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各位,我又来了,
还记得之前和大家分享的小文章吗?

短暂的E 环标头之路 - 我的A7 标准镜转接指南

这次稍微整理一下关于转接镜头的资讯给大家作个参考。

(一) 认识接环

开始接触转接的第一个知识肯定是"法兰距"

法兰距有时会被称为镜后距,
意指「从镜头接口金属环到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
(两个名词间有些定义上的争议,不在讨论范围)

达成转接的必要条件,就是补足不同系统间的法兰距,
例如: 
SONY的FE系统拥有最短的法兰距 (18mm) ,
转接Canon的EF系统 (44mm) 则需依靠44-18 = 26mm长度的转接环,
而转接其它系统亦是如此。

所以以下列出常见的接环,让大家有一点概念:

手动镜 自动镜
M42 Canon EF
DKL Contax G
Canon FD/FL Contax N
Exakta EXA Nikon F
Konica AR Sony/Minolta α
OlympusOM Sigma SA
Minolta MD  
PENTAX K  
Contax C/Y  
Icarex BM  
Contarex  
Rolleiflex QBM  
Nikon S / Contax RF  
Leica M  
Leica L39 (LTM)  
Leica R  
Zenit M39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详细资讯请见表格

(二) 认识转接环

自动接环 (顺序即为推荐顺序)

Canon EF - Sony FE
(1) Metabones 4 → Metabones 5
(2) MC11
(3) Techart Canon EF-Sony 三代

Sony α - Sony FE
(1) LA-EA3
(2) LA-EA4

Leica M - Sony FE
(1) LM-EA7 (又称AFM)

Contax G - Sony FE
(1) Techart Contax G-Sony 三代

Contax N - Sony FE
(1) Fringer三代
(2) 改镜为EF,再使用EF用的转接环

Nikon F - Sony FE
(1) Commlite ENF-E1 → Commlite ENF-E1 PRO
(2) 唯卓

手动接环

手动接环的选择,最简单的就是原接环 to Sony FE (例如:M42-FE)
而AFM与神力环的出现,导致了复杂转接的开始。
可以选择M42(神力版)-FE,CY(神力版)-FE,
或者先把接环转接为M环,使用哈克版神力环来作转接。

(三) 实战

浩如烟海的各种接环/镜头间,其实可以简单探讨一些概念。
(备注: 本文的所有讨论都以全幅系统而论)

机身的选择:
二世代: A72/A7R2 
二世代开始支援PDAF (相位对焦),R2也初次出现眼控对焦 (转接不一定有)

三世代: A73/A7R3/A9
三世代的机身全面的提升转接对焦的友善度,
并几乎全面开放眼控 (但还是以实际测试为主)

我们将转接分四个部分
I. 转接手动老镜 / II. 转接Canon EF /III. 转接Sony α /IV. 其它

I. 转接手动老镜

1. 长/短法兰距
我们一般会分成两类:
短法兰距的接环只有三个: Leica M/Contax G/Nikon S
而剩下的全部接环都是长法兰距。

换言之,长法兰距的所有接环都能转接成Leica M/Contax G/Nikon S,
而 Contax G 本身为自动系统,
故用户多采用Techart Canon EF-Sony 三代来作转接,
Nikon S 则多用改镜的方式改为Leica M。

所以,长转短只有唯一的途径,即是转为Leica M。

2. 转为Leica M的用意 / AFM 是什么?
前文提到哈克发明的神力环,是针对大多 M 镜最近对焦距离超长的特点,
Hawk's Factory 设计了暱称「神力环」的可调式近摄转接环。

透过神力环伸长约5mm,可将M镜多为 0.7m的最近对焦距离缩减至0.28m左右,
类似可调式的接写环。

而利用这伸缩改变焦平面的特性,
Techart发明了让手动M镜实现自动对焦的LM-EA7 (俗称的AFM),
彻底的解放了M镜,与此同时,各种长法兰距的接环,
也陆续的推出了转接为M接环的转接环 (因M接环为第二短的接环)。

