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手冊 人人必備(完整版)?

mp.weixin.qq.com圖標

來自序言:

「情緒問題如此常見,但卻總是容易被忽視,久而久之造成更大的問題」

「這本崩潰時代人人必備的《心理急救手冊》,卸下這些小問題,每天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基本每篇最後都有列舉嚴重情況並建議「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我們想做心理急救手冊的初衷,第一是急救,第二是引導

急救,是在你受傷時,第一時間給到你建議和幫助。

不管文字再精彩,文章引用再詳細,我們知道一本手冊承載的內容畢竟有限,它不可能像一顆靈丹妙藥,用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就能治癒到你。

我們將這本手冊定位為「一塊創口貼」,給突然跌了一跤、又沒有專業幫助的人,一個相對專業,且能及時止損的方法。

第二是引導,這本手冊更多承載的,是「 自我審視 」和對「 心理重視 」這兩方面意識的喚起

在運營平臺的多年時間裡,我們見過許多人在經歷了種種痛苦,已身心俱疲或者說癥狀很嚴重時,纔想到要尋求諮詢師、醫院的幫助。

心理問題雖然在近幾年被逐漸重視,但依然還有大量的人羣是懵懂和迷茫的。

我們不希望大家在小毛病變成大問題的時候,才意識到心理問題的嚴重性。

所以這本手冊,第一是為那些「 剛 」被問題困擾,卻沒有渠道和意識去尋求專業幫助的人們服務的。

他們在沒有其他傾訴出口卻不知道怎麼調整時,通過文章的引導進行自我診斷和分析,可以起到一定自我療愈的效果。

第二,我們也希望問題很嚴重的朋友讀到,引導他們重視自己的問題,邁出下一步。

我們在12個主題的詳細描述裏,都有寫上這麼一句話:「如果情況嚴重,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比如在《婚姻篇》中,結尾總結了以下幾種情境,如果你碰到:

1.難以緩解的焦慮狀態

短時間的婚前焦慮是很正常的,一般新人們可以自行調整好。 但若出現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頭疼頭暈、腹瀉、尿頻尿急、女性月經失調、男性陽痿早泄等身體癥狀,心情緊張、坐立臥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陳美鳳, 2012),學習工作效率明顯下降,對正常的工作生活產生影響,一定要予以重視。 2. 長期的抑鬱狀態(兩周以上) 例如,表現出對未來失去希望,不期待婚禮,高興不起來,精力減退或亢奮,自我評價過低,透露出自責或內疚感,出現睡眠障礙(失眠、早醒、嗜睡),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心理幹預。(熊昆武, 謝蓉, 王珊, 邱寧傑, 唐巖, 楊婷, 2017) 3. 濫用酒精、藥物甚至毒品 遇到問題,偶爾的小酌放鬆一下是可以的。 但如果準新人出現酒精、藥物甚至毒品的濫用這樣的不良應對方式,會造成更多的嚴重問題(歐陽爭超, 郭松, 姜佐寧, 2005),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這些針對嚴重情況的總結,就是為了引導讀者在讀完手冊後,進一步尋求專業幫助。

針對一些答主提到的問題,我們也在這裡解答一下:

1.純科研向的研究者們的研究結論,直接拿給我們當急救指南,是否有效?

首先我們所找的文獻,並非是純科研向的。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經過一定臨牀實驗和研究得出的結論。

包括所找的專著,雖然作者是高校老師,但都具備科研能力和豐富的個案經驗,相對於僅僅只是一兩個個案的舉例,會更具備科學性和專業性。

其次,我們所找的文獻中的研究對象,必須與各情境中的讀者情況重合,而文獻中提到的方法也是適用於這些真正碰到問題的人的。

當然,人心是複雜的,遭遇到困擾的朋友背後的動因,必定是家庭、個人、社會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僅憑藉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最終還須歸結到引導,希望他們合上急救手冊之後,能有勇氣做進一步的治療。

2.為什麼沒有在最後提供專業機構的聯繫方式?

壹心理平臺上有許多專業的諮詢師,有一些還是解決相關問題的專家,為什麼沒有把他們的聯繫方式放上去,甚至也沒有出現「建議下載壹心理APP,預約相關專業專家」文字?

