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說法,主要還是因為錢鬧的。這次換車本來目標是X3,選擇的目標是X3,GLC和XC60。老婆喜歡Q5,我堅決反對,直接PASS了,偷工減料的車你不能買。幾個車都看了,重點試駕了XC 60,試駕了三個店,因為XC 60性價比最高,所以試的很認真,第一次試駕主要是方向盤手感剎車等比較滿意,又專門下載了手機噪音測試軟體再試,怕低頻共振,測完又專門開的老A4沿試駕路也跑一遍測噪音,A4噪音和XC60幾乎一樣,加速時85分貝,平路上50至60分貝,但是開XC 60耳朵不像A4那麼輕鬆,有壓迫感,擔心很大,老婆突然說XC60車屁股太醜,堅決不讓買。XC60被PASS了,這樣又轉回GLC和X3來了。GLC260L座位最舒適,內裝最豪華,有心功,但是有兩個原因把它PASS 了,儀錶盤太落後了,還是機械指針表,中空臺上的電腦和文曲星學習機似的,心裡很彆扭。其二是中高配沒有自適用巡航,這個不能忍。X3其實一直在心裡最期待的,外觀內飾都比較滿意,加3萬可以配全輔助駕駛包括自適應巡航。但是肉痛啊,落地下來要46萬左右,國產成本降不少,一點沒有表示不說,配個自適應巡航還要加三萬,也不能忍,想等降價,老婆就要馬上買。無耐之下就轉回沃爾沃的V90,進口原裝,隔音好,外觀老婆不反對。底盤離地間隙210和XC60幾乎一樣,全時四驅,空間比上面幾種都大,越野性能和它們一樣底盤也沒它們硬落地41萬。衝動之下就買了V90CC。買了之後專門跑了一次長途試駕。總體比較滿意,但有二大缺點,油箱60升,太小跑長途一天要加兩次油。車太長了有近5米長,去蒼蠅館子喫飯,平行泊車有困難。最後想說V90CC也是有低頻共振的,這可能是沃爾沃的通病,在怠速或低速的情況下有時會有明顯的抖動,不過沒有網上傳的那麼玄乎,A4也有,我可以忍受的。相反我開爛了兩臺的奧德賽發動機非常安靜,前面有人擋路的時候,不打喇叭人家可能都不知道後面有車。


坐標:上海市金山區(上海最窮的一個郊區,和三線城市差不多,人均工資4500的樣子)。

職業:一家400平米200號學生的教育機構創始人(2012開始創業),1984年生人。

2017年提的英菲尼迪Q50S(3.7L運動豪華版)

2010年時駕照到手,第一輛車雪佛蘭景程,買景程是因為那時街上看到過不少警車是景程,想著這車肯定安全,看著也挺大,符合爸媽的要求(自己掏10萬,父母贊助5萬,景程落地),事實上那時還是汽車小白,有車就行了,況且在小地方10年那會15萬的車也偏小資了,滿足的。

有車了就泡論壇,汽車之家,成為每日習慣了,過了兩年在街上看到了英菲尼迪G37,很酷又優雅的樣子,於是汽車之家開始研究,3.7L大V6自吸,百公里5.4秒,連續14年全球十佳等等等等,落地70+萬,膜拜。。喜歡,買不起。

慢慢的小事業上軌道,13年老婆入了輛1.4T的高爾夫,小白車,滿心歡喜,高爾夫也是神車吶。開了5萬公里雙離合大修,從此對大眾車偏拒絕態度了(後來對通用也失望了,景程15萬公里內發動機和變速箱都修過,小問題也不斷)。

隨時著汽車知識慢慢豐富,明白了美國車小問題多,做工糙一點;日本車經濟耐用,毛病少,耐造不耐撞;德系車硬朗操控,愛漏愛燒機油。

17年景程15萬公里變速箱徹底趴窩,停在高速進口處,於是打算換車。

預算50萬以內,全款,車子要省心,必須要省心,動力要強一點,必須是轎車,中型車及以上。(這個時候其實沒想到英菲尼迪)

