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植物園  

日治時期從臺北苗圃到臺北植物園的歷史沿革

由林業試驗所所附屬的臺北植物園位於今日臺北市的西南側,距離總統府約0.5公里,正確的位置在臺北市博愛路的南端,佔地約8公頃左右。溯至日本明治28年(1895年,清朝光緒21年),日本統治臺灣的初期,為了栽育行道樹及庭園樹苗,當時由臺灣總督府殖產部研議成立苗圃,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殖產課,並於12月30日選定小南門旁邊的陸軍用地作為苗圃用地。當時苗圃主要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林業試驗場負責管理,面積初期不及5公頃,日本明治29年(1896年,清朝光緒22年)1月6日正式設立苗圃,當時所收集的種子苗木主要來自於日本東京新宿御苑與駒場農科大學林學科寄贈,另外一部份經東南亞日本各領事館協助收購而來。所培育出的19萬2,269株,乃贈給各公家機關、學校、公園、民間住宅庭園及都市作為行道樹使用。日本明治32年(1899年,清朝光緒25年),苗圃曾一度因為興建陸軍衛戌醫院而遷設於臺北大龍峒及圓山附近。

日本明治33年(1900年,清朝光緒26年),臺灣總督府再度於今日臺北植物園的現址購地闢建,並改稱為「臺北苗圃」,除了從事育苗的復育工作之外並進行苗木的栽培和試驗。而後「臺北苗圃」經過陸續的購地擴建,一度曾經達到15公頃的廣大範圍,除了一部分提供育苗之外,其餘土地範圍均劃分區域,闢為母樹園,低窪處則挖掘為池沼,分別自臺灣或日本採運母樹植於園內,並插名牌,以資普及植物教育。日本明治37年(1904年,清朝光緒30年),「臺北苗圃」在其內部正式創設植物臘葉標本館,開始從事專業的植物標本的蒐集工作。日本明治44年(1911年,清朝宣統3年),臺灣總督府於臺北苗圃的基地內創立「林業試驗場」,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負責臺灣林業經營及森林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

日本大正10年(1921年),日本殖民政府統合全臺試驗機構成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此時林業試驗場也因為改隸而稱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而原先位於林業試驗場所在地的原「臺北苗圃」也於同年1月22日則正式更改名稱為「臺北植物園」。除了繼續「臺北苗圃」原有的工作之外,臺北植物園也派員先後前往歐、美、澳、非洲及東南亞一帶,多方面收集樹種,運回臺灣培育。到了1930年左右,臺北植物園園內已經栽種1,120種植物,其中泰半為自國外所引進,對於臺灣的學術及自然科學的教育貢獻良多。日本昭和8年(1933年),臺灣總督府正式將原先清朝所建的欽差行臺(清朝布政使司衙門的其中一部份建築)移至臺北植物園內妥善保存。日本昭和14年(1939年),「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再度改組,「中央研究所林業部」獨立為「林業試驗所」,並於日本昭和17年(1942年)另外設置「南方調查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帝國因為偷襲珍珠港而引起美國後來的宣戰,導致在後續的太平洋戰爭中屢嚐敗績,此時的日本帝國已經無力再建設其原先作為南進基地的臺灣,這段期間「臺北植物園」園區內的各種建設幾乎完全中輟,樹木也因此枯損殆盡。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在日本昭和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下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以後,在林業試驗所努力且有計劃的經營下,將「臺北植物園」園區重新大力予以整理,同時積極引種栽植。今日的臺北植物園園區內的建築與植物種類已經遠超過日治時期「臺北植物園」的以往規模,整體所蒐羅的植物品種也多達約2,000多種。

「臺北植物園」的內部主要依植物分類系統與習性分區,每個區域以不同的主題呈現,並且設有詳細的植物解說牌,「臺北植物園」內部規劃的參觀設施眾多,其中例如荷花池、十二生肖區、多肉植物區、蕨類植物區、詩經植物區、民俗植物區、棕櫚科區-----------等區域,以增加「臺北植物園」展示的系統性,也方便民眾參觀學習。「臺北植物園」在園區中也規劃有導覽步道,架高的木棧道與林間的小碎石道可以讓前來的民眾依循「臺北植物園」園區步道的路線參觀,進一步融入「臺北植物園」的遊園氣氛。


綜合參考資料:日治時期臺北古蹟物語 / 維基百科 / 臺北植物園官方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