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5(英文:Shenyang J-5或F-5,北約代號:Fresco,譯文:壁畫)戰鬥機,是中國瀋陽國營112廠(現稱:中航工業集團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仿製的單座單發第一代戰鬥機,是中國製造並裝備空軍的的第一種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

該機參照蘇聯米格-17φ(米格-17F)型戰鬥機研製,採用機頭進氣的後掠式中單翼氣動布局。飛機全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低空機動性能好,裝配中國仿製"渦噴-5"型發動機 。

殲-5研製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採用中國自製零件的第一架殲-5完成總裝。1956年7月19日,殲-5原型機由試飛員吳克明駕駛首次試飛成功。

殲-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後來在殲-5的基礎上,成都飛機廠研製殲-5甲和殲教-5飛機,分別於1964年11月和1966年試飛成功 。

殲-5的研製裝備,標誌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能夠成批生產噴氣戰鬥機的國家之一 。

殲-6(英文:Shenyang J-6或F-6,北約代號:Farmer,譯文:農夫)戰鬥機,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工業公司研製的一型單座雙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

該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該機是中國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制空戰鬥機,1958年初開始研製,1960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首批殲-6戰鬥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到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5架 。

殲-6是中國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曾是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中國產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在各次實戰中,殲-6共擊落20多架各型飛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殲-6戰鬥機正式退出中國空軍裝備序列 。

殲-7(英文:Chengdu J-7或F-7,北約代號:Fishbed,中文:魚窩)戰鬥機,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後轉產至成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製造的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戰鬥機。該機參照蘇聯的米格-21Ф-13型仿製和發展。

殲-7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制空權,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的技術特點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輕小靈活的特點,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

殲-7戰鬥機改型型號眾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

殲-8(中國代號:J-8,英文:Shenyang J-8或F-8,北約代號:Finback,譯文:長鬚鯨)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沈飛)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的主力戰鬥機種之一,正逐步退役,被殲-10和殲-11所取代。

該機設計上參考蘇聯米格-21戰鬥機(殲-7),裝備兩台渦噴-7甲(WP-7A)發動機,加長了機頭,提高空戰性能。殲-8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由於早期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沈飛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殲-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錶重新設計,改裝武器系統等,成為殲-8Ⅰ型戰鬥機。

20世紀80年代,沈飛又開發出殲-8Ⅰ的升級型號殲-8Ⅱ。殲-8Ⅱ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13A(WP-13A)發動機,進氣道改為機體兩側進氣布局,從而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大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

中國空軍從2011年開始退役部分老舊的殲-8戰鬥機。截止2011年,在中國空軍及海軍航空兵中,仍在服役的各型殲-8戰鬥機約300架。

殲-10戰鬥機(英文:J-10F-10,北約代號:Firebird,譯文:火鳥),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第四代戰鬥機。該機採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

200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4師132團第一批裝備殲-10。

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10B矢推技術驗證機漂亮地表演了眼鏡蛇、落葉飄、J轉等經典過失速機動動作,引來全場驚呼。

殲-11(代號:J-11,英文:Shenyang J-11F-11)戰鬥機,是中國購買的俄羅斯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蘇-27的外銷版)的國產組裝飛機,屬於三代半戰機。該機由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後續仿製衍生機型有殲-11B。

20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的裝備不敵世界先進國家,因此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根據新時期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抓住對外合作的歷史機遇,做出了對俄引進蘇-27(稱為"11號工程")的生產許可證,建立飛機生產線的重大決策。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號機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重型雙發艦載戰鬥機,該機研製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承擔。殲-15在戰鬥機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擁有可摺疊機翼的殲-15在外形上與俄制蘇-33非常相似,但殲-15融合了殲-11B的技術。在殲-11的基礎上新增鴨翼、配裝2台大功率發動機,實現了機翼摺疊,全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攔阻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 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J-15戰鬥機成為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與美國的F-18E/F、F-35C、法國的陣風M型等歐美髮達國家的主力中型艦載機型號相比,J-15的綜合技術性能並無絕對優勢,但重型艦載機帶來的攻擊半徑大、載彈量多、滯空巡邏時間長等優勢是十分明顯。

J-15被直接設計為艦載機種,而非某些機型是被改裝成為艦載機。這說明J-15在技術上完全能夠勝任航母的要求,與美國的F-18一樣,能將自身的戰鬥作用發揮到極致,這也使得J-15在全球同等戰機中佔有一席之地。

艦載機作為航母作戰系統的最重要一環,研發過程相當不易。中國從研發之初就直面高難度挑戰,無論J-15的技術水平如何,對中國而言,它都是標誌性的一款新型戰機。

殲-16(英文:J-16 multirole fighter ),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在殲-11戰鬥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新型第四代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

該機外形參考俄式蘇-30MKK殲擊轟炸機。殲-16具有對空對地攻擊能力,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同時識別攻擊多個目標,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與殲轟-7比較殲-16的機體更大,最大載彈量8噸,可以發射鷹擊62和鷹擊83空對艦導彈。該機裝備中國產的"太行"渦扇-10發動機,其性能與美國F-15E戰鬥轟炸機相當。殲-16飛機於2011年10月17日在瀋陽首飛 。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

