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國內向來流傳著「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俗語。這種觀念雖然符合「物極必反,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但卻多了些許理想主義色彩缺少了生活中的真實。

現實中的實際情況往往並非真如傳言那樣理想化。羅斯柴爾德家族已經橫跨了幾個世紀、摩根家族是美國貴族圈常客、洛克菲勒家族長期享受著石油暴利……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最早的一批企業家抓住歷史機遇獲得了先發優勢。出生於潮州的李嘉誠在戰亂期間就背井離鄉前往香港謀生,在自己的努力以及具有一定背景的岳父支持下,李嘉誠開啟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李嘉誠的商業之路如同一部小說,經歷了市場空白時期的黃金時代;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期的動蕩亂世;經歷了復甦之後的短暫輝煌、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經歷了產業周期的多個輪迴……

這幾年,李嘉誠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013年開始的精準逃頂。起初,很多人不理解李嘉誠舉動,認為李嘉誠老了、判斷錯了。可結果是,4年之後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來李嘉誠寶刀未老,精準逃頂,規避了本輪房地產調控帶來的損失。

2018年3月16日,這位商界傳奇宣布退休。但是,李嘉誠的「退休」並不是真正的「退」,時至今日,雖然已經91歲高齡但卻依舊作為長和系的資深顧問在幕後統籌大局。李嘉誠把自己的家業分給了兩個兒子,大兒子李澤鉅掌握企業走商業之路;二兒子李澤楷

掌管資本走金融之路。

李嘉誠的分家模式被視為富豪家族傳承的一種方式。然而,無論李嘉誠如何機關算盡,家業傳承成功與否還要看接棒人能力。

李氏兄弟不同於李嘉誠,都受過高等教育。兄弟兩人都在著名的美國斯坦福大學讀書,區別在於李澤鉅順利畢業,而李澤楷則沒能拿到畢業證書。不管怎麼說,兄弟兩人的文化底子肯定高於李嘉誠。不過,兩兄弟的能力與李嘉誠相比還相差甚遠。

李澤鉅自接掌長和系之後,長和系股票接連下跌。其中,業務重組後誕生的長實集團股價下跌尤為明顯。李氏父子為了止住股價下跌,於2018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增持股票。2018年8月23日,李澤鉅當天就增持了13144萬股,其持有的長實集團股份瞬間從28.57%上升至32.12%,超越了李嘉誠32.06%的股份成為長實集團最大股東。之後,李氏父子不斷增持股份,截止今年4月底,李澤鉅持有長實集團33.45%股份,李嘉誠持有長實集團33.38%股份。

可見,李嘉誠的退休對於市場信心造成了巨大打擊。投資者對於李氏兄弟並不認可。如果不是李嘉誠和李澤鉅不斷增持自己公司股票,長和系股價恐怕比現在的價格要低得多。

李澤鉅自從畢業後一直跟隨李嘉誠學習商道,但李澤鉅長期在李嘉誠的庇護下缺少真正的磨練。此前媒體曾報道過李澤鉅的一些功績,比如負責某某項目,完成了什麼併購等新聞,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這些項目的幕後都是李嘉誠在運籌帷幄。最好的證據是今年5月15日,沽空機構GMT Research發布了一份關於長和通過會計手段製造利潤並且隱瞞債務的報告。李澤鉅對此非常不滿,但在面對記者時,他卻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如今很多大事依舊會尋求李嘉誠的意見」。即李嘉誠明面上雖然退休,但卻退的不幹凈;李澤鉅雖然是明面上的長和系掌門,但長和系的一把手還是李嘉誠。

李嘉誠對於兒子的偏袒固然可以理解,但正因為過分溺愛導致李澤鉅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大風浪。也許,只有等到李嘉誠辭世的那一天,李澤鉅才能真正展現個人能力,屆時到底是金子還是沙子才會水落石出。

