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說《三國演義》就以事論事吧!

諸葛亮是依法治軍的,從殺馬謖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點也不含糊的。

為何同樣是立有軍令狀,而不殺關羽呢?因為關羽不能死啊!

01

關羽之不殺

理由有三:

第一,因為曹操活著。這個理由有些扯淡,但確是最主要的理由。

歷史事實是諸葛亮並沒有安排關羽設伏華容道,曹操安全地從此地逃走啦。這事與關羽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如果就此殺了關羽,不僅諸葛亮無法跟關羽的老婆孩子交待,就是對看小說的後人也無法交代。

第二,殺曹操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諸葛亮未出茅廬,就為劉備設定了「佔領荊州,西取益州,北伐中原」的戰略計劃。

此時的劉備「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如果曹操死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就不會出現。沒有了曹操的虎威,諸猴更加上竄下跳,取荊州,進西川會更加困難。

此是曹操不能死。

第三,關羽死不了,大哥劉備是不會讓二弟關羽去死的。桃園結義以來,哥仨情同手足,從關羽走麥城被害,劉備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就可以設想,諸葛亮是殺不了關羽的。

諸葛亮初出茅廬,尚未立威立信,不說劉備,就張飛那個小脾氣,諸葛亮也得掂量掂量。既然這樣,還不如自己做個順水人情,一句「天不滅曹」皆大歡喜。

02

馬謖之殺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潘璋部屬所殺,蜀漢可謂大傷元氣;劉備「夷陵之戰」徹底讓蜀漢成了氣若遊絲的重病號。

經過諸葛亮鞠躬盡瘁五六年的調理,蜀漢才轉危為安。

此次北伐,是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卻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其一,沒有聽從先帝劉備的臨終囑託: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其二,出兵北伐,後主劉禪一開始是不同意的。

事實證明,人家劉備爺倆並不是那麼不堪。

這讓諸葛亮很沒有面子哦!

不殺馬謖沒法向劉備爺倆及天下人交待啊!

即便如此,馬謖被斬也怨不得丞相不留情面。

儘管諸葛亮自己也做了檢討,自降三級,承擔了失敗的責任,但不能饒恕馬謖,否則,就沒法再帶領團隊啦!

03

兩害相權取其輕

無論軍令狀多麼厲害,無論哪個統帥治軍多麼嚴厲,都不是一承不變的。

殺與不殺,視其厲害得失。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這是永恆不變的選擇法則,除非是傻蛋。

殺掉關羽,危害極大而無一益,殺他做甚;不殺馬謖無法跟所有人交代,包括諸葛亮自己。馬謖或許是有些才能,但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留之何益?

這就是兩人雖然都立了軍令狀,而諸葛亮不同對待的原因吧。


關羽放曹操,關係到北方政權還是要曹操才能控制,雖傷其表,未傷其根,曹某若死,北方無主,不知會出來一個什麼人主政,而自己將單獨面對東吳,憑劉備實力是不可以這樣做的,敵人的敵人不是敵人,欲保曹操的最好是關羽,所謂一箭三雕,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是劉備,符合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實踐三國鼎立局面,根本不可能殺關羽。而街亭之戰完全就是兩回事了,諸葛亮忙碌無功,數出祁山勞命傷財,荊襄集團雖然不好指責諸葛亮本人,然蜀中本土勢力不可小看,對劉漢集團從根本上就不太感冒,後來滅蜀也證明,諸葛亮之子抵抗一下後,幾乎沒費力就滅蜀了,所以荊襄集團在四川快立不住腳了,馬謖也是荊襄集團的當下也算很重要的人了,犯此大錯必須要拿點態度出來的,根本小說敘述,整個蜀國就是原來荊襄之人在東征西戰,四川本土幾乎沒有跟進培養後繼之材,所以荊襄集團在當時蜀中不待見,不知是高層不願培養本土人或是本土不願參與或不能參與,總之,蜀國後繼無人,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之說,歸根到底處理關羽與馬謖的軍令狀是不可能一樣,歷史背景不一樣為根本原因。


兩件事件我們先看第一件: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北伐,街亭雖然很小,但此戰略地位卻十分重要。這個地方是蜀軍北伐的必經之地,失去了這個要衝,就如同被司馬懿卡住了咽喉,斷了歸路。