第一目標寶馬:328,525,都行。

第二目標賓士:新E級

第三目標奧迪:A4L和3.0T的A6L

第四目標雷克薩斯:ES,GS,都看了

捷豹XF,路虎神行,凱迪拉克ATSL,CT6,沃爾沃,其實幾乎就看遍了,全部試駕過。

328的感覺還記得,那會覺得真爽,寶馬真的是好開,包括5系,也挺好開,底盤質感好,方向隨心所欲,那會應該是最鐘意525,不過必須貸款、加裝飾,感覺不好。

E級換代後顏值無敵,氣場很足,但是坐進去一看就不是真皮,看著豪華,多看幾眼就覺得不耐看了(還是喜歡5系那樣簡單偏機械化操作的內飾),開了一圈,車子好輕,感覺漂,不貼地,方向太鬆,地盤很廉價的感覺,一下子無感。

於是開了3.0T的A6L,價格也給力,V6車子,42萬落地,V6啊,能買6缸絕不買4缸,但是雙離合總是有點陰影。。

捷豹路虎開了也無感,應該是對這品牌不感冒吧。

沃爾沃還是有點想法的,開著感覺像白領,嘿嘿。

ATSL就一個字:硬,各種硬,方向硬,懸掛硬,座椅硬,坐著太受罪。

ES感覺太肉了,放棄。GS大愛,FSPORT版本顏值內飾秒殺BBA,今天依舊是這樣的評價,奈何超預算,50+萬買個2.0T,感覺不值。

回家繼續做功課,繼續思考,某天忽然汽車之家逛著,就被推送了G37換代後Q50的文章,發現之前的DREAM CAR進口版依舊是暴力的VQ37,3.7L大V6,自然吸氣(個人覺得自吸的耐用,渦輪的總有突兀),顏值更有提升,外形很帥(雖然內飾有點LOW),最重要的是,便宜了!45萬能落地。。。小心臟受不了,就去試駕了,試乘時4S員工一腳地板油,那聲浪和速度,直接被征服,老婆在後排尖叫(搞得她有了心裡陰影,現在坐我的車,就不能超過3000轉)。自己開了幾圈,好可怕。。動力深不見底,地盤質感超50萬級別車,推背感不如328,但是速度上的賊快,自吸果然線性,3.7果然澎湃無限。。(誰讓之前的車是1.8的小自吸,對比太可怕了)於是談完價格就提車了。什麼BBA,什麼路虎捷豹沃爾沃,全都不重要了。。況且很多人就以為是國產2.0的,低調,也挺好,畢竟做教育培訓的,開個BBA可能還讓人感覺賺了很多錢似的,可能影響也不好。

現在心煩的時候,高興的時候,一個人沒事幹的時候,找條沒人的路,就出去溜溜,一腳7000轉,2檔破百,聽聽聲浪,繼續努力奮鬥,下一輛目標:PANAMERA,RS6,M5。


買車時去看了奧迪a4,寶馬3系,凱迪拉克XTS,當時優惠下來價格都差不多。試駕完後買了XTS,舒適性比較高吧,就是費油,純市區開的話百公里得15個往上。(說個小插曲,當時正在糾結買什麼車的時候看到一個小視頻,高速上一輛XTS 側面撞到一輛掛車,把掛車撞翻了。就是看了這個視頻才下決心買的XTS)


BBA作為國內汽車市場的主流豪華品牌,消費者在預算足夠的情況下,選擇其中之一也是理所當然。也有不少人在相同預算下,選擇諸如沃爾沃、捷豹等二線豪華品牌。

作為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資金足夠的話,應該選擇一線豪華品牌,至於那些二三線品牌肯定是不太考慮的,搞不明白,買二三線的人究竟是怎麼想的。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很好理解的,既然有足夠資金購買豪華品牌,必然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這類人的想法肯定是比較理性的,對於車輛的使用,更多的是實用性出發,不會單純拘泥於品牌。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願意選擇二三線豪華品牌,而不是選擇BBA一線品牌。

