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大綱要求)

1、存款準備金政策:

是指中央銀行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範圍內,通過規定或調整商業銀行交存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以改變貨幣乘數,從而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間接地控制社會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

主要內容包括:

(1)規定存款準備金比率

(2)規定可充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資產種類

(3)規定存款準備金的計提基礎

(4)規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調整幅度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制定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幹預和影響市場利率以及貨幣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主要內容包括:

(1)再貼現率的調整

(2)規定何種票據具有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

3、公開市場業務:

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各種有價證券,以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市場利率水平。

可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大綱要求)

1、消費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預繳進口保證金

5、優惠利率

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重要!)(大綱要求)

1、凱恩斯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思路:通過貨幣供給M的增減影響利率r,利率變化則通過資本邊際效率的影響使投資I以乘數形式增減,而投資的增減會進而影響總支出E和總收入Y。

用符號表示為M→r→I→E→Y

2、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通過貨幣實際餘額的變動直接影響支出和收入,

用符號表示為M→E→Y

(考試可能題型:比較凱恩斯學派和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傳到理論的不同)

3、貨幣傳導機制的信用渠道:

(1)銀行貸款渠道

貨幣數量下降,銀行存款減少,銀行貸款下降,使得全社會的投資水平下降,社會產出下降

(2)資產負債表渠道

貨幣數量下降,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使得企業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進一步影響貸款的總水平,最終使投資減少,產出下降。

(3)居民渠道:

貨幣數量減少,使居民貸款約束變得更強,居民會減少消費,資產選擇時也會更多持有流動性強的資產,也會使居民的消費水平下降。

三、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選擇(大綱要求)

1、中介目標:

中央銀行以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公開市場業務以及直接融資額度的調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響的是利率或貨幣供給量等貨幣變數。通過這些變數,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間接地影響生產、就業、物價或國際收支等最後目標。

因此,利率或貨幣供給量貨幣變數便被稱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或政策指標。

2、貨幣政策中介指標應具備的條件

(1)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必須能為貨幣當局加以控制(2)政策指標與最後目標之間必須存在穩定的關係(3)可測性(4)政策指標受外來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幹擾程度較低(5)與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有較好的適應性。


如果當局選擇利率水準為政策指標,則貨幣供給量變成內生變數,貨幣供給量將由經濟體系內部的關係加以決定;

如果選擇貨幣供給量為政策目標,則利率變成內生變數。

利用islm的分析表明,為達到經濟穩定,貨幣供給量與利率的選擇,主要以該社會的貨幣需求函數與投資函數究竟何者較為穩定為依據。

3、貨幣政策的短期中介指標(大綱要求)

超額準備金: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規模有直接決定作用。

基礎貨幣:是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的總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