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仨圖…..除了第三輛北方的VN-12外,沒一個是真正的步兵戰車,第一個BMD是傘兵戰車,第二個M110乾脆是自行火炮,咱不帶這麼鬧的。

從發展歷程來看,步戰車圍繞裝甲步兵的需求逐漸演變而來。一戰坦克展現威力後,坦克逐漸從步兵的附庸,變成了獨立作戰的最強單位。漸漸地步兵反過來要伴隨坦克作戰,這裡就存在一個防禦力和機動性差異的問題。歐洲國家開始以卡車搭載步兵,英國、德國等都做了相當不錯的嘗試,美國作為汽車國家,後來也幹過類似的事情。但是汽車和坦克在公路機動性方面也許相差不大,但野戰崎嶇地形機動性方面當年的卡車就遠遠不能和坦克相比了,即便對歐洲而言,中歐和東歐很多區域沒有什麼像樣的公路,咱就更不用說偉大的毛熊了。

所以,英國從20年代的演習中得出結論,機械化部隊必須要獲得一種野外機動能力能夠達到坦克水平的運輸車輛。最直接的辦法是在坦克底盤上拆除炮塔等,改造出履帶底盤運輸車,類似的設計在30年代大量出現。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成本,除了毛熊這樣的坦克怪物,誰也沒有那麼多坦克底盤可以用來改著玩,坦克的數量都達不到要求呢,說白了,大家都沒錢。

卡車不夠用,坦克底盤太貴,那麼就折中吧。於是半履帶車出現,它的成本比坦克低,越野性能比卡車強,雖然成本也不低,但至少是一個方案。於是工業底子比較強的美國和德國紛紛瘋狂製造半履帶車,而其實真窮的毛熊選擇了坦克搭載步兵衝擊的方式,完全犧牲防護和舒適性。

但是半履帶車只是一個暫時的折中和妥協的方案而已。隨著戰場上速射火力和反坦克火力的進步,最終大家還是要回到履帶底盤運輸車的道路上,這就產生了著名的M113和東方萌兔的63式,而毛熊強大的裝甲汽車傳統讓它在輪式裝甲輸送車的道路上繼續前進,BTR-40/BTR-152/BTR-60也有自己的優勢,但BTR-50和MT-LB則說明毛子搞輪式裝甲輸送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但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輸送車只解決了搭載步兵的防護和機動性問題,裝甲車輛三大指標中的火力完全不及格。因此當大家的底盤技術、輕量化防護等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戰場上的威脅從反坦克炮發展到包括導彈甚至核彈在內的複雜情況後,擁有相當強火力的步兵戰車最終出現。當然,從火力配置角度,步兵戰車的火力主要是為了打擊敵方輕裝甲目標和防禦工事,保留相當水平的反坦克能力,這與坦克始終將目標集中在敵方坦克是有根本不同的。


謝謝邀請。

坦克與步兵戰車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第一。這兩種裝備用途不同。坦克是現代陸軍的主戰兵器,它的主要作用是進攻,用於衝鋒陷陣,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所以坦克強調的是火力猛,裝甲厚防護力高。而步兵戰車的主要作用是用於戰場支援和運送步兵,所以步兵戰車強調的是輕便,靈活,多用途。第二是坦克與步兵戰車的武器裝備不同。坦克火力強大,配有105--155mm等口徑的線膛炮或滑膛炮,12.7mm口徑的高射機槍和7.62mm同軸機槍,並配有穿甲彈、破甲彈等多種彈藥。步兵戰車的武器威力小,一般是20-40mm的機關炮,7.62mm車載機槍,有些還配有防空或反坦克導彈。第三,裝甲防護力不同。坦克使用金屬與非金屬材料製成的複合裝甲,水平防護力相當於500-1200mm的均質鋼裝甲,還可外掛複合反應裝甲,相當強悍。反觀步兵戰車裝甲就薄多了,多為金屬合金鋼,部分使用複合裝甲,一般也就是抵禦子彈或破片的攻擊。

第四,底盤不同,坦克都是履帶底盤,以獲得強大的越野能力,步兵戰車有的採用履帶,有的採用輪式。尤其是近年來,輪式裝甲車以其快速輕便受到各國的青睞。

總之,坦克是大哥,步兵戰車是小弟,大哥在前衝鋒,小弟在後協同,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最大戰鬥力。

感謝關注!

坦克與步兵戰車是相互協同的存在,近現代的幾次軍事科技革命使得步坦協同配合進入一個新階段。在軍事科技的變革發展過程中,為了加強步兵的跟進速度以及對步兵進行有效的保護情況下而在坦克發展的基礎上也發展了有利於步兵作戰的步兵戰車。

首先,坦克是步兵前進的利劍的劍尖,那麼步兵戰車就是步兵前進的劍刃。二者一個是能夠突刺衝突防,另一個則可以步步跟進穩固陣型交織起陣地防禦。

其次,坦克的作用利於攻堅,步兵戰車有利於增加靈活兵力的部署與防禦。前者有利於以點破面,後者則是可以以面蓋點做好前者的間隙補充。

最後,坦克主要用的就是為步兵做掩護,同時還可以針對對方的基點裝甲火力進行有效前沿打擊,為步兵戰車的兵力展開贏得時間和保護。

總之,這二者在未來作戰的範疇上缺一不可,如若不是還有陸軍航空兵的武裝直升機。這二者的配合很是默契難以被突防成功。但是現在坦克、步兵戰車、近防導彈等系統的密切配合,使得防禦體系和攻擊體系也是相當的強大。


區別比較大!先從系統說起:這主要通用底盤和非通用底盤的區別。

通用底盤目前看來是發展的主要方想,其代表主要是,俄羅斯的第四代阿瑪塔主站系統(不能單獨說是坦克了,應該是一個戰鬥平臺,其坦克,步兵戰車,坦克支援車等等特種車型使用的都是相同的底盤,只是換著了不同的炮塔和相應的戰鬥部件,這對生產,後勤保障,戰損維修都有著質的提高!)相當於模塊化設計,那他們的主要區別就是換裝模塊!

非通用底盤是現在大家普遍列裝的,那這兩種裝備差別就大了!主要提現在:武器系統,防護裝甲,機動能力,搭載人員數量。(這裡還分履帶式和輪式之分)坦克在武器系統,防護裝甲方面肯定是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的,而步兵戰車在機動能力和搭載人員數量上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從功能上說: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用途的裝備!坦克主要是用來活力打擊,戰場突擊,(這點和自行火炮也是有區別的,自行火炮的火力更兇猛,但移動不足,坦克則在高速的移動中還保持的強大的火力!)步兵戰車主要是運送人員,跟隨協調坦克作戰,現在的步兵戰車也有保護坦克的作用!


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是陸地武器之王,(其重要性唯一高於輪式裝甲車的存在),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通常坦克一般裝備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和一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防空導彈),是憑以火力進行作戰的經典體現。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鬥車輛,在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等方面都優於裝甲人員輸送車,並且車上設有射擊孔,步兵能乘車射擊。步兵戰車主要用於協同坦克作戰,其任務是快速機動步兵分隊,消滅敵方輕型裝甲車輛、步兵反坦克火力點、有生力量和低空飛行目標。

坦克和步兵戰車的區別:其一:作戰單元不同。其二:作戰任務不同。其三:外形區別很大。其四:裝甲厚度不同。其五:火力差距巨大。其六:一個是主站裝備,一個不是主戰裝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