殲-20(英文:J-20,代號威龍,北約代號:火焰獠牙 Firefang)是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研製的第四代(按照中國、歐美戰鬥機劃分標準為第四代,按照俄羅斯戰鬥機代次劃分標準則為第五代。)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第四代空中優勢戰機,該機將擔負中國未來對空、對海的主權維護任務。

殲-20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式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機頭、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艙門為鋸齒邊設計,機身以深黑色塗裝,而殲20(2012)採用類似於F22的高亮銀灰色塗裝。側彈艙採用創新結構,可將導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於外側,同時配備中國國內最先進的新型格鬥導彈。

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實現首飛。2016年11月,駕殲-20飛機在第11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中國航展)上進行飛行展示,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首次公開亮相。2018年2月9日,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殲20打開彈倉圖

11月23日,正值中國空軍新聞發布機制運行5周年,「空軍發布」在微博中連發兩幅宣傳圖片,殲-10、殲-16、殲-20戰機首次同框出現。繼珠海航展之後我國戰機再度引發廣泛關注。這兩張圖片一張以沙漠為背景,殲-20、殲-16和殲-10戰機以梯隊編隊(即橫向和縱向都有一定間隔和距離的編隊)飛行,另一張則是在一片丘陵上空,三機以殲-16打頭,殲-20和殲-10分居左右形成楔形編隊飛行。


只統計戰鬥機方面:

I級:

拉-9-&>拉-11

米格-9-&>米格-15

金幣機:P-51K(==)

II級:殲-5-&>殲-5甲-&>殲-6

-&>(去往攻擊機科技樹)強-5

金幣機:東風103,東風107

III級以後開始分線:

沈飛線:III級:殲-8-&>殲-8II-&>殲-8F

-&>IV級:殲-13-&>V級:FC-31

-&>IV級:蘇-27SK-&>殲-11-&>殲-11B

-&>殲-11D-&>蘇-35

-&>殲-15

-&>IV級:蘇-27UBK-&>蘇-30MKK

-&>殲-15S

-&>殲-16

成飛線:III級:殲-7-&>殲-9IV

-&>殲-7CP-&>梟龍

-&>殲-9V-&>IV級:殲-10A-&>殲-10B-&>殲-10C

-&>殲-9VI-II-&>V級:殲-20

金幣機:III級:殲-12,IV級:F-16/79(==),殲-10B(TVC)


米格15:1950年代初,朝鮮戰爭時期進口的蘇聯產戰鬥機。

殲5:1950年代,在蘇聯幫助下仿製的米格17,後有自改型。

殲6:1950年代中後期,在蘇聯幫助下仿製的米格19,後有自改型,各型號生產超過3000架,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後期。較早期型殲6不具備完整的全天候能力。

殲7:原型米格21,1960年代初開始由蘇聯幫助仿製,但因為中蘇關係變冷,技術移交輔助不完整,實際仿製工作並不順利,1962年後主要靠自己。據轉發外電報道,開始一段時間的殲7能力不如米格21,但是後來的深度改進型逐漸成為「最先進的米格21」之一。

殲8:1960年代開始,參考國際機型,自研的雙發「高空高速」戰鬥機,在較長的時間內並不算順利,故障較多。在1980年代,新的殲8二首次改用了機側進氣道,機頭安裝較大的雷達,且該機型安裝了一些較先進的進口設備,被認為戰鬥力相當於米格23,但產量有限。其有兩個改型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合作的,但1989年後兩項目終止。

殲10: 1980年代開始自研的單發輕型戰鬥機,三角翼加鴨翼布局,被西方認為深度借鑒了以色列「幼獅」戰鬥機的設計。早期殲10使用了進口發動機。

蘇27:1990年代開始,從蘇俄進口的重型戰鬥機,同時亦有引進技術。開始引進的為單純的空優戰鬥機,後來進口的批次有「多種用途」型號,即戰鬥轟炸機。

蘇30:新千年以後引進的俄羅斯戰鬥轟炸機。

蘇35: 2014年開始引進的俄羅斯戰鬥機,空優為主兼顧對地攻擊。

殲11:早期的殲11是引進蘇27技術及套件的組裝機,後期型號逐漸提高國產化水平。

殲15:參考蘇33及殲11的艦載機。

殲16:多用途戰鬥機,類似蘇30。

殲20: 1990年代開始研究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2010年後進展開始加快,目前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試服役階段。暫時空優任務為主。

殲31:中國版「國際隱形戰鬥機」,但進展緩慢,目前仍在研發階段。

另有取消項目的一些型號。


7080年代

空軍:我要新飛機

軍委:沒錢,不做新飛機

飛機公司:不做飛機難道我們賣雪糕,買摩托沒洗衣機。

現在

軍委:空軍小寶貝還要不要飛機?

空軍:殲20挺好的,不用新飛機了

軍委:那個誰造些飛機個空軍送去

飛機公司:太多訂單了造不來

蘇XX :我有蘇35你要不要?

空軍:要一丟丟吧!看看空軍小寶貝喜不喜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