這還是回歸到初衷,我們希望這本急救手冊是純公益的,它的定義是一本純粹的急救手冊,而不是壹心理為了要推自己的諮詢傾訴業務,纔想到做的廣告手冊。

另外,各個讀者的心理困擾程度並不一致,從輕度的傾訴到重度的醫院醫治,加上每個地方的心理服務覆蓋程度不同,這其中要篩選和考量的因素太多太多。而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它不可能成為一本百科書式的工具存在。

但就現階段而言,在「喚起意識」的角度上,《心理急救手冊》表現還不錯,從後臺反饋的數據看到,手冊在線版截止目前已有超過100W人參與互動,有許多專業的機構都加入了轉載的隊伍。

後臺也有很多朋友向我們提出了建議和改進手段,這一切都將成為《心理急救手冊2.0》的動力和方向。

在此謝謝每一個讀者的傳遞,你們的轉發和閱讀,讓這個世界的陰霾又驅散了一點。


12個意外事件,每行經歷過1-3個。經歷第1行事件之後,促使我去了解喪失、哀傷期、臨終關懷和心身醫學,將來還需接觸相關領域。

很高興看到有人留意到人們在這方面的心理需求,樂意去做這些手冊。耗費8個月的精力和時間去做這些,期間找人諮詢,這些努力和付出值得被肯定。

有些抱歉的提下,相對看過的國外同類型手冊,這系列急救手冊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表述上看著有距離感,總體感覺浮於表面,內心未被觸及到。涉及具體的比較難形容,好比他/她就心理方面的知識在做友善的交流,知性、友善但有距離感,和他/她懂得經歷過這些是怎麼回事,他/她就心理方面的所學所知,基於能看到我的感受和需求的前提下給予指導和幫助,這二者之間的差異。

其次是,內容簡略了。國外網站給人們提供心理指導和幫助方面的訊息,一個網頁的內容或一篇文章裏通常會有數個相關內容的鏈接,以便瀏覽者做延展性的閱讀。越是概括性,越能讓人感到說得那些浮於表面。落於實地,需要話題能夠深入下去。

@楚軒 提到的嚴重情況,在國外同類型手冊、指導和幫助上,通常會附加能夠提供幫助的專業機構和他們的聯繫方式。這是因為人在心理困擾到需要找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的程度,不同程度影響到人們的訊息處理、判斷和選擇等能力。沒有癥狀描述和抑鬱、焦慮情緒等心理測試量表,很難讓瀏覽者判定自己是否需要找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接受他們的專業幫助。病恥感和社會歧視,讓人們對於尋求此類專業幫助有心理阻抗,獲取專業幫助越是不易,越容易讓人們放棄求助。在這種情形下,「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這類提示,並不能滿足人們對自身狀況判定的需求,有效地促使他們獲取專業幫助。


先說我的看法:

  • 壹心理用科研的思路做了一件有社會意義的事情,但因為內容完全源自文獻+編撰者缺少諮詢/臨牀經驗,對心理學少有了解的民眾受益程度會大打折扣。
  • 可能是出於國內心理諮詢領域資源缺乏的原因,手冊缺少具體可觸碰的求助途徑和拓展資料,容易讓人覺得「道理我都懂,但是不會做」。

正如編撰者自己所言,急救手冊的內容來自大量的心理學文獻。在心理學行業的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挑不出毛病的方法:

基於實證研究的,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是心理學行業目前最能保證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內容來源。小紅或者小明自己通過人生經驗琢磨出來的心理學精粹,不一定適合我們所有人,而心理學研究都是基於某一羣體的取樣研究,可重複性高很多。

但是

chapter one

文獻的研究有適用範圍的侷限性,和研究結果可能的偶然性,僅看部分文章中的結論,距離臨牀/實際應用是有距離的。舉個例子,研究員老王在北師大招募了2500名大學生參與研究,篩選出100名達到抑鬱水平的學生,進行幹預研究,老王根據北師大學生的學業壓力特點,結合相關理論,整出了一套學業壓力正念療法。100名抑鬱學生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參與學業壓力正念療法,另一組靜坐深呼吸同樣時間。

結果發現,實驗組(學業壓力正念療法)的學生3個月後期末考試期間抑鬱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深呼吸組)。

但這個療法可以推廣世界使用嗎?還遠著呢。

首先,這個方法只被證明對北師大這一批學生有用,會不會是抽樣的這一批學生骨骼清奇比較特殊?雖然概率比較低,但是要靠譜一點,還得多有幾個類似實驗多幾次隨機抽樣參與者,結論一致才比較靠譜。(可重複性)

其次,這個 幹預療法只適用於大學生羣體,甚至只對北師大的學生有效,要用在工作羣體,得做一些工作羣體參與者的研究。

再其次,假設經過數不清的研究取樣結果證明,這個壓力正念療法對絕大多數人都有效,還要考慮這個效果的大小和效果的持續時間,如果就改善一個禮拜,改善一點點,那我買個自行車也可能一週內心情好一點。