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

最後還是因為馬謖的剛愎自用,自作聰明而使得街亭失守。

第二件事:華容道關雲長義釋曹孟德。赤壁一戰,曹操一敗塗地,損兵折將,最後只剩下三百多人。且一路被周瑜、孔明阻擊,十分狼狽。孔明算定曹操必經華容道,於是答應關羽帶領關平、周倉和五百校刀手在華容道截殺曹操。按照雙方的綜合兵力及戰鬥能力,關羽擒殺曹操的把握性很大(我在前面的回答《假如在華容道上關羽真的要殺曹操的話,能殺得了嗎?》有具體分析)。但最後,關羽念及曹操曾經的知遇之恩,而網開一面,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雖然兩件事件中,當事人都立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按道理講關羽、馬謖都應當問斬。可偏偏諸葛亮最後殺了馬謖而未殺關羽。為什麼?

其一,諸葛亮對兩件事件的預期不同。讓馬謖去防守街亭,諸葛亮是把「寶」壓在馬謖身上的。在諸葛亮看來,馬謖飽讀兵書,頗知兵法,諸葛亮打仗部署,在與馬謖商量計策時,他也能出一些很好的點子,比如,南征「七擒孟獲」時馬謖獻的「攻心」之計被諸葛亮採納,達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因此,諸葛亮對馬謖還是十分信任的。為了以防萬一,諸葛亮還安排做事穩重、謹慎的王平協助馬謖。此外,還安排高翔在柳城,魏延在街亭之後屯紮。可見,諸葛亮對自己的作戰部署是抱著百分百希望的。

但安排關羽在華容道把守隘口,原本就沒打算擒殺曹操。

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諸葛亮對劉備說,曹操還沒到死的時候,我知道關羽會放曹操一條生路,只所以還讓雲長去,是想讓他還曹操一個人情。

其二,兩者的身份不是同一個級別的。馬謖什麼人?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後來,作為丞相諸葛亮的參軍,跟諸葛亮一起商討策略。說白了,就是一個作戰參謀。而關羽則不一樣,他不但是劉備的拜把兄弟,情同手足,而且武藝超群,身為五虎上將之首,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陣斬顏良,襄樊敗於禁 ,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劉備不點頭,想斬關羽是不太可能的。況且,關羽義釋曹操,回來後兩手空空,從諸葛亮與關羽的對話中,也有一點調侃的意味在裡面,放走曹操更本就不是事。

其三,義釋曹操與惜失街亭兩者對蜀漢宏圖大業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

「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州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態勢的發展,確實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預期,假使華容道殺了曹操,則三國鼎立態勢不復存在。而惜失街亭則徹底讓諸葛亮北伐的計劃泡了湯,對蜀漢來說打擊是致命的。當然,諸葛亮在失去街亭這件事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委以重用,但諸葛亮不聽還是任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

其四,兩件事件的性質不同。關羽放走曹操是「義」,是為了報曹操知遇之恩。而馬謖失街亭完全是由於他的固執己見所致。這也是諸葛亮痛下決心斬馬謖的根本原因。

(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各有三種原因:O甲,關羽立軍令狀,①關羽傲物氣高,孔明要與其睹軍令狀,主要是煞一煞關羽的傲氣!根本就沒想殺他!②創業初期,將才難得,因這事若殺關羽,就顯得孔明不知事體之輕重,因此,孔明不會這麼做!③關羽是主人的結義弟兄,孔明若殺之,張飛豈能容忍?再說,劉備寧可不要諸葛亮也不能殺關羽!這點道理孔明又豈能不知?O乙,馬謖立軍令狀。①當時戰事吃緊,孟達新敗,司馬懿乘勝來取街亭,馬謖主動請纓,並誇下海口。結果根不聽諸葛亮所囑,又不聽王平之諫,幾′乎造成全軍覆滅!孔明幾被司馬所擒,幸以空城計逃生,不殺,這口惡氣難出!②追思先主所囑,馬謖言過其實,視三軍性命如兒戲,此等無用之人留之無益,該殺!③即立軍令狀,必當執行,嚴肅軍紀,以儆效尤!必殺無疑!主要是馬謖能力太差,留你白吃乾飯!若有相當能力,雖敗,孔明也不會殺他。OO有以上三不能殺,和三必殺,所以同為立軍令狀之人,而生死有天淵之別!