综合上述1, 2点,所有的手动老镜,都会转接为M口,
→ 透过AFM实现自动对焦
→ 透过神力环降低最近对焦距离与提升放大律 (手动对焦)

A7R + Leica 35/2.0 八枚玉



A9 + Leica 75/2.0 AA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II. 转接Canon EF

转接Canon是现在最成熟的系统,
搭配三世代的机身大多可以眼控对焦的实用度大增,
推荐的转接环为Meta5 / MC11 各有优缺。

转接Canon没有什么眉角,L镜几乎都有可用级,非常推荐的一条转接路。

A7R + 24/1.4L II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2 + 35/1.4L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2 + 50/1.2L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R + 85/1.2L II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III. 转接Sony α

本家的索索阿法被我列在第三名,
最大的原因来自于效能超高的EA3支援的镜头非常少 (带SSM的镜头),
而EA4依赖转接环上的半透镜,对焦速度约略等于当年的A65,
故只推荐使用一世代机身或是7S系列的转接用户使用。

LA-EA3的支援镜头:

SSM
1. 24/2 ZA
2. 50/1.4 ZA
3. 1635/2.8 ZA (包含 II 代)
4. 2470/2.8 ZA (包含 II 代)
5. 70200/2.8 G (包含 II 代) (包含Minolta 版)
6. 70300/4.5~5.6 G (包含 II 代)
7. 70400/4~5.6 G (包含 II 代)
8. 300/2.8G (包含 II 代)
9. 500/4.0G

SAM
1. 85/2.8
2. 2875/2.8

副厂镜如Sigma有hsm的镜头支援度较差,须逐颗试试看。

A7R + EA3 + 1635/2.8ZA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992 + 2470/2.8ZA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R + EA3 + 24/2.0ZA



A9 + EA3 + 50/1.4ZA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LAEA4的支援镜头:
全部A接环镜头
包含SONY/MINOLTA/SIGMA/汤姆龙/图丽...

转接A接环的用户,我只会推荐拥有四颗以上能和EA3搭配的镜头才来考虑。

A7R + Minolta 85/1.4GD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992 + Minolta 100/2.0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992 + Minolta 100/2.8 Soft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R + SONY 135STF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IV. 其它

Contax G
只有七颗镜头,而实用等级仅有G35/G45/G90等三颗,较为入门性质。

Hologon 16/8.0 → 手动镜,0 变型,暗角严重,史上唯二的Hologon结构镜。
Biogon 21/2.8 → 超低变型,暗角严重,易有红移问题。
Biogon 28/2.8 → 低变型,易有红移问题。
Planar 35/2 → 与莱卡八枚玉结构相同。
Planar 45/2 → 号称「第二锐」神镜。
Sonnar 90/2.8 → 少见的中焦段Sonnar。
Vario-Sonnar 3570/3.5~5.6 → 唯一的变焦镜,凹玉结构。

备注: 前三颗镜头的红移崩角常见的改善方式为改机,改薄感光元件前的玻璃。

A7R + G45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R + G90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Contax N
只有九颗镜头,算是资深玩家与喜欢自动蔡的玩家的最爱。
 

定焦镜 变焦镜
Planar T* 50/1.4 Vario-Sonnar T* 1735/2.8
Planar T* 85/1.4 Vario-Sonnar T* 2485/3.5~4.5
Makro-Sonnar T* 100/2.8 Vario-Sonnar T* 2880/3.5~5.6
Tele-Apotessar T* 400/4.0 Vario-Sonnar T* 70200/3.5~4.5
  Vario-Sonnar T* 70300/4.0~5.6



A7R + Contax N 50/1.4



Nikon F

随著咖莱对Nikon的逐渐破译,
渐渐的Nikon G/E镜的可用程度开始追上转接EF,
而Non ai/ai/ais/D镜等等大多用户还是会选择以AFM来作转接。

A7R + Nikon 2470/2.8G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A7R2 + Nikon 28/1.4D