從不同癥狀後面的引用文章數量來看,壹心理沒有用最為嚴謹但最耗時間的綜述的方法——整合某一領域所有近期核心文獻再下結論。因此以上三個問題,都可以用來質疑這本急救手冊是否對我們靠譜有效。

chapter two

正如上面所言,科研和臨牀並不是沒有縫隙的。做科研的很多心理學學者也不做臨牀,所以,純科研向的研究者們的研究結論,直接拿給我們當急救指南,是否有效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急救手冊的編撰者,壹心理的工作者們,大多數應該不是心理/臨牀諮詢師,而缺少幫助心理困擾乃至疾病羣體的豐富經驗。可以把心理學的科研和臨牀諮詢比作純理工科和工程技術。工程行業沒有經驗做不了項目,心理諮詢沒有經驗幫不了病人。即使文獻中的方法是確實有效的,如何將文縐縐的內容還原到生活場景,講給大眾聽懂,這需要經驗。需要經歷過許多諮詢/臨牀案例的柔軟的心。

chapter three

「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是一句負責任的話,作為一名心理熱線的接線員,在面對較為嚴重的情況我都會說這句話。這句話也算是國內心理健康行業的襯託——向大眾開放的心理健康資源太少了,按照國際或是國內心理疾病發病率算一算,杯水車薪。

就我所知,高校有心理諮詢中心情況好一點,但社會上,有名的公立醫院的精神科一號難求(價格遠低於市場價),相關的心理健康網站建設,按實際能有幫助的來算,進度幾乎為零。國家確實在推這個領域,要求每個市都有心理健康熱線blabla,但人才還沒跟上,服務質量良莠不齊。

所以壹心理這一句籠統的「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也算無奈之言,因為除了諮詢師和醫生,可以走的路都崎嶇不平甚至不通。可心理諮詢行業的資格認證制度已廢未立,又是一言難盡遍地是坑……

有經濟條件且有需要的,去找有口碑的諮詢機構和諮詢師吧。

稍有困惑的,可以嘗試一些專業機構的心理諮詢熱線。

願你我,都能在歲月中,漸漸和自己和解~


還是挺不錯的,很詳細,也很用心,對於大多數人遭遇的這些心理問題,都有一個明確地指導。不過,我認為最關鍵的一句話還是這句:

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無論是誰,我認為只要你遭遇了事情,心裏面堵得慌,沒辦法及時緩解,情緒上來了,就及時去找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越早越好,在事情發生之時初期的時候去尋求幫助,效果是最好的。

就在上個星期,我剛剛遇到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我跟協會合作,裡面的人推薦我去政府辦事,從1月份開始,直到8月份,做的心理測評和心理諮詢費用都還沒有到賬。

政府問我,王老師你拿到錢了嗎?我說除了開始做的部分諮詢費用拿到以外,其他心理測評之類的費用都沒拿到。裡面的領導一聽,覺得不對勁,連忙問我,說這筆錢很早就打給協會了,除了後面有些款項還沒打,前期的費用都是付的。

這麼一說,我立刻反應過來,有部分款項被協會裡面的人私吞了,我遭遇到了欺騙。

後來,經過政府和有關機構的背後調查,發現確實有人在背後搞小動作,在我做事情的時候卡住了費用,見到老師工作以後有大量收入,有人起了私心。

這事情發生以後,讓我很不愉快,中途還遭遇協會誹謗,被人威脅,說我和政府勾結,詐取錢財。

相信和政府合作過的夥伴都知道,政府的項目款項是對公賬戶,個人行為是無法進行的,諮詢師做了事情,政府打款也會直接打到協會賬戶或者相應的組織機構,不可能直接和諮詢師取得聯繫,並把錢直接匯入諮詢師賬戶上。

具體的細節還有更讓人憤怒的,鑒於複雜的人事關係,就不再具體多說,只是這個事情讓我覺得非常地難受。兩天時間,我都沒有緩過神來,一直為這事糾結。

憋了一陣,實在忍不住了,我去找了同輩諮詢師做心理諮詢,除了情緒緩解以外,還具體分析了這裡面事件地來龍去脈,經過旁人地指導,最終明晰了事件的起因,也讓我心裏面舒緩了許多。

在職場上遭遇不公、情感上背叛、得了癌症……生活中各種事件層出不窮,不開心的事遠比開心的事多得多,每個人都會遇到情緒崩潰或者不順的事情。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當事者,一定要冷靜,先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團亂麻,無法做出決定之時,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心理出問題找諮詢師,有糾紛找律師,無論如何,光靠自己一個人胡思亂想是無法解決的。

專業的人,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恰恰能夠冷靜地指出問題地要害,對於你來說是醍醐灌頂,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這樣的道理。

壹心理的這份急救手冊,是一個不錯的心理指導,同時也希望以後還能有更進一步的需求,如同花火網友的建議,希望能從「如何判別自己的癥狀」入手,以及「心理諮詢師」的選擇上,能提供一個更為完善的指導。

現在的人,已經有了更多的認識,知道自己有了心理問題要去看諮詢師,但是怎麼看,看誰,哪個好,心裏面都沒譜,花的價錢高,還起不到效果的比比皆是。

很感激壹心理做的這件事,希望以後還能出更多優秀的「手冊」,來讓大家面對自己的問題。


感謝壹心理推出的這個手冊,感覺很用心。

12個事件中挑了3個看了下,但是感覺不怎麼能看得下去,扎心的話倒是有一句,但是沒什麼用,令我不禁想起一句話:「道理都懂,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