這只是《三國演義》的情節,蒼茫大地揣摩羅貫中老爺子的內心世界,原因如下:情況不同,處置手段,自然不同。

一、孔明讓關羽守華容道,目的不是捉曹操之身,而是收關羽之心。

關羽,是一員虎將,曾經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和張飛一樣是萬人敵。和劉備是盟兄弟(依小說),孔明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關羽對孔明已很佩服,但心高氣傲的關羽仍沒有到完全唯軍師馬首是瞻的地步,他對曹操也還心存感激,作為劉邦集團的第一虎將的關羽,這兩點對集團來說都是大忌!於是孔明在徵得主公同意後設局,和關羽簽訂軍令狀。

華容道一仗,關羽率五百士卒完全可以活捉兵疲將衰的曹操殘兵,但關羽明知已立軍令狀,押上項上人頭,但仍義薄雲天,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犯下殺頭之罪。軍師孔明知道殺不了關羽的,更不想殺猛將關羽。於是讓主公劉備出面求情,關羽逃過一劫,從此和曹操兩訖了,對孔明也服貼了,孔明一舉而兩得!

二、失街亭則情況不一樣。孔明全力培養心腹晚進、來自荊州集團的馬謖,但馬謖違抗軍令,至使北伐失敗,孔明不殺他不足以穩定軍心。

蜀漢集團有三股勢力:一股是劉備起兵後一直相隨的老資格的從龍之臣,一股是荊州集團、一股是益州集團。劉備死後,蜀漢政權進入孔明時代,他對同樣來自荊州集團的馬謖全力培養,原因如下:孔明與馬謖兄長馬良情同手足,馬良以兄侍孔明,馬良死於夷陵戰役,孔明自然更關注義弟的弟弟馬謖;馬謖是個極為優秀的參謀人才,他和孔明交談甚歡,在孔明徵討雲南孟獲時,馬謖提出了極好的建議,更為他加分,孔明在考察他身後的接班人;加之,孔明認為馬謖只要依計擋住街亭大道,張郃插翅難飛,守街亭並非難事。結果書獃子馬謖讓開大道,上了山,被老將張郃截斷水源,馬謖兵潰,至使北伐失敗。這時如不殺馬謖,蜀漢軍紀必然潰爛。孔明不聽劉備遺令在先,再徇私舞弊在後,孔明將何以立足?反對派將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呀!孔明含淚殺了馬謖,又自貶三級,朝野嘆服。孔明得以繼續凝聚全國之力北伐中原。

三、至於文友們說的不放曹操,對孫權有力,我不敢苟同。

即便退一萬步說, 殺了曹操曹魏會內亂,讓孫權乘亂攻城略地,劉備孔明也可讓他將捉了曹操當肉鏢,向曹魏索要土地呀!劉備孔明趁赤壁大勝餘威,乘勢北伐,也是有油水可撈的呀!

號稱奸絕的曹操南征前,已完全控制朝廷大局,後方不可能沒有適當安排,鍾繇、夏侯淵等曹氏心腹文臣武將已安排妥貼,曹丕作為王世子已經成年。內亂無從談起。曹植、曹彰等內亂也已經沒戲了!

說白了,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只是羅貫中的向壁虛構,是羅老爺子意淫的情節,目的無非是塑造關羽義絕、孔明智絕、曹操奸絕的需要,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發生的,這種情節設計在政治軍事上是個敗筆,如孔明料定曹操走華容道,不是只派關羽帶五百士卒去應對,而是劉備、孔明帶全部主力一起上,曹操,才是劉備最大的戰利品呀!劉備、孔明哪可能故意放走曹操呢?


關羽華容道放曹與馬謖失街亭,都立軍令狀,諸葛亮處理結果卻大不相同,以筆者看來原因如次。

首先,諸葛亮原本就不想殺關羽。劉備團隊創業初期,急需各類人才,諸葛亮深知關羽的能力素質,怎肯忍心殺之。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諸葛亮原本也沒指望關羽畢其功於一役。激關羽立軍令狀,不過是諸葛亮馭人之術的所設的圈套,真正的目的是治關羽的傲氣。

其次,諸葛亮根就不敢殺關羽。雖然軍令如山,但軍法無情人有情。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時,發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毒誓。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名為主僕,實為生死兄弟。諸葛亮若殺關羽將劉備置於何地?豈不是奴大欺主?火爆的張飛又豈能願意?