一、價格、車型優勢

舉個例子,凱迪拉克XTS優惠完只需要23萬左右,車型定位中大型車。而BBA品牌裏,這個價格只能買到像A4、C級、3系這樣A+級車型,不論車型配置還是車輛檔次,倆者肯定是沒辦法比較的。

二、後期維護成本

雖然同為豪華品牌陣營,作為一線的BBA,車輛後期保修保養的費用會更高一些,儘管品牌網點多,架不住車輛零整比高,維護保養的價格自然是不菲的,二線品牌的維護費用相對會低一些。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不是說二線品牌的維護費用就低。

三、車主不喜張揚行事低調

有些車主不太願意買BBA,就是不想讓人覺得自己很有錢,但是又想擁有更好的駕乘體驗,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二線豪華品牌。無非就是為了低調,不過於引人關注。

四、品牌的特殊情結

現在能買的起豪華品牌的人,年紀普遍會大一些,這類人接觸汽車的時間比較久,他們的年輕時代,路面上車輛比較少,對於豪華車品牌有自己特殊的認知。比如鍾情美國總統座駕凱迪拉克,比如喜歡英倫紳士範的捷豹,比如認可安全至尚的沃爾沃等等。

總結

無論購買什麼樣的豪華品牌,都是個人出於自身需要出發的選擇。但凡豪華品牌,必然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消費者選擇與否都無可厚非。


作為在沃爾沃工作多年,接觸的客戶也比較多,對此總結出兩點。

第一,信仰類,對此種汽車非常狂熱,說起自己喜歡的品牌臉紅脖子粗的,異常興奮,我就是要買個自己喜歡的,除了這個品牌其它的都不叫車。 第二,低調類,不想讓過多的人討論自己,(實際上作用也不大)平時穿著也較隨意,實在看不出是個開豪華品牌的人,說話也很隨和,(不絕對)

當然了二線豪華品牌在店內優惠力度上,較BBA來說是便宜點的。(不要說買豪華品牌的都是不差錢的)


我有臺S90,在上海,前年四十幾萬的,一開始是被外形吸引的,深入瞭解配置之後覺得沒必要為品牌溢價買單,加上家裡有孩子考慮車內空氣質量。BBA就更有面子嗎?我不覺得,也許其他三四線城市會比較在乎BBA吧。

至於保值率,我真心不在乎,配置高價格低,落地價就低些了。

保養嘛,更不在話下,只要你不被4S店忽悠,按照保養手冊來做,不貴,1萬公里一保呢。維修暫時沒有過,買了延保,到8年18萬公里。

用了快2年了,還是滿意的,就是後悔聽女人的,沒上頂配。


本人捷豹車主,羅列一下可能原因,可能是多項,可能是單向,因人而異:

1.預算不夠,畢竟二線品牌優惠幅度足夠大啊!

2.不想開街車BBA,彰顯個性!

3.不想開日本車,民族情節!

4.相對來說,二線豪華品牌車型更加個性化,鮮明化,運動化一些!


我選的捷豹,當初考慮過賓士,寶馬。奧迪沒有考慮過,沒有遠賓士,寶馬原因,就是因為爛大街,你花40.50萬買個這車結果爛大街,在貴也凸顯不出貴吧。日系車不錯,但是這個價位就凸顯不出價值了,沃爾沃不適合年輕人我覺得,最後選捷豹是因為性價比高一點,能商務能運動,選個性車的人就不會考慮油耗,保值率,維修成本,就像永遠搞不懂有錢人為什麼給車鑲鑽一樣


理性消費人羣吧!手握30萬預算,買二線豪華品牌省下5萬,而實際駕駛,用車感受幾乎差不多。唯一區別是面子上體現不出豪華。


捷豹的駕駛樂趣不是BBA能懂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