按这里检视外部图片

(四) 有趣的小常识

1. Leica M / L39 / M39 / LTM 各种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于几个接环间又有M 又有L的很容易让刚接触的人搞混,
一般而言 Leica M 为卡口式的接环,
而L39 = M39 = LTM皆是指螺纹式的接环,
可以透过转环变为Leica M接环 (口径/法兰距不变,只是装上的型式变了) 。
L39/LTM的镜头有多家厂商都曾参与,包含Canon/Minolta/Konica…。

而M39若是出版的国家为俄国,则是法兰距为45.3 mm的螺纹式接环。

2. 镜头的绰号
有在玩镜头的人多会乱取一些绰号,如简单的小黑六 (Nikon 70200/2.8G),
稍富变化的小白兔 (Canon 70200/2.8Lii)、乌骨鸡 (Sony 70300G)...

老镜的世界更是千奇百怪,以下列举几颗特别的:

1. 八羽怪 → Helios 44 58/2 (M42)
2. 太阳神 → Helios 40 85/1.5 (M42)
3. 小B → 东蔡(Zeiss Jena) Biotar 58/2 (M42)
4. 大B → 东蔡(Zeiss Jena) Biotar 75/1.5 (M42)
5. 珠戒 → Voigtlaender 35/3.4 (M42)
6. 小白妖 → Meyer 100/2.8 Trioplan (M42)
7. 方块酥 → Zenitar-Me1 50/1.7 (M42)
8. 凤凰瞳 → Topcon 58/1.4 (M42/F)
9. 大天使 → 富冈Tomioka 55/1.2 (M42) 
10. 神眼 → Schneider 35/2.8 (M42)
11. 泡泡龙 → Kilfitt 90/2.8 Macro (M42)
12. 色彩之王 → Contax 25/2.8 (C/Y)
13. 广角之王 → Contax 35/1.4 (C/Y)
14. 帝王的逸品 → Contax 50/1.4 (C/Y)
15. 夜之后 Nikon 58/1.2 (F)
16. 酒吧之眼Nikon 28/2.0 (F)
17. 百变妖 Nikon 28/1.4 (F)
18. 阿富汗少女镜 Nikon 105/2.5 (F)
19. 钻石广角Nikon 2035/2.8 (F)
20. 小痰盂 Canon 50/1.8 ii (EF)
21. 空气切割机Canon 200mm F1.8 L (EF)
22. 三公主-大公主FA 43mm (K)
23. 三公主-二公主FA 77mm (K)
24. 三公主-三公主FA 31mm (K)

3. 厂商的暱称
有时候厂商的暱称也是有趣的讨论点,
常见的如钱尼 (Sony)、泥坑 (Nikon)…. ,
有点历史渊源的观音牌 (Canon) ,一跌就很惨的坑太湿 (Contax),
好吃的菜头 (Zeiss),不香的师奶 (Schneider) ,有毒的妹爷 (Meyer),
还有最美味的肌肉棒 (Kinoptik) 等等,都是摄友脑洞大开的有趣暱称。

4. Nikon Non ai/ai/ais 是什么? / D/G/E 又是什么镜系?
1977年后,Nikon更改了光圈指示的机构,称之为「Ai (Aperture Indexing)」,
特色是空心兔耳朵,而在AI前称之为Non-ai,特色就是实心兔耳朵,
而Ais 则是为了P模式而新设计的产品,特色是镜后螺丝旁的凹槽。

而D镜可视为Nikon的一世代镜,同理G镜为二世代,E为三世代。

(五) 结论

三世代的来临,让转接变成几乎是一种享受,
除了原生镜以外的多种选择和体验各个厂商带来的不同风味,
也许,不该只有我沉醉。

(完)

看更多...

一些老镜小心得: 索尼转接老镜的一些随想 (楔子)

原生镜看这边: FE镜系正式突破30大关,镜头列表整理

三世代机身的比较: Sony A73 与 A7R3 / A9 的规格大比拼与一点心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