馬謖失街亭則不同,其罪過大焉。街亭失守,將蜀軍置於險地,一生謹慎不弄險的諸葛亮被迫上演空城計,實屬無奈之舉。馬謖拖累三軍,志大才疏,其罪當誅。殺馬謖能起到嚴肅軍紀,殺一儆百的作用,殺關羽難免引起內訌。說到底,最最關鍵的是,馬謖不如關羽有靠山、有背景。他沒有老大罩著,按律當斬,死罪難免。

情況不同,處理結果自然也不相同,這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靈活運用。


地位決定處置方式,屁股決定腦袋。再就是關羽的卻不該死。馬謖卻該死。諸葛亮的處置是完全正確的。無論從任何方式來評論這個事。

我們就以《三國演義》來說這個事情。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應該預料到以關羽的脾氣秉性應該會放曹操。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守華容道,放走曹阿瞞。其原因有有主要兩點:第一就是當時殺了曹操沒有任何作用。曹操雖死,其政治和軍事力量並沒有受到實質性打擊。體系完備。曹操集團完全可以立曹丕為世子,依舊是最大的政治集團。即便不是曹操的兒子,但依舊是曹操集團的人。性質是一樣的。漢獻帝一樣無法控制大局。(這大概也不是劉備願意看到的)。退一步說,即便曹操集團分裂內亂,佔便宜是孫權,輪不到劉備。

第二點就是,關羽此人桀驁不馴。對諸葛亮本人缺乏應有的尊重。諸葛亮就此拿住關羽。讓關羽知道,他永遠有一個短處落在自己手裡,便於制約於他。當然劉備的存在也是一個原因。

但數十年以後。天下三分。諸葛亮已經成為蜀漢的主宰和實際控制人,他站的角度不同,考慮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就必然有所不同,華容道時期,諸葛亮是參與,失街亭就是則是決策。性質是截然不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無論從各個方面來看,都是最好的一次。但被馬謖葬送了。而諸葛亮殺馬謖也是兩點原因:對於自己用人不當和不聽劉備當年之言的懊悔。諸葛亮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但馬謖的作為讓諸葛亮心血全部白廢,自己都差點讓司馬懿活捉。諸葛亮的氣憤可想而知。第二點原因就是。殺馬謖震懾全軍的作用。為了徹底控制蜀漢軍政大權。必須要嚴酷峻法,而面對自己嫡系的犯法,也只有忍痛割愛了。

第二就是不得已而為之。諸葛亮自己才是失街亭的最大責任人。也只有殺馬謖這一條路可行。對於馬謖的過度溺愛也是害死馬謖的原因,在《軍師聯盟》里,司馬懿對司馬昭說過。諸葛亮就是把馬謖當兒子養,才害了他。作為旁觀者。司馬懿看的很准。

總而言之,在對待關羽和馬謖的處分上,僅就《三國演義》里的形勢而言。諸葛亮的處置方式是正確的。這也是最恰當,但未必是最好的處置方式。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後台不硬千萬別逞能。

諸葛亮真的敢殺關羽嗎?只不過他剛剛投奔劉備,想要藉此立威。他又真的想殺馬謖嗎?只不過必須拉他出來背鍋。因此同樣是死罪,卻要用不用的標準去對待。

那邊那位看官可能要問,哪有那麼複雜,一次是大勝,心情好了啥都行,一次是慘敗,所以直接拉出去咔嚓啦。非也非也,起聽我一一道來:

我看你還敢瞧不起我?

眾所周知,劉備與關張情同兄弟,地位超然,諸葛亮則是在劉備創業中期方才加入,當時年僅26歲。此時關張早已成名,而諸葛亮不過是個種地的,無論在資歷還是名氣上,都無法和關羽相比較。然而諸葛亮偏偏一來就壓了關張一頭,還總是指手畫腳,任誰心中能沒有怨氣呢?

這位看官又要問,諸葛亮不是號稱「卧龍」嗎?傳言「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啊。那我倒要問你,「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你送不送?

沒錯,「卧龍鳳雛」僅是一個噱頭而已,就算他吹的再厲害,不試過怎麼知道效果?關羽深刻的明白一個道理:不看廣告,看療效。

於是在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關羽說: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

劉備請回諸葛亮後,對他十分禮遇和依仗,關羽嫉妒,於是說: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

隨後曹軍來攻新野,關張二人又不聽號令,諸葛亮無奈只能請劉備賜劍印。這劍印是何物?乃是主公的信物,相當於兵符和帥印,見之如見主公,關張這才不情不願的領命,但是也不是分客氣,反問諸葛亮:我們去拚命啦,你在家幹啥呀?諸葛亮這個氣啊,此時劉備出來解圍,說這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好在孔明的計策在接下來的實戰中相繼應驗,關張二人這才有所信服。張飛是直爽的脾氣,服了就是服了,但是關羽性格高傲,口服心卻不服。

