,正趕上毛主席號召學習馬列原著,政治課文裡面就有共產黨宣言,矛盾論,語文課裡面就有卡爾.馬克思。課餘時間還看見許多小冊子,還搞來馬恩選集,列寧選集一篇一篇地看。

78年高考進入河南中醫學院接觸到了中國哲學,感覺到了中國哲學的深奧。畢業後84年春節期間在北京西三環師範學院參加了錢學森團隊組織的人體特異功能的測試活動。張寶勝隨時隨地表現出來的意念致動震撼了我。確信了中國哲學宇宙觀和元氣論的正確性。由此開始了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發掘中國哲學精髓的研究方向。從2004年開始在光明網上寫作《宏觀物理學基本原理》。2012年在《市場經濟信息導報》上面連載。2014年在美國微出版,亞馬遜網上銷售。2016年在北京團結出版社正式出版,改名為《系統邏輯思維》。

我贊成霍金先生對現代哲學的評價:在科學進入相對論量子力學描述的物質世界的時候,哲學落伍了,被留在了牛頓三定律描述的物質世界裡,蜷縮在語言邏輯範疇內。而中國哲學認識的物質世界比科學研究還要深入一個層次,還不能達到被主流文化接受條件。科學獨自奮戰在有形和無形世界的交錯地帶。隨著科學研究進一步的深入,中國哲學的宇宙觀物質觀很快就會進入主流文化。以往的哲學科學思想都將按照中國哲學的宇宙觀進行一個全面的調整。

今天看到有一位研究量子科學的科學家預言:未來人們旅遊不用坐飛機了,就像拍電報一樣把人傳送到任意一個地方。這不就是人體意念致動特異現象的科學再現嗎?其實在實現此之前,人們還會認識一種新的能量形式並將之直接輸入人體而減少糧食消耗。為什麼現在的科學家想不到呢?因為現在的科學理論限制了他的想像力。用中國哲學纔能有這個預見

我很自信。因為我背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是新出現的系統科學思想與中國哲學結合在一起的新思想。我是一位民科,但是我研究的是未來的新哲學。在網上購買《系統邏輯思維》的網友曾評價是:百年經典,值得一讀。讓我對自己的付出深感欣慰!


哲學就是哲學,沒有國界,也沒有方位,更不存在官方與民間的區別。

哲學是對世界的總的認識,這種認識要全面總結人類僅有的全部認識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還需深入社會和人生,深入實際觀察才能獲得新的認識,新的觀點。

哲學家不但要有新認識,新觀點,還要將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通過論述方式表達出來,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進而獲得社會的認可,所以,不存在民間和官方的區別,只在於認識的正確,觀點的真理。


說實話,目前國內大部分科系裡做哲學的連學科方法都不懂,和民哲的區別就是有無學位有無體制內工作而已。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民哲和官哲都面臨一樣的情境。哲學何嘗不是惡龍和深淵,哲學都要反噬人。民哲和官哲的互懟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玩哲學是不可剝奪的人權。但是,哲學卻有權剝奪人玩哲學的權力。

哲學不是待宰的羔羊!相反,我們人類是待宰的羔羊!


我就是民哲

所以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卻是錯誤的

不過很有趣不是嗎?

形而下的東西,科學已經說盡了

難道還不允許我幻想一下 形而上的東西嗎?

