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浪潮在2019財年大會上發佈了2018財年報告,並提出了2019財年新的戰略目標,浪潮將繼續深化雲計算3.0,進行戰略升級:圍繞“雲數智”,做領先的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公司。通過強化技術引領優勢、提升平臺生態能力,早日實現服務器全球第一、成爲領先的“雲+數”新型互聯網企業。

我們知道,互聯網帶來最大的商業模式就是平臺化,在互聯網世界,有一句著名的話是:未來企業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路是成爲平臺型、生態化企業,另一條路是被平臺化、被生態化。很顯然,浪潮選擇的路是前者。

傳統意義上的平臺互聯網企業很多,但主要以B2C、B2B或是C2C模式爲代表的“短結構”平臺爲主,而浪潮的平臺是基於核心技術爲基礎,貫通2G、2B、2C的數據全鏈條,是業界從未有過的“長結構”平臺,這是浪潮有的優勢。

與此同時,做強平臺,必然結合強生態,浪潮在新的年報中,首次釐清了生態的邊界。強調:浪潮主攻平臺產品,放棄純硬件的集成,減少行業應用,爲合作伙伴讓出市場空間與利益。

這條成爲“新型互聯網企業”的升級之路,浪潮要怎麼走?

很多互聯網巨頭都以平臺化的商業架構著稱。鼻祖級的公司首推亞馬遜,在2000年第一輪互聯網泡沫之後,亞馬遜將基本的IT基礎設施從傳統的電商平臺上分離,形成了一個新的嵌套式的服務平臺AWS,並催生了雲計算時代的到來。

著名的暢銷書《平臺革命:改變世界的商業模式》寫道:“平臺正在吞食整個世界”。以平臺爲導向的經濟變革爲社會和商業機構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包括創造財富、增長、滿足人類的需求,同時,成功和失敗的標準被重新定義。

大部分的互聯網公司,都走過了與亞馬遜類似的路,比如國內的阿里和騰訊,最初都是管道型模式,慢慢延伸成爲平臺。科技公司中以平臺戰略著稱的有華爲,和互聯網公司先做平臺後做生態不同的是,華爲是先從“被集成”的生態戰略做起,規模化之後走向了“平臺+生態”。可見,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科技公司,無論起初的路線如何,最終都會走向“平臺化”的方向。

平臺+生態是浪潮成爲世界級公司的必由之路,也是浪潮加速轉型成爲“新型互聯網企業”的必然選擇,但浪潮對平臺的理解則要更進一步:

第一,浪潮擁有政府數據的運營經驗,所以才做到了數據的全鏈接,可以推動新型互聯網企業更好地延伸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基於數據實現政府、企業、個人的三維緊密鏈接。

第二,以雲+數的平臺爲基礎,打通政府、企業、個人數據流通和轉化成價值的通路,將逐步構建起新的數據價值體系。

第三,浪潮在不斷強化雲+數的平臺生態,那麼就需要合作伙伴在應用層發揮更多的價值,和浪潮共同去爲客戶打造一站式服務,並探索與政企客戶、商業夥伴以及個體建立更深入、更有意義的關係。

第四,浪潮擁有跨行業的數字化經驗,對城市、政府、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需求瞭如指掌。正是通過這四個方面切入,浪潮所構建的新型態的平臺互聯網企業,的確從未出現過,浪潮有機會成爲它的定義者。

我們知道,在2018年,浪潮先是在年初發布了雲計算3.0戰略,之後又在下半年的Inspur World上,提出了向雲服務、大數據、智慧城市新三大運營商轉型,成爲“雲+數”新型互聯網企業的構想。

應該說,雲計算戰略的成功,是浪潮做強平臺的基礎。過去一年,浪潮雲已覆蓋164個省、市政府和74萬家企業,併爲100+省、市政府提供政府數據運營服務。同時圍繞“雲”這個支點,浪潮可以將智慧城市的服務深入到細分領域。

如今,浪潮以智慧城市運營商身份,爲30個城市提供智慧城市運營服務,並通過雲、數平臺賦能,浪潮進一步打通政府、企業、個人三維數據鏈接,重點打造愛城市網、一貸通、質量鏈等新型互聯網應用,持續增強“2B2C”服務能力。

我們知道阿里巴巴的平臺化就是以:S(平臺)to B to C而著稱。儘管浪潮的平臺與阿里的平臺有很大的差異性,但這種由平臺向B端乃至C端延伸的理念是一致的,並且浪潮在G端有比阿里更完整的數據鏈條,這就是浪潮通過強平臺,成爲新型互聯網企業的必由之路。

在這個時代,互聯網帶來了太多的“跨界”和“顛覆”,行業的邊界在不斷的被突破。這讓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圈層都有機會來主導生態,但怎樣的生態纔是真正的生態?