因此,關羽和諸葛亮的關係一直也不是很好,但是礙於劉備的面子,兩人還不能鬧得太僵。直到赤壁之戰,諸葛亮終於迎來一次整治關羽的機會。

話說曹操遭受赤壁慘敗,諸葛亮火速回到夏口與劉備回合,布置下一步的追繳任務:先叫趙雲帶三千人馬守烏林小路,並料定能截殺曹操一半人馬;然後又叫張飛,領三千人守彝陵,雖捉不到曹操,但是收穫也定然不小;隨後又安排劉封等人圍剿散兵;最後交代劉琦親自鎮守武昌,擒殺曹軍逃兵。

風風火火布置一番,唯獨漏了關羽:「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關羽自然就不樂意了,質問道: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

孔明沒有直接回答他,反而說,倒是還有任務,但是不適合你,因為我已經算定曹操會經過華容道,此處必須有放心的人把手,才能一舉將其擒獲,你與曹操有私情,肯定不行。

關羽這脾氣當時就上來了,我豈是那種公私不分之人?我還偏要去,立軍令狀,不抓到曹操就砍了我。但是你也別嚇唬我,萬一曹操不路過華容道咋辦?於是諸葛亮也立了軍令狀,曹操不去你可以砍了我。

這樣一來一回,足見關羽依舊不信服諸葛亮,而諸葛亮則是故意設計關羽。

這話怎麼講呢?前面說,諸葛亮已經先後安排四股守軍,各個都能有收穫,而且還不用承擔放走曹操的責任,為什麼不安排關羽在前四股?偏偏要在這最後一道把手。如果讓關羽和張飛互換任務,那麼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或者直接不守華容道,不就萬事皆休了嗎?

連劉備都看出這個問題,於是問孔明: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

劉備沒有繼續說,意思是到時候你真要把我義弟咔嚓了?

孔明回答說: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劉備這才放下心來,說: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劉備是不希望關羽被殺的,當然諸葛亮也不敢殺關羽,因此提前給劉備吃了一顆定心丸。

到這就基本破案了,諸葛亮料定關羽會放曹操,還故意激他立軍令狀,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你事先不說,直接派關羽去守,那該放不也得放嗎?

諸葛亮就是讓關羽欠自己一個人情。

如果關羽自己放了曹操,那這事兒和諸葛亮也沒啥關係,反而劉備會埋怨諸葛亮選人失誤。現在好了,我話說在前面,你自己非要去,完事兒還得求我開恩。如此一來,不僅顯得自己神機妙算,未卜先知,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讓你還敢瞧不起我?

兄弟出來背個鍋吧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劉備已經不在了。

但是在劉備臨終之際,在極度有限的時間裡,特意囑咐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對諸葛亮用人的眼光不放心。

至此,各位觀眾有必要從上一段故事裡回過神來,因為那畢竟是杜撰的內容,屬於講故事,而此段故事絕大部分源自《三國志》等史料。

史載諸葛亮十分器重馬謖,經常與他一起探討軍事策略,儼然是參謀的角色。而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並沒有將他的這一叮囑放在心上。

培養勢力也好,培養接班人也罷,總之諸葛亮想要提拔提拔馬謖,於是就打算外放他出去立功。其實此時守街亭是有其他人選的,比如趙雲、魏延、馬岱、張苞等等,至少還沒到真正無人可用的地步。說白了就是相當於省長秘書外派個縣長職務一樣,出去歷練一圈好提拔。

然而這馬謖,果然是不負劉備重望,天大個功勞沒搶到,反而是辦砸了差事。

於是諸葛亮只能:戮謖以謝眾。

其實諸葛亮看人的眼光本身就沒有劉備精準,但是他卻不聽劉備勸告,這是他身為領導者,在用人上失誤,本來也應該承擔責任的,但是他拿馬謖開刀,大家自然就沒話說了。

三國類的故事,往往會在演義和正史之間發生混淆,因為演義本身就是基於歷史的推測。因此,不必刻意強調史實,記錄者也未必了解當事人真正的內心想法,因此只要您認為合理即可。

你喜歡的,就是真正的歷史。


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的手法非常高超,三分虛構七分史實,所以,虛構的部分需要很巧妙地與史實銜接,至少不能出大的差錯。

