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技能的熟練需要一個人

幾十年的訓練和實踐,

一項技藝的傳承則

需要幾代人的堅守。

過去,農村每家每戶都會備著幾個手編竹具,

或是防日曬避風雨的竹笠,

又或是裝柴草用的草籃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農事生產的變化,

這些手編竹具漸漸淡出了大家的生活。

但有個叫「篾竹埭」的村子,

如今還專門從事竹編。

100餘戶的小村落

卻有百年竹編史

篾竹埭的許多居民家堆放著竹片和竹條。

這些竹片和竹條的形狀各異,

顏色分青色和黃色兩種。

相傳篾竹埭的人做竹具很厲害,

很多人打小就開始學做竹具了。

61歲的朱興林和妻子錢法仙也是其中之一,

他們都是在10多歲時開始學做竹具的,

現在有近50年時間了。

只見朱興林兩腿分開跨在一根有4米多的毛竹上,

一手握著兩個大鐵釘固定在毛竹上,

一手握著鎚子彎腰敲打。

兩個大鐵釘在朱興林靈活的動作下

彷彿兩條腿一樣靈活地一路往下,

配合著鎚子的敲打,

長長的毛竹從頂部慢慢分裂開。

朱興林介紹說,

「這是從安吉進來的毛竹,個頭很大。

剛剛那叫『破竹』,

得把毛竹一點點劈成細小的竹片和竹條。」

朱興林的動作不帶一絲停頓和猶豫,

熟練得就像與生俱來的本事。

而他的妻子錢法仙正在

飛快地編織一種名叫「谷籮」的竹具。

只見她左手握著編織谷籮底部飛快地旋轉,

右手的大拇指和無名指靈活地走動在竹條間。

整個動作一氣呵成,

速度快得像是機械操作。

篾竹埭裏類似朱興林夫婦這樣做了

一輩子竹具的人還有很多。

今年79歲的朱阿興也是一個。

這位滿頭白髮的老爺子以前是做竹具的好手,

這幾年年紀大了,身體喫不消才停下來。

上個世紀60年代,篾竹埭組建了錢塘江竹器廠。

而廠裏生產的竹器通過當時的

供銷社銷往市裡各個鄉鎮。

從60年代到80年代,

篾竹埭的竹編匠人們最輝煌的時候。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

因為大時代環境的影響,錢塘江竹器廠解散了。

廠裏的工人開始單幹。

大家開始在家裡編織竹具,

銷路也需要自己操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

竹編器具的銷量仍是慢慢衰減。

篾竹埭的年輕一代大多也都走出家門從事各類行業。

從原來的八十多戶的篾匠減少到現在的十餘戶。

朱興林說,「從小就學的手藝,丟了多可惜,

而且做了幾十年,心裡都對這手藝有感情了。

不想丟,也不能丟。」

現在,妻子錢法仙每天大約能做七八個谷籮,

與年輕時的日產十幾個相差甚遠,

朱興林破竹的力氣也小了許多。

但他們還是決定堅持下去。

他們或許是篾竹埭最後一代竹編工匠。

「只要我們還做得動,

那就一直做下去。」

他們不是非遺傳承人,

不是大師、藝術家,

沒有什麼響亮的頭銜,

卻做出很多人難以做到的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