比如華爲在生態建設中,一直“有上不碰數據、下不碰應用”的邊界。即便是一向以顛覆者形象示人的阿里雲,也發佈了“被集成”的生態邊界,進一步強調不做SaaS和練好內功。由此可見,有邊界的生態纔是健康和有生命力的生態。

所以在新的財年強平臺的指導思路下,浪潮也首次明確了生態的邊界:浪潮將主攻平臺產品,放棄純硬件的集成,減少行業應用,爲合作伙伴讓出市場空間與利益。

首先,專注於平臺產品,也意味着浪潮將會專心構建以平臺產品爲核心的生態體系,重點打造雲數據中心、雲平臺、IOP、關鍵應用(雲ERP、通信OSS等)、愛城市網、終端設備6大面向全球產業生態的平臺產品,加強平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浪潮也一直是生態建設的踐行者。雖然浪潮還會打造個別關鍵應用,但主要是測試平臺能力,爲平臺打樣。浪潮會將基於平臺能力與數據資源優勢賦能合作伙伴,充分發揮合作伙伴價值,絕不會與合作伙伴爭利。

其次,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強平臺必然有強生態,而浪潮所定義的“新型互聯網企業”也在詮釋:強生態必有強平臺。

在我看來,浪潮生態的特點是,通過多元化的發展,豐富生態的多樣性。比如,浪潮在智慧城市運營方面,與百餘家行業領先廠商達成戰略合作,吸引了智慧城市“智力、資本、供給、服務”四個層面的生態夥伴。浪潮雲技術與市場生態圈不斷擴容,圍繞PaaS平臺提供功能組件及工具類產品的合作伙伴超過452家,企業雲市場新增入駐310家服務商,上架1100多款SaaS產品。浪潮工業互聯網以開源方式打造工業PaaS平臺,構建SaaS生態,聚集了5000+合作伙伴。

生態的豐富性,意味着浪潮在賦能合作伙伴時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案,浪潮各條戰線上的合作伙伴,也有了更多轉型的方向和可能。基於這樣豐富的生態體系,浪潮具備了全面的“2B2C”的平臺能力,同時也做到了將合作伙伴帶向更寬廣的未來。

相比於2018年提出的“雲+數”,浪潮2019財年進一步加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支點,形成了“雲“、”數“、“智”爲三大支點的核心技術體系。

有意思的是,浪潮將“雲”和“智”進行融合的思路,恰與業界主流的趨勢有很強的關聯性。在去年9月底,騰訊啓動了第三次架構調整,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率先將雲和智進行了整合。去年底,阿里巴巴也同樣啓動架構調整,將阿里雲事業羣升級爲阿里雲智能事業羣。

可見,“雲智”融合已經是業界的共識,浪潮對“雲數智”的戰略調整正是恰逢其時。

在我看來,“雲“、”數“、“智”這三個支點,形成了浪潮“新型互聯網企業”底層的技術底座,他們形成了平臺之下的“技術池”,針對不同市場特點,進行自由的組合。

比如在政府市場,浪潮提供“雲數智”的產品、方案及服務,提供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幫助政府數字化轉型;在企業市場,提供“雲+智”產品、方案及服務,將“雲+智”與行業知識相結合,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新引擎;在個人市場,提供基於政府授權數據的各類“數”服務,擴大愛城市網、一貸通、質量鏈等新型互聯網應用的覆蓋範圍等等。

浪潮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將“雲數智”打造成平臺的支點,源於多年的技術研發做積累。據我瞭解,2018財年,浪潮堅持“技術-專利-標準”梯次攀登,研發投入增長41%,申請專利7209項,發明專利佔83%,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發明專利申請量繼續保持國內第一;牽頭、參與制定各類標準67項,其中國家標準16項。2019財年,浪潮研發投入預計增長36%,整合研發力量,重點開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力爭3-5年內達到業界先進水平。

不難總結,浪潮以強研發支撐了“雲數智”作爲核心技術的支點效應,讓平臺的建設更穩定,讓生態的屬性更豐富,並由此通過強平臺+強生態的戰略思路,樹立“新型互聯網企業”的新價值。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