至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李澤鉅依舊沒能跳出李嘉誠的光環真正獨立處事。55歲的馬雲「功成身退」,而55歲的李澤鉅卻還沒獨立。這樣的李澤鉅實在讓人懷疑其能否守住李氏家業。

再看另一個兒子李澤楷,江湖上關於此子的傳聞頗多。有說其因為性格原因不討李嘉誠喜歡,也有說因為其母庄明月關係導致李澤楷與李嘉誠不和。但這些都屬於風言風語,無論外界如何猜測,觀察李嘉誠如何對待李澤楷就能明白父子之間關係。

李澤楷沒有能從斯坦福畢業是一大遺憾,其早早的就搬出了李家獨自居住也屬事實;其到處拈花惹草的行徑也頗有王思聰風範。不過,李澤楷所取得的成就一直為不少媒體津津樂道。但這些成就的背後似乎卻不怎麼見得了光。

李嘉誠對於李澤楷事業的照顧可以算的上無微不至。李澤楷想要從事投資,李嘉誠就動用自己的人脈幫李澤楷打點;李澤楷初出茅廬,李嘉誠就在背後幫襯;李澤楷自立門戶,李嘉誠就派自己的軍師前去相助。

真因為表面功績包含了太多水分,李澤楷到底有多少真本事並不為人所知。且不談李澤楷過早放棄騰訊錯失了一戰成名的機會。即使那場李澤楷被封神的戰役——18天拿下香港電訊,其實這也並非他個人所為。

2000年,英國大東電報局打算出售香港電訊,香港電訊當時的總資產為3000億港元,每年的利潤在115億港元。該消息讓新加坡電訊的李顯揚非常興奮。正在雙方穩步推進併購事宜時,李嘉誠的御用軍師袁天凡立刻注意到了這筆交易並開始與李澤楷交流謀劃橫刀奪愛。新加坡電訊方面顯然也沒有意識到香港本土會有一個潛在競爭對手。

也正因此,新加坡電訊在估值議價時與大東電報局產生了矛盾。而袁天凡也正等著這個機會,李澤楷名下的盈動數碼隨即公開表示加入這場收購戰(當時的盈動數碼只有10億現金,根本沒資格參加收購戰)。

在經過袁天凡精密謀劃布局以及調動李嘉誠人脈關係的基礎上,袁天凡只用了4天時間就從滙豐銀行(李嘉誠關係戶)拿到了130億美元的收購貸款。袁天凡開出的收購條件是:現金120億美元+股票,而新加坡電訊開出的條件是:現金50億美元+股票。兩相比較,東大電報局自然選擇了袁天凡。

整場戰役中,李澤楷的出鏡率其實非常少。李澤楷之所以能打敗新加坡電信,最大的功臣其實是李嘉誠的軍師袁天凡。這18天的戰鬥幾乎全是靠袁天凡在幕後操盤,李澤楷只是名義上挂帥。所以,無論怎麼查找歷史新聞報道,關於這次收購案中有關李澤楷的具體「操作」永遠都是含糊其辭找不到北。

很明顯,李澤楷本人還需學習、積累。李氏兩兄弟相比上一代還遠遠不夠。這也是為何市場對於李嘉誠退休一事耿耿於懷的主要原因。

李嘉誠本人的光環實在過於強大以至於世人難免會對其繼承者要求過高。李嘉誠本人對於後輩又太過溺愛,身為父母希望為子女保駕護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保護過度的結果就是兩個年過半百的孩子尚且無法獨當一面。

李嘉誠能夠的守得住十年、二十年,但肯定守不住一輩子,未來的李氏家業還是要看後輩。如果李嘉誠那天離開了,這兩兄弟會如何發展還不知道呢?此前沒有浮現出的矛盾是否會爆發?兩個二代能否鎮得住元老功臣?即使二代之間和睦相處,三代之間又會否因爭奪家產而手足相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世間哪有什麼真正的千秋萬載。江山社稷可能還真不如美人一笑,這方面,王思聰可能比李家兩位公子看得更明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