捉放曹,就是一個虛構的情節,目的就是要突出關羽的忠義。歷史上並無此事,曹操根本就沒走華容道,當然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軍令狀的事情。更何況,赤壁之戰時諸葛亮還沒掌權(諸葛亮真正掌權,要等到劉備託孤後了),所謂的借東風,連環計,都只是虛構的故事。當然草船借箭是有的,但那是人家魯肅乾的,跟他沒半毛錢關係。既然是虛構的,那就要跟後面的「七分史實」銜接上,如果虛構期間弄死了,那後面怎麼銜接,怎麼編?後面的「單刀赴會」(這也是魯肅乾的,嫁接給關羽了),水淹七軍就沒法寫了,所以,在這個虛構的情節里,關羽是無論如何不能死的,否則就圓不回來了。

馬謖則不同了,失街亭這個情節,除了很少的一點細節是經過修飾的,大致情況就是史實,馬謖也的確受到了追究。同時受到連累的,還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他爹。

而且,馬謖之敗,諸葛亮是負有極大責任的。馬謖與諸葛亮私交很好,《三國志》記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然而,劉備臨終前曾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當然,馬謖的才能還是有的,諸葛亮在南征前,馬謖就曾提出過很好的建議,諸葛亮也採納了,獲得了很好的收效。據裴松之引注《襄陽記》載:謖對(亮)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件事,諸葛亮才會對馬謖青眼有加。並且不顧其他人的反對,越級提拔馬謖,讓他在諸葛亮出岐山時擔任先鋒。據《三國志》記載:「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可見,破格提拔已經犯了眾怒,如果再不追究馬謖,那諸葛亮就真下不來台了。

馬謖的特長在於戰略謀劃,領兵征伐,實非其所長,再加上對手張郃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身經百戰,經驗豐富,馬謖的失敗完全是諸葛亮拗違眾意,一意孤行,最終導致街亭之敗。所以,街亭一戰,非但處置了馬謖,連諸葛亮自己,也「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當然,至於軍令狀之類的,也是虛構的,至少史書上無載。

綜上,羅貫中先生著書,最大的特點是故事不管怎麼編,最後都能與史實有交集。所以,關羽必須活著,因為歷史上此時的關羽還不當死;馬謖必須死掉,因為歷史上他的確是死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想必都會知道」「失街亭」與「華容道」的兩則故事,兩個當事人馬謖和關羽都是在諸葛亮面前立下軍令狀,但最後兩個人最終卻是不一樣的結局:馬謖被斬,關羽沒殺。有很多人認為馬謖死得怨,諸葛亮是在偏袒關羽,而為馬謖憤不平。那麼,箇中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諸葛亮非常器重馬謖,並任用馬謖為參軍,劉備卻在臨終前曾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在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堅持任命馬謖為先鋒,駐守軍事要塞"街亭"。結果被魏軍張郃打敗,丟了戰略要地"街亭",致使司馬懿的大軍長驅直入,諸葛亮險些被俘,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為了服眾,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自降三級。可見諸葛亮還是於心不忍的,不過「失街亭」與「華容道」立場不同。馬謖兵敗是蜀國北伐最為關鍵的時刻,也是諸葛亮親自帶兵,這次失利還差點被俘。於情於理也得給主公一個交代,所以諸葛亮才揮淚斬馬謖,自降三級。以證明是自己用人不利。

再說「華容道」關羽放過曹操是因為曹操對自己有恩,而且曹操對劉備的家眷也是善待的。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依然沒有怪罪他,信守諾言放他去和兄弟相聚。在關羽心理是感激曹操的,關羽放走曹操就已經準備好去找諸葛亮赴死,此得友情友誼的大將千古難覓。再面對諸葛亮時關羽立即請罪,而諸葛亮卻沒有殺他,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三條,1 是關羽是劉備義結金蘭的兄弟,武藝超群,戰功無數。這等人別無二心,對劉備忠心耿耿,以後還要得以重用。2 是諸葛亮早就料到關羽會放過曹操,只是讓他去還個人情。況且兵不是自己帶的,也不用向劉備做出交代。如果是自己帶領關羽一同守「華容道」關羽偷偷放走曹操就的執行軍令狀了,關羽必死。3 是關羽的承諾,如再遇曹操必將取其首級獻於哥哥劉備,諸葛亮深知關羽是能說到做到的。這一點曹操也深知關羽不會放過他兩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