不過我清醒的認識到哲學的界限

哲學應該是形而上的,所以 無法區分真假

所以不要嘗試強迫別人相信你

因為本來就沒把握,這就是真理


很多年前,當刀郎風、汪國真風、快男快女風席捲全國的時候,圈內很多人都跳了出來,指責這種審美的低俗。於是,就像當初的一哄而起,人們又一鬨而散,只剩下滿地的雞毛和藝術家們在象牙塔內的自嘆自憐。其實,審美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從來就是從最原始、最簡單、最幼稚成長起來的,當大眾從過去的被審美而變得可以主動審美的時候,我們卻以藝術的名義,對他們實施封殺。於是大眾的審美就再也沒有成長起來。民哲、民科現在面臨著同樣的局面,雖然他們缺乏最起碼的理論素養,雖然他們幼稚得可笑,但畢竟他們已經開始用自己頭腦思考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而且在大眾中,他們目前是離科學、離哲學走的最近的一部分人,我們還要把他們推出去嗎?難道,那些經過系統訓練的學人,這時不應該積極與他們展開對話,在保持他們的這份熱情的同時,教給他們最基本的規則,主動把他們拉回到科學哲學的道路上嗎?難道你們的使命不正是這樣的嗎?一個民族的理性需要一個成長的時期,請耐心等待,也請細心保護,因為這是我們唯一看得到的希望。

文章的觀點很好懂,一是說民哲很奇葩,二是說民哲情有可原,三是民間哲學與學院哲學的對立反映了哲學界自身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即哲學要不要大眾化?如果要,又該如何大眾化?)。

我個人認為,「民哲」現象的存在與我們沒有對所謂「民間哲學家」的概念進行清楚的界定有關:

首先,什麼是哲學?或者說,什麼才能稱得上「哲學」?自己在工作之餘萌生出一套對人生和宇宙的新想法,就算是「哲學」嗎?

其次,什麼是學家,或者說,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某學家」?自己搞出來一套新理論,就能叫這一領域的「學家」了?

在我看來,當哲學成為「哲學」的時候,它已經是一門學科,或一個學科門類,是學科就有自己的譜系,基本的共識和方法,學科的代表作, 乃至於本學科的刊物和學會。例如物理學,物理學內部有不同派別,觀點不一,像對光的性質的看法,過去就有粒子說、波說和波粒二象說,但不管看法如何不同,各派別都遵守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觀察實驗和理性推導,沒有人會訴諸神靈尋求啟示,否則他從神啟獲得的對光性質的看法只能是他個人對物理的認識,而不能稱作「物理學」。哲學同理。一旦成為學科,就必然有規範性,不是所有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都能稱之為「哲學」,不符合學科規範的最多叫做「哲思」,或「思考」、「思想」。我們可以說,張三很有思想,但不一定說張三很懂哲學

再說到學家。能稱為某學科「學家」的,一定是要獲得學科共同體成員認可的,自封的學家不算真的學家。實際上,就算是比「學家」第一等級的「學者」,也不能自封,也是要滿足一定規範和標準,獲得學科內部認可的。如果自己憑空搞一套東西就能成「學家」,那麼學術就太容易了。對一領域的知識有思考、有見解的人,我們通常可以稱為「研究者」「愛好者」,但謹慎稱「學家」。

做完了這兩點界定,其實「民哲」的問題就非常清晰了:這不是兩種哲學家之間的矛盾,而是哲學家與「哲學愛好者」或「民間思想者」之間的矛盾。就好像醫學知識不普及導致民間各種「神醫」湧現一樣,「神醫」們儘管宣稱他們的偏方能達到醫學療效,但我們是不承認他們的東西是「醫學」的(當然,「神醫」發明偏方主要是為了騙錢,但民哲們的活動是非功利性的,這點不能相比)。

如果有人說我的回答是「專業霸權」,是完全站在學科專業的標準上看待民哲,那麼我想說,你乾脆回到兩千五百年前生活吧!那個年代裡學科沒有嚴格標準,你只要思想新穎就有可能成為百家中的一家。但是在現在,你得承認我們已經是一個高度專業化、規範化的社會,各個學科都形成了自己的專業體系,而且各個學科也只有在自己的專業體系內才能獲得發展。迴避這一點,不承認這一點,就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欺騙。


謝邀。

我就是【民哲】,我瞭解哲學史,我創建了一個哲學體系《全知論》,這應該是一部最【奇葩】的哲學,讀到它你如何評價?

哲學:即所知道的情況總結。

對此,幾乎人人可為。


哲學需要邏輯學支撐,還有大格局,能做到的都不是所謂民哲的小人物


請教:

人在先&>斯賓諾莎&

人在先&>黑格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